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六-解儿难-疹论

作者: 吴鞠通(1758年—1836年),清代医学家。他以研究温病学闻名,著有《温病条辨》。

年代:清代(19世纪初)。

内容简要:共6卷,系统论述了温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书中提出了“三焦辨证”的理论,对后世温病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六-解儿难-疹论-原文

若明六气为病,疹不难治。

但疹之限期最迫,只有三日。

一以辛凉为主,如俗所用防风、广皮、升麻、柴胡之类,皆在所禁。

俗见疹必表,外道也。

大约先用辛凉清解,后用甘凉收功。

赤疹误用麻黄、三春柳等辛温伤肺,以致喘咳欲厥者,初用辛凉加苦梗、旋复花,上提下降;甚则用白虎加旋复、杏仁;继用甘凉加旋复草以救之;咳大减者去之。

凡小儿连咳数十声不能回转,半日方回如鸡声者,千金苇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近世用大黄者,杀之也。

盖葶苈走肺经气分,虽兼走大肠,然从上下降,而又有大枣以载之缓之,使不急于趋下;大黄则纯走肠胃血分,下有形之滞,并不走肺,徒伤其无过之地故也。

若固执病在脏泻其腑之法,则误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六-解儿难-疹论-译文

如果明白六气引起的疾病,疹病就不难治疗。

但疹病的治疗时间非常紧迫,只有三天。

治疗应以辛凉药物为主,如民间常用的防风、广皮、升麻、柴胡等药物,都应避免使用。

民间认为疹病必须发汗治疗,这是错误的。

大致上,先用辛凉药物清热解毒,然后用甘凉药物收效。

如果赤疹误用麻黄、三春柳等辛温药物伤害肺部,导致喘咳甚至昏厥,初期应使用辛凉药物加苦梗、旋复花,以提升和降气;严重时则用白虎汤加旋复花、杏仁;接着用甘凉药物加旋复草来救治;咳嗽明显减轻后,去掉旋复草。

凡是小儿连续咳嗽数十声无法回转,半天才回转像鸡鸣声的,应使用千金苇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现代使用大黄的方法,是错误的。

因为葶苈主要作用于肺经气分,虽然也作用于大肠,但是从上向下作用,而且有大枣来承载和缓和,使其不急于下行;大黄则主要作用于肠胃血分,消除有形的积滞,并不作用于肺,只会伤害无辜的部位。

如果固执地认为病在脏而泻其腑,那就是错误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六-解儿难-疹论-注解

六气:中医理论中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自然气候,它们与人体的健康密切相关,过盛或不足都可能导致疾病。

疹:中医病名,指皮肤上出现的红色小点或斑块,常见于麻疹、风疹等疾病。

辛凉:中医治疗原则之一,指使用性质辛凉的中药来清热解表,适用于外感风热或热毒内盛的情况。

甘凉:中医治疗原则之一,指使用性质甘凉的中药来滋阴清热,适用于热病后期或阴虚内热的情况。

防风:中药名,具有祛风解表、胜湿止痛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感冒、风湿等症状。

广皮:中药名,即陈皮,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消化不良、咳嗽等症状。

升麻:中药名,具有升阳举陷、清热解毒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脱肛、子宫脱垂等症状。

柴胡:中药名,具有疏肝解郁、和解表里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感冒、肝炎等症状。

麻黄:中药名,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感冒、哮喘等症状。

三春柳:中药名,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感冒、水肿等症状。

苦梗:中药名,即桔梗,具有宣肺利咽、祛痰排脓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咳嗽、咽喉肿痛等症状。

旋复花:中药名,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感冒、出血等症状。

白虎:中药方剂名,具有清热泻火、生津止渴的功效,常用于治疗高热、口渴等症状。

杏仁:中药名,具有止咳平喘、润肠通便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咳嗽、便秘等症状。

千金苇茎汤:中药方剂名,具有清热利湿、解毒消肿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湿热黄疸、水肿等症状。

葶苈大枣泻肺汤:中药方剂名,具有泻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肺热咳嗽、水肿等症状。

大黄:中药名,具有泻热通便、凉血解毒的功效,常用于治疗便秘、热毒疮疡等症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六-解儿难-疹论-评注

这段文字主要讨论了中医治疗疹病的原则和方法,强调了辨证施治的重要性。首先,作者指出疹病的治疗期限紧迫,必须在三日内采取有效措施。接着,作者详细阐述了治疗疹病的药物选择和使用原则,强调了辛凉清解和甘凉收功的治疗思路。

在药物选择方面,作者明确指出了一些禁忌药物,如防风、广皮、升麻、柴胡等,这些药物虽然在某些情况下有效,但在疹病的治疗中却可能适得其反。同时,作者也指出了一些常见的治疗误区,如误用麻黄、三春柳等辛温药物,这些药物可能会伤肺,导致喘咳欲厥等严重后果。

在治疗方法上,作者提出了先用辛凉清解,后用甘凉收功的治疗原则。这一原则体现了中医治疗疹病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思想。辛凉药物可以清热解表,迅速缓解症状;而甘凉药物则可以滋阴清热,巩固疗效,防止病情反复。

此外,作者还特别强调了葶苈和大黄的区别。葶苈虽然兼走大肠,但其主要作用在肺经气分,且有大枣缓其药性,使其不急于趋下;而大黄则纯走肠胃血分,下有形之滞,并不走肺。这一区分体现了中医对药物作用机制的深刻理解,也反映了中医治疗疹病的精细化和个性化。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详细阐述了疹病的治疗原则和方法,还通过具体的药物选择和治疗方法,展示了中医辨证施治的精髓。通过对这段文字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医治疗疹病的思路和方法,以及中医对药物作用机制的深刻认识。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六-解儿难-疹论》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048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