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六-解儿难-疳疾论

作者: 吴鞠通(1758年—1836年),清代医学家。他以研究温病学闻名,著有《温病条辨》。

年代:清代(19世纪初)。

内容简要:共6卷,系统论述了温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书中提出了“三焦辨证”的理论,对后世温病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六-解儿难-疳疾论-原文

疳者,干也,人所共知。

不知干生于湿,湿生于土虚,土虚生于饮食不节,饮食不节,生于儿之父母爱其子,惟恐其儿之饥渴也。

盖小儿之脏腑薄弱,能化一合者,与一合有半,即不能化,而脾气郁矣。

再小儿初能饮食,见食即爱,不择精粗,不知满足,及脾气已郁而不舒,有拘急之象,儿之父母,犹认为饥渴而强与之。

日复一日,脾因郁而水谷之气不化。

水谷之气不化而脾愈郁,不为胃行津液,湿斯停矣。

土恶湿,湿停而脾胃俱病矣。

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中焦不受水谷之气,无以生血而血干矣。

再水谷之精气,内入五脏,为五脏之汁;水谷之悍气,循太阳外出,捍卫外侮之邪而为卫气。

中焦受伤,无以散精气,则五脏之汁亦干;无以行悍气,而卫气亦馁,卫气馁故多汗,汗多而营血愈虚,血虚故肢体日瘦,中焦湿聚不化而腹满,腹日满而肢愈瘦,故曰干生于湿也。

医者诚能识得干生于湿,湿生于土虚,且扶土之不暇,犹敢恣用苦寒,峻伤其胃气,重泄其脾气哉!

治法允推东垣、钱氏、陈氏、薛氏、叶氏,诚得仲景之心法者也。

疏补中焦,第一妙法;

升降胃气,第二妙法;

升陷下之脾阳,第三妙法;

甘淡养胃,第四妙法;

调和营卫,第五妙法;

食后击鼓,以鼓动脾阳,第六妙法(即古者以乐侑食之义,鼓荡阳气,使之运用也);

《难经》谓伤其脾胃者,调其饮食,第七妙法;

如果生有疳虫,再少用苦寒酸辛,如芦荟、胡黄连、乌梅、使君、川椒之类,此第八妙法;

若见疳即与苦寒杀虫便误矣,考洁古、东垣,每用丸药缓运脾阳,缓宣胃气,盖有取乎渣质有形,与汤药异岐,亦第九妙法也。

近日都下相传一方,以全蝎三钱,烘干为末,每用精牛肉四两,作肉团数枚,加蝎末少许,蒸熟令儿逐日食之,以全蝎末完为度,治疳疾有殊功。

愚思蝎色青,属木,肝经之虫,善窜而疏土,其性阴,兼通阴络,疏脾郁之久病在络者最良,然其性剽悍有毒。

牛肉甘温,得坤土之精,最善补土,禀牡马之贞,其性健顺,既能补脾之体,又能运脾之用。

牛肉得全蝎而愈健,全蝎得牛肉而不悍,一通一补,相需成功,亦可备用。

一味金鸡散亦妙(用鸡内金不经水洗者,不拘多少,烘干为末,不拘何食物皆加之,性能杀虫磨积,即鸡之脾,能复脾之本性)。

小儿疳疾,有爱食生米、黄土、锻石、纸、布之类者,皆因小儿无知,初饮食时,不拘何物即食之,脾不能运,久而生虫,愈爱食之矣。

全在提携之者,有以谨之于先;若既病治法,亦惟有暂运脾阳,有虫者兼与杀虫,断勿令再食,以新推陈,换其脏腑之性,复其本来之真方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六-解儿难-疳疾论-译文

疳病,就是干燥的意思,这是人们都知道的。

但人们不知道干燥是由湿气引起的,湿气又是因为脾胃虚弱,脾胃虚弱则是因为饮食不节制,而饮食不节制则是因为父母过分疼爱孩子,总是担心孩子饿着渴着。

因为小孩子的脏腑功能较弱,能够消化一合的食物,但如果给一合半,就无法消化,导致脾气郁结。

再加上小孩子刚开始能吃东西时,见到食物就喜欢,不管食物好坏,也不知道满足,等到脾气已经郁结不畅,出现拘急的症状时,父母还以为孩子是饿了渴了,强行喂食。

日复一日,脾因为郁结而无法消化水谷之气。

水谷之气无法消化,脾更加郁结,无法为胃输送津液,湿气就停滞了。

脾土厌恶湿气,湿气停滞则脾胃都生病了。

中焦接受气,提取汁液变化为红色,这就是血,中焦如果不能接受水谷之气,就无法生血,血就干了。

水谷的精华进入五脏,成为五脏的汁液;水谷的悍气则沿着太阳经外出,抵御外邪,成为卫气。

中焦受伤,无法散发精气,五脏的汁液也就干了;无法运行悍气,卫气也就虚弱,卫气虚弱所以多汗,汗多则营血更加虚弱,血虚所以肢体日渐消瘦,中焦湿气积聚不化导致腹部胀满,腹部越来越胀满而肢体越来越瘦,所以说干燥是由湿气引起的。

医生如果能认识到干燥是由湿气引起的,湿气又是因为脾胃虚弱,那么就应该赶紧扶助脾胃,怎么还敢随意使用苦寒药物,严重伤害胃气,进一步削弱脾气呢!

治疗方法可以参考东垣、钱氏、陈氏、薛氏、叶氏,他们确实掌握了仲景的心法。

疏补中焦,是第一妙法;

升降胃气,是第二妙法;

升陷下的脾阳,是第三妙法;

甘淡养胃,是第四妙法;

调和营卫,是第五妙法;

饭后击鼓,以鼓动脾阳,是第六妙法(这是古代用音乐助食的意思,鼓动阳气,使其发挥作用);

《难经》说,脾胃受伤的人,要调理饮食,这是第七妙法;

如果有疳虫,可以少量使用苦寒酸辛的药物,如芦荟、胡黄连、乌梅、使君、川椒等,这是第八妙法;

如果一见到疳病就用苦寒药物杀虫,那就错了,考察洁古、东垣,他们常用丸药缓慢调理脾阳,缓慢宣发胃气,这是因为丸药有渣质有形,与汤药不同,这也是第九妙法。

最近京城流传一个方子,用全蝎三钱,烘干研成粉末,每次用精牛肉四两,做成肉团数个,加入少许蝎末,蒸熟后让孩子每天吃,直到蝎末吃完为止,治疗疳病有奇效。

我认为蝎子颜色青,属木,是肝经的虫,善于窜动并疏通脾土,其性阴,还能通阴络,对于脾郁久病在络的人最有效,但其性剽悍有毒。

牛肉甘温,得坤土之精华,最善于补脾土,禀承牡马的贞性,其性健顺,既能补脾的体,又能运脾的用。

牛肉与全蝎搭配,牛肉更加健壮,全蝎与牛肉搭配则不再剽悍,一通一补,相辅相成,也可以备用。

一味金鸡散也很妙(用鸡内金不经水洗的,不拘多少,烘干研成粉末,不拘什么食物都可以加入,其性能杀虫磨积,鸡的脾能恢复脾的本性)。

小儿疳病,有的喜欢吃生米、黄土、石灰、纸、布等,这是因为小孩子无知,刚开始吃东西时,不管什么东西都吃,脾无法运化,时间久了生虫,更加喜欢吃这些东西。

关键在于父母要提前注意;如果已经生病,治疗方法也只能是暂时调理脾阳,有虫的还要杀虫,千万不要再让孩子吃这些东西,以新推陈,改变脏腑的习性,恢复其本来的真性才是妙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六-解儿难-疳疾论-注解

疳:中医病名,主要指小儿因脾胃虚弱、饮食不节导致的营养不良、消瘦等症状。

干生于湿:中医理论认为,干燥的症状往往源于体内湿气的积聚。

土虚:中医术语,指脾胃功能虚弱,脾属土,故称土虚。

脾气郁:中医术语,指脾功能失调,导致气机郁滞。

中焦:中医术语,指脾胃所在的部位,主要负责消化吸收。

卫气:中医术语,指人体防御外邪的气,主要来源于脾胃。

营血:中医术语,指人体内的营养物质和血液。

东垣、钱氏、陈氏、薛氏、叶氏:均为古代著名医家,各自有独特的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

仲景:张仲景,东汉著名医学家,著有《伤寒杂病论》,被尊为医圣。

洁古:古代医家,具体指代不详,可能为某位古代医学家的别称。

全蝎:中药材,具有祛风、止痛、解毒等功效。

金鸡散:一种中药方剂,主要用于治疗小儿疳积。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六-解儿难-疳疾论-评注

本文深入探讨了中医理论中关于小儿疳疾的成因及其治疗方法。文章首先从‘干生于湿’的理论出发,详细解释了疳疾的形成机制,即由于脾胃虚弱导致湿气积聚,进而影响气血生成,最终导致疳疾的发生。这一理论体现了中医‘病因病机’的深刻理解,强调了脾胃在人体健康中的核心地位。

在治疗方法上,文章列举了多位古代医家的治疗原则,如疏补中焦、升降胃气、升陷下之脾阳等,这些方法不仅体现了中医治疗的整体观念,也展示了古代医家对脾胃功能的精细调控。特别是提到的‘食后击鼓’法,结合了音乐与饮食,旨在通过鼓动阳气来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这种方法既富有创意,又深含中医‘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此外,文章还介绍了一些具体的药物和食疗方法,如全蝎与牛肉的组合,以及金鸡散的使用,这些方法不仅具有实际的疗效,也反映了古代医家对药物性质的深刻理解和巧妙运用。特别是全蝎与牛肉的搭配,通过一补一通的原理,既强化了脾胃功能,又避免了药物的副作用,展现了中医治疗的智慧和细致。

总体而言,本文不仅为读者提供了关于小儿疳疾的详细解析和治疗方法,也深刻展示了中医理论的丰富内涵和临床实践的多样性。通过对古代医家治疗原则和方法的介绍,本文不仅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也为现代中医临床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启示。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六-解儿难-疳疾论》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048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