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吴鞠通(1758年—1836年),清代医学家。他以研究温病学闻名,著有《温病条辨》。
年代:清代(19世纪初)。
内容简要:共6卷,系统论述了温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书中提出了“三焦辨证”的理论,对后世温病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六-解儿难-湿痉或问-原文
或问子疑《素问》痉因于湿,而又谓六淫之邪皆能致痉,亦复有湿痉一条,岂不自相矛盾乎?
曰∶吾所疑者诸字皆字,似湿之一字,不能包括诸痉,惟风可以该括,一也;
再者湿性柔,不能致强,初起之湿痉,必兼风而后成也。
且俗名痉为惊风,原有急慢二条。
所谓急者,一感即痉,先痉而后病;
所谓慢者,病久而致痉者也。
一感即痉者,只要认证真,用药确,一二帖即愈,易治也。
病久而痉者,非伤脾阳,肝木来乘;即伤胃汁肝阴,肝风鸱张,一虚寒,一虚热,为难治也。
吾见湿因致痉,先病后痉者多,如夏月小儿暑湿泄泻暴注,一昼夜百数十行,下多亡阴,肝乘致痉之类,霍乱最能致痉,皆先病后痉者也。
当合之杂说中《风论》一条参看。
以卒得痉病而论,风为百病之长,六淫之邪,皆因风而入。
以久病致痉而论,其强直背反螈 之状,皆肝风内动为之也。
似风之一字。可以包得诸痉。
要知痉者筋病也,知痉之为筋病,思过半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六-解儿难-湿痉或问-译文
有人问我,怀疑《素问》中提到的痉症是由于湿气引起的,但又说六淫(风、寒、暑、湿、燥、火)都能导致痉症,还有湿痉这一条,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我说:我所怀疑的是那些字,似乎‘湿’这个字不能涵盖所有的痉症,只有‘风’可以概括,这是其一;
再者,湿的性质是柔和的,不能导致强硬,初期的湿痉,必须兼有风才能形成。
而且,俗语称痉为惊风,原本有急性和慢性两种。
所谓急性的,一旦感染就会立即痉,先痉而后病;
所谓慢性的,是病久了才导致痉的。
一旦感染就痉的,只要诊断准确,用药正确,一两剂药就能治愈,比较容易治疗。
病久而痉的,不是伤了脾阳,就是肝木来乘;或者伤了胃汁和肝阴,肝风鸱张,一种是虚寒,一种是虚热,比较难治疗。
我见过湿气导致的痉,先病后痉的情况很多,比如夏天小儿暑湿泄泻暴注,一昼夜上百次,下多亡阴,肝乘致痉之类,霍乱最能致痉,都是先病后痉的。
应该结合杂说中的《风论》一条来参考。
以突然得痉病来说,风是百病之长,六淫之邪,都是因风而入。
以久病致痉来说,其强直背反螈的症状,都是肝风内动所致。
似乎‘风’这个字,可以涵盖所有的痉症。
要知道痉是筋病,知道痉是筋病,思考就过半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六-解儿难-湿痉或问-注解
素问:《黄帝内经》的一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主要论述中医理论和治疗方法。
痉:中医病名,指肌肉强直、抽搐等症状,常见于神经系统疾病。
湿:中医六淫之一,指湿气过重,常导致身体沉重、关节疼痛等症状。
六淫:中医理论中的六种外感病邪,包括风、寒、暑、湿、燥、火。
风:中医六淫之一,指风邪,常导致感冒、头痛等症状。
惊风:中医病名,指因风邪引起的急性抽搐症状,常见于小儿。
脾阳:中医术语,指脾脏的阳气,脾阳不足会导致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
肝木:中医五行理论中,肝属木,肝木来乘指肝气过盛,影响脾胃功能。
胃汁:中医术语,指胃中的津液,胃汁不足会导致口干、消化不良等症状。
肝阴:中医术语,指肝脏的阴液,肝阴不足会导致头晕、目眩等症状。
肝风:中医术语,指肝气过盛引起的风邪,常导致抽搐、眩晕等症状。
霍乱:中医病名,指急性肠胃炎,症状包括剧烈呕吐、腹泻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六-解儿难-湿痉或问-评注
本文通过对《素问》中痉病成因的探讨,展现了中医理论中对病因的深刻理解和辨证施治的思想。作者首先提出对《素问》中痉因于湿的疑问,认为湿邪不能单独导致痉病,必须兼有风邪才能形成痉病。这一观点体现了中医对病因的多因素分析,强调了风邪在痉病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文中进一步区分了急痉和慢痉两种类型,急痉表现为一感即痉,先痉而后病,而慢痉则是病久而致痉。这种分类不仅有助于临床诊断,也为治疗提供了依据。急痉因病因明确,治疗相对简单,而慢痉则因病因复杂,治疗难度较大。这种分类方法体现了中医对疾病发展过程的细致观察和分类治疗的智慧。
作者还通过举例说明了湿邪导致痉病的具体情形,如夏月小儿暑湿泄泻暴注,下多亡阴,肝乘致痉等。这些例子不仅丰富了痉病的病因学内容,也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具体的参考。特别是提到霍乱最能致痉,进一步强调了湿邪在痉病形成中的重要性。
最后,作者强调了风邪在痉病中的主导地位,认为风为百病之长,六淫之邪皆因风而入。这一观点不仅总结了痉病的病因,也体现了中医理论中风邪的广泛影响。通过对痉病的深入分析,作者不仅展示了中医理论的博大精深,也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痉病成因的探讨,展现了中医理论中对病因的深刻理解和辨证施治的思想。作者通过对急痉和慢痉的区分,以及对湿邪和风邪在痉病形成中作用的分析,不仅丰富了痉病的病因学内容,也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具体的参考。这种深入细致的分析,体现了中医理论的独特魅力和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