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六-解儿难-泻白散不可妄用论

作者: 吴鞠通(1758年—1836年),清代医学家。他以研究温病学闻名,著有《温病条辨》。

年代:清代(19世纪初)。

内容简要:共6卷,系统论述了温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书中提出了“三焦辨证”的理论,对后世温病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六-解儿难-泻白散不可妄用论-原文

钱氏制泻白散,方用桑白皮、地骨皮、甘草、粳米,治肺火皮肤蒸热,日晡尤甚,喘咳气急,面肿热郁肺逆等证。

历来注此方者,只言其功,不知其弊,如李时珍以为泻肺诸方之准绳,虽明如王晋三、叶天士,犹率意用之。

愚按此方治热病后与小儿痘后,外感已尽真气不得归元,咳嗽上气,身虚热者,甚良;若兼一毫外感,即不可用。

如风寒、风温正盛之时,而用桑皮、地骨,或于别方中加桑皮,或加地骨,如油入面,锢结而不可解矣。

考《金匮》金疮门中王不留行散,取用桑东南根白皮以引生气,烧灰存性以止血,仲景方后自注云∶小疮即粉之,大疮但服之,产后亦可服,如风寒,桑根勿取之。

沈目南注云:风寒表邪在经络,桑根下降,故勿取之。

愚按∶桑白皮虽色白入肺,然桑得箕星之精,箕好风,风气通于肝,实肝经之本药也。

且桑叶横纹最多而主络,故蚕食桑叶而成丝,丝,络象也,桑皮纯丝结成象筋,亦主络;肝主筋,主血,络亦主血,象筋与络者,必走肝,同类相从也。

肝经下络阴器,如树根之蟠结于土中;桑根最为坚结,诗称:“彻彼桑土”,《易》言∶“系于苞桑”是也。

再按∶肾脉之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肺与肾为子母,金下生水。

桑根之性,下达而坚结,由肺下走肝肾者也。内伤不妨用之,外感则引邪入肝肾之阴,而咳嗽永不愈矣。

吾从妹八、九岁时,春日患伤风咳嗽,医用杏苏散加桑白皮,至今将五十岁,咳嗽永无愈期,年重一年,试思如不可治之嗽,当早死矣,如可治之嗽,何以至四十年不愈哉?亦可以知其故矣。

遇见小儿久嗽不愈者,多因桑皮、地骨,凡服过桑皮、地骨而嗽不愈者,即不可治,伏陷之邪,无法使之上出也,至于地骨皮之不可用者,余因仲景先师风寒禁桑皮而悟入者也。

盖凡树木之根,皆生地中,而独枸杞之根,名地骨者何?

盖拘杞之根,深入黄泉,无所终极,古又名之曰仙人杖,盖言凡人莫得而知其所终也。

木本之入下最深者,未有如地骨者,故独异众根,而独得地骨之名。

凡药有独异之形,独异之性,得独异之名者,必有独异之功能,亦必有独异之偏胜也。

地骨入下最深,禀少阴水阴之气,主骨蒸之劳热,力能至骨,有风寒外感者,而可用之哉!

或曰∶桑皮,地骨,良药也,子何畏之若是?

余曰:人参、甘草,非良药耶?实证用人参,中满用甘草,外感用桑皮、地骨,同一弊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六-解儿难-泻白散不可妄用论-译文

钱氏制作的泻白散,配方包括桑白皮、地骨皮、甘草、粳米,用于治疗肺火引起的皮肤发热,尤其是下午更严重,伴有喘咳、气急、面部肿胀、热郁肺逆等症状。

历来注释这个方子的人,只提到它的功效,不知道它的弊端,比如李时珍认为这是泻肺各种方剂的准则,即使是像王晋三、叶天士这样的名医,也随意使用。

我认为这个方子对于热病后和小儿痘后,外感已经消失但真气未能归元,咳嗽上气,身体虚弱发热的情况,效果很好;但如果有一丝外感,就不能使用。

如果在风寒、风温正盛的时候使用桑皮、地骨,或者在别的方子中加入桑皮或地骨,就像油和面混合,难以分离。

查阅《金匮》金疮门中的王不留行散,使用桑东南根白皮来引导生气,烧灰存性以止血,仲景在方后自注说:小疮可以直接用粉,大疮则服用,产后也可以服用,但如果有风寒,就不要用桑根。

沈目南注释说:风寒表邪在经络,桑根有下降作用,所以不要使用。

我认为:桑白皮虽然色白入肺,但桑树得到箕星的精华,箕星喜欢风,风气通于肝,实际上是肝经的本药。

而且桑叶的横纹最多,主络,所以蚕吃桑叶能吐丝,丝是络的象征,桑皮由纯丝结成,象征筋,也主络;肝主筋,主血,络也主血,象征筋与络的,必定走肝,同类相从。

肝经下络阴器,像树根盘结在土中;桑根最为坚结,诗中说:“彻彼桑土”,《易》中说:“系于苞桑”就是这个意思。

再按:肾脉的直行部分,从肾上贯穿肝膈,进入肺中,沿着喉咙,夹住舌根;其分支从肺出络心,注入胸中。肺与肾是母子关系,金下生水。

桑根的性质,下达而坚结,由肺下走肝肾。内伤时可以使用,外感时则会引邪入肝肾之阴,导致咳嗽永远不愈。

我的堂妹八九岁时,春天得了伤风咳嗽,医生用了杏苏散加桑白皮,到现在快五十岁了,咳嗽一直没有好,一年比一年严重,试想如果是不治之症,早就死了,如果是可治之症,为什么四十年都不好呢?也可以知道原因了。

遇到小儿久咳不愈的,大多是因为用了桑皮、地骨,凡是服用过桑皮、地骨而咳嗽不愈的,就是不可治的,伏陷的邪气,无法让它出来,至于地骨皮不可用的原因,我是因为仲景先师风寒禁桑皮而领悟的。

因为所有树木的根都生在地下,而唯独枸杞的根,叫做地骨,为什么呢?

因为枸杞的根深入黄泉,没有尽头,古时候又叫仙人杖,意思是凡人无法知道它的尽头。

木本植物中根入地最深的,没有像地骨这样的,所以它独异于众根,独得地骨之名。

凡是药物有独特的形状,独特的性质,得到独特的名字,必定有独特的功能,也必定有独特的偏胜。

地骨入地最深,禀受少阴水阴之气,主治骨蒸的劳热,力量能到达骨头,有风寒外感的人,怎么能用呢!

有人说:桑皮、地骨,是好药,你为什么这么害怕?

我说:人参、甘草,不是好药吗?实证用人参,中满用甘草,外感用桑皮、地骨,都是同样的弊端。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六-解儿难-泻白散不可妄用论-注解

泻白散:一种中药方剂,主要用于治疗肺火引起的皮肤蒸热、咳嗽气急等症状。

桑白皮:桑树的根皮,中医认为其性寒味甘,具有清热、润肺、止咳的功效。

地骨皮:枸杞的根皮,中医认为其性寒味甘,具有清热、凉血、滋阴的作用。

粳米:一种常见的粮食,中医认为其性平味甘,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和胃的功效。

肺火:中医术语,指肺部因热邪侵袭或阴虚火旺引起的病理状态,表现为咳嗽、痰黄、口干等症状。

日晡:指下午三时至五时,中医认为此时阳气渐衰,阴气渐盛,是人体阳气最弱的时候。

喘咳气急:中医术语,指因肺气上逆引起的呼吸急促、咳嗽不止的症状。

面肿热郁肺逆:中医术语,指面部浮肿、发热、肺气上逆的症状。

李时珍:明代著名医药学家,著有《本草纲目》,对中医药学有重大贡献。

王晋三:清代著名医家,擅长治疗热病。

叶天士:清代著名医家,擅长温病治疗。

金匮:指《金匮要略》,东汉张仲景所著的中医经典著作,主要论述内科杂病的诊治。

王不留行散:一种中药方剂,主要用于治疗金疮出血等症状。

桑东南根白皮:桑树东南方向的根皮,中医认为其具有引生气、止血的功效。

沈目南:清代医家,对《金匮要略》有深入研究。

箕星:古代星宿名,中医认为桑树得箕星之精,与肝经相关。

肝经:中医术语,指肝脏的经络系统,与肝的功能密切相关。

肾脉:中医术语,指肾脏的经络系统,与肾的功能密切相关。

杏苏散:一种中药方剂,主要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引起的咳嗽等症状。

枸杞:一种常见的中药材,中医认为其具有滋补肝肾、明目等功效。

少阴水阴之气:中医术语,指肾经的阴气,与肾的功能密切相关。

骨蒸之劳热:中医术语,指因阴虚火旺引起的骨蒸潮热、盗汗等症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六-解儿难-泻白散不可妄用论-评注

泻白散作为中医经典方剂,主要用于治疗肺火引起的皮肤蒸热、咳嗽气急等症状。方中的桑白皮、地骨皮、甘草、粳米等药材,各自具有清热、润肺、止咳的功效,配伍得当,能够有效缓解肺火引起的各种症状。然而,历代医家在使用此方时,往往只注重其功效,而忽略了其潜在的弊端。

文中提到,泻白散在治疗热病后或小儿痘后,外感已尽、真气不得归元的情况下,效果显著。然而,若患者兼有外感风寒或风温,使用桑白皮和地骨皮则可能导致邪气内陷,咳嗽难以治愈。这一点在《金匮要略》中也有所提及,桑根白皮在风寒表邪未解时不宜使用,因其性下降,可能引邪入里。

桑白皮虽色白入肺,但其性下降,且桑树得箕星之精,与肝经密切相关。肝主筋、主血,桑白皮通过肝经的作用,能够影响筋络和血液的运行。然而,若在外感风寒时使用桑白皮,可能导致邪气内陷,引邪入肝肾之阴,使咳嗽难以治愈。这一点在文中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得到了验证,其从妹因误用桑白皮导致咳嗽四十年不愈,足以说明桑白皮在外感风寒时的潜在危害。

地骨皮作为枸杞的根皮,性寒味甘,具有清热、凉血、滋阴的功效,尤其适用于骨蒸劳热等症状。然而,地骨皮性寒,若在外感风寒时使用,可能导致邪气内陷,加重病情。文中提到,地骨皮入下最深,禀少阴水阴之气,主骨蒸之劳热,但其性寒,外感风寒时不宜使用。

总的来说,泻白散作为治疗肺火的有效方剂,其使用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辨证施治。在外感风寒或风温正盛时,应避免使用桑白皮和地骨皮,以免引邪入里,导致病情加重。文中通过对桑白皮和地骨皮的深入分析,揭示了中医方剂使用中的辨证论治原则,强调了药物使用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六-解儿难-泻白散不可妄用论》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048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