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吴鞠通(1758年—1836年),清代医学家。他以研究温病学闻名,著有《温病条辨》。
年代:清代(19世纪初)。
内容简要:共6卷,系统论述了温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书中提出了“三焦辨证”的理论,对后世温病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六-解儿难-治痘明家论-原文
治痘之明家甚多,皆不可偏废者也。
若专主于寒、热、温、凉一家之论,希图省事,祸斯亟矣。
痘科首推钱仲阳、陈文中二家,钱主寒凉,陈主温热,在二家不无偏胜,在后学实不可偏废。
盖二家犹水火也,似乎极不同性,宗此则害彼,宗彼则害此。
然万物莫不成于水火,使天时有暑而无寒,万物焦矣,有寒而无暑,万物冰矣,一阴一阳之谓道,二家之学,似乎相背,其实相需,实为万世治痘立宗旨。
宗之若何?大约七日以前,外感用事,痘发由温气之行,用钱之凉者十之八、九,用陈之温者一、二。
七日以后,本身气血用事,纯赖脏真之火,炼毒成浆,此火不外鼓,必致内陷,用陈之温者多,而用钱之凉者少也。
若始终实热者,则始终用钱;始终虚寒者,则始终用陈;痘科无一定之证,故无一定之方也。
丹溪立解毒、和中、安表之说,亦最为扼要。
痘本有毒可解,但须解之于七日之前,有毒郁而不放肥,不上浆者,乌得不解毒哉!
如天之亢阳不雨,万物不生矣。
痘证必须和中,盖脾胃最为吃紧,前所谓以中焦作战场也。
安表之论,更为妙谛,表不安,虽至将成犹败也,前所谓以皮肤结痂,为成功之地,而可不安之也哉!
安之不暇,而可混发以伤之也哉!
至其宗钱而非陈,则其偏也。
万氏以脾胃为主,魏氏以保元为主,亦确有见识,虽皆从二家脱化,而稍偏于陈。
费建中《救偏琐言》,盖救世人不明痘之全体大用,偏用陈文中之辛热者也;书名救偏,其意可知,若专主其法,悉以大黄、石膏从事,则救偏而反偏矣。
胡氏辄投汗下,下法犹有用处,汗法则不可也。
翁仲仁《金镜录》一书,诚为痘科宝筏,其妙处全在于看,认证真确,治之自效,初学必须先熟读其书,而后历求诸家,方不误事。
后此翟氏、聂氏,深以气血盈亏,解毒化毒,分晰阐扬钱氏、陈氏底蕴,超出诸家之上,然分别太多,恐读者目眩。
愚谓看法必宗翁氏,叶氏有补翁仲仁不及之条;治法兼用钱、陈,以翟氏、聂氏,为钱、陈之注,参考诸家可也。
近日都下盛行《正宗》一书,大抵用费氏、胡氏之法而推展之,恣用大汗大下,名归宗汤,石膏、大黄始终重用,此在枭毒太过者则可,岂可以概治天下之小儿哉!
南方江西江南等省,全恃种痘,一遇自出之痘,全无治法;医者无论何痘,概禁寒凉,以致有毒火者,轻者重,重者死,此皆偏之为害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六-解儿难-治痘明家论-译文
治疗痘疹的著名医家很多,他们的理论和方法都不能偏废。
如果只专注于寒、热、温、凉中的一种理论,企图省事,那么祸患就会很快到来。
痘疹科首先推崇的是钱仲阳和陈文中两位医家,钱仲阳主张寒凉疗法,陈文中主张温热疗法,这两位医家的理论各有偏重,但对于后来的学者来说,实在不能偏废任何一方。
这两位医家的理论就像水和火一样,似乎性质完全不同,遵循这一方就会损害另一方,遵循另一方就会损害这一方。
然而,万物都是由水和火构成的,如果天气只有炎热而没有寒冷,万物就会焦枯;只有寒冷而没有炎热,万物就会冻结。阴阳相生相克,这就是道。这两位医家的理论,看似相反,实际上相互需要,为后世治疗痘疹确立了宗旨。
如何遵循他们的理论呢?大约在发病的前七天,外感病邪主导,痘疹的发作是由于温气的运行,这时使用钱仲阳的寒凉疗法占八九成,使用陈文中的温热疗法占一二成。
七天以后,身体的气血主导,完全依赖脏腑的真火,将毒素炼化成浆液,如果这种火不向外发散,必然会导致内陷,这时使用陈文中的温热疗法较多,而使用钱仲阳的寒凉疗法较少。
如果患者始终是实热体质,那么始终使用钱仲阳的疗法;如果始终是虚寒体质,那么始终使用陈文中的疗法;痘疹科没有固定的症状,所以也没有固定的方剂。
丹溪提出了解毒、和中、安表的理论,这也是非常关键的。
痘疹本身有毒,需要解毒,但必须在发病的前七天解毒,如果毒素郁结不散,痘疹不饱满,不上浆,怎么能不解毒呢?
就像天气过于炎热不下雨,万物就无法生长。
痘疹的治疗必须和中,因为脾胃最为关键,前面所说的以中焦为战场就是这个道理。
安表的理论更为精妙,如果表不安,即使痘疹快要形成也会失败,前面所说的以皮肤结痂为成功之地,怎么能不安表呢?
安表都来不及,怎么能随意发汗而伤害它呢?
至于那些只推崇钱仲阳而否定陈文中的人,那就是偏颇了。
万氏以脾胃为主,魏氏以保元为主,也确有见识,虽然都是从钱、陈两位医家的理论中脱胎而来,但稍偏向于陈文中。
费建中的《救偏琐言》,是为了救世人不明白痘疹的全面治疗,偏用陈文中的辛热疗法;书名“救偏”,其意可知,如果专门采用他的方法,全部用大黄、石膏来治疗,那就是救偏反而偏了。
胡氏动不动就用发汗和泻下的方法,泻下法还有些用处,发汗法则不可取。
翁仲仁的《金镜录》一书,确实是痘疹科的宝典,其妙处全在于观察,诊断准确,治疗自然有效,初学者必须先熟读这本书,然后再去研究其他医家的理论,才不会误事。
后来的翟氏、聂氏,深入研究了气血的盈亏,解毒化毒,详细阐发了钱氏、陈氏的理论精髓,超越了其他医家,但分别太多,恐怕会让读者眼花缭乱。
我认为诊断方法必须遵循翁氏,叶氏补充了翁仲仁没有提到的内容;治疗方法则兼用钱、陈的理论,以翟氏、聂氏的理论作为钱、陈的注解,参考其他医家的理论就可以了。
最近京城盛行《正宗》一书,大致是采用费氏、胡氏的方法并加以推广,大肆使用大汗大下的方法,名为归宗汤,石膏、大黄始终重用,这在毒邪过盛的情况下还可以,怎么能用来治疗天下所有的小儿呢?
南方江西、江南等省,完全依赖种痘,一旦遇到自然发生的痘疹,完全没有治疗方法;医生无论遇到什么痘疹,一概禁止使用寒凉药物,导致有毒火的患者,轻的变重,重的死亡,这都是偏颇的害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六-解儿难-治痘明家论-注解
痘科:指古代医学中专门治疗天花(痘疹)的学科。
钱仲阳:明代著名医学家,主张用寒凉药物治疗痘疹。
陈文中:明代著名医学家,主张用温热药物治疗痘疹。
丹溪:指朱丹溪,元代著名医学家,提出解毒、和中、安表的治疗原则。
万氏:指万全,明代医学家,强调脾胃在治疗痘疹中的重要性。
魏氏:指魏之琇,明代医学家,主张保元(保护元气)治疗痘疹。
费建中:明代医学家,著有《救偏琐言》,批评过度使用辛热药物治疗痘疹。
胡氏:指胡慎柔,明代医学家,主张使用汗法和下法治疗痘疹。
翁仲仁:明代医学家,著有《金镜录》,强调通过观察痘疹的形态来诊断和治疗。
翟氏、聂氏:明代医学家,深入研究了气血盈亏与痘疹治疗的关系。
《正宗》:指《痘疹正宗》,明代痘疹医学著作,主张使用大汗大下的治疗方法。
枭毒:指痘疹中的毒邪,过于强烈时需要使用猛药治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六-解儿难-治痘明家论-评注
本文主要讨论了古代治疗痘疹(天花)的医学理论和实践,强调了不同医学家的治疗方法和观点。文章首先指出,治疗痘疹的医学家众多,不能偏废任何一家的理论。特别是钱仲阳和陈文中两位医学家,分别主张使用寒凉和温热药物治疗痘疹,虽然他们的方法看似对立,但实际上相辅相成,共同为后世治疗痘疹奠定了基础。
文章进一步分析了钱仲阳和陈文中两位医学家的治疗方法在不同阶段的应用。在痘疹初期,外感症状明显时,主要使用钱仲阳的寒凉药物;而在痘疹后期,气血运行成为主要问题时,则更多使用陈文中的温热药物。这种灵活的治疗方法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即根据病情的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此外,文章还提到了其他医学家的贡献,如朱丹溪提出的解毒、和中、安表的治疗原则,万全和魏之琇分别强调脾胃和保元的重要性,费建中批评过度使用辛热药物,胡慎柔主张使用汗法和下法,翁仲仁通过观察痘疹形态来诊断和治疗,翟氏和聂氏则深入研究了气血盈亏与痘疹治疗的关系。这些医学家的理论和实践丰富了痘疹治疗的内容,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文章最后批评了当时流行的《痘疹正宗》一书,认为其过度使用大汗大下的治疗方法,虽然在某些情况下有效,但不能普遍适用于所有痘疹患者。这种批评反映了作者对医学理论和实践的深刻理解,强调了治疗方法的灵活性和个体化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古代痘疹治疗理论和实践的深入分析,展示了中医辨证施治的智慧和灵活性,强调了不同医学家理论和方法的互补性,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医学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