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六-解儿难-小儿痉病螈病共有九大纲论

作者: 吴鞠通(1758年—1836年),清代医学家。他以研究温病学闻名,著有《温病条辨》。

年代:清代(19世纪初)。

内容简要:共6卷,系统论述了温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书中提出了“三焦辨证”的理论,对后世温病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六-解儿难-小儿痉病螈病共有九大纲论-原文

寒痉仲景先师所述方法具在,但须对证细加寻绎,如所云太阳证体强,几几然,脉沉迟之类,有汗为柔痉,为风多寒少,而用桂枝汤加法;无汗为刚痉,为寒痉,而用葛根汤,汤内有麻黄,乃不以桂枝立名,亦不以麻黄立名者,以其病已至阳明也。诸如此类,须平时熟读其书,临时再加谨慎,手下自有准的矣。

风寒咳嗽致痉者,用杏苏散辛温例,自当附入寒门。

风温痉(按此即螈证,少阳之气为之也,下温热、暑温、秋燥,皆同此例)

乃风之正令,阳气发泄之候,君火主气之时,宜用辛凉正法。轻者用辛凉轻剂,重者用辛凉重剂,如本论上焦篇银翘散、白虎汤之类;伤津液者加甘凉,如银翘加生地、麦冬,玉女煎以白虎合冬、地之类;神昏谵语,兼用芳香以开膻中,如清宫汤、牛黄丸、紫雪丹之类;愈后用六味、三才、复脉辈,以复其丧失之津液。

风温咳嗽致痉者,用桑菊饮(方见上焦篇)、银翘散辛凉例,与风寒咳嗽迥别,断不可一概用杏苏辛温也。

温热痉(即六淫之火气,消烁真阴者也,《内经》谓先夏至为病温者是也)

即同上风温论治。但风温之病痉者轻而少,温热之致痉者多而重也。约之轻重浅深,视病之轻重浅深而已。

暑痉(暑兼湿热,后有湿痉一条,此则偏于热多湿少之病,去温热不远,经谓后夏至为病暑者是也)

按俗名小儿急惊风者,惟暑月最多,而兼证最杂,非心如澄潭,目如智珠,笔如分水犀者,未易辨此。盖小儿肤薄神怯,经络脏腑嫩小,不奈三气发泄。邪之来也,势如奔马,其传变也,急如掣电,岂粗疏者所能当此任哉!如夏月小儿身热头痛,项强无汗,此暑兼风寒者也,宜新加香薷饮;有汗则仍用银翘散,重加桑叶;咳嗽则用桑菊饮;汗多则用白虎;脉芤而喘,则用人参白虎;身重汗少,则用苍术白虎;脉芤面赤多言,喘喝欲脱者,即用生脉散;神识不清者,即用清营汤加钩藤、丹皮、羚羊角;神昏者,兼用紫雪丹、牛黄丸等;病热轻微者,用清络饮之类,方法悉载上焦篇,学人当与前三焦篇暑门中细心求之。但分量或用四之一,或用四之二,量儿之壮弱大小加减之。痉因于暑,只治致痉之因,而痉自止,不必沾沾但于痉中求之。若执痉以求痉,吾不知痉为何物。夫痉病名也,头痛亦病名也。善治头痛者必问致头痛之因,盖头痛有伤寒头痛、伤风头痛、暑头痛、热头痛、湿头痛、燥头痛、痰厥头痛、阳虚头痛、阴虚头痛、跌扑头痛,心火欲作痈脓之头痛、肝风内动上窜少阳胆络之偏头痛、朝发暮死之真头痛,若不问其致病之因,如时人但见头痛,一以羌活、 本从事,何头痛之能愈哉!况痉病之难治者乎!

湿痉(按此一条,螈痉兼有,其因于寒湿者,则兼太阳寒水气,其泄泻太甚,下多亡阴者,木气来乘,则螈矣)

按中湿即痉者少,盖湿性柔而下行,不似风刚而上升也。其间有兼风之痉,《名医类案》中有一条云∶“小儿吐 欲作痫者,五苓散最妙”;本论湿温上焦篇,有三仁汤一法;邪入心包,用清宫汤去莲心、麦冬,加银花赤小豆皮一法;用紫雪丹一法;银翘马勃散一法;千金苇茎汤加滑石、杏仁一法;而寒湿例中,有形似伤寒,舌白不渴,经络拘急,桂枝姜附汤一法,凡此非必皆现痉病而后治。

盖既感外邪,久则致痉,于其未痉之先,知系感受何邪,以法治之,而痉病之源绝矣,岂不愈于见痉治痉哉!若儿科能于六淫之邪,见几于早,吾知小儿之痉病必少。湿久致痉者多,盖湿为浊邪,最善弥漫三焦,上蔽清窍,内蒙膻中,学人当于前中焦下焦篇中求之。由疟痢而致痉者,见其所伤之偏阴偏阳而补救之,于疟痢门中求之。

燥痉燥气化火,消烁津液,亦能致痉,其治略似风温,学人当于本论前三焦篇秋燥门中求之。但正秋之时,有伏暑内发,新凉外加之证,燥者宜辛凉甘润,有伏暑则兼湿矣,兼湿则宜苦辛淡,甚则苦辛寒矣,不可不细加察焉。燥气化寒,胁痛呕吐,法用苦温,佐以甘辛。

内伤饮食痉(俗所谓慢脾风者是也)

按此证必先由于吐泻,有脾胃两伤者、有专伤脾阳者、有专伤胃阳者、有伤及肾阳者,参苓白术散、四君、六君、异功、补中益气、理中等汤,皆可选用。虚寒甚者,理中加丁香、肉桂、肉果、诃子之类,因他病伤寒凉药者,亦同此例。叶案中有阴风入脾络一条,方在小儿痫痉厥门中,其小儿吐泻门中,言此证最为详细。案后华岫云驳俗论最妙,学人不可不静心体察焉!再参之钱仲阳、薛立斋、李东垣、张景岳诸家,可无余蕴矣。再按此证最险,最为难治,世之讹传妄治已久,四海同风,历有年所,方中行驳之于前,诸君子畅论于后。至今日而其伪风不息,是所望于后之强有力者,悉取其伪书而焚耳。细观叶案治法之妙,全在见吐泻时,先防其痉,非于既痉而后设法也。故余前治六淫之痉,亦同此法,所谓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圣人不治已乱治未乱也。

客忤痉(俗称谓惊吓是也)

按小儿神怯气弱,或见非常之物,听非常之响,或失足落空,跌扑之类,百证中或有一、二,非小儿所有痉病,皆因于惊吓也。证现发热,或有汗,或无汗,面时青时赤,梦中呓语,手足蠕动,宜复脉汤去参、桂、姜、枣,加丹参、丹皮、犀角,补心之体,以配心之用。大便结者,加元参,溏

者加牡蛎;汗多神不宁有恐惧之象者,加龙骨、整琥珀、整朱砂块(取其气而不用其质,自无流弊),必细询病家确有所见者,方用此例。

若语涉支离,猜疑不定者,静心再诊,必得确情,而后用药。

愚儿三岁,六月初九日辰时,倚门落空,少时发热,随热随痉,昏不知人,手足如冰,无脉,至戌时而痉止,身热神昏无汗;次日早,余方与复脉汤去参、桂、姜、枣,每日一帖,服三、四杯。

不饮不食,至十四日巳时,得战汗而愈。

若当痉厥神昏之际,妄动乱治,岂有生理乎!

盖痉厥则阴阳逆乱,少不合拍则不可救,病家情急,因乱投药饵,胡针乱灸而死者,不可胜纪。

病家中无主宰,医者又无主宰,儿病其何堪哉!

如包络热重,唇舌燥,目白睛有赤缕者,牛黄清心丸,本论牛黄安宫丸,紫雪丹辈,亦可酌而用之。

本脏自病痉(此证则螈病也)

按此证由于平日儿之父母,恐儿之受寒,复被过多,着衣过浓,或冬日房屋热炕过暖,以致小儿每日出汗,汗多亡血,亦如产妇亡血致痉一理。

肝主血,肝以血为自养,血足则柔,血虚则强,故曰本脏自病。

然此一痉也,又实为六淫致痉之根;盖汗多亡血者,本脏自病,汗多亡卫外之阳,则易感六淫之邪也。

全赖明医参透此理,于平日预先告谕小儿之父母,勿令过暖汗多亡血,暗中少却无穷之病矣,所谓治未病也。

治本脏自病法,一以育阴柔肝为主,即同产后血亡致痉一例,所谓血足风自灭也。

六味丸,复脉汤,三甲复脉三方,大小定风珠二方,专翕膏,皆可选用。

专翕膏为痉止后,每日服四、五钱,分二次,为填阴善后计也。

六淫误汗致痉者,亦同此例。

救风温、温热误汗者,先与存阴,不比伤寒误汗者急与护阳也,盖寒病不足在阳,温病不足在阴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六-解儿难-小儿痉病螈病共有九大纲论-译文

关于寒痉,仲景先师所描述的方法都在,但需要根据症状仔细分析,比如所说的太阳证体强,脉象沉迟等,有汗的是柔痉,属于风多寒少,可以用桂枝汤加减;无汗的是刚痉,属于寒痉,可以用葛根汤,汤中有麻黄,但不以桂枝或麻黄命名,因为病已经到了阳明。诸如此类,需要平时熟读医书,临证时再加谨慎,自然会有准确的判断。

风寒咳嗽导致的痉病,可以用杏苏散辛温的方法,自然应该归入寒门。

风温痉(这就是螈证,是少阳之气引起的,下面的温热、暑温、秋燥,都属于这一类)

这是风的正令,阳气发泄的时候,君火主气的时候,应该用辛凉的正法。轻的用辛凉轻剂,重的用辛凉重剂,比如本论上焦篇中的银翘散、白虎汤等;伤津液的加甘凉,比如银翘加生地、麦冬,玉女煎以白虎合冬、地等;神昏谵语的,兼用芳香开膻中,比如清宫汤、牛黄丸、紫雪丹等;愈后用六味、三才、复脉等,以恢复丧失的津液。

风温咳嗽导致的痉病,用桑菊饮(方见上焦篇)、银翘散辛凉的方法,与风寒咳嗽完全不同,绝不能一概用杏苏辛温。

温热痉(即六淫之火气,消烁真阴的,《内经》说先夏至为病温的就是这个)

与上述风温论治相同。但风温引起的痉病轻而少,温热引起的痉病多而重。总的来说,轻重深浅,取决于病的轻重深浅。

暑痉(暑兼湿热,后面有湿痉一条,这里偏于热多湿少的病,离温热不远,经说后夏至为病暑的就是这个)

按俗名小儿急惊风的,只有暑月最多,而且兼证最杂,不是心如澄潭,目如智珠,笔如分水犀的人,不容易辨别。因为小儿皮肤薄,神气怯,经络脏腑嫩小,受不了三气发泄。邪气来时,势如奔马,传变时,急如掣电,岂是粗疏的人能担当的!比如夏月小儿身热头痛,项强无汗,这是暑兼风寒的,应该用新加香薷饮;有汗的仍用银翘散,重加桑叶;咳嗽的用桑菊饮;汗多的用白虎;脉芤而喘的,用人参白虎;身重汗少的,用苍术白虎;脉芤面赤多言,喘喝欲脱的,就用生脉散;神识不清的,用清营汤加钩藤、丹皮、羚羊角;神昏的,兼用紫雪丹、牛黄丸等;病热轻微的,用清络饮之类,方法都记载在上焦篇,学者应该与前三焦篇暑门中细心求之。但分量或用四分之一,或用四分之二,根据孩子的强弱大小加减。痉因于暑,只治致痉的原因,痉自然停止,不必执着于痉中求之。如果执着于痉以求痉,我不知道痉是什么。痉是病名,头痛也是病名。善治头痛的人必问致头痛的原因,因为头痛有伤寒头痛、伤风头痛、暑头痛、热头痛、湿头痛、燥头痛、痰厥头痛、阳虚头痛、阴虚头痛、跌扑头痛,心火欲作痈脓的头痛、肝风内动上窜少阳胆络的偏头痛、朝发暮死的真头痛,如果不问致病的原因,像现在的人一见到头痛,就用羌活、 本,怎么能治好头痛呢!何况痉病之难治的呢!

湿痉(按此一条,螈痉兼有,因于寒湿的,则兼太阳寒水气,泄泻太甚,下多亡阴的,木气来乘,则螈了)

按中湿即痉的少,因为湿性柔而下行,不像风刚而上升。其中有兼风的痉,《名医类案》中有一条说∶“小儿吐 欲作痫的,五苓散最妙”;本论湿温上焦篇,有三仁汤一法;邪入心包,用清宫汤去莲心、麦冬,加银花赤小豆皮一法;用紫雪丹一法;银翘马勃散一法;千金苇茎汤加滑石、杏仁一法;而寒湿例中,有形似伤寒,舌白不渴,经络拘急,桂枝姜附汤一法,凡此非必皆现痉病而后治。

因为既然感外邪,久了就会致痉,在未痉之前,知道感受了什么邪,以法治之,痉病的源头就断了,岂不比见痉治痉更好!如果儿科能于六淫之邪,早见几微,我知道小儿的痉病必少。湿久致痉的多,因为湿是浊邪,最善弥漫三焦,上蔽清窍,内蒙膻中,学者应该在前中焦下焦篇中求之。由疟痢而致痉的,见其所伤的偏阴偏阳而补救之,在疟痢门中求之。

燥痉燥气化火,消烁津液,也能致痉,其治法略似风温,学者应该在本论前三焦篇秋燥门中求之。但正秋之时,有伏暑内发,新凉外加之证,燥的宜辛凉甘润,有伏暑则兼湿了,兼湿则宜苦辛淡,甚则苦辛寒了,不可不细加察焉。燥气化寒,胁痛呕吐,法用苦温,佐以甘辛。

内伤饮食痉(俗所谓慢脾风的就是这个)

按此证必先由于吐泻,有脾胃两伤的、有专伤脾阳的、有专伤胃阳的、有伤及肾阳的,参苓白术散、四君、六君、异功、补中益气、理中等汤,皆可选用。虚寒甚的,理中加丁香、肉桂、肉果、诃子之类,因他病伤寒凉药的,亦同此例。叶案中有阴风入脾络一条,方在小儿痫痉厥门中,其小儿吐泻门中,言此证最为详细。案后华岫云驳俗论最妙,学者不可不静心体察焉!再参之钱仲阳、薛立斋、李东垣、张景岳诸家,可无余蕴矣。再按此证最险,最为难治,世之讹传妄治已久,四海同风,历有年所,方中行驳之于前,诸君子畅论于后。至今日而其伪风不息,是所望于后之强有力者,悉取其伪书而焚耳。细观叶案治法之妙,全在见吐泻时,先防其痉,非于既痉而后设法也。故余前治六淫之痉,亦同此法,所谓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圣人不治已乱治未乱也。

客忤痉(俗称谓惊吓的就是这个)

按小儿神怯气弱,或见非常之物,听非常之响,或失足落空,跌扑之类,百证中或有一、二,非小儿所有痉病,皆因于惊吓也。证现发热,或有汗,或无汗,面时青时赤,梦中呓语,手足蠕动,宜复脉汤去参、桂、姜、枣,加丹参、丹皮、犀角,补心之体,以配心之用。大便结者,加元参,溏

如果患者需要加强镇静效果,可以加入牡蛎;如果患者出汗多,心神不宁,有恐惧的症状,可以加入龙骨、整琥珀、整朱砂块(取其气而不用其质,自无流弊),必须详细询问病家确有所见者,才能使用此例。

如果病家言语支离破碎,猜疑不定,医生应静心再诊,必须得到确切情况,然后才能用药。

我的儿子三岁,六月初九日辰时,倚门落空,不久后发热,随即出现痉挛,昏迷不醒,手足冰冷,无脉,到了戌时痉挛停止,身体发热,神志昏迷,无汗;次日早晨,我给他开了复脉汤,去掉人参、桂枝、生姜、大枣,每日一帖,服用三、四杯。

他不吃不喝,到了十四日巳时,通过战汗而痊愈。

如果在痉挛昏迷的时候,胡乱治疗,怎么会有生机呢!

因为痉挛昏迷会导致阴阳逆乱,稍有不慎就无法挽救,病家情急之下,胡乱投药,胡乱针灸而死的,不计其数。

病家中没有主见,医生也没有主见,孩子的病怎么能承受得了呢!

如果包络热重,唇舌干燥,眼白有红丝,可以使用牛黄清心丸,本论中的牛黄安宫丸,紫雪丹等,也可以酌情使用。

本脏自病痉(此证则螈病也)

这种病症是由于平时孩子的父母担心孩子受寒,盖得过多,穿得过厚,或者冬天房屋热炕过暖,导致孩子每天出汗,汗多亡血,就像产妇失血导致痉挛一样。

肝主血,肝以血为自养,血足则柔,血虚则强,所以称为本脏自病。

然而这种痉挛,实际上是六淫致痉的根源;因为汗多亡血,本脏自病,汗多亡卫外之阳,则容易感受六淫之邪。

完全依赖明医参透这个道理,在平时预先告诫孩子的父母,不要让孩子过暖出汗亡血,暗中减少无数疾病,这就是所谓的治未病。

治疗本脏自病的方法,主要以育阴柔肝为主,就像产后失血导致痉挛一样,所谓血足风自灭。

六味丸,复脉汤,三甲复脉三方,大小定风珠二方,专翕膏,都可以选用。

专翕膏在痉挛停止后,每日服用四、五钱,分两次,是为了填阴善后。

六淫误汗致痉的,也同此例。

救风温、温热误汗的,先与存阴,不像伤寒误汗的急与护阳,因为寒病不足在阳,温病不足在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六-解儿难-小儿痉病螈病共有九大纲论-注解

寒痉:指因寒邪侵袭而导致的痉挛症状,常见于太阳经证,表现为身体强直、脉沉迟等。

柔痉:指因风邪多而寒邪少,伴有汗出的痉挛症状,治疗常用桂枝汤。

刚痉:指因寒邪重而无汗的痉挛症状,治疗常用葛根汤。

杏苏散:一种辛温解表的中药方剂,用于治疗风寒咳嗽。

风温痉:指因风温邪气侵袭而导致的痉挛症状,治疗宜用辛凉法。

银翘散:一种辛凉解表的中药方剂,用于治疗风温感冒。

白虎汤:一种清热泻火的中药方剂,用于治疗高热、口渴等症状。

暑痉:指因暑邪侵袭而导致的痉挛症状,常见于夏季,治疗需根据病情轻重选择不同方剂。

湿痉:指因湿邪侵袭而导致的痉挛症状,治疗需根据湿邪的性质选择不同方剂。

燥痉:指因燥邪侵袭而导致的痉挛症状,治疗宜用辛凉甘润法。

内伤饮食痉:指因饮食不当导致的痉挛症状,常见于脾胃虚弱者,治疗需调理脾胃。

客忤痉:指因惊吓导致的痉挛症状,常见于小儿,治疗需安神定志。

牡蛎:一种中药材,具有镇静安神、收敛固涩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心神不宁、失眠等症状。

龙骨:中药材,具有镇静安神、平肝潜阳的作用,常用于治疗心神不宁、惊悸失眠等症状。

琥珀:中药材,具有镇静安神、活血化瘀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心神不宁、惊悸失眠等症状。

朱砂:中药材,具有镇静安神、清热解毒的作用,但因含有汞成分,使用时需谨慎。

复脉汤:一种中药方剂,主要用于治疗脉象虚弱、气血不足等症状。

牛黄清心丸:一种中药方剂,具有清热解毒、镇静安神的功效,常用于治疗高热、神昏等症状。

牛黄安宫丸:一种中药方剂,具有清热解毒、镇静安神的作用,常用于治疗高热、神昏等症状。

紫雪丹:一种中药方剂,具有清热解毒、镇静安神的功效,常用于治疗高热、神昏等症状。

六味丸:一种中药方剂,具有滋阴补肾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肾阴不足、腰膝酸软等症状。

三甲复脉汤:一种中药方剂,具有滋阴养血、复脉固脱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气血两虚、脉象虚弱等症状。

大小定风珠:一种中药方剂,具有镇静安神、平肝息风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惊风、抽搐等症状。

专翕膏:一种中药方剂,具有滋阴养血、填精补髓的功效,常用于治疗阴虚血亏、精血不足等症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六-解儿难-小儿痉病螈病共有九大纲论-评注

本文详细论述了各种痉病的病因、症状及治疗方法,涵盖了寒痉、风温痉、暑痉、湿痉、燥痉、内伤饮食痉和客忤痉等多种类型。通过对不同痉病的分类和辨证施治,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思想。

文中提到的治疗方法如桂枝汤、葛根汤、杏苏散、银翘散、白虎汤等,都是中医经典方剂,具有明确的适应症和疗效。这些方剂的使用不仅体现了中医对病因病机的深刻理解,也展示了中药方剂的灵活应用。

对于暑痉和湿痉的治疗,文中特别强调了辨证施治的重要性。暑痉的治疗需根据病情的轻重选择不同的方剂,如新加香薷饮、银翘散、桑菊饮等;湿痉的治疗则需根据湿邪的性质选择不同的方剂,如五苓散、三仁汤等。这种细致的辨证施治方法,体现了中医对疾病复杂性的深刻认识。

文中还提到了内伤饮食痉和客忤痉的治疗,强调了脾胃调理和安神定志的重要性。内伤饮食痉的治疗需根据脾胃的虚实选择不同的方剂,如参苓白术散、四君子汤等;客忤痉的治疗则需安神定志,如复脉汤加减。这些治疗方法不仅针对病因,还注重整体调理,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理念。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各种痉病的详细论述,展示了中医辨证论治的丰富内涵和灵活应用。文中提到的方剂和治疗方法,不仅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也为后世医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通过对这些痉病的深入理解和治疗,可以更好地应对复杂的临床情况,提高治疗效果。

本文选自《温病条辨》,是清代医家吴鞠通所著的一部温病学专著。文章通过具体病例,详细阐述了痉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思想。

文章首先提到在治疗痉病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药物加减,如汗多神不宁者加龙骨、琥珀、朱砂等,强调了辨证施治的重要性。同时,文章还指出在诊断过程中,必须仔细询问病情,避免因误诊而导致的治疗失误。

接着,文章通过一个具体的病例,描述了小儿痉病的发病过程及治疗经过。患儿因受寒发热,随后出现痉厥、神昏等症状,经过正确的治疗,最终得以痊愈。这一病例不仅展示了痉病的典型症状,还强调了在痉厥神昏之际,必须谨慎用药,避免因误治而导致病情恶化。

文章进一步分析了痉病的病因,指出痉病多因汗多亡血所致,尤其是小儿因父母过度保暖,导致汗多亡血,进而引发痉病。这一分析揭示了痉病的发病机制,强调了预防的重要性。

在治疗方面,文章提出了以育阴柔肝为主的治疗方法,并推荐了六味丸、复脉汤、三甲复脉汤等方剂。这些方剂具有滋阴养血、柔肝息风的功效,适用于痉病的治疗。同时,文章还提到专翕膏可用于痉止后的善后调理,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

最后,文章还讨论了六淫误汗致痉的治疗方法,指出在治疗风温、温热误汗时,应先存阴,与伤寒误汗时的护阳不同。这一论述进一步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灵活性。

总体而言,本文通过对痉病的详细论述,展示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强调了预防与治疗并重的重要性。文章不仅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还对中医理论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六-解儿难-小儿痉病螈病共有九大纲论》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047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