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吴鞠通(1758年—1836年),清代医学家。他以研究温病学闻名,著有《温病条辨》。
年代:清代(19世纪初)。
内容简要:共6卷,系统论述了温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书中提出了“三焦辨证”的理论,对后世温病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六-解儿难-小儿易痉总论-原文
按小儿易痉之故,一由于肌肤薄弱,脏腑嫩小,传变最速;
一由于近世不明六气感人之理,一见外感无论何邪,即与发表。
既痉之后,重用苦寒,虽在壮男壮女,二、三十岁,误汗致痉而死者,何可胜数!
小儿薄弱,则更多矣。
余于医学,不敢自信,然留心此证几三十年,自觉洞彻此理,
尝谓六气明而痉必少,敢以质之明贤,共商救世之术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六-解儿难-小儿易痉总论-译文
关于小儿容易发生痉病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的肌肤薄弱,脏腑尚未发育完全,病情变化非常迅速;
另一方面是因为现代人不懂得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对人体的影响,一旦遇到外感病,不论是什么邪气,就立即使用发汗的方法治疗。
在痉病发作之后,又大量使用苦寒的药物,即使是身体强壮的成年男女,二三十岁的人,因为误用发汗方法导致痉病而死亡的,数不胜数!
小儿身体薄弱,因此这种情况更为常见。
我在医学方面不敢自夸,但关注这种病症已经将近三十年,自认为已经透彻理解了其中的道理,
我曾经说过,如果能够明白六气的道理,痉病一定会减少,我愿意以此向有识之士请教,共同探讨救治世人的方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六-解儿难-小儿易痉总论-注解
痉:指肌肉痉挛,中医认为多由外感风寒湿邪或内伤气血不足引起。
六气:中医理论中的六种自然气候因素,即风、寒、暑、湿、燥、火,认为这些气候因素可以影响人体健康。
发表:中医治疗外感病的一种方法,指通过发汗等方式驱散体表的邪气。
苦寒:指性质苦寒的药物,中医认为这类药物有清热解毒的作用,但过量使用可能损伤正气。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六-解儿难-小儿易痉总论-评注
本文探讨了小儿易痉的原因及其治疗方法,反映了中医对小儿疾病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首先,作者指出小儿肌肤薄弱、脏腑嫩小,这是小儿易痉的生理基础。其次,作者批评了近世医家不明六气感人之理,一见外感即与发表的做法,认为这种做法容易导致误治,甚至造成严重后果。
从文化内涵来看,本文体现了中医“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六气理论是中医病因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自然气候的变化可以影响人体健康,这种观念反映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识。
从艺术特色来看,本文语言简练,逻辑清晰,论证有力。作者通过对比小儿与壮年人的体质差异,突出了小儿易痉的特点;通过列举误治致死的案例,强调了正确治疗的重要性。这种论证方式既具有说服力,又体现了作者对患者生命的深切关怀。
从历史价值来看,本文反映了清代医家对小儿痉证的认识和治疗经验,对后世医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作者提出的“六气明而痉必少”的观点,强调了预防的重要性,这与现代医学的预防医学理念不谋而合。同时,作者呼吁医界同仁共同探讨救世之术,体现了医者仁心和社会责任感。
总的来说,本文不仅具有重要的医学价值,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它既是对中医理论的深入阐释,也是对医者职业道德的深刻反思,对现代医学实践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