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六-解儿难-六气当汗不当汗论

作者: 吴鞠通(1758年—1836年),清代医学家。他以研究温病学闻名,著有《温病条辨》。

年代:清代(19世纪初)。

内容简要:共6卷,系统论述了温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书中提出了“三焦辨证”的理论,对后世温病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六-解儿难-六气当汗不当汗论-原文

六气六门,止有寒水一门,断不可不发汗者。

伤寒脉紧无汗,用麻黄汤正条;风寒挟痰饮,用大小青龙一条。

饮者,寒水也,水气无汗,用麻黄甘草、附子麻黄等汤,水者,寒水也,有汗者即与护阳。

湿门亦有发汗之条,兼寒者也;其不兼寒而汗自出者则多护阳之方。

其他风温禁汗、暑门禁汗、亡血禁汗、疮家禁汗、禁汗之条颇多,前已言之矣。

盖伤于寒者,必入太阳,寒邪与寒水一家,同类相从也。

其不可不发者何?太阳本寒标热,寒邪内合寒水之气,止有寒水之本,而无标热之阳,不成其为太阳矣。

水来克火,如一阳陷于二阴之中,故急用辛温发汗,提阳外出。

欲提阳者,乌得不用辛温哉!

若温暑伤手太阴,火克金也,太阴本燥标湿,若再用辛温,外助温暑之火,内助脏气之燥,两燥相合,而土之气化无从,不成其为太阴矣,津液消亡,不痉何待!

故初用辛凉以救本脏之燥,而外退温暑之热;继用甘润,内救本脏之湿,外敌温暑之火,而脏象化气,本来面目可不失矣。

此温暑之断寒门中,兼风而自汗者,即禁汗,所谓有汗不得用麻黄。

无奈近世以羌活代麻黄,不知羌活之更烈于麻黄也。

盖麻黄之发汗,中空而通,色青而疏泄,生于内地,去节方发汗,不去节尚能通能留,其气味亦薄;

若羌活乃羌地所生之独活,气味雄烈不可当。

试以麻黄一两,煮于一室之内,两三人坐于其侧,无所苦也。

以羌活一两,煮于一室内,两三人坐于其侧,则其气味之发泄,弱者即不能受矣。

温暑门之用羌、防、柴、葛,产后亡血家之用当归、川芎、泽兰、炮姜,同一杀人利剑,有心者共筹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六-解儿难-六气当汗不当汗论-译文

六气六门中,只有寒水这一门,是绝对不能不发汗的。

伤寒时脉紧且无汗,应使用麻黄汤的正方;风寒伴有痰饮,应使用大小青龙汤的方子。

饮指的是寒水,水气无汗时,使用麻黄甘草、附子麻黄等汤剂,水即寒水,有汗时则需护阳。

湿门也有发汗的方子,主要是针对兼有寒邪的情况;如果不兼寒而汗自出,则多用护阳的方子。

其他如风温禁汗、暑门禁汗、亡血禁汗、疮家禁汗等,禁汗的方子很多,前面已经提到。

因为伤于寒邪,必定会影响到太阳经,寒邪与寒水同属一类,相互吸引。

为什么不能不发汗呢?太阳经本质是寒,标是热,寒邪内合寒水之气,只有寒水的本质,而没有标热的阳气,就不成其为太阳了。

水来克火,就像一阳陷于二阴之中,因此急需用辛温发汗,将阳气提出体外。

想要提出阳气,怎能不用辛温的药物呢!

如果是温暑伤及手太阴经,火克金,太阴经本质是燥,标是湿,如果再用辛温药物,外助温暑之火,内助脏气之燥,两燥相合,土的气化无从谈起,就不成其为太阴了,津液消亡,不痉何待!

因此,初时用辛凉药物以救本脏之燥,外退温暑之热;接着用甘润药物,内救本脏之湿,外敌温暑之火,使脏象化气,保持其本来面目。

在温暑的断寒门中,兼有风而自汗的,即禁汗,所谓有汗不得用麻黄。

无奈近世用羌活代替麻黄,却不知羌活比麻黄更为猛烈。

麻黄的发汗作用,中空而通,色青而疏泄,生于内地,去节才能发汗,不去节尚能通能留,其气味也较薄;

而羌活是羌地所生的独活,气味雄烈不可当。

试将麻黄一两煮于一室之内,两三人坐于其侧,不会感到不适。

而将羌活一两煮于一室内,两三人坐于其侧,其气味的发泄,体弱者即不能承受。

温暑门中使用羌活、防风、柴胡、葛根,产后亡血家使用当归、川芎、泽兰、炮姜,如同同一把杀人利剑,有心者应共同筹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六-解儿难-六气当汗不当汗论-注解

六气六门:中医理论中的六气指风、寒、暑、湿、燥、火,六门则是指六种不同的病症分类。

寒水:中医术语,指寒邪与水邪的结合,常表现为寒湿病症。

麻黄汤:一种中药方剂,主要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具有发汗解表的功效。

大小青龙:指两种中药方剂,大青龙汤和小青龙汤,主要用于治疗风寒挟痰饮的病症。

护阳:中医治疗原则之一,指在治疗过程中保护阳气,防止阳气受损。

辛温发汗:中医治疗方法,使用辛温药物促使发汗,以驱散寒邪。

辛凉:中医药物性质之一,指具有辛味和凉性的药物,常用于清热解表。

甘润:中医药物性质之一,指具有甘味和润性的药物,常用于滋阴润燥。

羌活:一种中药材,具有发汗解表、祛风除湿的功效,常用于治疗风寒感冒。

麻黄:一种中药材,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的功效,常用于治疗风寒感冒。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六-解儿难-六气当汗不当汗论-评注

本文主要讨论了中医治疗寒邪病症的原则和方法,特别是针对寒水病症的发汗治疗。文章首先指出寒水病症必须发汗,因为寒邪与寒水同属一类,寒邪内合寒水之气,只有通过发汗才能提阳外出,恢复太阳的本寒标热特性。

文章详细介绍了麻黄汤、大小青龙汤等方剂的使用情况,强调了辛温发汗的重要性。同时,文章也指出了在温暑病症中禁汗的原则,因为温暑伤手太阴,火克金,若再用辛温药物,会外助温暑之火,内助脏气之燥,导致津液消亡,病情加重。

文章还提到了羌活与麻黄的区别,指出羌活的气味雄烈,发汗效果更强,因此在温暑病症中使用羌活、防风、柴胡、葛根等药物需要谨慎。此外,文章还提到了产后亡血家使用当归、川芎、泽兰、炮姜等药物的危险性,强调了在治疗过程中保护阳气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寒水病症和温暑病症的治疗原则的详细分析,展示了中医治疗寒邪病症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文章不仅强调了发汗治疗的重要性,还指出了在不同病症中禁汗的必要性,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同时,文章通过对羌活与麻黄的比较,进一步深化了对中药药性的理解,为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六-解儿难-六气当汗不当汗论》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047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