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吴鞠通(1758年—1836年),清代医学家。他以研究温病学闻名,著有《温病条辨》。
年代:清代(19世纪初)。
内容简要:共6卷,系统论述了温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书中提出了“三焦辨证”的理论,对后世温病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六-解儿难-儿科风药禁-原文
近日行方脉者,无论四时所感为何气,一概羌、防、柴、葛。
不知仲景先师,有风家禁汗,亡血家禁汗,湿家禁汗,疮家禁汗四条,皆为其血虚致痉也。
然则小儿痉病,多半为医所造,皆不识六气之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六-解儿难-儿科风药禁-译文
最近一些行医的人,不管四季感受到的是哪种气候,都一律使用羌活、防风、柴胡、葛根等药物。
他们不知道张仲景先师有四种情况下禁止发汗的教导:风病患者禁汗,失血患者禁汗,湿病患者禁汗,疮病患者禁汗,这些都是因为血虚导致痉挛。
因此,小儿的痉挛病,多半是医生造成的,都是因为不了解六气(风、寒、暑、湿、燥、火)的缘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六-解儿难-儿科风药禁-注解
羌、防、柴、葛:指中药羌活、防风、柴胡、葛根,常用于治疗外感风寒、风热等病症。
仲景先师:指张仲景,东汉著名医学家,被尊为医圣,著有《伤寒杂病论》。
风家禁汗:指风邪所致的病症,不宜发汗治疗。
亡血家禁汗:指失血过多的病人,不宜发汗治疗。
湿家禁汗:指湿邪所致的病症,不宜发汗治疗。
疮家禁汗:指疮疡病人,不宜发汗治疗。
血虚致痉:指因血虚引起的痉挛症状。
六气: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自然气候,中医认为六气异常可导致疾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六-解儿难-儿科风药禁-评注
这段文字出自清代医家吴鞠通的《温病条辨》,主要批评了当时医家在治疗外感病时,不分病因、病机,一概使用羌活、防风、柴胡、葛根等药物发汗的错误做法。吴鞠通引用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的四条禁忌,强调风家、亡血家、湿家、疮家皆不宜发汗,因为这些病症的本质是血虚,发汗会加重病情,甚至导致痉挛。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思想。中医强调‘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治疗疾病必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辨别病因、病机,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吴鞠通批评的‘一概羌、防、柴、葛’的做法,正是违背了这一原则,反映了当时医界存在的机械化和教条化倾向。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清代医家对《伤寒杂病论》的继承与发展。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医经典著作,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引用张仲景的观点,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进一步阐发了外感病的治疗原则,对后世医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语言简练,逻辑严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吴鞠通通过列举张仲景的四条禁忌,层层递进,论证了‘小儿痉病,多半为医所造’的观点,揭示了当时医界存在的弊端,体现了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厚的医学功底。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具有重要的医学价值,也反映了中医文化的精髓,即辨证论治、因人制宜的思想。它提醒我们,在学习和运用中医时,必须深入理解经典著作的内涵,结合临床实践,避免机械化和教条化的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