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吴鞠通(1758年—1836年),清代医学家。他以研究温病学闻名,著有《温病条辨》。
年代:清代(19世纪初)。
内容简要:共6卷,系统论述了温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书中提出了“三焦辨证”的理论,对后世温病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六-解儿难-儿科用药论-原文
世人以小儿为纯阳也,故重用苦寒。
夫苦寒药,儿科之大禁也。
丹溪谓产妇用白芍,伐生生之气,不知儿科用苦寒,最伐生生之气也。
小儿,春令也,东方也,木德也,其味酸甘,酸味人或知之,甘则人多不识。
盖弦脉者,木脉也,经谓弦无胃气者死。
胃气者,甘味也,木离土则死,再验之木实,则更知其所以然矣,木实惟初春之梅子,酸多甘少,其他皆甘少酸少者也。
故调小儿之味,宜甘多酸少,如钱仲阳之六味丸是也。
苦寒之所以不可轻用者何?炎上作苦,万物见火而化,苦能渗湿。
人, 虫也,体属湿土,湿淫固为人害,人无湿则死。
故湿重者肥,湿少者瘦;小儿之湿可尽渗哉!
在用药者以为泻火,不知愈泻愈瘦,愈化愈燥。
苦先入心,其化以燥也,而且重伐胃汁,直致痉厥而死者有之。
小儿之火,惟壮火可减;若少火则所赖以生者,何可恣用苦寒以清之哉!
故存阴退热为第一妙法,存阴退热,莫过六味之酸甘化阴也。
惟湿温门中,与辛淡合用,燥火则不可也。
余前序温热,虽在大人,凡用苦寒,必多用甘寒监之,惟酒客不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六-解儿难-儿科用药论-译文
人们认为小儿体质纯阳,因此常用苦寒药物。
然而,苦寒药物在儿科治疗中是禁忌。
丹溪提到产妇使用白芍会削弱生命力,却不知道儿科使用苦寒药物更会严重削弱生命力。
小儿如同春天的气息,属于东方,具有木的属性,其味道是酸甘,人们可能知道酸味,但对甘味却不太了解。
弦脉是木的脉象,经典中认为弦脉若无胃气则意味着死亡。
胃气就是甘味,木离开土就会死亡,再观察木的果实,就能更明白其中的道理,木的果实如初春的梅子,酸多甘少,其他则甘少酸少。
因此,调理小儿的口味,应该甘多酸少,如钱仲阳的六味丸就是这样的。
苦寒药物为何不能轻易使用?因为苦味上升,万物遇火则变化,苦味能渗湿。
人体如同虫,体质属于湿土,湿气过重固然有害,但人没有湿气也会死亡。
因此,湿气重的人肥胖,湿气少的人瘦弱;小儿的湿气怎能完全渗除呢!
用药者以为泻火,却不知道越泻越瘦,越化越燥。
苦味先入心,其性质是燥的,而且严重削弱胃液,直接导致痉厥甚至死亡。
小儿的火,只有壮火可以减弱;若是少火,则是生命所依赖的,怎能随意使用苦寒药物来清除呢!
因此,保存阴气退热是首要的妙法,保存阴气退热,莫过于六味丸的酸甘化阴。
只有在湿温病中,可以与辛淡药物合用,燥火则不可。
我先前在序言中提到温热病,即使是成人,使用苦寒药物也必须多用甘寒药物来监控,只有酒客不受此限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六-解儿难-儿科用药论-注解
纯阳:中医理论中指小儿体质偏阳,阳气旺盛。
苦寒药:指药性苦寒的药物,如黄连、黄芩等,具有清热泻火的作用。
丹溪:指元代著名医学家朱丹溪,主张滋阴降火。
白芍:中药名,具有养血敛阴、柔肝止痛的功效。
生生之气:指生命力和生长发育的能力。
春令:指春季,象征生长和发育的季节。
东方:五行中属木,象征生长和发育的方向。
木德:五行中木的属性,象征生长和发育的力量。
弦脉:中医脉象之一,指脉象如琴弦般紧绷,多见于肝病。
胃气:中医指胃的功能和状态,胃气充足则消化吸收良好。
六味丸:宋代医家钱乙(字仲阳)创制的方剂,用于滋阴补肾。
炎上作苦:指火性炎上,苦味药物多具有清热泻火的作用。
湿土:五行中土属湿,象征人体的湿气和脾胃功能。
痉厥:指因高热或药物反应引起的抽搐和昏迷。
壮火:指过盛的阳气或火气。
少火:指正常的阳气或火气,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
酸甘化阴:指酸味和甘味药物合用,具有滋阴的作用。
湿温:中医病名,指湿热病邪引起的疾病。
辛淡:指辛味和淡味药物,具有发散和渗湿的作用。
酒客:指经常饮酒的人,体质多偏湿热。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六-解儿难-儿科用药论-评注
本文主要讨论了小儿用药的原则,特别是苦寒药物的使用禁忌。作者首先指出,世人常误以为小儿体质纯阳,故多用苦寒药物,但实际上苦寒药物对小儿有害,尤其是会损伤小儿的生生之气。这一观点与中医理论中的阴阳平衡原则相契合,强调小儿虽然阳气旺盛,但仍需注意保护其生长发育的能力。
作者进一步从五行理论出发,将小儿比作春令、东方、木德,强调其生长发育的特性。木德属酸甘,酸味为人所知,甘味则常被忽视。作者通过弦脉和胃气的关系,指出木离土则死,强调胃气(甘味)的重要性。这一论述不仅体现了中医理论中五行相生相克的思想,还突出了脾胃在小儿生长发育中的关键作用。
在用药方面,作者强调小儿宜用甘多酸少的药物,如钱仲阳的六味丸,以滋阴补肾、调和阴阳。苦寒药物虽能清热泻火,但过度使用会导致小儿愈泻愈瘦,甚至引发痉厥等严重后果。这一观点反映了中医治疗中“存阴退热”的原则,强调保护阴液的重要性。
最后,作者指出在湿温病中,辛淡药物可与苦寒药物合用,但在燥火情况下则不可。这一论述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思想,强调根据病情和体质灵活用药。同时,作者还提到酒客体质多偏湿热,使用苦寒药物时需特别注意。
总体而言,本文不仅深入探讨了小儿用药的原则和禁忌,还体现了中医理论中阴阳五行、辨证施治的核心思想,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通过对苦寒药物的批判和对甘酸药物的推崇,作者强调了保护小儿生生之气的重要性,为后世医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