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吴鞠通(1758年—1836年),清代医学家。他以研究温病学闻名,著有《温病条辨》。
年代:清代(19世纪初)。
内容简要:共6卷,系统论述了温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书中提出了“三焦辨证”的理论,对后世温病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六-解儿难-儿科总论-原文
古称难治者,莫如小儿,名之曰哑科。
以其疾痛烦苦,不能自达;
且其脏腑薄,藩篱疏,易于传变;
肌肤嫩,神气怯,易于感触;
其用药也,稍呆则滞,稍重则伤,稍不对证,则莫知其乡,捉风捕影,转救转剧,转去转远;
惟较之成人,无七情六欲之伤,外不过六淫,内不过饮食胎毒而已。
然不精于方脉妇科,透彻生化之源者,断不能作儿科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六-解儿难-儿科总论-译文
古代认为最难治疗的,莫过于小儿疾病,称之为“哑科”。
因为小儿患病时痛苦不堪,却无法自己表达;
而且他们的脏腑薄弱,防御系统不完善,病情容易变化;
皮肤娇嫩,精神脆弱,容易受到外界影响;
在用药方面,稍微迟钝就会导致药物滞留,稍微过量就会造成伤害,稍微不对症就会导致病情不明,像捉风捕影一样,越治越严重,越治越偏离;
不过与成人相比,小儿没有七情六欲的伤害,外因不过是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内因不过是饮食和胎毒而已。
然而,如果不精通方脉和妇科,不能透彻理解生命的生化之源,绝对不能从事儿科医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六-解儿难-儿科总论-注解
哑科:古代对小儿科的称呼,意指小儿因年幼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病痛,治疗起来如同面对哑巴,难以沟通和理解。
脏腑薄:指小儿的脏腑器官尚未发育完全,较为脆弱。
藩篱疏:比喻小儿的身体防御机制不完善,容易受到外界病邪的侵袭。
传变:指病情的变化和传播,小儿因体质特殊,病情变化快且复杂。
七情六欲:指人的情感和欲望,成人因情感波动和欲望驱使可能导致身体疾病,而小儿则相对单纯。
六淫:中医术语,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界致病因素。
饮食胎毒:指小儿因饮食不当或母体在怀孕期间的不良习惯导致的体内毒素积累。
方脉妇科:指中医中的方剂学和脉学,以及妇科医学,这些都是治疗小儿疾病的重要基础。
生化之源:指生命的起源和生长发育的根本,理解这一点对于治疗小儿疾病至关重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六-解儿难-儿科总论-评注
这段古文深刻揭示了古代医学对小儿疾病治疗的复杂性和挑战性。小儿因其生理和心理的特殊性,被称为‘哑科’,这不仅是因为他们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病痛,更因为他们的身体机能和成人有显著差异,使得诊断和治疗都极为困难。
文中提到的小儿‘脏腑薄,藩篱疏’,形象地描述了小儿体质的特点,即脏腑器官尚未成熟,身体防御机制不完善,这使得小儿更容易受到外界病邪的侵袭,病情变化快且复杂。这种体质特点要求医生在治疗时必须极为谨慎,用药需恰到好处,稍有不慎便可能导致病情加重。
此外,文中还强调了小儿与成人在病因上的差异。成人疾病多与七情六欲有关,而小儿则主要受六淫和饮食胎毒的影响。这一观点反映了古代医学对病因学的深刻理解,也体现了对小儿疾病治疗的特殊考量。
最后,文中指出,只有精通方脉妇科,透彻理解生化之源的医生,才能胜任儿科的治疗工作。这不仅强调了医学知识的广博和深入,也体现了对医生专业能力的高要求。这种对医生专业素养的重视,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是对古代小儿疾病治疗经验的总结,也是对医学专业精神和责任感的深刻诠释。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小儿这一特殊群体时,必须更加细心、谨慎,充分理解和尊重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才能提供有效的治疗和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