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六-解儿难-俗传儿科为纯阳辨

作者: 吴鞠通(1758年—1836年),清代医学家。他以研究温病学闻名,著有《温病条辨》。

年代:清代(19世纪初)。

内容简要:共6卷,系统论述了温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书中提出了“三焦辨证”的理论,对后世温病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六-解儿难-俗传儿科为纯阳辨-原文

古称小儿纯阳,此丹灶家言,谓其未曾破身耳,非盛阳之谓。

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者也。

男子生于七,成于八;故八月生乳牙,少有知识;八岁换食牙,渐开智能;十六而精通,可以有子;三八二十四岁真牙生(俗谓尽根牙)而精足,筋骨坚强,可以任事,盖阴气长而阳亦充矣。

女子生于八,成于七;故七月生乳牙,知提携;七岁换食牙,知识开,不令与男子同席;二七十四而天癸至;三七二十一岁而真牙生,阴始足,阴足而阳充也,命之嫁。

小儿岂盛阳者哉!

俗谓女子知识恒早于男子者,阳进阴退故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六-解儿难-俗传儿科为纯阳辨-译文

古代称小孩为纯阳,这是炼丹家的说法,指的是他们还没有经历过性行为,并不是说他们阳气旺盛。

小孩的阳气还未充分发展,阴气也还未成熟。

男孩在七岁时出生,八岁时成熟;因此八个月时长出乳牙,开始有少许知识;八岁时换食牙,逐渐开启智慧;十六岁时精通,可以生育子女;二十四岁时长出真牙(俗称尽根牙),精气充足,筋骨强健,可以承担事务,这是因为阴气增长而阳气也充足了。

女孩在八岁时出生,七岁时成熟;因此七个月时长出乳牙,懂得提携;七岁时换食牙,知识开启,不允许与男孩同席;十四岁时月经来潮;二十一岁时长出真牙,阴气开始充足,阴气充足而阳气也充足,这时可以嫁人。

小孩哪里是阳气旺盛的呢!

俗话说的女子知识总是比男子早,是因为阳气前进而阴气后退的缘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六-解儿难-俗传儿科为纯阳辨-注解

纯阳:在道教中,纯阳指的是未受外界污染的纯净阳气,常用来形容婴儿或修炼者的状态。

丹灶家:指炼丹术士,他们通过炼丹来追求长生不老或提升修为。

破身:指失去童贞,即性成熟后的状态。

稚阳未充:指儿童阳气尚未完全发展成熟。

稚阴未长:指儿童阴气尚未完全发展成熟。

天癸:中医术语,指女性的月经,象征女性的生育能力。

真牙:指成年后长出的智齿,象征成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六-解儿难-俗传儿科为纯阳辨-评注

这段文字主要探讨了男女在成长过程中阴阳变化的差异,以及这些变化如何影响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文中提到的‘纯阳’和‘破身’等概念,反映了古代对生命和成长的哲学理解,尤其是道教对生命本质的看法。

文中详细描述了男女从出生到成年的生理变化,如牙齿的生长和更换,以及女性月经的开始,这些都是古代观察和记录人体成长的重要标志。这些描述不仅展示了古代对人体发展的细致观察,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性别角色的认知和期待。

此外,文中提到的‘阳进阴退’理论,是古代阴阳哲学的一个重要应用,用以解释男女在成长和认知发展上的差异。这种理论在古代中国社会中有着广泛的影响,不仅用于医学和养生,也渗透到教育、婚姻等多个社会领域。

整体而言,这段文字不仅是对古代生理知识的记录,更是对古代哲学思想的一种体现,展示了古代中国人如何通过观察自然和人体来理解和解释世界。这种将生理现象与哲学理论相结合的方法,是中华文化独特智慧的体现,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六-解儿难-俗传儿科为纯阳辨》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046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