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吴鞠通(1758年—1836年),清代医学家。他以研究温病学闻名,著有《温病条辨》。
年代:清代(19世纪初)。
内容简要:共6卷,系统论述了温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书中提出了“三焦辨证”的理论,对后世温病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六-解儿难-万物各有偏胜论-原文
无不偏之药,则无统治之方。
如方书内所云∶某方统治四时不正之气,甚至有兼治内伤产妇者。
皆不通之论也。
近日方书盛行者,莫过汪 庵《医方集解》一书,其中此类甚多,以其书文理颇通,世多读之而不知其非也。
天下有一方而可以统治四时者乎?
宜春者即不宜夏,宜春夏者更不宜秋冬。
余一生体认物情,只有五谷作饭。
可以统治四时饿病,其他未之闻也。
在五谷中尚有偏胜,最中和者莫过饮食,且有冬日饮汤,夏日饮水之别。
况于药乎!
得天地五运六气之全者,莫如人,人之本源虽一,而人之气质,其偏胜为何如者?
人之中最中和者,莫如圣人,而圣人之中,且有偏于任,偏于清,偏于和之异。
千古以来不偏者,数人而已。
常人则各有其偏,如《灵枢》所载阴阳五等可知也。
降人一等,禽与兽也;降禽兽一等,木也;降木一等,草也;降草一等,金与石也;
用药治病者,用偏以矫其偏。
以药之偏胜太过,故有宜用,有宜避者,合病情者用之,不合者避之而已。
无好尚,无畏忌,惟病是从。
医者性情中正和平,然后可以用药,自不犯偏于寒热温凉一家之固执,而亦无笼统治病之弊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六-解儿难-万物各有偏胜论-译文
没有不偏颇的药物,也就没有能统治所有疾病的药方。
就像一些医书中所说的:某个药方可以统治四季不正之气,甚至还有能同时治疗内伤和产妇的。
这些都是不合理的说法。
最近流行的医书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汪庵的《医方集解》,其中这类说法很多,因为这本书的文理较为通顺,世人多读它却不知道其中的错误。
天下哪有能统治四季的药方呢?
适合春天的药方就不适合夏天,适合春夏的药方更不适合秋冬。
我一生中体会到的道理,只有五谷做饭。
可以统治四季的饥饿病,其他的我还没听说过。
在五谷中还有偏胜的,最中和的莫过于饮食,而且还有冬天喝汤,夏天喝水的区别。
何况是药物呢!
得到天地五运六气最全的,莫过于人,人的本源虽然相同,但人的气质,其偏胜又是怎样的呢?
人中最中和的,莫过于圣人,而圣人之中,还有偏于任,偏于清,偏于和的差异。
千古以来不偏颇的,只有几个人而已。
普通人则各有其偏颇,如《灵枢》所记载的阴阳五等可以知道。
比人低一等的是禽兽;比禽兽低一等的是树木;比树木低一等的是草;比草低一等的是金石;
用药治病的人,是用偏颇的药物来矫正病人的偏颇。
因为药物的偏胜太过,所以有适合使用的,有应该避免的,符合病情的就使用,不符合的就避免。
没有偏好,没有畏惧,只根据病情来决定。
医生的性情中正和平,然后才能用药,自然不会犯偏于寒热温凉一家的固执,也就没有笼统治病的弊端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六-解儿难-万物各有偏胜论-注解
五运六气:中国古代医学理论中的概念,五运指木、火、土、金、水五种自然力量的变化,六气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现象。这一理论用于解释自然界和人体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灵枢:《黄帝内经》的一部分,主要讲述中医的针灸理论和实践,是中医经典之一。
汪庵《医方集解》:清代医家汪昂所著的医学书籍,集中解释和整理了多种医方,对后世医学有较大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六-解儿难-万物各有偏胜论-评注
本文探讨了中医治疗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否有一种药方可以适用于所有季节和所有病症。作者通过对比自然界和人体的多样性,指出没有一种药方能够普遍适用于所有情况。这一观点反映了中医的个体化治疗原则,即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调整治疗方案。
文章中提到的“五运六气”理论,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了自然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作者通过这一理论,进一步阐述了人体与自然界的密切关系,以及治疗时必须考虑的季节和气候因素。
作者批评了当时流行的《医方集解》一书中的一些观点,认为这些观点过于笼统,忽视了中医治疗的个体化和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原则。这种批评不仅展示了作者对中医理论的深刻理解,也反映了他对医学实践严谨性的追求。
通过对五谷、饮食和药物的比较,作者强调了饮食在维持人体健康中的基础作用,并指出即使是饮食,也需要根据季节的变化进行调整。这一观点强调了预防医学的重要性,即在疾病发生之前通过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来维护健康。
最后,作者提出了医者应具备的素质,即性情中正和平,这不仅是对医者个人品质的要求,也是对医者专业能力的期望。医者需要具备深厚的医学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同时还需要有良好的判断力和决策能力,以便在复杂的临床情况下做出正确的治疗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