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吴鞠通(1758年—1836年),清代医学家。他以研究温病学闻名,著有《温病条辨》。
年代:清代(19世纪初)。
内容简要:共6卷,系统论述了温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书中提出了“三焦辨证”的理论,对后世温病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五-解产难-解产难题词-原文
天地化生万物,人为至贵,四海之大,林林总总,孰非母产。
然则母之产子也,得天地、四时、日月、水火自然之气化,而亦有难云乎哉?
曰∶人为之也。
产后偶有疾病,不能不有赖于医。
无如医者不识病,亦不识药;而又相沿故习,伪立病名;或有成法可守者而不守,或无成法可守者,而妄生议论;或固执古人一偏之论,而不知所变通;种种遗患,不可以更仆数。
夫以不识之药,处于不识之病,有不死之理乎?
其死也,病家不知其所以然,死者更不知其所以然,而医者亦复不知其所以然,呜呼冤哉!
瑭目击神伤,作解产难。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五-解产难-解产难题词-译文
天地孕育了万物,而人类是其中最尊贵的,四海之内,万物繁多,哪一样不是母亲所生。
然而母亲生育孩子,是得到了天地、四季、日月、水火等自然之气的滋养,难道还会有困难吗?
答案是:这是人为造成的。
产后偶尔会有疾病,不得不依赖医生。
无奈的是,医生既不了解病情,也不了解药物;而且沿袭旧习,随意编造病名;有时有现成的治疗方法却不遵循,有时没有现成的治疗方法却胡乱发表意见;或者固执地坚持古人的片面观点,而不知道变通;种种遗留的问题,数不胜数。
用不了解的药物,治疗不了解的疾病,难道还有不死的道理吗?
病人死亡后,家属不知道原因,死者更不知道原因,而医生也不知道原因,真是冤枉啊!
我亲眼目睹这些情况,感到非常痛心,因此写下了《解产难》。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五-解产难-解产难题词-注解
天地化生万物:指天地自然的力量创造和孕育了世界上的所有生物和事物。
人为至贵:人类被认为是天地间最尊贵的存在。
四海之大:指世界之广阔,四海泛指天下。
林林总总:形容事物繁多,种类复杂。
母产:指母亲生育子女。
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
日月:指太阳和月亮,象征时间的流逝。
水火:指自然界中的水和火,象征自然界的两种基本元素。
自然之气化:指自然界中的气和变化,即自然界的生命力。
医者不识病:指医生不了解疾病的本质。
伪立病名:指医生错误地命名疾病。
成法:指已有的医疗方法和规则。
一偏之论:指片面或偏颇的观点。
遗患:指遗留的问题或隐患。
更仆数:形容问题或隐患之多,难以一一列举。
瑭目击神伤:指作者亲眼目睹并深感痛心。
解产难:指解决生育中的困难和问题。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五-解产难-解产难题词-评注
这段古文深刻反映了古代社会对生育和医疗的重视,以及对医者能力的质疑。作者通过对比天地自然化生万物的伟大与人类生育的困难,强调了人类在自然界中的特殊地位。同时,作者批评了当时医者缺乏对疾病和药物的真正理解,以及他们固守旧法、缺乏创新和变通的态度。这种批评不仅揭示了古代医疗体系的不足,也反映了作者对医者责任和医术水平的深刻关注。
文中提到的’伪立病名’、’不守成法’、’妄生议论’等现象,都是对当时医疗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的直接批评。作者通过列举这些现象,表达了对医者不负责任行为的强烈不满,以及对患者和死者家属的同情。这种批评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对现代医疗实践提供了反思的视角。
最后,作者通过’瑭目击神伤,作解产难’表达了自己对生育困难和医疗问题的深切关注和责任感。这种情感的表达,不仅增强了文本的感染力,也体现了作者作为文化人的社会责任感。整体而言,这段古文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也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