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吴鞠通(1758年—1836年),清代医学家。他以研究温病学闻名,著有《温病条辨》。
年代:清代(19世纪初)。
内容简要:共6卷,系统论述了温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书中提出了“三焦辨证”的理论,对后世温病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五-解产难-产后宜补宜泻论-原文
朱丹溪云:“产后当大补气血,即有杂病,从末治之;一切病多是血虚,皆不可发表。”
张景岳云:“产后既有表邪,不得不解;既有火邪,不得不清,既有内伤停滞,不得不开通消导;不可偏执。
如产后外感风寒,头痛身热,便实中满,脉紧数洪大有力,此表邪实病也。
又火盛者,必热渴躁烦,或便结腹胀,口鼻舌焦黑,酷喜冷冻饮料,眼眵尿痛,溺赤,脉洪滑,此内热实病也。
又或因产过食,致停蓄不散,此内伤实病也。
又或郁怒动肝,胸胁胀痛,大便不利,脉弦滑,此气逆实病也。
又或恶露未尽,瘀血上冲,心腹胀满,疼痛拒按,大便难,小便利,此血逆实证也。
遇此等实证,若用大补,是养虎为患,误矣”。
愚按二子之说,各有见地,不可偏废,亦不可偏听。
如丹溪谓产后不可发表,仲景先师原有亡血禁汗之条,盖汗之则痉也。
产后气血诚虚,不可不补,然杂证一概置之不问,则亦不可,张氏驳之,诚是。
但治产后之实证,自有妙法,妙法为何?手挥目送是也。
手下所治系实证,目中心中意中注定是产后。
识证真,对病确,一击而罢;治上不犯中,治中不犯下,目中清楚,指下清楚,笔下再清楚,治产后之能事毕矣。
如外感自上焦而来,固云治上不犯中,然药反不可过轻,须用多备少服法,中病即已,外感已即复其虚,所谓无粮之兵,贵在速战;
若畏产后虚怯,用药过轻,延至三、四日后,反不能胜药矣。
余治产后温暑,每用此法。
如腹痛拒按则化瘀,喜按即补络,快如转丸,总要医者平日用功参悟古书,临证不可有丝毫成见而已。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五-解产难-产后宜补宜泻论-译文
朱丹溪说:“产后应该大量补充气血,即使有其他疾病,也应从根本治疗;所有疾病大多是由于血虚,都不应该用发汗的方法治疗。”
张景岳说:“产后如果有外感邪气,必须解除;如果有火邪,必须清除;如果有内伤停滞,必须疏通消导;不能偏执一方。
例如,产后外感风寒,出现头痛、身体发热、大便实而中满,脉象紧数洪大有力,这是外感邪气实证。
如果火气旺盛,必定会感到热、渴、烦躁,或者大便干结、腹胀,口鼻舌焦黑,非常喜欢喝冷饮,眼睛有分泌物,尿痛,尿色红,脉象洪滑,这是内热实证。
或者因为产后吃得过多,导致食物停滞不散,这是内伤实证。
或者因为郁怒伤肝,出现胸胁胀痛,大便不畅,脉象弦滑,这是气逆实证。
或者因为恶露未尽,瘀血上冲,导致心腹胀满,疼痛拒按,大便困难,小便通畅,这是血逆实证。
遇到这些实证,如果使用大量补药,就像养虎为患,是错误的。”
我认为两位的说法各有道理,不能偏废,也不能偏听。
例如,朱丹溪说产后不能用发汗的方法,仲景先师原有失血禁止发汗的条文,因为发汗会导致痉挛。
产后气血确实虚弱,不能不补,但如果对杂症一概不问,也是不对的,张景岳的批评是对的。
但治疗产后的实证,自有妙法,妙法是什么?就是手挥目送。
手下的治疗是针对实证,但心中始终记住这是产后。
诊断准确,对症下药,一击即中;治疗上部不犯中部,治疗中部不犯下部,心中清楚,手下清楚,笔下再清楚,治疗产后的能力就达到了。
例如,外感从上焦而来,虽然说要治疗上部不犯中部,但药物不能过轻,必须用多备少服的方法,病情好转就停止,外感解除后立即恢复虚弱,所谓无粮之兵,贵在速战;
如果因为害怕产后虚弱,用药过轻,拖延到三、四天后,反而不能承受药物了。
我治疗产后温暑,常用这种方法。
例如,腹痛拒按则化瘀,喜按则补络,快如转丸,关键是医生平时要努力参悟古书,临证时不能有丝毫成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五-解产难-产后宜补宜泻论-注解
朱丹溪:元代著名医学家,主张温补,强调补气血的重要性。
张景岳:明代著名医学家,主张辨证施治,强调根据病情灵活用药。
产后:指妇女分娩后的恢复期,中医认为此时气血虚弱,需特别注意调养。
大补气血:中医治疗原则之一,指通过药物或食疗补充气血,增强体质。
表邪:中医术语,指外感风寒等外部病邪。
火邪:中医术语,指内热或外热引起的病邪。
内伤停滞:中医术语,指因饮食不当或情志不畅导致的内脏功能失调。
恶露未尽:中医术语,指产后子宫内残留的血液和分泌物未完全排出。
瘀血上冲:中医术语,指血液淤积不流通,导致疼痛和其他症状。
手挥目送:中医治疗技巧,指医生在治疗时手法灵活,观察细致,确保治疗效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五-解产难-产后宜补宜泻论-评注
本文通过朱丹溪和张景岳两位医学家的观点,探讨了产后治疗的原则和方法。朱丹溪强调产后应大补气血,认为即使有杂病也应从补气血入手,不可轻易发表。这一观点体现了中医治疗中重视根本、强调整体调理的特点。张景岳则提出了更为灵活的治疗方法,认为应根据具体病情,如外感、内热、内伤等,采取相应的解表、清热、消导等措施,不可一概而论。
两位医学家的观点各有侧重,朱丹溪注重补益,张景岳强调辨证施治。这种差异反映了中医治疗中的两种不同思路:一种是以补为主,强调恢复和增强体质;另一种是以治为主,强调根据病情灵活用药。这两种思路在实际应用中各有优势,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文中提到的‘手挥目送’是中医治疗中的一种高超技巧,要求医生在治疗时手法灵活,观察细致,确保治疗效果。这种技巧不仅体现了医生的专业素养,也反映了中医治疗中对细节的重视和对患者个体差异的尊重。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产后治疗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如外感、内热、内伤等,并给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法。这些方法不仅具有实际应用价值,也体现了中医治疗中的辨证施治原则。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朱丹溪和张景岳观点的对比和分析,深入探讨了产后治疗的原则和方法,展示了中医治疗中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通过对这些原则和方法的理解和应用,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提高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