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吴鞠通(1758年—1836年),清代医学家。他以研究温病学闻名,著有《温病条辨》。
年代:清代(19世纪初)。
内容简要:共6卷,系统论述了温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书中提出了“三焦辨证”的理论,对后世温病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五-解产难-产后六气为病论-原文
产后六气为病,除伤寒遵仲景师外(孕妇伤寒,后人有六合汤法),当于前三焦篇中求之。
斟酌轻重,或速去其邪,所谓无粮之师,贵在速战者是也。
或兼护其虚,一面扶正,一面驱邪。
大抵初起以速清为要,重证亦必用攻。
余治黄氏温热,妊娠七月,胎已欲动,大实大热,目突舌烂,乃前医过于瞻顾所致,用大承气一服,热退胎安,今所生子二十一岁矣。
如果六气与痉螈之因,暾然心目,俗传产后惊风之说可息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五-解产难-产后六气为病论-译文
产后因六气引起的疾病,除了伤寒应遵循张仲景的治疗方法外(孕妇伤寒,后人有用六合汤的方法),应当在前三焦篇中寻找治疗方法。
根据病情的轻重,有时需要迅速去除邪气,就像没有粮草的军队,最重要的是迅速作战。
有时需要同时保护患者的虚弱,一方面扶助正气,一方面驱除邪气。
一般来说,疾病初期以迅速清除病邪为关键,即使是重病也必须采取攻治的方法。
我曾经治疗过一个叫黄氏的温热病患者,她怀孕七个月,胎儿已经快要动了,病情非常严重,眼睛突出,舌头溃烂,这是因为之前的医生过于犹豫不决所致。我用了一剂大承气汤,热退后胎儿也安全了,现在她的孩子已经二十一岁了。
如果能够清楚地了解六气和痉螈的原因,那么民间流传的产后惊风的说法就可以停止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五-解产难-产后六气为病论-注解
六气:中医理论中,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自然气候,也指人体因这六种气候变化而引起的疾病。
仲景师:指张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尊为医圣,著有《伤寒杂病论》。
六合汤:一种中药方剂,用于治疗孕妇伤寒,由后人根据张仲景的理论发展而来。
三焦: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上焦、中焦、下焦,分别对应人体的上、中、下三部分,与脏腑功能密切相关。
大承气:一种中药方剂,主要用于治疗实热证,具有清热泻火、通便的作用。
痉螈:中医病名,指因风邪侵袭而引起的肌肉痉挛、抽搐等症状。
产后惊风:中医病名,指产后因气血虚弱、风邪侵袭而引起的抽搐、昏迷等症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五-解产难-产后六气为病论-评注
本文选自中医古籍,主要讨论了产后六气为病的治疗方法。文中首先提到,除伤寒应遵循张仲景的理论外,其他六气为病的治疗应参考前三焦篇的内容。这表明中医治疗疾病时,强调辨证施治,根据不同的病因和病情,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文中提到‘无粮之师,贵在速战’,这是借用军事策略来比喻治疗疾病的原则。在疾病初起时,应迅速清除病邪,防止病情加重。这一观点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即在疾病尚未发展严重时,及时采取措施,防止病情恶化。
文中还提到‘或兼护其虚,一面扶正,一面驱邪’,这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原则之一。在治疗过程中,既要祛除病邪,又要扶助正气,以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这一原则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治疗复杂疾病时,往往需要兼顾扶正与祛邪。
文中以黄氏温热病案为例,说明在治疗妊娠期疾病时,应根据病情果断用药。黄氏妊娠七月,胎动不安,病情危急,前医因过于瞻顾而未能及时治疗,导致病情加重。后医果断使用大承气汤,一服即热退胎安,最终母子平安。这一案例充分说明了中医治疗疾病时,应根据病情果断用药,不可因顾虑过多而延误治疗。
最后,文中提到‘如果六气与痉螈之因,暾然心目,俗传产后惊风之说可息矣’,这是对中医理论的进一步阐释。中医认为,产后惊风等病症的病因与六气、痉螈等因素密切相关,只有明确了病因,才能有效治疗疾病。这一观点强调了中医理论在临床实践中的指导作用,只有深入理解病因病机,才能制定出有效的治疗方案。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产后六气为病的治疗方法的讨论,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治未病、扶正祛邪等重要原则。同时,通过具体病案的分析,展示了中医理论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价值。这些内容不仅对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也为现代医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