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吴鞠通(1758年—1836年),清代医学家。他以研究温病学闻名,著有《温病条辨》。
年代:清代(19世纪初)。
内容简要:共6卷,系统论述了温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书中提出了“三焦辨证”的理论,对后世温病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五-解产难-产后三大证论二-原文
按产后亦有不因中风,而本脏自病郁冒、痉厥、大便难三大证者。
盖血虚则厥,阳孤则冒,液短则大便难。
冒者汗者,脉多洪大而芤;痉者厥者,脉则弦数,叶氏谓之肝风内动,余每用三甲复脉,大小定风珠及专翕大生膏而愈(方法注论悉载下焦篇),浅深次第,临时斟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五-解产难-产后三大证论二-译文
产后也有不因为中风,而是由于本脏自身病变引起的郁冒、痉厥、大便难三大症状的情况。
因为血虚会导致厥逆,阳气孤立会导致郁冒,津液不足会导致大便困难。
郁冒和出汗的人,脉象多表现为洪大而芤;痉厥的人,脉象则表现为弦数,叶氏称之为肝风内动,我常用三甲复脉、大小定风珠及专翕大生膏来治疗并取得疗效(具体方法和论述详见下焦篇),根据病情的深浅和先后顺序,临时调整治疗方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五-解产难-产后三大证论二-注解
郁冒:指因气血郁滞或虚损引起的头晕、目眩等症状。
痉厥:指因肝风内动或气血不足引起的抽搐、昏厥等症状。
大便难:指因体液不足或肠道功能失调引起的排便困难。
血虚则厥:指因血液不足导致的昏厥症状。
阳孤则冒:指因阳气不足导致的头晕、目眩等症状。
液短则大便难:指因体液不足导致的排便困难。
脉多洪大而芤:指脉象表现为洪大而中空的芤脉,常见于血虚或阳气不足的情况。
脉则弦数:指脉象表现为弦紧而快速的脉象,常见于肝风内动或痉厥的情况。
肝风内动:指因肝气郁结或肝血不足引起的风动症状,如抽搐、眩晕等。
三甲复脉:一种中医治疗方法,用于治疗因气血不足引起的症状。
大小定风珠:一种中医药物,用于治疗因风动引起的症状。
专翕大生膏:一种中医药物,用于治疗因气血不足引起的症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五-解产难-产后三大证论二-评注
本文主要讨论了产后不因中风而出现的三大证候:郁冒、痉厥和大便难。这些症状多与气血不足、阳气虚弱和体液短少有关。作者通过脉象的描述,进一步分析了这些症状的病理机制。例如,郁冒和汗出多表现为洪大而芤的脉象,而痉厥则表现为弦数的脉象。这些脉象的描述不仅反映了中医诊断的精细,也体现了中医对气血阴阳平衡的重视。
在治疗方面,作者提到了使用三甲复脉、大小定风珠和专翕大生膏等方法。这些治疗方法的选择,反映了中医治疗产后病症的多样性和针对性。三甲复脉主要用于补气血,大小定风珠则用于平息肝风,而专翕大生膏则用于滋养阴液。这些药物的使用,不仅体现了中医对病因病机的深刻理解,也展示了中医治疗方法的灵活性和实用性。
此外,作者还强调了治疗时的浅深次第和临时斟酌的重要性。这表明中医治疗不仅注重药物的选择,还注重治疗的时机和方法。这种灵活的治疗策略,不仅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也有助于减少副作用和并发症的发生。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产后三大证候的分析和治疗方法的介绍,展示了中医在诊断和治疗方面的独特优势。这些内容不仅对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对现代医学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