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暑温、伏暑

作者: 吴鞠通(1758年—1836年),清代医学家。他以研究温病学闻名,著有《温病条辨》。

年代:清代(19世纪初)。

内容简要:共6卷,系统论述了温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书中提出了“三焦辨证”的理论,对后世温病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暑温、伏暑-原文

三八、脉洪滑,面赤身热头晕,不恶寒,但恶热,舌上黄滑苔,渴欲凉饮,饮不解渴,得水则呕,按之胸下痛,小便短,大便闭者,阳明暑温,水结在胸也,小陷胸汤加枳实主之。

脉洪面赤,不恶寒,病已不在上焦矣。暑兼温热,热甚则渴,引水求救。湿郁中焦,水不下行,反来上逆,则呕。胃气不降,则大便闭。故以黄连、栝蒌清在里之热痰,半夏除水痰而强胃,加枳实者,取其苦辛通降,开幽门而引水下行也。

小陷胸加枳实汤方(苦辛寒法)

黄连(二钱) 栝蒌(三钱) 枳实(二钱) 半夏(五钱)

急流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

三九、阳明暑温,脉滑数,不食不饥不便,浊痰凝聚,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去人参、干姜、大枣、甘草加枳实、杏仁主之。

不饥不便,而有浊痰,心下痞满,湿热互结而阻中焦气分。故以半夏、枳实开气分之湿结;黄连、黄芩开气分之热结、杏仁开肺与大肠之气痹;暑中热甚,故去干姜;非伤寒误下之虚痞,故去人参、甘草、大枣,且畏其助湿作满也。

半夏泻心汤去干姜甘草加枳实杏仁方(苦辛寒法)

半夏(一两) 黄连(二钱) 黄芩(三钱) 枳实(二钱) 杏仁(三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虚者复纳人参二钱,大枣三枚。

四十、阳明暑温,湿气已化,热结独存,口燥咽干,渴欲饮水,面目俱赤,舌燥黄,脉沉实者,小承气汤各等分下之。

暑兼湿热,其有体瘦质燥之人,感受热重湿轻之证,湿先从热化尽,只余热结中焦,具诸下证,方可下之。

小承气汤(方义并见前。此处不必以大黄为君,三物各等分可也)

四一、暑温蔓延三焦,舌滑微黄,邪在气分者,三石汤主之;邪气久留,舌绛苔少,热搏血分者,加味清宫汤主之;神识不清,热闭内窍者,先与紫雪丹,再与清宫汤。

蔓延三焦,则邪不在一经一脏矣,故以急清三焦为主。然虽云三焦,以手太阴一经为要领。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暑湿俱化,且肺脏受生于阳明,肺之脏象属金色白,阳明之气运亦属金色白。

故肺经之药多兼走阳明,阳明之药多兼走肺也。再肺经通调水道,下达膀胱,肺痹开则膀胱亦开,是虽以肺为要领,而胃与膀胱皆在治中,则三焦俱备矣,是邪在气分而主以三石汤之奥义也。若邪气久羁,必归血络,心主血脉,故以加味清宫汤主之。内窍欲闭,则热邪盛矣,紫雪丹开内窍而清热最速者也。

三石汤方

飞滑石(三钱) 生石膏(五钱) 寒水石(三钱) 杏仁(三钱) 竹茹(炒,二钱) 银花(三钱,花露更妙) 金汁(一酒杯,冲) 白通草(二钱)

水五杯,煮成二杯,分二次温服。

〔方论〕此微苦辛寒兼芳香法也。盖肺病治法,微苦则降,过苦反过病所,辛凉所以清热,芳香所以败毒而化浊也。按三石,紫雪丹中之君药,取其得庚金之气,清热退暑利窍,兼走肺胃者也;杏仁、通草为宣气分之用,且通草直达膀胱,杏仁直达大肠;竹茹以竹之脉络,而通人之脉络;金汁、银花,败暑中之热毒。

加味清宫汤方

即于前清宫汤内加知母三钱、银花二钱、竹沥五茶匙冲入。

〔方论〕此苦辛寒法也。清宫汤前已论之矣,加此三味者;知母泻阳明独胜之热,而保肺清金;银花败毒而清络;竹沥除胸中大热,止烦闷消渴;合清宫汤为暑延三焦血分之治也。

四二、暑温伏暑,三焦均受,舌灰白,胸痞闷,潮热呕恶,烦渴自利,汗出溺短者,杏仁滑石汤主之。

舌白胸痞,自利呕恶,湿为之也。潮热烦渴,汗出溺短,热为之也。热处湿中,湿蕴生热,湿热交混,非偏寒偏热可治,故以杏仁、滑石、通草、先宣肺气,由肺而达膀胱以利湿,浓朴苦温而泻湿满,芩、连清里而止湿热之利,郁金芳香走窍而开闭结,桔、半强胃而宣湿化痰以止呕恶,俾三焦混处之邪,各得分解矣。

杏仁滑石汤方(苦辛寒法)

杏仁(三钱) 滑石(三钱) 黄芩(二钱) 桔红(一钱五分) 黄连(一钱) 郁金(二钱) 通草(一钱)浓朴(二钱) 半夏(三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暑温、伏暑-译文

三十八、脉象洪滑,面色红赤,身体发热,头晕,不怕冷,但怕热,舌苔黄滑,口渴想喝凉水,喝水后仍然不解渴,喝水后反而呕吐,按压胸下部位会感到疼痛,小便短少,大便闭塞,这是阳明暑温,水结在胸的症状,应该用小陷胸汤加枳实来治疗。

脉象洪大,面色红赤,不怕冷,说明病已不在上焦。暑气兼有温热,热盛则口渴,想喝水来解渴。湿气郁结在中焦,水不能下行,反而上逆,导致呕吐。胃气不降,则大便闭塞。因此用黄连、栝蒌清除体内的热痰,半夏去除水痰并增强胃功能,加枳实是为了取其苦辛通降的作用,打开幽门使水下行。

小陷胸加枳实汤方(苦辛寒法)

黄连(二钱) 栝蒌(三钱) 枳实(二钱) 半夏(五钱)

用急流水五杯,煮取两杯,分两次服用。

三十九、阳明暑温,脉象滑数,不想吃东西,不觉得饿,大便不通,浊痰凝聚,心下痞满,应该用半夏泻心汤去掉人参、干姜、大枣、甘草,加枳实、杏仁来治疗。

不觉得饿,大便不通,且有浊痰,心下痞满,湿热互结,阻碍中焦气分。因此用半夏、枳实打开气分的湿结;黄连、黄芩打开气分的热结,杏仁打开肺与大肠的气痹;暑中热盛,因此去掉干姜;这不是伤寒误下导致的虚痞,因此去掉人参、甘草、大枣,且担心它们助湿导致胀满。

半夏泻心汤去干姜甘草加枳实杏仁方(苦辛寒法)

半夏(一两) 黄连(二钱) 黄芩(三钱) 枳实(二钱) 杏仁(三钱)

用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用。体虚者再加入人参二钱,大枣三枚。

四十、阳明暑温,湿气已经化去,热结独存,口燥咽干,口渴想喝水,面色红赤,舌苔干燥发黄,脉象沉实,应该用小承气汤各等分来下泻。

暑气兼有湿热,体瘦质燥的人,感受热重湿轻的症状,湿气先从热化尽,只剩下热结在中焦,具备下泻的症状,才能下泻。

小承气汤(方义见前文,此处不必以大黄为主药,三物各等分即可)

四十一、暑温蔓延三焦,舌苔滑微黄,邪气在气分,应该用三石汤来治疗;邪气久留,舌绛苔少,热搏血分,应该用加味清宫汤来治疗;神识不清,热闭内窍,先用紫雪丹,再用清宫汤。

暑温蔓延三焦,邪气不在一经一脏,因此以急清三焦为主。虽然说是三焦,但以手太阴肺经为要领。因为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暑湿俱化,且肺脏受生于阳明,肺的脏象属金色白,阳明之气运也属金色白。

因此肺经的药多兼走阳明,阳明的药多兼走肺。再肺经通调水道,下达膀胱,肺痹开则膀胱也开,因此虽然以肺为要领,但胃与膀胱都在治疗范围内,三焦都兼顾了,这是邪在气分而主以三石汤的奥义。如果邪气久留,必归血络,心主血脉,因此用加味清宫汤来治疗。内窍欲闭,则热邪盛,紫雪丹开内窍而清热最速。

三石汤方

飞滑石(三钱) 生石膏(五钱) 寒水石(三钱) 杏仁(三钱) 竹茹(炒,二钱) 银花(三钱,花露更妙) 金汁(一酒杯,冲) 白通草(二钱)

用水五杯,煮成两杯,分两次温服。

〔方论〕这是微苦辛寒兼芳香法。肺病治法,微苦则降,过苦反过病所,辛凉所以清热,芳香所以败毒而化浊。三石是紫雪丹中的主药,取其得庚金之气,清热退暑利窍,兼走肺胃;杏仁、通草为宣气分之用,且通草直达膀胱,杏仁直达大肠;竹茹以竹之脉络,通人之脉络;金汁、银花,败暑中之热毒。

加味清宫汤方

即在前清宫汤内加知母三钱、银花二钱、竹沥五茶匙冲入。

〔方论〕这是苦辛寒法。清宫汤前已论述,加这三味药是因为:知母泻阳明独胜之热,保肺清金;银花败毒清络;竹沥除胸中大热,止烦闷消渴;合清宫汤为暑延三焦血分的治法。

四十二、暑温伏暑,三焦均受,舌苔灰白,胸痞闷,潮热呕恶,烦渴自利,汗出尿短,应该用杏仁滑石汤来治疗。

舌苔白,胸痞闷,自利呕恶,是湿气所致。潮热烦渴,汗出尿短,是热气所致。热在湿中,湿蕴生热,湿热交混,不能用偏寒偏热的药物来治疗,因此用杏仁、滑石、通草先宣肺气,由肺而达膀胱以利湿,厚朴苦温而泻湿满,黄芩、黄连清里而止湿热之利,郁金芳香走窍而开闭结,桔红、半夏强胃而宣湿化痰以止呕恶,使三焦混处的邪气,各得分解。

杏仁滑石汤方(苦辛寒法)

杏仁(三钱) 滑石(三钱) 黄芩(二钱) 桔红(一钱五分) 黄连(一钱) 郁金(二钱) 通草(一钱)厚朴(二钱) 半夏(三钱)

用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暑温、伏暑-注解

阳明暑温:中医病名,指暑热邪气侵袭阳明经所致的病症,表现为高热、口渴、汗多等症状。

小陷胸汤:中医方剂名,用于治疗胸膈痰热互结的病症,主要成分包括黄连、栝蒌、半夏等。

枳实:中药材,具有行气、化痰、消积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胸腹胀满、痰饮停滞等症状。

半夏泻心汤:中医方剂名,用于治疗心下痞满、呕吐、腹泻等症状,主要成分包括半夏、黄连、黄芩等。

小承气汤:中医方剂名,用于治疗阳明腑实证,表现为大便不通、腹胀痛等症状,主要成分包括大黄、厚朴、枳实等。

三石汤:中医方剂名,用于治疗暑湿邪气侵袭三焦所致的病症,主要成分包括滑石、石膏、寒水石等。

紫雪丹:中医方剂名,用于治疗热闭内窍、神志不清等症状,具有清热解毒、开窍醒神的功效。

杏仁滑石汤:中医方剂名,用于治疗湿热交混所致的病症,表现为胸痞闷、潮热、呕恶等症状,主要成分包括杏仁、滑石、黄芩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暑温、伏暑-评注

这段古文详细描述了阳明暑温的多种临床表现及其治疗方法,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阳明暑温是暑热邪气侵袭阳明经所致的病症,主要表现为高热、口渴、汗多等症状。文中提到的‘小陷胸汤加枳实’、‘半夏泻心汤去人参、干姜、大枣、甘草加枳实、杏仁’、‘小承气汤’、‘三石汤’、‘紫雪丹’、‘杏仁滑石汤’等方剂,都是针对不同症状和病机的具体治疗方案。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中医对暑湿病的深刻理解和丰富经验。暑湿病是夏季常见的外感病,中医认为暑湿邪气易侵袭人体,导致脾胃功能失调,进而引发一系列症状。文中提到的‘湿郁中焦’、‘湿热互结’、‘热结中焦’等病机,都是中医对暑湿病病机的精辟概括。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语言简练,逻辑清晰,体现了中医文献的严谨性和实用性。文中对方剂的组成、功效、适应症等进行了详细说明,便于临床医生参考和应用。同时,文中还对方剂的配伍原则进行了阐述,如‘微苦则降,过苦反过病所’、‘辛凉所以清热,芳香所以败毒而化浊’等,体现了中医方剂学的独特魅力。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是中医经典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文中提到的方剂和治疗方法,至今仍在临床广泛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这段文字也为研究中医暑湿病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暑温、伏暑》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042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