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吴鞠通(1758年—1836年),清代医学家。他以研究温病学闻名,著有《温病条辨》。
年代:清代(19世纪初)。
内容简要:共6卷,系统论述了温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书中提出了“三焦辨证”的理论,对后世温病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秋燥-原文
一○○、燥伤胃阴,五汁饮主之,玉竹麦门冬汤亦主之。
五汁饮(方法并见前)
玉竹麦门冬汤(甘寒法)
玉竹(三钱) 麦冬(三钱) 沙参(二钱) 生甘草(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土虚者,加生扁豆。气虚者,加人参。
一○一、胃液干燥,外感已净者,牛乳饮之。
此以津血填津血法也。
牛乳饮(甘寒法)
牛乳(杯)
重汤炖熟,顿服之,甚者日再服。
一○二、燥证气血两燔者,玉女煎主之。
玉女煎方(见上焦篇)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秋燥-译文
第一百条:燥邪损伤胃阴,可以用五汁饮来治疗,也可以用玉竹麦门冬汤来治疗。
五汁饮的制作方法前面已经提到。
玉竹麦门冬汤(属于甘寒法)
玉竹三钱,麦冬三钱,沙参二钱,生甘草一钱。
用五杯水煮成两杯,分两次服用。如果脾胃虚弱,可以加生扁豆。如果气虚,可以加人参。
第一百零一条:胃液干燥,外感症状已经消除的,可以饮用牛乳。
这是用津血来补充津血的方法。
牛乳饮(属于甘寒法)
牛乳一杯。
用重汤炖熟,一次性喝完,严重的可以一天喝两次。
第一百零二条:燥证导致气血两燔的,可以用玉女煎来治疗。
玉女煎的方子见上焦篇。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秋燥-注解
五汁饮:一种中药方剂,用于治疗燥伤胃阴的症状,具体成分和方法未在此处详细列出。
玉竹麦门冬汤:一种中药方剂,主要成分包括玉竹、麦冬、沙参和生甘草,用于治疗燥伤胃阴的症状。
牛乳饮:一种简单的食疗方法,使用牛乳炖熟后服用,用于治疗胃液干燥的症状。
玉女煎:一种中药方剂,用于治疗燥证气血两燔的症状,具体成分和方法未在此处详细列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秋燥-评注
这段文本出自中医古籍,主要讨论了燥伤胃阴及其治疗方法。中医理论中,燥邪是六淫之一,易伤津液,导致体内阴液不足。胃阴不足则表现为口干、咽燥、便秘等症状。文本中提到的五汁饮和玉竹麦门冬汤都是针对这一病机的方剂。
五汁饮的具体成分未在此处列出,但根据中医理论,此类方剂通常包含具有滋阴润燥作用的药材,如梨汁、藕汁等。这些药材能够补充体内的阴液,缓解燥邪带来的不适。
玉竹麦门冬汤则是一种更为复杂的中药方剂,主要成分包括玉竹、麦冬、沙参和生甘草。玉竹和麦冬都是常用的滋阴药材,能够滋养肺胃之阴;沙参则有清热养阴的作用;生甘草则调和诸药,增强药效。此方剂适用于燥伤胃阴较为严重的情况。
牛乳饮是一种简单的食疗方法,适用于胃液干燥且外感已净的患者。牛乳性甘寒,能够滋养胃阴,补充体内的津液。这种方法体现了中医‘以食为药’的理念,通过日常饮食来调理身体。
玉女煎是另一种治疗燥证气血两燔的中药方剂。气血两燔是指气血两虚且伴有燥热的症状,玉女煎通过滋阴清热、调和气血来缓解这些症状。
总体而言,这段文本展示了中医在治疗燥伤胃阴方面的丰富经验和多样化的治疗方法。从复杂的药方到简单的食疗,中医通过多种途径来调理身体,体现了其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