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吴鞠通(1758年—1836年),清代医学家。他以研究温病学闻名,著有《温病条辨》。
年代:清代(19世纪初)。
内容简要:共6卷,系统论述了温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书中提出了“三焦辨证”的理论,对后世温病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寒湿-原文
四三、湿之入中焦,有寒湿,有热湿,有自表传来,有水谷内蕴,有内外相合。其中伤也,有伤脾阳,有伤脾阴,有伤胃阳,有伤胃阴,有两伤脾胃。伤脾胃之阳者十常八、九,伤脾胃之阴者十居一、二.彼此混淆,治不中款,遗患无穷,临证细推,不可泛论。
此统言中焦湿证之总纲也。寒湿者,湿与寒水之气相搏也,盖湿水同类,其在天之阳时为雨露,阴时为霜雪,在江河为水,在土中为湿,体本一源,易于相合,最损人之阳气。热湿者,在天时长夏之际,盛热蒸动湿气流行也;在人身湿郁;本身阳气久而生热也,兼损人之阴液。自表传来,一由经络而脏腑,一由肺而脾胃。水谷内蕴,肺虚不能化气,脾虚不能散津,或形寒饮冷,或酒客中虚。内外相合,客邪既从表入,而伏邪又从内发也。伤脾阳,在中则不运痞满,传下则洞泄腹痛。伤胃阳,则呕逆不食,膈胀胸痛。两伤脾胃,既有脾证,又有胃证也。其伤脾胃之阴若何?湿久生热,热必伤阴,古称湿火者是也。伤胃阴,则口渴不饥。伤脾阴,则舌先灰滑,后反黄燥,大便坚结。湿为阴邪,其伤人之阳也,得理之正,故多而常见。其伤人之阴也,乃势之变,故罕而少见。治湿者必须审在何经何脏,兼寒兼热,气分血分,而出辛凉、辛温、甘温、苦温、淡渗、苦渗之治,庶所投必效。若脾病治胃,胃病治脾,兼下焦者,单治中焦,或笼统混治,脾胃不分,阴阳寒热不辨,将见肿胀、黄胆、洞泄、衄血、便血、诸证蜂起矣。惟在临证者细心推求,下手有准的耳。盖土为杂气,兼证甚多,最难分析,岂可泛论湿气而已哉!
四四、足太阴寒湿,痞结胸满,不饥不食,半苓汤主之。
此书以温病名,并列寒湿者,以湿温紧与寒湿相对,言寒湿而湿温更易明析。
痞结胸满,仲景列于太阴篇中,乃湿郁脾阳,足太阴之气,不为鼓动营运。脏病而累及腑,痞结于中,故亦不能食也。故以半夏、茯苓培阳土以吸阴土之湿,浓朴苦温以泻湿满,黄连苦以渗湿,重用通草以利水道,使邪有出路也。
半苓汤方(此苦辛淡渗法也)
半夏(五钱) 茯苓块(五钱) 川连(一钱) 浓朴(三钱) 通草(八钱,煎汤煮前药)
水十二杯,煮通草成八杯,再入余药煮成三杯,分三次服。
四五、足太阴寒湿,腹胀,小便不利,大便溏而不爽,若欲滞下者,四苓加浓朴秦皮汤主之,五苓散亦主之。
经谓太阴所至,发为 胀,又谓厥阴气至为 胀,盖木克土也。太阴之气不运,以致膀胱之气不化,故小便不利。四苓辛淡渗湿,使膀胱开而出邪,以浓朴泻胀,以秦皮洗肝也。其或肝气不热,则不用秦皮,仍用五苓中之桂枝以和肝,通利三焦而行太阳之阳气,故五苓散亦主之。
四苓加浓朴秦皮汤方(苦温淡法)
茅术(三钱) 浓朴(三钱) 茯苓块(五钱) 猪苓(四钱) 秦皮(二钱) 泽泻(四钱)
水八杯,煮成八分三杯,分三次服。
五苓散(甘温淡法)
猪苓(一两) 赤术(一两) 茯苓(一两) 泽泻(一两六钱) 桂枝(五钱)
共为细末,百沸汤和服三钱,日三服。
四六、足太阴寒湿,四肢乍冷,自利,目黄,舌白滑,甚则灰,神倦不语,邪阻脾窍,舌蹇语重,四苓加木瓜草果浓朴汤主之。
脾主四肢,脾阳郁故四肢乍冷。湿渍脾而脾气下溜,故自利。目白精属肺,足太阴寒则手太阴不能独治,两太阴同气也,且脾主地气,肺主天气,地气上蒸,天气不化,故目睛黄也。白滑与灰,寒湿苔也。湿困中焦,则中气虚寒,中气虚寒,则阳光不治,主正阳者心也,心藏神,故神昏。心主言,心阳虚故不语。脾窍在舌,湿邪阻窍,则舌蹇而语声迟重。湿以下行为顺,故以四苓散驱湿下行,加木瓜以平木,治其所不胜也。浓朴以温中行滞,草果温太阴独胜之寒,芳香而达窍,补火以生土,驱浊以生清也。
四苓加木瓜浓朴草果汤方(苦热兼酸淡法)
生于白术(三钱) 猪苓(一钱五分) 泽泻(一钱五分) 赤苓块(五钱) 木瓜(一钱) 浓朴(一钱) 草果(八分) 半夏(三钱)
水八杯,煮取八分三杯,分三次服。阳素虚者,加附子二钱。
四七、足太阴寒湿,舌灰滑,中焦滞痞,草果茵陈汤主之;面目俱黄,四肢常厥者,茵陈四逆汤主之。
湿滞痞结,非温通而兼开窍不可,故以草果为君。茵陈因陈生新,生发阳气之机最速,故以之为佐。广皮、大腹、浓朴,共成泻痞之功。猪苓、泽泻,以导湿外出也。若再加面黄肢逆,则非前汤所能济,故以四逆回厥,茵陈宣湿退黄也。
草果茵陈汤方(苦辛温法)
草果(一钱) 茵陈(三钱) 茯苓皮(三钱) 浓朴(二钱) 广皮(一钱五分) 猪苓(二钱) 大腹皮(二钱) 泽泻(一钱五分)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
茵陈四逆汤方(苦辛甘热复微寒法)
附子(三钱,炮) 干姜(五钱) 炙甘草(二钱) 茵陈(六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温服一杯,厥回止后服;仍厥,再服;尽剂,厥不回,再作服。
四八、足太阴寒湿,舌白滑,甚则灰,脉迟,不食,不寐,大便窒塞,浊阴凝聚,阳伤腹痛,痛甚则肢逆,椒附白通汤主之。
此足太阴寒湿,兼足少阴、厥阴证也。白滑灰滑,皆寒湿苔也。脉迟者,阳为寒湿所困,来去俱迟也。不食,
胃阳痹也。不寐,中焦湿聚,阻遏阳气不得下交于阴也。大便窒塞,脾与大肠之阳,不能下达也。阳为湿困,返逊位于浊阴,故浊阴得以蟠踞中焦而为痛也;凡痛皆邪正相争之象,虽曰阳困,究竟阳未绝灭,两不相下,故相争而痛也(后凡言痛者仿此)。椒附白通汤,齐通三焦之阳,而急驱浊阴也。
椒附白通汤方
生附子(炒黑,三钱) 川椒(炒黑,二钱) 淡干姜(二钱) 葱白(三茎) 猪胆汁(半烧酒杯,去渣后调入)
水五杯,煮成二杯,分二次凉服。
〔方论〕此苦辛热法复方也。苦与辛合,能降能通,非热不足以胜重寒而回阳。附子益太阳之标阳,补命门之真火,助少阳之火热。盖人之命火,与太阳之阳少阳之阳旺,行水自速。三焦通利,湿不得停,焉能聚而为痛,故用附子以为君,火旺则土强。干姜温中逐湿痹,太阴经之本药,川椒燥湿除胀消食,治心腹冷痛,故以二物为臣。葱白由内而达外,中空通阳最速,亦主腹痛,故以为之使。浊阴凝聚不散,有格阳之势,故反佐以猪胆汁,猪水畜,属肾,以阴求阴也;胆乃甲木,从少阳,少阳主开泄,生发之机最速。此用仲景白通汤,与许学士椒附汤,合而裁制者也。
四九、阳明寒湿,舌白腐,肛坠痛,便不爽,不喜食,附子理中汤去甘草加广皮浓朴汤主之。
九窍不和,皆属胃病。胃受寒湿所伤,故肛门坠痛而便不爽;阳明失阖,故不喜食。理中之人参补阳明之正,苍术补太阴而渗湿,姜、附运坤阳以劫寒,盖脾阳转而后湿行,湿行而后胃阳复。
去甘草,畏其满中也。加浓朴、广皮,取其行气。合而言之,辛甘为阳,辛苦能通之义也。
附子理中汤去甘草加浓朴广皮汤方(辛甘兼苦法)
生茅术(三钱) 人参(一钱五分) 炮干姜(一钱五分) 浓朴(二钱) 广皮(一钱五分) 生附子(一钱五分,炮黑)
水五杯,煮取八分二杯,分二次服。
五十、寒湿伤脾胃两阳,寒热,不饥,吞酸,形寒,或脘中痞闷,或酒客湿聚,苓姜术桂汤主之。
此兼运脾胃,宣通阳气之轻剂也。
苓姜术桂汤方(苦辛温法)
茯苓块(五钱) 生姜(三钱) 炒白术(三钱) 桂枝(三钱)
水五杯,煮取八分二杯,分温再服。
五一、湿伤脾胃两阳,既吐且利,寒热身痛,或不寒热,但腹中痛,名曰霍乱。寒多,不欲饮水者,理中汤主之。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逆,四逆汤主之。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宜桂枝汤小和之。
按霍乱一证,长夏最多,本于阳虚寒湿凝聚,关系非轻,伤人于顷刻之间。奈时医不读《金匮》,不识病源,不问轻重,一概主以藿香正气散,轻者原有可愈之理,重者死不旋踵;更可笑者,正气散中加黄连、麦冬,大用西瓜治渴欲饮水之霍乱,病者岂堪命乎!瑭见之屡矣,故将采《金匮》原文,备录于此。胃阳不伤不吐,脾阳不伤不泻,邪正不争不痛,营卫不乖不寒热。以不饮水之故,知其为寒多;主以理中汤(原文系理中丸,方后自注云∶然丸不及汤,盖丸缓而汤速也;且恐丸药不精,故直改从汤),温中散寒。人参甘草,胃之守药;白术甘草,脾之守药;干姜能通能守,上下两泄者,故脾胃两守之;且守中有通,通中有守,以守药作通用,以通药作守用。若热欲饮水之证,饮不解渴,而吐泄不止,则主以五苓。邪热须从小便去,膀胱为小肠之下游,小肠,火腑也,五苓通前阴,所以守后阴也。太阳不开,则阳明不阖,开太阳正所以守阳明也。此二汤皆有一举两得之妙。吐利则脾胃之阳虚,汗出则太阳之阳亦虚;发热者,浮阳在外也;恶寒者,实寒在中也;四肢拘急,脾阳不荣四末;手足厥冷,中土湿而厥阴肝木来乘病者,四逆汤善救逆,故名四逆汤。人参甘草守中阳,干姜附子通中阳,人参附子护外阳,干姜甘草护中阳,中外之阳复回,则群阴退避,而厥回矣。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中阳复而表阳不和也,故以桂枝汤温经络而微和之。
理中汤方(甘热微苦法,此方分量以及后加减法,悉照《金匮》原文,用者临时斟酌)
人参 甘草 白术 干姜(各三两)
水八杯,煮取三杯,温服一杯,日三服。
〔加减法〕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下多者还用术。
悸者加茯苓二两。渴欲饮水者,加术足前成四两半。腹中痛者,加人参足前成四两半。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两半。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汗,勿发揭衣服。
五苓散方(见前)
〔加减法〕腹满者,加浓朴、广皮各一两。渴甚面赤,脉大紧而急,扇扇不知凉,饮冰不知冷,腹痛甚,时时躁烦者,格阳也,加干姜一两五钱(此条非仲景原文,余治验也)。
百沸汤和,每服五钱,日三服。
四逆汤方(辛甘热法,分量临时斟酌)
炙甘草(二两) 干姜(一两半) 生附子(一枚,去皮) 加人参(一两)
水五茶碗,煮取二碗、分二次服。
按∶原方无人参,此独加人参者,前条寒多不饮水,较厥逆尚轻,仲景已用人参;此条诸阳欲脱,中虚更急,不用人参,何以固内。柯韵伯伤寒注云∶仲景凡治虚证,以里为重,协热下利,脉微弱者,便用人参;汗后身痛,脉沉迟者,便加人参。此
脉迟而利清谷,且不烦不咳,中气大虚,元气已脱,但温不补,何以救逆乎!观茯苓四逆之烦躁,且以人参;况通脉四逆,岂得无参。是必有脱落耳,备录于此存参。
五二、霍乱兼转筋者,五苓散加防己桂枝薏仁主之;寒甚脉紧者,再加附子。
肝藏血,主筋,筋为寒湿搏急而转,故于五苓和霍乱之中,加桂枝温筋,防己急驱下焦血分之寒湿,薏仁主湿痹香港脚,扶土抑木,治筋急拘挛。甚寒脉紧,则非纯阳之附子不可。
五苓散加防己桂枝薏仁方
即于前五苓散内,加防己一两,桂枝一两半,足前成二两,薏仁二两。寒甚者,加附子大者一枚。杵为细末,每服五钱,百沸汤和,日三,剧者日三夜一,得卧则勿令服。
五三、卒中寒湿,内挟秽浊,眩冒欲绝,腹中绞痛,脉沉紧而迟,甚则伏,欲吐不得吐,欲利不得利,甚则转筋,四肢欲厥,俗名发痧,又名干霍乱,转筋者,俗名转筋火,古方书不载(不载者,不载上三条之俗名耳;若是证,当于《金匮》腹满、腹痛、心痛、寒疝、诸条参看自得),蜀椒救中汤主之,九痛丸亦可服;语乱者,先服至宝丹,再与汤药。
按此证夏日湿蒸之时最多,故因霍乱而类记于此。中阳本虚,内停寒湿,又为蒸腾秽浊之气所干,由口鼻而直行中道,以致腹中阳气受逼,所以相争而为绞痛;胃阳不转,虽欲吐而不得;脾阳困闭,虽欲利而不能,其或经络亦受寒湿,则筋如转索,而后者向前矣;中阳虚而肝木来乘,则厥。俗名发痧者何?盖以此证病来迅速,或不及延医,或医亦不识,相传以钱,或用瓷碗口,蘸姜汤或麻油,刮其关节,刮则其血皆分,住则复合,数数分合,动则生阳,关节通而气得转,往往有随手而愈者,刮处必现血点,红紫如沙,故名痧也。但刮后须十二时不饮水,方不再发。不然则留邪在络,稍受寒发怒,则举发矣。以其欲吐不吐,欲利不利而腹痛,故又名干霍乱。其转筋名转筋火者,以常发于夏月,夏月火令,又病迅速如火也,其实乃伏阴与湿相搏之故。以大建中之蜀椒,急驱阴浊下行,干姜温中,去人参、胶饴者,畏其满而守也,加浓朴以泻湿中浊气,槟榔以散结气,直达下焦,广皮通行十二经之气,改名救中汤,急驱浊阴,所以救中焦之真阳也。九痛丸一面扶正,一面驱邪,其驱邪之功最迅,故亦可服。再按前吐泻之霍乱,有阴阳二证,干霍乱则纯有阴而无阳,所谓天地不通,闭塞而成冬,有若否卦之义。若语言乱者,邪干心包,故先以至宝丹,驱包络之邪也。
救中汤方(苦辛通法)
蜀椒(炒出汗,三钱) 淡干姜(四钱) 浓朴(三钱) 槟榔(二钱) 广皮(二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兼转筋者,加桂枝(三钱) 防己(五钱) 薏仁(三钱)。厥者加附子二钱。
九痛丸方(治九种心痛,苦辛甘热法)
附子(三两) 生野狼牙(一两) 人参(一两) 干姜(一两) 吴茱萸(一两) 巴豆(去皮心熬碾如膏,一两)
蜜丸梧子大,酒下,强人初服三丸,日三服,弱者二丸。
兼治卒中恶,腹胀痛,口不能言;又治连年积冷,流注心胸痛,并冷、冲上气,落马、坠车、血病等证皆主之。忌口如常法。
〔方论〕《内经》有五脏胃腑心痛,并痰虫食积,即为九痛也。心痛之因,非风即寒,故以干姜、附子驱寒壮阳,吴茱萸能降肝脏浊阴下行,生野狼牙善驱浮风,以巴豆驱逐痰虫陈滞之积,人参养正驱邪,因其药品气血皆入,补泻攻伐皆备,故治中恶腹胀痛等证。
附录《外台》走马汤,治中恶、心痛、腹胀、大便不通,苦辛热法。沈目南注云∶中恶之证,俗谓绞肠乌痧,即秽臭恶毒之气,直从口鼻,入于心胸肠胃脏腑,壅塞正气不行,故心痛腹胀,大便不通,是为实证。非似六淫侵入而有表里清浊之分。故用巴豆极热大毒峻猛之剂,急攻其邪,佐杏仁以利肺与大肠之气,使邪从后阴,一扫尽除,则病得愈。若缓须臾,正气不通,营卫阴阳机息则死,是取通则不痛之义也。
巴豆(去心皮熬,二枚) 杏仁(二枚)
上二味,以绵缠槌令碎,热汤二合,捻取白汁饮之,当下。老小强弱量之。通治飞尸鬼击病。
按《医方集解》中,治霍乱用阴阳水一法,有协和阴阳,使不相争之义。又治干霍乱用盐汤探吐一法,盖闭塞至极之证,除针灸之外,莫如吐法通阳最速。夫呕,厥阴气也,寒痛,太阳寒水气也,否,冬象也,冬令太阳寒水,得厥阴气至,风能上升,则一阳开泄,万象皆有生机矣。至针法,治病最速,取祸亦不缓,当于《甲乙经》中求之,非善针者,不可令针也。
立生丹(治伤暑、霍乱、痧证、疟、痢、泄泻、心痛、胃痛、腹痛、吞吐酸水,及一切阴寒之证、结胸、小儿寒痉)
母丁香(一两二钱) 沉香(四钱) 茅苍术(一两二钱) 明雄黄(一两二钱)
上为细末,用蟾酥八钱,铜锅内加火酒一小杯,化开,入前药末,丸绿豆大。每服二丸,小儿一丸,温水送下。又下死胎如神。凡被蝎蜂螫者,调涂立效,惟孕妇忌之。
此方妙在刚燥药中加芳香透络。蟾乃土之精,上应月魄,物之浊而灵者,其酥入络,以毒攻毒,而方又有所监制,故应手取效耳。
独胜散(治绞肠痧痛急,指甲唇俱青,危在顷刻)
马粪(年久弥佳)
不拘分两,瓦上焙干为末。老酒冲
服二、三钱,不知,再作服。
此方妙在以浊攻浊。
马性刚善走,在卦为干,粪乃浊阴所结,其象圆,其性通,故能摩荡浊阴之邪,仍出下窍。
忆昔年济南方 庵 任九江,临行,一女子忽患痧证,就地滚嚎,声嘶欲绝。
庵云∶偶因择日不谨,误犯红痧,或应此乎?
余急授此方,求马粪不得;即用骡粪,并非陈者,亦随手奏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寒湿-译文
四三、湿邪进入中焦,有寒湿和热湿之分,有的从体表传入,有的由饮食内蕴,有的则是内外结合。湿邪伤害人体,可能伤及脾阳、脾阴、胃阳、胃阴,或者同时伤害脾胃。伤害脾胃阳气的占大多数,伤害脾胃阴气的较少。如果混淆不清,治疗不当,会留下无穷的后患,临床诊断时要仔细推敲,不能泛泛而谈。
这是对中焦湿证的总概括。寒湿是湿与寒水之气相结合,湿与水本质相同,在天为阳时表现为雨露,阴时则为霜雪,在江河中为水,在土中为湿,本质相同,容易结合,最损害人体的阳气。热湿则是在天时长夏时节,盛热蒸动湿气流行;在人体内湿气郁结,阳气久而生热,同时损害人体的阴液。湿邪从体表传入,一是通过经络传到脏腑,二是通过肺传到脾胃。饮食内蕴,肺虚不能化气,脾虚不能散津,或因形寒饮冷,或因酒客中虚。内外结合,外邪从体表侵入,而内邪又从内部发作。伤害脾阳,表现为中焦不运、痞满,传到下焦则表现为洞泄腹痛。伤害胃阳,则表现为呕逆不食、膈胀胸痛。同时伤害脾胃,则既有脾证又有胃证。伤害脾胃之阴如何?湿久生热,热必伤阴,古人称之为湿火。伤害胃阴,则表现为口渴不饥。伤害脾阴,则舌苔先灰滑,后反黄燥,大便坚结。湿为阴邪,伤害人体的阳气是正常的,因此常见。伤害人体的阴气则是异常情况,因此少见。治疗湿邪时必须审察在何经何脏,兼寒兼热,气分血分,采用辛凉、辛温、甘温、苦温、淡渗、苦渗等治疗方法,才能见效。如果脾病治胃,胃病治脾,兼下焦者单治中焦,或笼统混治,脾胃不分,阴阳寒热不辨,将会出现肿胀、黄疸、洞泄、衄血、便血等症状。临床诊断时要细心推求,下手有准的。土为杂气,兼证甚多,最难分析,岂可泛论湿气而已!
四四、足太阴寒湿,表现为痞结胸满,不饥不食,可用半苓汤治疗。
此书以温病命名,并列寒湿者,以湿温紧与寒湿相对,言寒湿而湿温更易明析。
痞结胸满,仲景列于太阴篇中,乃湿郁脾阳,足太阴之气,不为鼓动营运。脏病而累及腑,痞结于中,故亦不能食也。故以半夏、茯苓培阳土以吸阴土之湿,浓朴苦温以泻湿满,黄连苦以渗湿,重用通草以利水道,使邪有出路也。
半苓汤方(此苦辛淡渗法也)
半夏(五钱) 茯苓块(五钱) 川连(一钱) 浓朴(三钱) 通草(八钱,煎汤煮前药)
水十二杯,煮通草成八杯,再入余药煮成三杯,分三次服。
四五、足太阴寒湿,表现为腹胀,小便不利,大便溏而不爽,若欲滞下者,可用四苓加浓朴秦皮汤治疗,五苓散亦可治疗。
经谓太阴所至,发为胀,又谓厥阴气至为胀,盖木克土也。太阴之气不运,以致膀胱之气不化,故小便不利。四苓辛淡渗湿,使膀胱开而出邪,以浓朴泻胀,以秦皮洗肝也。其或肝气不热,则不用秦皮,仍用五苓中之桂枝以和肝,通利三焦而行太阳之阳气,故五苓散亦主之。
四苓加浓朴秦皮汤方(苦温淡法)
茅术(三钱) 浓朴(三钱) 茯苓块(五钱) 猪苓(四钱) 秦皮(二钱) 泽泻(四钱)
水八杯,煮成八分三杯,分三次服。
五苓散(甘温淡法)
猪苓(一两) 赤术(一两) 茯苓(一两) 泽泻(一两六钱) 桂枝(五钱)
共为细末,百沸汤和服三钱,日三服。
四六、足太阴寒湿,表现为四肢乍冷,自利,目黄,舌白滑,甚则灰,神倦不语,邪阻脾窍,舌蹇语重,可用四苓加木瓜草果浓朴汤治疗。
脾主四肢,脾阳郁故四肢乍冷。湿渍脾而脾气下溜,故自利。目白精属肺,足太阴寒则手太阴不能独治,两太阴同气也,且脾主地气,肺主天气,地气上蒸,天气不化,故目睛黄也。白滑与灰,寒湿苔也。湿困中焦,则中气虚寒,中气虚寒,则阳光不治,主正阳者心也,心藏神,故神昏。心主言,心阳虚故不语。脾窍在舌,湿邪阻窍,则舌蹇而语声迟重。湿以下行为顺,故以四苓散驱湿下行,加木瓜以平木,治其所不胜也。浓朴以温中行滞,草果温太阴独胜之寒,芳香而达窍,补火以生土,驱浊以生清也。
四苓加木瓜浓朴草果汤方(苦热兼酸淡法)
生于白术(三钱) 猪苓(一钱五分) 泽泻(一钱五分) 赤苓块(五钱) 木瓜(一钱) 浓朴(一钱) 草果(八分) 半夏(三钱)
水八杯,煮取八分三杯,分三次服。阳素虚者,加附子二钱。
四七、足太阴寒湿,舌灰滑,中焦滞痞,可用草果茵陈汤治疗;面目俱黄,四肢常厥者,可用茵陈四逆汤治疗。
湿滞痞结,非温通而兼开窍不可,故以草果为君。茵陈因陈生新,生发阳气之机最速,故以之为佐。广皮、大腹、浓朴,共成泻痞之功。猪苓、泽泻,以导湿外出也。若再加面黄肢逆,则非前汤所能济,故以四逆回厥,茵陈宣湿退黄也。
草果茵陈汤方(苦辛温法)
草果(一钱) 茵陈(三钱) 茯苓皮(三钱) 浓朴(二钱) 广皮(一钱五分) 猪苓(二钱) 大腹皮(二钱) 泽泻(一钱五分)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
茵陈四逆汤方(苦辛甘热复微寒法)
附子(三钱,炮) 干姜(五钱) 炙甘草(二钱) 茵陈(六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温服一杯,厥回止后服;仍厥,再服;尽剂,厥不回,再作服。
四八、足太阴寒湿,舌白滑,甚则灰,脉迟,不食,不寐,大便窒塞,浊阴凝聚,阳伤腹痛,痛甚则肢逆,可用椒附白通汤治疗。
此足太阴寒湿,兼足少阴、厥阴证也。白滑灰滑,皆寒湿苔也。脉迟者,阳为寒湿所困,来去俱迟也。不食,
胃阳受阻。失眠,中焦湿气聚集,阻碍阳气不能与阴气相交。大便不通,脾与大肠的阳气不能下达。阳气被湿气所困,反而让位于浊阴,所以浊阴得以盘踞中焦而引起疼痛;凡是疼痛都是邪气与正气相争的表现,虽然说是阳气被困,但阳气并未完全消失,两者不相上下,所以相争而痛(后面凡是提到疼痛的都与此类似)。椒附白通汤,能够同时疏通三焦的阳气,迅速驱散浊阴。
椒附白通汤方
生附子(炒黑,三钱) 川椒(炒黑,二钱) 淡干姜(二钱) 葱白(三茎) 猪胆汁(半烧酒杯,去渣后调入)
用水五杯,煮成两杯,分两次凉服。
〔方论〕这是苦辛热法的复方。苦与辛结合,能够降气通阳,没有热力不足以战胜重寒而恢复阳气。附子增强太阳经的阳气,补充命门的真火,助少阳经的火热。人的命火与太阳、少阳的阳气旺盛,水液运行自然迅速。三焦通畅,湿气无法停留,怎么能聚集而引起疼痛呢?所以用附子作为君药,火旺则土强。干姜温中逐湿痹,是太阴经的本药,川椒燥湿除胀消食,治疗心腹冷痛,所以用这两味药作为臣药。葱白由内而外通达,中空通阳最快,也能治疗腹痛,所以用它作为使药。浊阴凝聚不散,有阻挡阳气的趋势,所以反佐以猪胆汁,猪是水畜,属肾,以阴求阴;胆是甲木,从少阳,少阳主开泄,生发之机最快。这是用仲景的白通汤与许学士的椒附汤,合而裁制的方子。
四九、阳明寒湿,舌苔白腐,肛门坠痛,大便不畅,食欲不振,用附子理中汤去甘草加广皮厚朴汤治疗。
九窍不和,都属于胃病。胃受寒湿所伤,所以肛门坠痛而大便不畅;阳明失阖,所以食欲不振。理中汤中的人参补阳明的正气,苍术补太阴而渗湿,姜、附运坤阳以驱寒,脾阳转而后湿气运行,湿气运行而后胃阳恢复。
去掉甘草,怕它导致中满。加厚朴、广皮,取其行气的作用。总的来说,辛甘为阳,辛苦能通。
附子理中汤去甘草加厚朴广皮汤方(辛甘兼苦法)
生茅术(三钱) 人参(一钱五分) 炮干姜(一钱五分) 厚朴(二钱) 广皮(一钱五分) 生附子(一钱五分,炮黑)
用水五杯,煮取八分二杯,分两次服用。
五十、寒湿伤脾胃两阳,寒热交替,不饿,吞酸,形寒,或脘中痞闷,或酒客湿聚,用苓姜术桂汤治疗。
这是兼运脾胃,宣通阳气的轻剂。
苓姜术桂汤方(苦辛温法)
茯苓块(五钱) 生姜(三钱) 炒白术(三钱) 桂枝(三钱)
用水五杯,煮取八分二杯,分两次温服。
五一、湿伤脾胃两阳,既吐又泻,寒热身痛,或不寒热,但腹中痛,称为霍乱。寒多,不想喝水的,用理中汤治疗。热多,想喝水的,用五苓散治疗。吐泻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逆,用四逆汤治疗。吐泻止而身痛不休的,宜用桂枝汤稍微调和。
霍乱这种病,长夏最多,源于阳虚寒湿凝聚,关系重大,伤人于顷刻之间。可惜现在的医生不读《金匮》,不识病源,不问轻重,一概用藿香正气散治疗,轻者原本有治愈的可能,重者立刻死亡;更可笑的是,正气散中加黄连、麦冬,大用西瓜治疗渴欲饮水的霍乱,病人怎么能承受得了!我见过很多次了,所以将《金匮》原文摘录于此。胃阳不伤不吐,脾阳不伤不泻,邪正不争不痛,营卫不乖不寒热。因为不喝水,知道是寒多;用理中汤(原文是理中丸,方后自注说:丸不及汤,因为丸缓而汤速;且怕丸药不精,所以直接改为汤),温中散寒。人参甘草是胃的守药;白术甘草是脾的守药;干姜能通能守,上下两泄的,所以脾胃两守;且守中有通,通中有守,以守药作通用,以通药作守用。如果热欲饮水的证候,喝水不解渴,而吐泻不止,则用五苓散治疗。邪热须从小便去,膀胱是小肠的下游,小肠是火腑,五苓通前阴,所以守后阴。太阳不开,则阳明不阖,开太阳正所以守阳明。这两汤都有一举两得之妙。吐泻则脾胃之阳虚,汗出则太阳之阳亦虚;发热者,浮阳在外;恶寒者,实寒在中;四肢拘急,脾阳不荣四末;手足厥冷,中土湿而厥阴肝木来乘病者,四逆汤善救逆,所以叫四逆汤。人参甘草守中阳,干姜附子通中阳,人参附子护外阳,干姜甘草护中阳,中外之阳复回,则群阴退避,而厥回矣。吐泻止而身痛不休者,中阳复而表阳不和也,故以桂枝汤温经络而微和之。
理中汤方(甘热微苦法,此方分量以及后加减法,悉照《金匮》原文,用者临时斟酌)
人参 甘草 白术 干姜(各三两)
用水八杯,煮取三杯,温服一杯,日三服。
〔加减法〕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下多者还用术。
心悸者加茯苓二两。渴欲饮水者,加术足前成四两半。腹中痛者,加人参足前成四两半。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两半。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汗,勿发揭衣服。
五苓散方(见前)
〔加减法〕腹满者,加厚朴、广皮各一两。渴甚面赤,脉大紧而急,扇扇不知凉,饮冰不知冷,腹痛甚,时时躁烦者,格阳也,加干姜一两五钱(此条非仲景原文,余治验也)。
用沸水调和,每服五钱,日三服。
四逆汤方(辛甘热法,分量临时斟酌)
炙甘草(二两) 干姜(一两半) 生附子(一枚,去皮) 加人参(一两)
用水五茶碗,煮取两碗,分两次服。
按:原方无人参,此独加人参者,前条寒多不饮水,较厥逆尚轻,仲景已用人参;此条诸阳欲脱,中虚更急,不用人参,何以固内。柯韵伯伤寒注云:仲景凡治虚证,以里为重,协热下利,脉微弱者,便用人参;汗后身痛,脉沉迟者,便加人参。此
脉象迟缓且腹泻清稀,且不烦躁不咳嗽,中气极度虚弱,元气已经脱失,只温补而不补益,怎么能挽救逆乱呢!观察茯苓四逆汤的烦躁症状,尚且用人参;何况通脉四逆汤,怎能不用人参。这必定有遗漏,特此记录以备参考。
第五十二条,霍乱伴有转筋的,用五苓散加防己、桂枝、薏仁治疗;寒邪严重脉象紧的,再加附子。
肝藏血,主筋,筋因寒湿搏急而转筋,所以在五苓散和霍乱的治疗中,加桂枝温筋,防己急驱下焦血分的寒湿,薏仁主治湿痹和香港脚,扶土抑木,治疗筋急拘挛。寒邪严重脉象紧,则非纯阳的附子不可。
五苓散加防己桂枝薏仁方
即在之前的五苓散内,加防己一两,桂枝一两半,足前成二两,薏仁二两。寒邪严重的,加附子大者一枚。杵为细末,每次服五钱,用沸水调和,每日三次,病情严重的每日三次夜间一次,能入睡则不要服用。
第五十三条,突然中寒湿,内挟秽浊,眩晕欲绝,腹中绞痛,脉象沉紧而迟,严重时脉象伏,欲吐不得吐,欲泻不得泻,严重时转筋,四肢欲厥,俗称发痧,又名干霍乱,转筋的,俗称转筋火,古方书不记载(不记载的是不记载上三条的俗名;若是此证,应当参考《金匮》腹满、腹痛、心痛、寒疝等条),用蜀椒救中汤治疗,九痛丸也可服用;言语混乱的,先服至宝丹,再服汤药。
按此证夏日湿蒸之时最多,故因霍乱而类记于此。中阳本虚,内停寒湿,又为蒸腾秽浊之气所干,由口鼻而直行中道,以致腹中阳气受逼,所以相争而为绞痛;胃阳不转,虽欲吐而不得;脾阳困闭,虽欲利而不能,其或经络亦受寒湿,则筋如转索,而后者向前矣;中阳虚而肝木来乘,则厥。俗名发痧者何?盖以此证病来迅速,或不及延医,或医亦不识,相传以钱,或用瓷碗口,蘸姜汤或麻油,刮其关节,刮则其血皆分,住则复合,数数分合,动则生阳,关节通而气得转,往往有随手而愈者,刮处必现血点,红紫如沙,故名痧也。但刮后须十二时不饮水,方不再发。不然则留邪在络,稍受寒发怒,则举发矣。以其欲吐不吐,欲利不利而腹痛,故又名干霍乱。其转筋名转筋火者,以常发于夏月,夏月火令,又病迅速如火也,其实乃伏阴与湿相搏之故。以大建中之蜀椒,急驱阴浊下行,干姜温中,去人参、胶饴者,畏其满而守也,加浓朴以泻湿中浊气,槟榔以散结气,直达下焦,广皮通行十二经之气,改名救中汤,急驱浊阴,所以救中焦之真阳也。九痛丸一面扶正,一面驱邪,其驱邪之功最迅,故亦可服。再按前吐泻之霍乱,有阴阳二证,干霍乱则纯有阴而无阳,所谓天地不通,闭塞而成冬,有若否卦之义。若语言乱者,邪干心包,故先以至宝丹,驱包络之邪也。
救中汤方(苦辛通法)
蜀椒(炒出汗,三钱) 淡干姜(四钱) 浓朴(三钱) 槟榔(二钱) 广皮(二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兼转筋者,加桂枝(三钱) 防己(五钱) 薏仁(三钱)。厥者加附子二钱。
九痛丸方(治九种心痛,苦辛甘热法)
附子(三两) 生野狼牙(一两) 人参(一两) 干姜(一两) 吴茱萸(一两) 巴豆(去皮心熬碾如膏,一两)
蜜丸梧子大,酒下,强人初服三丸,日三服,弱者二丸。
兼治卒中恶,腹胀痛,口不能言;又治连年积冷,流注心胸痛,并冷、冲上气,落马、坠车、血病等证皆主之。忌口如常法。
〔方论〕《内经》有五脏胃腑心痛,并痰虫食积,即为九痛也。心痛之因,非风即寒,故以干姜、附子驱寒壮阳,吴茱萸能降肝脏浊阴下行,生野狼牙善驱浮风,以巴豆驱逐痰虫陈滞之积,人参养正驱邪,因其药品气血皆入,补泻攻伐皆备,故治中恶腹胀痛等证。
附录《外台》走马汤,治中恶、心痛、腹胀、大便不通,苦辛热法。沈目南注云∶中恶之证,俗谓绞肠乌痧,即秽臭恶毒之气,直从口鼻,入于心胸肠胃脏腑,壅塞正气不行,故心痛腹胀,大便不通,是为实证。非似六淫侵入而有表里清浊之分。故用巴豆极热大毒峻猛之剂,急攻其邪,佐杏仁以利肺与大肠之气,使邪从后阴,一扫尽除,则病得愈。若缓须臾,正气不通,营卫阴阳机息则死,是取通则不痛之义也。
巴豆(去心皮熬,二枚) 杏仁(二枚)
上二味,以绵缠槌令碎,热汤二合,捻取白汁饮之,当下。老小强弱量之。通治飞尸鬼击病。
按《医方集解》中,治霍乱用阴阳水一法,有协和阴阳,使不相争之义。又治干霍乱用盐汤探吐一法,盖闭塞至极之证,除针灸之外,莫如吐法通阳最速。夫呕,厥阴气也,寒痛,太阳寒水气也,否,冬象也,冬令太阳寒水,得厥阴气至,风能上升,则一阳开泄,万象皆有生机矣。至针法,治病最速,取祸亦不缓,当于《甲乙经》中求之,非善针者,不可令针也。
立生丹(治伤暑、霍乱、痧证、疟、痢、泄泻、心痛、胃痛、腹痛、吞吐酸水,及一切阴寒之证、结胸、小儿寒痉)
母丁香(一两二钱) 沉香(四钱) 茅苍术(一两二钱) 明雄黄(一两二钱)
上为细末,用蟾酥八钱,铜锅内加火酒一小杯,化开,入前药末,丸绿豆大。每服二丸,小儿一丸,温水送下。又下死胎如神。凡被蝎蜂螫者,调涂立效,惟孕妇忌之。
此方妙在刚燥药中加芳香透络。蟾乃土之精,上应月魄,物之浊而灵者,其酥入络,以毒攻毒,而方又有所监制,故应手取效耳。
独胜散(治绞肠痧痛急,指甲唇俱青,危在顷刻)
马粪(年久弥佳)
不拘分两,瓦上焙干为末。老酒冲
服用二到三钱,如果没有效果,就再次服用。
这个方子的妙处在于用污浊之物来治疗污浊之病。
马的性情刚烈且善于奔跑,在八卦中属于干卦,马粪是浊阴之气凝结而成,形状圆润,性质通畅,因此能够摩擦并驱散浊阴的邪气,最终通过下窍排出体外。
记得当年济南方庵在九江任职时,临行前,一个女子突然患上痧证,在地上打滚嚎叫,声音嘶哑几乎要断气。
方庵说:可能是因为选择日子不谨慎,误犯了红痧,难道这就是原因吗?
我急忙传授这个方子,但找不到马粪;于是用骡粪代替,虽然不是陈年的,但也立刻见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寒湿-注解
湿之入中焦:指湿邪侵入人体的中焦部位,即脾胃所在的位置。
寒湿:湿邪与寒邪相结合,形成的一种病理状态。
热湿:湿邪与热邪相结合,形成的一种病理状态。
自表传来:指湿邪从体表通过经络传入脏腑。
水谷内蕴:指饮食不节,导致水湿内停。
内外相合:指外邪与内邪相结合,共同致病。
伤脾阳:湿邪损伤脾的阳气,导致脾阳不足。
伤脾阴:湿邪损伤脾的阴液,导致脾阴不足。
伤胃阳:湿邪损伤胃的阳气,导致胃阳不足。
伤胃阴:湿邪损伤胃的阴液,导致胃阴不足。
两伤脾胃:湿邪同时损伤脾胃的阴阳。
半苓汤:一种中药方剂,用于治疗寒湿痞结胸满的症状。
四苓加浓朴秦皮汤:一种中药方剂,用于治疗寒湿腹胀、小便不利等症状。
五苓散:一种中药方剂,主要用于治疗水湿内停引起的小便不利、水肿等症状。方中茯苓、泽泻等药材具有利水渗湿的作用。
四苓加木瓜草果浓朴汤:一种中药方剂,用于治疗寒湿四肢乍冷、自利等症状。
草果茵陈汤:一种中药方剂,用于治疗寒湿舌灰滑、中焦滞痞等症状。
茵陈四逆汤:一种中药方剂,用于治疗寒湿面目俱黄、四肢常厥等症状。
椒附白通汤:一种中药方剂,主要用于治疗因湿寒引起的腹痛等症状。
胃阳痹:指胃的阳气受阻,不能正常运作,导致消化功能减弱。
中焦湿聚:中焦指脾胃,湿聚指湿气在脾胃中积聚,影响脾胃的正常功能。
附子理中汤:一种中药方剂,用于治疗脾胃虚寒引起的症状。
苓姜术桂汤:一种中药方剂,用于治疗脾胃湿寒引起的症状。
霍乱:一种急性胃肠炎,症状包括剧烈呕吐和腹泻。
理中汤:一种中药方剂,用于治疗脾胃虚寒引起的症状。
四逆汤:一种中药方剂,用于治疗阳气虚弱引起的四肢冰冷等症状。
茯苓四逆:一种中药方剂,主要用于治疗因阳气虚弱引起的烦躁不安等症状。方中茯苓、人参等药材具有补气安神的作用。
通脉四逆:一种中药方剂,主要用于治疗因阳气虚弱引起的四肢厥冷等症状。方中附子、干姜等药材具有温阳散寒的作用。
防己:一种中药材,具有祛风湿、利水消肿的作用,常用于治疗风湿痹痛、水肿等症状。
桂枝:一种中药材,具有温经散寒、解表发汗的作用,常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寒湿痹痛等症状。
薏仁:一种中药材,具有健脾渗湿、清热排脓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脾虚湿盛、肺痈等症状。
附子:一种中药材,具有回阳救逆、温肾助阳的作用,常用于治疗阳虚寒盛、四肢厥冷等症状。
蜀椒救中汤:一种中药方剂,主要用于治疗寒湿内停引起的腹痛、呕吐等症状。方中蜀椒、干姜等药材具有温中散寒的作用。
九痛丸:一种中药方剂,主要用于治疗九种心痛症状。方中附子、干姜等药材具有温阳散寒、止痛的作用。
至宝丹:一种中药方剂,主要用于治疗邪热内陷引起的神昏谵语等症状。方中牛黄、麝香等药材具有清热解毒、开窍醒神的作用。
立生丹:一种中药方剂,主要用于治疗伤暑、霍乱、痧证等症状。方中母丁香、沉香等药材具有温中散寒、止痛的作用。
独胜散:一种中药方剂,主要用于治疗绞肠痧痛急等症状。方中马粪具有温中散寒、止痛的作用。
马粪:在中国传统医学中,马粪被认为具有药用价值,常用于治疗某些疾病。此处提到的马粪用于治疗痧证,是一种利用其物理性质(如形状和质地)来‘摩荡浊阴之邪’的方法。
痧证:痧证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病症,通常表现为急性发作的疼痛、发热、呕吐等症状,传统上认为是由‘浊阴之邪’引起的。
红痧:红痧是痧证的一种,通常症状更为严重,可能伴有皮肤发红等症状。
骡粪:骡粪在此处作为马粪的替代品使用,显示了古代医者在资源有限情况下的灵活应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寒湿-评注
本文主要论述了湿邪侵入中焦后的各种病理变化及其治疗方法。湿邪是中医理论中的六淫之一,具有重浊、黏滞、易伤阳气的特点。湿邪侵入中焦后,根据其与寒、热等邪气的结合情况,可以分为寒湿和热湿两种类型。寒湿多损伤人体的阳气,而热湿则多损伤人体的阴液。
文中详细描述了湿邪损伤脾胃阴阳的不同表现,如伤脾阳会导致痞满、洞泄腹痛,伤胃阳则会导致呕逆不食、膈胀胸痛等。这些症状反映了湿邪对脾胃功能的严重影响。
在治疗方面,本文提出了多种中药方剂,如半苓汤、四苓加浓朴秦皮汤、五苓散等,这些方剂均以祛湿为主要目的,同时兼顾温阳、清热、健脾等功效。这些方剂的配伍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即根据不同的病理变化选择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
此外,本文还强调了临证时需细心推求,不可泛论湿气。湿邪的病理变化复杂多样,治疗时必须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否则可能导致病情加重或出现其他并发症。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湿邪侵入中焦后的病理变化及其治疗方法的详细论述,展示了中医理论在湿邪致病方面的深刻见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这些内容不仅对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为现代医学研究湿邪相关疾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本文主要讨论了中医理论中关于脾胃湿寒和阳气受阻的病理机制及其治疗方法。通过对不同症状的描述和相应的中药方剂的介绍,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
文中提到的椒附白通汤、附子理中汤、苓姜术桂汤等方剂,都是针对脾胃湿寒和阳气受阻的不同表现而设计的。这些方剂中的药物如附子、干姜、川椒等,都具有温中散寒、燥湿除胀的功效,能够有效地调节脾胃功能,恢复阳气的正常运行。
此外,文中还详细讨论了霍乱的病理机制和治疗方法,强调了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选择不同的治疗方剂。例如,对于寒多不欲饮水的霍乱患者,使用理中汤以温中散寒;而对于热多欲饮水的患者,则使用五苓散以清热利湿。
通过对这些方剂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医治疗不仅注重症状的缓解,更重视从根本上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恢复健康。这种治疗方法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特点,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脾胃湿寒和阳气受阻的病理机制的深入分析,以及相应的中药方剂的详细介绍,展示了中医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方面的独特优势和深厚底蕴。
本文主要讨论了中医治疗霍乱及其相关症状的方剂和理论。霍乱是一种急性胃肠道传染病,中医认为其病因多与外感寒湿、内伤饮食有关。文中提到的五苓散、蜀椒救中汤、九痛丸等方剂,均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
五苓散加防己桂枝薏仁方是在五苓散的基础上,加入防己、桂枝、薏仁等药材,以增强其温筋散寒、祛湿止痛的效果。这一方剂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寒湿搏急导致筋脉拘挛的病机,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
蜀椒救中汤和九痛丸则针对寒湿内停、阳气受逼的病机,采用温中散寒、驱邪扶正的治疗方法。蜀椒救中汤中的蜀椒、干姜等药材具有温中散寒的作用,而九痛丸中的附子、干姜等药材则具有温阳散寒、止痛的效果。这些方剂的设计不仅考虑了病因病机,还注重了药物的配伍和剂量,体现了中医方剂学的精妙之处。
文中还提到了至宝丹、立生丹、独胜散等方剂,这些方剂在治疗霍乱及其相关症状时,各有其独特的适应症和作用机制。至宝丹主要用于邪热内陷引起的神昏谵语,立生丹则用于伤暑、霍乱、痧证等症状,独胜散则用于绞肠痧痛急等症状。这些方剂的设计和应用,充分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一些民间疗法,如刮痧等。刮痧是一种通过刮拭皮肤来疏通经络、驱邪外出的疗法,常用于治疗痧证、霍乱等症状。这一疗法虽然简单,但其原理与中医理论相契合,具有一定的疗效。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霍乱及其相关症状的治疗方剂和理论的讨论,展示了中医在治疗急性胃肠道疾病方面的丰富经验和独特见解。这些方剂和理论不仅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也为现代医学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借鉴。
这段文字展示了古代中国医学中对于自然物质的应用和深刻理解。通过使用马粪或骡粪来治疗痧证,体现了古人对物质性质的细致观察和利用。这种方法虽然在现代医学看来可能显得原始,但它反映了古代医者对于疾病治疗的一种独特视角和创造性思维。
文中提到的‘以浊攻浊’是一种典型的中国传统医学理论,即利用具有相似性质的自然物质来治疗疾病。这种方法强调了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平衡,是中医治疗原则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此外,这段文字还反映了古代医者在面对突发疾病时的应急处理能力。在没有马粪的情况下,医者迅速找到骡粪作为替代,并成功治疗了患者,这不仅展示了医者的机智和应变能力,也体现了古代医学实践中的实用性和灵活性。
从文化角度来看,这种治疗方法也反映了古代中国人与自然界的紧密联系和对自然资源的深刻理解。在古代,人们往往依赖于周围的自然环境来寻找治疗疾病的方法,这种依赖和利用自然的方式是古代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这段文字不仅是对古代医学实践的一个生动描述,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一种体现。通过对这些传统治疗方法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他们对世界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