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吴鞠通(1758年—1836年),清代医学家。他以研究温病学闻名,著有《温病条辨》。
年代:清代(19世纪初)。
内容简要:共6卷,系统论述了温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书中提出了“三焦辨证”的理论,对后世温病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三-下焦篇-秋燥-原文
七十八、燥久伤及肝肾之阴,上盛下虚,昼凉夜热,或干咳,或不咳,甚则痉厥者,三甲复脉汤主之,定风珠亦主之,专翕大生膏亦主之。
肾主五液而恶燥,或由外感邪气久羁而伤及肾阴,或不由外感而内伤致燥,均以培养津液为主。
肝木全赖肾水滋养,肾水枯竭,肝断不能独治。
所谓乙癸同源,故肝肾并称也。
三方由浅入深,定风浓于复脉,皆用汤,从急治。
专翕取乾坤之静,多用血肉之品,熬膏为丸,从缓治。
盖下焦深远,草木无情,故用有情缓治。
再暴虚易复者,则用二汤;久虚难复者,则用专翕。
专翕之妙,以下焦丧失皆腥臭脂膏,即以腥臭脂膏补之,较之丹溪之知柏地黄,云治雷龙之火而安肾燥,明眼自能辨之。
盖凡甘能补,凡苦能泻,独不知苦先入心,其化以燥乎!
再雷龙不能以刚药直折也,肾水足则静,自能安其专翕之性;肾水亏则动而燥,因燥而燥也。
善安雷龙者,莫如专翕,观者察之。
三甲复脉汤、定风珠(并见前)
专翕大生膏(酸甘咸法)
人参(二斤,无力者以制洋参代之) 茯苓(二斤) 龟板(另熬胶,一斤) 乌骨鸡(一对) 鳖甲(一斤,另熬胶) 牡蛎(一斤) 鲍鱼(二斤) 海参(二斤) 白芍(二斤) 五味子(半斤) 麦冬(二斤,不去心) 羊腰子(八对) 猪脊髓(一斤) 鸡子黄(二十丸) 阿胶(二斤) 莲子(二斤)芡实(三斤) 熟地黄(三斤) 沙苑蒺藜(一斤) 白蜜(一斤) 枸杞子(炒黑,一斤)
上药分四铜锅(忌铁器,搅用铜勺),以有情归有情者二,无情归无情者二,文火细炼三昼夜,去渣;再熬六昼夜;陆续合为一锅,煎炼成膏,末下三胶,合蜜和匀,以方中有粉无汁之茯苓、白芍、莲子、芡实为细末,合膏为丸。
每服二钱,渐加至三钱,日三服,约一日一两,期年为度。
每殒胎必三月,肝虚而热者,加天冬一斤,桑寄生一斤,同熬膏,再加鹿茸二十四两为末(本方以阴生于八,成于七,故用三七二十一之奇方,守阴也。加方用阳生于七,成于八,三八二十四之偶方,以生胎之阳也。古法通方多用偶,守法多用奇,阴阳互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三-下焦篇-秋燥-译文
七十八、长期干燥损伤肝肾之阴,表现为上部症状明显而下部虚弱,白天感觉凉爽而夜晚发热,有时干咳,有时不咳,严重时会出现痉挛和昏厥,此时可以使用三甲复脉汤、定风珠或专翕大生膏来治疗。
肾脏主管五种体液,厌恶干燥,无论是由于外感邪气长期滞留损伤肾阴,还是由于内伤导致干燥,治疗都应以滋养津液为主。
肝脏完全依赖肾水的滋养,如果肾水枯竭,肝脏无法单独维持功能。
这就是所谓的乙癸同源,因此肝肾常被并称。
这三种治疗方法由浅入深,定风珠的效果比复脉汤更强,都是使用汤剂,用于急症治疗。
专翕大生膏则采用乾坤的静气,多用血肉之品,熬制成膏丸,用于慢性治疗。
因为下焦位置深远,草木无情,所以使用有情之物进行慢性治疗。
对于突然虚弱容易恢复的情况,使用两种汤剂;对于长期虚弱难以恢复的情况,则使用专翕大生膏。
专翕大生膏的妙处在于,它用腥臭的脂膏来补充下焦的丧失,与丹溪的知柏地黄相比,虽然都用于治疗雷龙之火和安抚肾燥,但明眼人自然能分辨其优劣。
一般来说,甘味能补,苦味能泻,但人们往往不知道苦味先入心,其性质会转化为干燥。
雷龙之火不能用刚烈的药物直接压制,肾水充足则安静,自然能保持专翕的特性;肾水不足则会动而干燥,因干燥而更加干燥。
善于安抚雷龙之火的,莫过于专翕大生膏,观察者应仔细体会。
三甲复脉汤、定风珠(见前文)
专翕大生膏(酸甘咸法)
人参(二斤,无力者可用制洋参代替) 茯苓(二斤) 龟板(另熬胶,一斤) 乌骨鸡(一对) 鳖甲(一斤,另熬胶) 牡蛎(一斤) 鲍鱼(二斤) 海参(二斤) 白芍(二斤) 五味子(半斤) 麦冬(二斤,不去心) 羊腰子(八对) 猪脊髓(一斤) 鸡子黄(二十丸) 阿胶(二斤) 莲子(二斤)芡实(三斤) 熟地黄(三斤) 沙苑蒺藜(一斤) 白蜜(一斤) 枸杞子(炒黑,一斤)
以上药材分为四个铜锅(忌用铁器,搅拌用铜勺),将有情之物归入两个锅,无情之物归入两个锅,用文火细炼三昼夜,去渣;再熬六昼夜;陆续合为一锅,煎炼成膏,最后加入三胶,与蜜和匀,将方中有粉无汁的茯苓、白芍、莲子、芡实磨成细末,与膏合制成丸。
每次服用二钱,逐渐增加至三钱,每日三次,大约每日一两,以一年为度。
每次流产必在三月,肝虚而热者,加天冬一斤,桑寄生一斤,同熬膏,再加鹿茸二十四两为末(本方以阴生于八,成于七,故用三七二十一之奇方,守阴也。加方用阳生于七,成于八,三八二十四之偶方,以生胎之阳也。古法通方多用偶,守法多用奇,阴阳互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三-下焦篇-秋燥-注解
三甲复脉汤:一种中药方剂,主要用于治疗因燥热伤及肝肾之阴导致的症状,如昼凉夜热、干咳等。
定风珠:一种中药方剂,用于治疗因肝肾阴虚引起的痉厥等症状。
专翕大生膏:一种中药膏剂,主要用于长期肝肾阴虚的治疗,采用血肉之品熬制,具有滋补肝肾、养阴润燥的功效。
乙癸同源:中医理论中指肝(乙木)和肾(癸水)在生理功能上相互依赖,肝木依赖肾水的滋养。
雷龙之火:中医术语,指肾中的虚火,常因肾阴不足引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三-下焦篇-秋燥-评注
本文主要讨论了因燥热伤及肝肾之阴所导致的各种症状及其治疗方法。文中提到的三甲复脉汤、定风珠和专翕大生膏,都是针对肝肾阴虚的不同阶段和症状而设的治疗方案。三甲复脉汤和定风珠主要用于急症治疗,而专翕大生膏则适用于长期调理,体现了中医治疗中的“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
文中提到的“乙癸同源”理论,强调了肝肾在生理功能上的相互依赖关系,肝木依赖肾水的滋养,肾水不足则肝木难以独治。这一理论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特别是在治疗肝肾阴虚相关疾病时。
专翕大生膏的配方和制备方法,体现了中医“以形补形”的治疗理念。方中使用了大量的血肉之品,如龟板、乌骨鸡、鳖甲等,这些药材具有滋补肝肾、养阴润燥的功效。制备过程中采用文火细炼,去渣再熬,最后合膏为丸,这一过程不仅保留了药材的有效成分,也增强了药效的持久性。
文中还提到了“雷龙之火”的概念,这是中医对肾中虚火的一种形象描述。肾水足则静,肾水亏则动而燥,因燥而燥。专翕大生膏通过滋补肾水,达到安雷龙之火的目的,体现了中医治疗中的“滋阴降火”原则。
总的来说,本文不仅详细介绍了肝肾阴虚的症状和治疗方法,还深入探讨了中医理论中的肝肾关系、阴阳互根等核心概念,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临床指导意义。通过对不同方剂的分析,展示了中医治疗肝肾阴虚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为临床实践提供了丰富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