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三-下焦篇-寒湿

作者: 吴鞠通(1758年—1836年),清代医学家。他以研究温病学闻名,著有《温病条辨》。

年代:清代(19世纪初)。

内容简要:共6卷,系统论述了温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书中提出了“三焦辨证”的理论,对后世温病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三-下焦篇-寒湿-原文

四十二、湿之为物也,在天之阳时为雨露,阴时为霜雪,在山为泉,在川为水,包含于土中者为湿。

其在人身也,上焦与肺合,中焦与脾合,其流于下焦也,与少阴癸水合。

此统举湿在天地人身之大纲,异出同源,以明土为杂气,水为天一所生,无处不合者也。

上焦与肺合者,肺主太阴湿土之气,肺病湿则气不得化,有霜雾之象,向之火制金者,今反水克火矣,故肺病而心亦病也。

观《素问》寒水司天之年,则曰阳气不令,湿土司天之年,则曰阳光不治自知,故上焦一以开肺气救心阳为治。

中焦与脾合者,脾主湿土之质,为受湿之区,故中焦湿证最多;肺与胃为夫妻,脾病而胃不能独治,再胃之脏象为土,土恶湿也,故开沟渠,运中阳,崇刚土,作堤防之治,悉载中焦。

上中不治,其势必流于下焦。《易》曰∶水流湿。《素问》曰∶湿伤于下。

下焦乃少阴癸水,湿之质即水也,焉得不与肾水相合。

吾见湿流下焦。邪水旺一分,正水反亏一分,正愈亏而邪愈旺,不可为矣。

夫肾之真水,生于一阳,坎中满也,故治少阴之湿,一以护肾阳,使火能生土为主,肾与膀胱为夫妻,泄膀胱之积水,从下治,亦所以安肾中真阳也。

脾为肾之上游,升脾阳,从上治,亦所以使水不没肾中真阳也。

其病厥阴也奈何?盖水能生木,水太过,木反不生,木无生气,自失其疏泄之任,经有“风湿交争,风不胜湿”之文,可知湿土太过,则风木亦有不胜之时,故治厥阴之湿,以复其风木之本性,使能疏泄为主也。

本论原以温热为主,而类及于四时杂感。

以宋元以来,不明仲景伤寒一书专为伤寒而设,乃以伤寒一书,应四时无穷之变,殊不合拍,遂至人着一书,而悉以伤寒名书。

陶氏则以一人而屡着伤寒书,且多立妄诞不经名色,使后世学人,如行昏雾之中,渺不自觉其身之坠于渊也。

今胪列四时杂感,春温、夏热、长夏暑湿、秋燥、冬寒,得其要领,效如反掌。

夫春温、夏热、秋燥,所伤皆阴液也,学人苟能时时预护,处处堤防,岂复有精竭人亡之虑。

伤寒所伤者阳气也,学人诚能保护得法,自无寒化热而伤阴,水负火而难救之虞。

即使有受伤处,临证者知何者当护阳,何者当救阴,何者当先护阳,何者当先救阴,因端竟委,可备知终始而超道妙之神。

瑭所以三致意者,乃在湿温一证。

盖土为杂气,寄旺四时,藏垢纳污,无所不受,其间错综变化,不可枚举。

其在上焦也,如伤寒;其在下焦也,如内伤;其在中焦也,或如外感,或如内伤。

至人之受病也,亦有外感,亦有内伤,使学人心摇目眩,无从捉摸。

其变证也,则有湿痹、水气、咳嗽、痰饮、黄汗、黄瘅、肿胀、疟疾、痢疾、淋症、带症、便血、疝气、痔疮、痈脓等证,较之风火燥寒四门之中,倍而又倍,苟非条分缕析,体贴入微,未有不张冠李戴者。

四十三、湿久不治,伏足少阴,舌白身痛,足跗浮肿,鹿附汤主之。

湿伏少阴,故以鹿茸补督脉之阳。

督脉根于少阴,所谓八脉丽于肝肾也;督脉总督诸阳,此阳一升,则诸阳听令。

附子补肾中真阳,通行十二经,佐之以菟丝,凭空行气而升发少阴,则身痛可休。

独以一味草果,温太阴独胜之寒以醒脾阳,则地气上蒸天气之白苔可除;且草果,子也,凡子皆达下焦。

以茯苓淡渗,佐附子开膀胱,小便得利,而跗肿可愈矣。

鹿附汤方(苦辛咸法)

鹿茸(五钱) 附子(三钱) 草果(一钱) 菟丝子(三钱) 茯苓(五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日再服,渣再煮一杯服。

四十四、湿久,脾阳消乏,肾阳亦惫者,安肾汤主之。

凡肾阳惫者,必补督脉,故以鹿茸为君,附子、韭子等补肾中真阳,但以苓、术二味,渗湿而补脾阳,釜底增薪法也(其曰安肾者,肾以阳为体,体立而用安矣)。

安肾汤方(辛甘温法)

鹿茸(三钱) 胡芦巴(三钱) 补骨脂(三钱) 韭子(一钱) 大茴香(二钱) 附子(二钱) 茅术(二钱) 茯苓(三钱) 菟丝子(三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大便溏者,加赤石脂。久病恶汤者,可用贰拾分作丸。

四十五、湿久伤阳,痿弱不振,肢体麻痹,痔疮下血,术附姜苓汤主之。

按痔疮有寒湿、热湿之分,下血亦有寒湿、热湿之分,本论不及备载,但载寒湿痔疮下者,以世医但知有热湿痔疮下血,悉以槐花、地榆从事,并不知有寒湿之因,畏姜、附如虎,故因下焦寒湿而类及之,方则两补脾肾两阳也。

术附姜苓汤方(辛温苦淡法)

生白术(五钱) 附子(三钱) 干姜(三钱) 茯苓(五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日再服。

四十六、先便后血,小肠寒湿,黄土汤主之。

此因上条而类及,以补偏救弊也,义见前条注下。

前方纯用刚者,此方则以刚药健脾而渗湿,柔药保肝肾之阴,而补丧失之血,刚柔相济,又立一法,以开学人门径。

后世黑地黄丸法,盖仿诸此。

黄土汤方(甘苦合用刚柔互济法)

甘草(三两) 干地黄(三两) 白术(三两) 附子(炮,三两) 阿胶(三两) 黄芩(三两) 灶中黄土(半斤)

水八升,煮取二升,分温二服(分量服法,悉录古方,未敢增减,用者自行斟酌可也)。

四十七、秋湿内伏,冬寒外加,脉紧无汗,恶寒身病,喘咳稀痰,胸满舌白滑,恶水不欲饮,甚则倚息不得

卧,腹中微胀,小青龙汤主之;脉数有汗,小青龙去麻、辛主之;大汗出者,倍桂枝,减干姜,加麻黄根。

此条以经有“秋伤于湿,冬生咳嗽”之明文,故补三焦饮症数则,略示门径。

按经谓秋伤于湿者,以长夏湿土之气,介在夏秋之间,七月大火西流,月建申,申者,阳气毕伸也,湿无阳气不发,阳伸之极,湿发亦重,人感此而至冬日寒水司令,湿水同体相搏而病矣。

喻氏擅改经文,谓湿曰燥者,不明六气营运之道。

如大寒,冬令也,厥阴气至而纸鸢起矣。

四月,夏令也,古谓首夏犹清和,俗谓四月为麦秀寒,均谓时虽夏令,风木之气犹未尽灭也。

他令仿此。

至于湿土寄旺四时,虽在冬令,朱子谓“将大雨雪,必先微温”,盖微温则阳气通,阳通则湿行,湿行而雪势成矣,况秋日竟无湿气乎!

此其间有说焉,经所言之秋,指中秋以前而言,秋之前半截也;喻氏所指之秋,指秋分以后而言,秋之后半截也。

古脱燥论,盖世远年湮,残缺脱简耳。

喻氏补论诚是,但不应擅改经文,竟崇己说,而不体之日月营运,寒暑倚伏之理与气也。

喻氏学问诚高,特霸气未消,其温病论亦犯此病。

学人遇咳嗽之证,兼合脉色,以详察其何因,为湿,为燥,为风,为火,为阴虚,为阳弱,为前候伏气,为现行时令,为外感而发动内伤,为内伤而招引外感,历历分明。

或当用温用凉,用补用泻,或寓补于泻,或寓泻于补,择用先师何法何方,妙手空空,毫无成见,因物付物,自无差忒矣。

即如此症,以喘咳痰稀,不欲饮水,胸满腹胀,舌白,定其为伏湿痰饮所致。

以脉紧无汗,为遇寒而发,故用仲景先师辛温甘酸之小青龙,外发寒而内蠲饮,龙行而火随,故寒可去;龙动而水行,故饮可蠲。

以自汗脉数(此因饮邪上冲肺气之数,不可认为火数),为遇风而发,不可再行误汗伤阳,使饮无畏忌,故去汤中之麻黄、细辛,发太阳、少阴之表者。

倍桂枝以安其表。

汗甚则以麻黄根收表疏之汗。

夫根有归束之义,麻黄能行太阳之表,即以其根归束太阳之气也。

大汗出减干姜者,畏其辛而致汗也。

有汗去麻、辛不去干姜者,干姜根而中实,色黄而园(土象也,土性缓),不比麻黄干而中空,色青而直(木象也,木性急,干姜岂性缓药哉!较之麻黄为缓耳。

且干姜得丙火 炼而成,能守中阳,麻黄则纯行卫阳,故其剽急之性,远甚于干姜也),细辛细而辛窜,走络最急也(且少阴经之报使,误发少阴汗者,必伐血)。

小青龙汤方(辛甘复酸法)

麻黄(去节,三钱) 甘草(炙,三钱) 桂枝(去皮,五钱) 芍药(三钱) 五味(二钱) 干姜(三钱) 半夏(五钱) 细辛(二钱)

水八碗,先煮麻黄减一碗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碗,去滓,温服一碗。得效,缓后服,不知,再服。

四十八、喘咳息促,吐稀涎,脉洪数,右大于左,喉哑,是为热饮,麻杏石甘汤主之。

《金匮》谓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盖饮属阴邪,非温不化,故饮病当温者,十有八、九,然当清者,亦有一、二。

如此证息促,知在上焦;涎稀,知非劳伤之咳,亦非火邪之但咳无痰而喉哑者可比;右大于左,纯然肺病,此乃饮邪隔拒,心气壅遏,肺气不能下达。

音出于肺,金实不鸣。

故以麻黄中空而达外,杏仁中实而降里,石膏辛淡性寒,质重而气清轻,合麻杏而宣气分之郁热,甘草之甘以缓急,补土以生金也。

按此方,即大青龙之去桂枝、姜、枣者也。

麻杏石甘汤方(辛凉甘淡法)

麻黄(去节,三钱) 杏仁(去皮尖碾细,三钱) 石膏(碾,三钱) 甘草(炙,二钱)

水八杯,先煮麻黄,减二杯,去沫,纳诸药,煮取三杯,先服一杯,以喉亮为度。

四十九、支饮不得息,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支饮上壅胸膈,直阻肺气,不令下降,呼息难通,非用急法不可。

故以禀金火之气,破 瘕积聚,通用水道,性急之葶苈,急泻肺中之壅塞;然其性剽悍,药必入胃过脾,恐伤脾胃中和之气,故以守中缓中之大枣,护脾胃而监制之,使不旁伤他脏,一急一缓,一苦一甘,相须成功也。

葶苈大枣泻肺汤(苦辛甘法)

苦葶苈(炒香碾细,三钱) 大枣(去核,五枚)

水五杯,煮成二杯,分二次服,得效,减其制,不效,再作服,衰其大半而止。

五十、饮家反渴,必重用辛,上焦加干姜、桂枝,中焦加枳实、桔皮,下焦加附子、生姜。

《金匮》谓干姜、桂枝为热药也,服之当遂渴,今反不渴者,饮也。

是以不渴定其为饮,人所易知也。

又云∶“水在肺,其人渴”,是饮家亦有渴症,人所不知。

今人见渴投凉,轻则用花粉、冬、地,重则用石膏、知母,全然不识病情。

盖火咳无痰,劳咳胶痰,饮咳稀痰,兼风寒则难出”,不兼风寒则易出,深则难出,浅则易出。

其在上焦也,郁遏肺气,不能清肃下降,反挟心火上升烁咽,渴欲饮水,愈饮愈渴,饮后水不得行,则愈饮愈咳,愈咳愈渴,明知其为饮而渴也,用辛何妨,《内经》所谓辛能润是也。

以干姜峻散肺中寒水之气,而补肺金之体,使肺气得宣,而渴止咳定矣。

其在中焦也,水停心下,郁遏心气不得下降,反来上烁咽喉,又格拒肾中真液,不得上潮于喉,故嗌干而渴也。

重用枳实急通幽门,使水得下行而脏气各安其位,各司其事,不渴不咳

矣。其在下焦也,水郁膀胱,格拒真水不得外滋上潮,且邪水旺一分,真水反亏一分,藏真水者,肾也,肾恶燥,又肾脉入心,由心入肺,从肺系上循喉咙,平人之不渴者;全赖此脉之通调,开窍于舌下玉英、廉泉,今下焦水积而肾脉不得通调,故亦渴也。附子合生姜为真武法,补北方司水之神,使邪水畅流,而真水滋生矣。大抵饮家当恶水,不渴者其病犹轻,渴者其病必重。如温热应渴,渴者犹轻,不渴者甚重,反象也。所谓加者,于应用方中,重加之也。

五十一、饮家阴吹,脉弦而迟,不得固执《金匮》法,当反用之,桔半桂苓枳姜汤主之。

《金匮》谓阴吹正喧,猪膏发煎主之。盖以胃中津液不足,大肠津液枯槁,气不后行,逼走前阴,故重用润法,俾津液充足流行,浊气仍归旧路矣。若饮家之阴吹,则大不然。盖痰饮蟠踞中焦,必有不寐、不食、不饥、不便、恶水等证,脉不数而迟弦,其为非津液之枯槁,乃津液之积聚胃口可知。故用九窍不和,皆属胃病例,峻通胃液下行,使大肠得胃中津液滋润而病如失矣。此证系余治验,故附录于此,以开一条门径。

桔半桂苓枳姜汤(苦辛淡法)

半夏(二两) 小枳实(一两) 桔皮(六钱) 桂枝(一两) 茯苓块(六钱) 生姜(六钱)

甘澜水十碗,煮成四碗,分四次,日三夜一服,以愈为度。愈后以温中补脾,使饮不聚为要。其下焦虚寒者,温下焦。肥人用温燥法,瘦人用温平法。

按痰饮有四,除久留之伏饮,非因暑湿暴得者不议外;悬饮已见于伏暑例中,暑饮相搏,见上焦篇第二十九条;兹特补支饮、溢饮之由,及暑湿暴得者,望医者及时去病,以免留伏之患。并补《金匮》所未及者二条,以开后学读书之法。《金匮》溢饮条下,谓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注家俱不甚晰,何以同一溢饮,而用寒用热,两不相伴哉?按大青龙有石膏、杏仁、生姜、大枣,而无干姜、细辛、五味、半夏、白芍、盖大青龙主脉洪数面赤喉哑之热饮,小青龙主脉弦紧不渴之寒饮也。由此类推,“胸中有微饮,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苓桂术甘,外饮治脾也;肾气丸,内饮治肾也。再胸痹门中,“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又何以一通一补,而主一胸痹乎?盖胸痹因寒湿痰饮之实证,则宜通阳,补之不惟不愈,人参增气且致喘满;若无风寒痰饮之外因、不内外因,但系胸中清阳之气不足而痹痛者,如苦读书而妄想,好歌曲而无度,重伤胸中阳气者,老人清阳日薄者,若再以薤白、栝蒌、枳实,滑之、泻之、通之,是速之成劳也,断非人参汤不可。学人能从此类推,方不死于句下,方可与言读书也。

五十二、暴感寒湿成疝,寒热往来,脉弦反数,舌白滑,或无苔不渴,当脐痛,或胁下痛,椒桂汤主之。

此小邪中里证也。疝,气结如山也。此肝脏本虚,或素有肝郁,或因暴怒,又猝感寒湿,秋月多得之。既有寒热之表证,又有脐痛之里证,表里俱急,不得不用两解。方以川椒、吴萸、小茴香直入肝脏之里,又芳香化浊流气;以柴胡从少阳领邪出表,病在肝治胆也;又以桂枝协济柴胡者,病在少阴,治在太阳也,经所谓病在脏治其腑之义也,况又有寒热之表证乎!佐以青皮、广皮,从中达外,峻伐肝邪也;使以良姜,温下焦之里也,水用急流,驱浊阴使无留滞也。

椒桂汤方(苦辛通法)

川椒(炒黑,六钱) 桂枝(六钱) 良姜(三钱) 柴胡(六钱) 小茴香(四钱) 广皮(三钱)

吴茱萸(泡淡,四钱) 青皮(三钱)

急流水八碗,煮成三碗,温服一碗,复被令微汗佳;不汗,服第二碗,接饮生姜汤促之;得汗,次早服第三碗,不必复被再令汗。

五十三、寒疝脉弦紧,胁下偏痛发热,大黄附子汤主之。

此邪居厥阴,表里俱急,故用温下法以两解之也。脉弦为肝郁,紧,里寒也;胁下偏痛,肝胆经络为寒湿所搏,郁于血分而为痛也;发热者,胆因肝而郁也。故用附子温里通阳,细辛暖水脏而散寒湿之邪;肝胆无出路,故用大黄,借胃腑以为出路也;大黄之苦,合附子、细辛之辛,苦与辛合,能降能通,通则不痛也。

大黄附子汤方(苦辛温下法)

大黄(五钱) 熟附子(五钱) 细辛(三钱)

水五杯,煮取两杯,分温二服(原方分量甚重,此则从时改轻,临时对证斟酌)。

五十四、寒疝少腹或脐旁,下引睾丸,或掣胁,下掣腰,痛不可忍者,天台乌药散主之。

此寒湿客于肝肾小肠而为病,故方用温通足厥阴手太阳之药也。乌药去膀胱冷气,能消肿止痛;木香透络定痛;青皮行气伐肝;良姜温脏劫寒;茴香温关元,暖腰肾,又能透络定痛;槟榔至坚,直达肛门散结气,使坚者溃,聚者散,引诸药逐浊气,由肛门而出;川楝导小肠湿热,由小便下行,炒以斩关夺门之巴豆,用气味而不用形质,使巴豆帅气药散无形之寒,随槟榔下出肛门;川楝得巴豆迅烈之气,逐有形之湿,从小便而去,俾有形无形之结邪,一齐解散而病根拔矣。

按疝瘕之证尚多,以其因于寒湿,故因下焦寒湿而类及三条,略示门径,直接中焦篇腹满腹痛等证。古人良法甚伙,而张子和专主于下,本之《金匮》病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当下之例,而方则

从大黄附子汤悟入,并将淋、带、痔疮、癃闭等证,悉收入疝门,盖皆下焦寒湿、湿热居多。

而叶氏于妇科久病疝瘕,则以通补奇经。温养肝肾为主,盖本之《内经》“任脉为病,男子七疝,女子带下瘕聚”也。

此外良法甚多,学人当于各家求之,兹不备载。

天台乌药散方(苦辛热急通法)

乌药(五钱) 木香(五钱) 小茴香(炒黑,五钱) 良姜(炒,五钱) 青皮(五钱) 川楝子(十枚) 巴豆(七十二粒) 槟榔(五钱)

先以巴豆微打破,加麸数合,炒川楝子,以巴豆黑透为度,去巴豆、麸子不用,但以川楝同前药为极细末,黄酒和服一钱。不能饮者,姜汤代之。重者日再服,痛不可忍者,日三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三-下焦篇-寒湿-译文

四十二、湿气作为一种物质,在天的阳时表现为雨露,阴时表现为霜雪,在山中表现为泉水,在河流中表现为水,包含在土中的就是湿气。

在人体中,湿气与上焦的肺相合,与中焦的脾相合,流到下焦时,与少阴的癸水相合。

这是湿气在天地和人体中的总体表现,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根源相同,说明土是杂气,水是天一所生,无处不在。

上焦与肺相合,肺主太阴湿土之气,肺病湿则气不得化,有霜雾之象,原本火能制金,现在反而水克火,所以肺病也会导致心病。

观察《素问》中寒水司天之年,阳气不令,湿土司天之年,阳光不治,因此上焦的治疗应以开肺气、救心阳为主。

中焦与脾相合,脾主湿土之质,是受湿的区域,所以中焦湿证最多;肺与胃是夫妻关系,脾病则胃不能独治,胃的脏象为土,土恶湿,因此要开沟渠,运中阳,崇刚土,作堤防之治,这些都属于中焦的治疗。

上中焦不治,湿气必然会流到下焦。《易经》说:水流湿。《素问》说:湿伤于下。

下焦是少阴癸水,湿的本质就是水,怎么会不与肾水相合呢?

我看到湿气流到下焦,邪水旺一分,正水反亏一分,正愈亏而邪愈旺,情况就不可挽回了。

肾的真水生于一阳,坎中满也,因此治疗少阴之湿,应以护肾阳为主,使火能生土,肾与膀胱是夫妻关系,泄膀胱之积水,从下治,也是为了安肾中的真阳。

脾是肾的上游,升脾阳,从上治,也是为了不让水淹没肾中的真阳。

湿气病在厥阴会怎样呢?水能生木,水太过,木反不生,木无生气,自失其疏泄之任,经书中有“风湿交争,风不胜湿”的说法,可知湿土太过,风木也有不胜的时候,因此治疗厥阴之湿,应以恢复风木的本性,使其能疏泄为主。

本论原本以温热为主,但也涉及四时杂感。

自宋元以来,人们不明白仲景的《伤寒论》是专为伤寒而写的,反而用《伤寒论》来应对四时无穷的变化,这显然不合拍,结果导致人们写书时,都以伤寒命名。

陶氏则是一个人多次写伤寒书,并且立了许多荒诞不经的名目,使后世学者如行昏雾之中,不知不觉就坠入深渊。

现在列举四时杂感,春温、夏热、长夏暑湿、秋燥、冬寒,掌握了要领,效果立竿见影。

春温、夏热、秋燥,所伤的都是阴液,学者如果能时时预防,处处堤防,就不会有精竭人亡的忧虑。

伤寒所伤的是阳气,学者如果能保护得法,自然不会出现寒化热而伤阴,水负火而难救的情况。

即使有受伤的地方,临证者知道何时该护阳,何时该救阴,何时该先护阳,何时该先救阴,因端竟委,可以全面了解终始而超越道妙之神。

我之所以再三强调,是因为湿温这一证。

土是杂气,寄旺于四时,藏垢纳污,无所不受,其间错综变化,不可枚举。

湿在上焦时,像伤寒;在下焦时,像内伤;在中焦时,或像外感,或像内伤。

人受病时,也有外感,也有内伤,使学者心摇目眩,无从捉摸。

湿的变证有湿痹、水气、咳嗽、痰饮、黄汗、黄瘅、肿胀、疟疾、痢疾、淋症、带症、便血、疝气、痔疮、痈脓等证,比风火燥寒四门中的证候多得多,如果不条分缕析,体贴入微,很容易张冠李戴。

四十三、湿气久不治,伏于足少阴,舌白身痛,足跗浮肿,用鹿附汤治疗。

湿气伏于少阴,因此用鹿茸补督脉之阳。

督脉根于少阴,所谓八脉丽于肝肾;督脉总督诸阳,此阳一升,则诸阳听令。

附子补肾中真阳,通行十二经,佐以菟丝子,凭空行气而升发少阴,则身痛可止。

独用一味草果,温太阴独胜之寒以醒脾阳,则地气上蒸天气之白苔可除;且草果是子,凡子皆达下焦。

用茯苓淡渗,佐附子开膀胱,小便得利,而跗肿可愈。

鹿附汤方(苦辛咸法)

鹿茸(五钱) 附子(三钱) 草果(一钱) 菟丝子(三钱) 茯苓(五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日再服,渣再煮一杯服。

四十四、湿气久不治,脾阳消乏,肾阳亦惫者,用安肾汤治疗。

凡肾阳惫者,必补督脉,因此以鹿茸为君,附子、韭子等补肾中真阳,但以苓、术二味,渗湿而补脾阳,釜底增薪法也(其曰安肾者,肾以阳为体,体立而用安矣)。

安肾汤方(辛甘温法)

鹿茸(三钱) 胡芦巴(三钱) 补骨脂(三钱) 韭子(一钱) 大茴香(二钱) 附子(二钱) 茅术(二钱) 茯苓(三钱) 菟丝子(三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大便溏者,加赤石脂。久病恶汤者,可用贰拾分作丸。

四十五、湿气久伤阳,痿弱不振,肢体麻痹,痔疮下血,用术附姜苓汤治疗。

痔疮有寒湿、热湿之分,下血也有寒湿、热湿之分,本论不及备载,但载寒湿痔疮下血者,因为世医只知有热湿痔疮下血,都用槐花、地榆治疗,并不知有寒湿之因,畏姜、附如虎,因此因下焦寒湿而类及之,方则两补脾肾两阳也。

术附姜苓汤方(辛温苦淡法)

生白术(五钱) 附子(三钱) 干姜(三钱) 茯苓(五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日再服。

四十六、先便后血,小肠寒湿,用黄土汤治疗。

此因上条而类及,以补偏救弊也,义见前条注下。

前方纯用刚药,此方则以刚药健脾而渗湿,柔药保肝肾之阴,而补丧失之血,刚柔相济,又立一法,以开学人门径。

后世黑地黄丸法,盖仿诸此。

黄土汤方(甘苦合用刚柔互济法)

甘草(三两) 干地黄(三两) 白术(三两) 附子(炮,三两) 阿胶(三两) 黄芩(三两) 灶中黄土(半斤)

水八升,煮取二升,分温二服(分量服法,悉录古方,未敢增减,用者自行斟酌可也)。

四十七、秋湿内伏,冬寒外加,脉紧无汗,恶寒身病,喘咳稀痰,胸满舌白滑,恶水不欲饮,甚则倚息不得

如果躺着时感到腹部微微胀满,可以用小青龙汤来治疗;如果脉象快且有汗,可以用去掉麻黄和细辛的小青龙汤来治疗;如果大汗淋漓,可以加倍桂枝的用量,减少干姜的用量,并加入麻黄根。

这一条是根据经典中“秋天受湿气侵袭,冬天会引发咳嗽”的明确记载,因此补充了几条关于三焦饮症的内容,略作指引。

根据经典,秋天受湿气侵袭是因为长夏的湿土之气介于夏秋之间,七月时大火星向西移动,月建为申,申代表阳气完全伸展,湿气没有阳气不会发作,阳气伸展到极致,湿气发作也会很重,人感受到这种湿气到了冬天寒水主令时,湿气和水气相互作用而引发疾病。

喻氏擅自修改经典,将湿气说成燥气,这是不明白六气运行的道理。

比如大寒是冬天的节气,厥阴气到来时纸鸢就会飞起。

四月是夏天的节气,古人说初夏仍然清凉和煦,民间称四月为麦秀寒,都是说虽然已经是夏天,但风木之气还没有完全消失。

其他节气也是如此。

至于湿土之气在四季中都存在,即使在冬天,朱熹说“将要下大雪时,必定先有微温”,因为微温则阳气通畅,阳气通畅则湿气运行,湿气运行则雪势形成,何况秋天怎么可能没有湿气呢!

这其中是有说法的,经典中所说的秋天,指的是中秋以前,即秋天的前半段;喻氏所说的秋天,指的是秋分以后,即秋天的后半段。

古代关于燥气的论述缺失,可能是因为年代久远,文献残缺不全。

喻氏的补充论述是正确的,但不应该擅自修改经典,完全推崇自己的观点,而不考虑日月运行、寒暑交替的道理和气的变化。

喻氏的学问确实很高,但霸气未消,他的温病论也有这个问题。

学者遇到咳嗽的症状时,应该结合脉象和面色,详细考察其病因,是湿气、燥气、风邪、火邪、阴虚、阳虚、前期的伏气、当前的时令、外感引发内伤,还是内伤招引外感,都要一一分辨清楚。

或者应该用温药、凉药、补药、泻药,或者在泻药中寓含补药,或者在补药中寓含泻药,选择先师的方法和方剂,灵活运用,毫无成见,根据具体情况来处理,自然不会有差错。

就像这个症状,表现为喘咳、痰稀、不想喝水、胸满腹胀、舌苔白,可以确定是伏湿痰饮所致。

如果脉紧且无汗,是因为遇到寒气而发作,所以用仲景先师的辛温甘酸的小青龙汤,外发寒气而内除湿饮,龙行则火随,所以寒气可以去除;龙动则水行,所以湿饮可以消除。

如果自汗且脉数(这是因为湿饮上冲肺气导致的脉数,不能认为是火气导致的脉数),是因为遇到风邪而发作,不能再误用发汗的方法伤害阳气,使湿饮无所顾忌,所以去掉汤中的麻黄和细辛,发太阳、少阴之表。

加倍桂枝的用量以安定表气。

如果汗出过多,则用麻黄根来收敛表气的疏泄之汗。

根有归束的意思,麻黄能行太阳之表,即用其根来归束太阳之气。

大汗出时减少干姜的用量,是因为担心其辛散导致出汗。

有汗时去掉麻黄和细辛但不去掉干姜,是因为干姜根实中空,色黄而圆(土象,土性缓),不像麻黄干而中空,色青而直(木象,木性急,干姜岂是性缓的药!只是比麻黄缓和一些。

而且干姜经过丙火炼制而成,能守中阳,麻黄则纯行卫阳,所以其剽急之性远甚于干姜),细辛细而辛窜,走络最急(且是少阴经的报使,误发少阴汗者,必伐血)。

小青龙汤方(辛甘复酸法)

麻黄(去节,三钱) 甘草(炙,三钱) 桂枝(去皮,五钱) 芍药(三钱) 五味(二钱) 干姜(三钱) 半夏(五钱) 细辛(二钱)

水八碗,先煮麻黄减一碗许,去上沫,加入其他药,煮取三碗,去滓,温服一碗。见效后,缓后再服,不见效,再服。

四十八、喘咳息促,吐稀涎,脉洪数,右大于左,喉哑,是为热饮,麻杏石甘汤主之。

《金匮》说病痰饮者,应该用温药来调和。

因为湿饮属于阴邪,非温不化,所以湿饮病应该用温药治疗的,十有八九,但也有少数应该用清药的。

像这个症状,息促,知道病在上焦;涎稀,知道不是劳伤引起的咳嗽,也不是火邪引起的干咳无痰而喉哑的情况;右脉大于左脉,纯粹是肺病,这是因为湿饮隔拒,心气壅遏,肺气不能下达。

声音出于肺,金实不鸣。

所以用麻黄中空而达外,杏仁中实而降里,石膏辛淡性寒,质重而气清轻,合麻杏而宣气分之郁热,甘草之甘以缓急,补土以生金。

这个方子,就是大青龙汤去掉桂枝、姜、枣的方子。

麻杏石甘汤方(辛凉甘淡法)

麻黄(去节,三钱) 杏仁(去皮尖碾细,三钱) 石膏(碾,三钱) 甘草(炙,二钱)

水八杯,先煮麻黄,减二杯,去沫,加入其他药,煮取三杯,先服一杯,以喉亮为度。

四十九、支饮不得息,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支饮上壅胸膈,直阻肺气,不让其下降,呼吸难以通畅,必须用急法治疗。

所以用禀金火之气,破瘕积聚,通用水道,性急的葶苈,急泻肺中的壅塞;但其性剽悍,药必入胃过脾,恐伤脾胃中和之气,所以用守中缓中的大枣,护脾胃而监制之,使不旁伤他脏,一急一缓,一苦一甘,相须成功。

葶苈大枣泻肺汤(苦辛甘法)

苦葶苈(炒香碾细,三钱) 大枣(去核,五枚)

水五杯,煮成二杯,分二次服,见效后,减少剂量,不见效,再服,衰其大半而止。

五十、饮家反渴,必重用辛,上焦加干姜、桂枝,中焦加枳实、桔皮,下焦加附子、生姜。

《金匮》说干姜、桂枝是热药,服用后应该会感到口渴,现在反而不渴,是因为湿饮。

所以用不渴来判定是湿饮,这是人们容易理解的。

又说:“水在肺,其人渴”,这是湿饮家也有口渴的症状,人们不知道。

现在的人见到口渴就用凉药,轻则用花粉、冬、地,重则用石膏、知母,完全不了解病情。

因为火咳无痰,劳咳胶痰,饮咳稀痰,兼风寒则难出”,不兼风寒则易出,深则难出,浅则易出。

在上焦时,郁遏肺气,不能清肃下降,反而挟心火上升烁咽,渴欲饮水,愈饮愈渴,饮后水不得行,则愈饮愈咳,愈咳愈渴,明知其为湿饮而渴,用辛药又何妨,《内经》所谓辛能润。

用干姜峻散肺中寒水之气,而补肺金之体,使肺气得宣,而渴止咳定。

在中焦时,水停心下,郁遏心气不得下降,反来上烁咽喉,又格拒肾中真液,不得上潮于喉,故嗌干而渴。

重用枳实急通幽门,使水得下行而脏气各安其位,各司其事,不渴不咳。

在下焦,水郁积在膀胱,阻碍了真水的正常流通,导致真水不能向上滋润,邪水每增加一分,真水就减少一分。真水藏于肾,肾不喜欢干燥,肾的经脉进入心脏,再由心脏进入肺,从肺系向上经过喉咙,正常人之所以不感到口渴,全靠这条经脉的通畅调节,开口于舌下的玉英、廉泉穴。现在下焦水积,肾脉不能通畅调节,所以也会感到口渴。附子与生姜合用,形成真武法,补充北方司水的神,使邪水顺畅流动,真水得以滋生。一般来说,饮家应该厌恶水,不渴的人病情较轻,渴的人病情较重。如果是温热病应该感到口渴,渴的人病情较轻,不渴的人病情较重,这是反常的现象。所谓加者,就是在应用的方剂中,加重剂量。

第五十一条,饮家阴吹,脉象弦而迟,不能固执《金匮》的方法,应该反其道而行之,用桔半桂苓枳姜汤治疗。

《金匮》中提到阴吹正喧,用猪膏发煎治疗。这是因为胃中津液不足,大肠津液枯槁,气不能向后运行,逼迫向前阴,所以重用润法,使津液充足流动,浊气回归旧路。如果是饮家的阴吹,情况就大不相同。痰饮盘踞在中焦,必然有不寐、不食、不饥、不便、恶水等症状,脉象不数而迟弦,这不是津液枯槁,而是津液积聚在胃口。所以用九窍不和,皆属胃病的例子,峻通胃液下行,使大肠得到胃中津液的滋润,病就好了。这个证候是我治疗的经验,所以附录在这里,以开辟一条新的治疗途径。

桔半桂苓枳姜汤(苦辛淡法)

半夏(二两) 小枳实(一两) 桔皮(六钱) 桂枝(一两) 茯苓块(六钱) 生姜(六钱)

用甘澜水十碗,煮成四碗,分四次服用,白天三次,晚上一次,以痊愈为度。痊愈后以温中补脾为主,使饮不再积聚。下焦虚寒的人,温下焦。肥胖的人用温燥法,瘦的人用温平法。

痰饮有四种,除了久留的伏饮,不是因暑湿突然得到的,不讨论外;悬饮已经在伏暑的例子中提到,暑饮相搏,见上焦篇第二十九条;这里特别补充支饮、溢饮的原因,以及暑湿突然得到的,希望医生及时治疗,以免留下隐患。并补充《金匮》中没有提到的两条,以开辟后学读书的方法。《金匮》溢饮条下,说大青龙汤治疗,小青龙汤也治疗。注家都不太清楚,为什么同一溢饮,用寒用热,两者不相伴呢?大青龙汤有石膏、杏仁、生姜、大枣,没有干姜、细辛、五味、半夏、白芍,大青龙汤主治脉洪数面赤喉哑的热饮,小青龙汤主治脉弦紧不渴的寒饮。由此类推,“胸中有微饮,苓桂术甘汤治疗,肾气丸也治疗,”苓桂术甘,外饮治脾;肾气丸,内饮治肾。再胸痹门中,“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汤治疗,人参汤也治疗,”又为什么一通一补,而主治一胸痹呢?胸痹因寒湿痰饮的实证,则宜通阳,补之不惟不愈,人参增气且致喘满;如果没有风寒痰饮的外因、不内外因,只是胸中清阳之气不足而痹痛者,如苦读书而妄想,好歌曲而无度,重伤胸中阳气者,老人清阳日薄者,若再用薤白、栝蒌、枳实,滑之、泻之、通之,是加速成劳,断非人参汤不可。学人能从此类推,方不死于句下,方可与言读书也。

第五十二条,突然感受寒湿成疝,寒热往来,脉象弦反数,舌苔白滑,或无苔不渴,当脐痛,或胁下痛,用椒桂汤治疗。

这是小邪中里的证候。疝,气结如山。这是肝脏本虚,或素有肝郁,或因暴怒,又突然感受寒湿,秋天多见。既有寒热的表证,又有脐痛的里证,表里俱急,不得不用两解的方法。方中用川椒、吴萸、小茴香直入肝脏之里,又芳香化浊流气;用柴胡从少阳领邪出表,病在肝治胆;又用桂枝协济柴胡,病在少阴,治在太阳,经所谓病在脏治其腑的意义,何况又有寒热的表证!佐以青皮、广皮,从中达外,峻伐肝邪;使以良姜,温下焦之里,水用急流,驱浊阴使无留滞。

椒桂汤方(苦辛通法)

川椒(炒黑,六钱) 桂枝(六钱) 良姜(三钱) 柴胡(六钱) 小茴香(四钱) 广皮(三钱)

吴茱萸(泡淡,四钱) 青皮(三钱)

用急流水八碗,煮成三碗,温服一碗,盖被令微汗佳;不汗,服第二碗,接饮生姜汤促之;得汗,次早服第三碗,不必再盖被令汗。

第五十三条,寒疝脉象弦紧,胁下偏痛发热,用大黄附子汤治疗。

这是邪居厥阴,表里俱急,所以用温下法以两解。脉弦为肝郁,紧,里寒;胁下偏痛,肝胆经络为寒湿所搏,郁于血分而为痛;发热者,胆因肝而郁。所以用附子温里通阳,细辛暖水脏而散寒湿之邪;肝胆无出路,所以用大黄,借胃腑以为出路;大黄之苦,合附子、细辛之辛,苦与辛合,能降能通,通则不痛。

大黄附子汤方(苦辛温下法)

大黄(五钱) 熟附子(五钱) 细辛(三钱)

用水五杯,煮取两杯,分温二服(原方分量甚重,此则从时改轻,临时对证斟酌)。

第五十四条,寒疝少腹或脐旁,下引睾丸,或掣胁,下掣腰,痛不可忍者,用天台乌药散治疗。

这是寒湿客于肝肾小肠而为病,所以方中用温通足厥阴手太阳之药。乌药去膀胱冷气,能消肿止痛;木香透络定痛;青皮行气伐肝;良姜温脏劫寒;茴香温关元,暖腰肾,又能透络定痛;槟榔至坚,直达肛门散结气,使坚者溃,聚者散,引诸药逐浊气,由肛门而出;川楝导小肠湿热,由小便下行,炒以斩关夺门之巴豆,用气味而不用形质,使巴豆帅气药散无形之寒,随槟榔下出肛门;川楝得巴豆迅烈之气,逐有形之湿,从小便而去,使有形无形之结邪,一齐解散而病根拔除。

疝瘕的证候还有很多,因为其因于寒湿,所以因下焦寒湿而类及三条,略示门径,直接中焦篇腹满腹痛等证。古人良法甚多,而张子和专主于下,本之《金匮》病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当下之例,而方则

从大黄附子汤的领悟出发,将淋病、带下、痔疮、尿闭等症状,都归入疝病的范畴,因为这些病症大多是由于下焦的寒湿或湿热引起的。

而叶氏在治疗妇科长期疝瘕病时,则以通补奇经为主,温养肝肾为辅,这是基于《内经》中“任脉为病,男子七疝,女子带下瘕聚”的理论。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好的治疗方法,学习者应该向各家学习,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天台乌药散方(苦辛热急通法)

乌药(五钱) 木香(五钱) 小茴香(炒黑,五钱) 良姜(炒,五钱) 青皮(五钱) 川楝子(十枚) 巴豆(七十二粒) 槟榔(五钱)

首先将巴豆稍微打破,加入几合麸皮,炒川楝子,直到巴豆变黑为止,然后去掉巴豆和麸皮,只留下川楝子,与其他药物一起研磨成极细的粉末,用黄酒调和后服用一钱。如果不能喝酒的人,可以用姜汤代替。病情重的每天服用两次,疼痛难忍的每天服用三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三-下焦篇-寒湿-注解

湿:湿是中医理论中的六淫之一,指自然界中的潮湿之气,具有重浊、粘滞、趋下的特性。在人体内,湿邪可以引起多种疾病,如湿痹、水肿、痰饮等。

上焦:中医术语,指人体三焦之一,位于膈肌以上,主要包括心肺两脏。上焦主司呼吸和气血的运行。

中焦:中医术语,指人体三焦之一,位于膈肌以下、脐以上,主要包括脾胃两脏。中焦主司消化吸收和水谷精微的运化。

下焦:中医术语,指人体下部的脏腑,包括肾、膀胱、大肠等。

少阴癸水:中医术语,指肾经的阴液,肾主水,癸水代表肾阴。少阴癸水与湿邪相合,可能导致肾阳虚衰。

鹿附汤:中医方剂,主要用于治疗湿邪伏于少阴经引起的舌白身痛、足跗浮肿等症状。方中以鹿茸、附子为主药,具有温阳化湿的功效。

安肾汤:中医方剂,主要用于治疗湿邪久留导致脾肾阳虚的症状。方中以鹿茸、附子、韭子等为主药,具有温补脾肾阳气的功效。

术附姜苓汤:中医方剂,主要用于治疗湿邪伤阳导致的痿弱不振、肢体麻痹、痔疮下血等症状。方中以白术、附子、干姜、茯苓为主药,具有温阳化湿的功效。

黄土汤:中医方剂,主要用于治疗小肠寒湿引起的便血症状。方中以甘草、干地黄、白术、附子、阿胶、黄芩、灶中黄土为主药,具有健脾渗湿、补血止血的功效。

小青龙汤:一种中药方剂,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内有水饮的病症,具有发汗解表、温肺化饮的功效。

麻黄:中药材,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作用,常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咳嗽气喘等症。

桂枝:中药材,具有温经散寒、解表发汗、调和营卫的作用,常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寒湿痹痛等症。

干姜:中药材,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寒、肺寒咳嗽等症。

细辛:中药材,具有温肺化饮、祛风散寒、通窍止痛的作用,常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头痛鼻塞等症。

麻杏石甘汤:一种中药方剂,主要用于治疗肺热咳嗽、痰多气喘的病症,具有清热宣肺、止咳平喘的功效。

葶苈大枣泻肺汤:一种中药方剂,主要用于治疗肺气壅塞、痰饮内停的病症,具有泻肺逐饮、止咳平喘的功效。

干姜、桂枝:中药材,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寒、肺寒咳嗽等症。

枳实:中药材,具有行气消积、化痰散结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胸腹胀满、痰饮停滞等症。

桔皮:中药材,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脾胃气滞、痰湿咳嗽等症。

附子:中药材,具有回阳救逆、温肾助阳、散寒止痛的作用,常用于治疗阳虚寒盛、四肢厥冷等症。

生姜:中药材,具有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的作用,常用于治疗风寒感冒、胃寒呕吐等症。

真武法:中医术语,指通过使用附子、生姜等药物来温阳利水,治疗因肾阳虚导致的水肿等症状。

阴吹:中医术语,指女性阴道排气,通常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

桔半桂苓枳姜汤:一种中药方剂,主要用于治疗因痰饮积聚导致的胃部不适等症状。

椒桂汤:一种中药方剂,主要用于治疗因寒湿引起的疝气等症状。

大黄附子汤:一种中药方剂,主要用于治疗寒湿、湿热等引起的下焦疾病。

天台乌药散:一种中药方剂,主要用于治疗寒湿、湿热等引起的下焦疾病。

淋:中医病名,指小便频数、短涩、疼痛等症状。

带:中医病名,指妇女白带异常增多或颜色、质地异常。

痔疮:肛门部位的疾病,常见症状为疼痛、出血、脱出等。

癃闭:中医病名,指小便不通或排尿困难。

疝门:中医术语,指疝气类疾病的范畴。

寒湿:中医病因之一,指寒邪和湿邪结合致病。

湿热:中医病因之一,指湿邪和热邪结合致病。

叶氏:指叶天士,清代著名医学家,擅长妇科疾病治疗。

通补奇经:中医治疗方法,指通过调理奇经八脉来治疗疾病。

温养肝肾:中医治疗方法,指通过温补肝肾来治疗疾病。

《内经》:即《黄帝内经》,中医学的经典著作之一。

任脉:中医经络之一,主要循行于人体前正中线。

七疝:中医病名,指七种不同类型的疝气。

带下瘕聚:中医病名,指妇女白带异常增多并伴有腹部肿块。

乌药:中药名,具有温中散寒、行气止痛的功效。

木香:中药名,具有行气止痛、温中散寒的功效。

小茴香:中药名,具有温中散寒、理气止痛的功效。

良姜:中药名,具有温中散寒、止痛的功效。

青皮:中药名,具有理气止痛、燥湿化痰的功效。

川楝子:中药名,具有杀虫、止痛的功效。

巴豆:中药名,具有泻下逐水、杀虫的功效。

槟榔:中药名,具有杀虫、行气止痛的功效。

黄酒:一种用黄米酿制的酒,常用于中药炮制和服用。

姜汤:用生姜煮成的汤,常用于中药服用时替代黄酒。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三-下焦篇-寒湿-评注

本文主要探讨了湿邪在天地和人体中的表现及其对人体的影响。湿邪作为六淫之一,具有重浊、粘滞、趋下的特性,容易侵袭人体的上、中、下三焦,导致多种疾病。文章通过详细描述湿邪在不同部位的表现,揭示了湿邪对人体的危害及其治疗原则。

在天地之间,湿邪表现为雨露、霜雪、泉水、河流等,而在人体内,湿邪则与肺、脾、肾等脏腑相合,影响其正常功能。文章指出,湿邪在上焦与肺合,导致肺气不化,出现霜雾之象;在中焦与脾合,导致脾胃功能失调,出现湿证;在下焦与少阴癸水合,导致肾阳虚衰,出现湿流下焦的症状。

文章还详细介绍了治疗湿邪的方剂,如鹿附汤、安肾汤、术附姜苓汤、黄土汤等。这些方剂通过温阳化湿、健脾渗湿、补血止血等作用,针对不同部位的湿邪进行治疗,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思想。

此外,文章还强调了湿邪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指出湿邪在人体内的表现可以类似于伤寒、内伤等不同病症,导致学者难以捉摸。因此,治疗湿邪需要条分缕析,体贴入微,避免张冠李戴。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湿邪的详细描述和治疗方法的介绍,展示了中医对湿邪的深刻理解和丰富的治疗经验。文章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还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本文主要讨论了中医治疗咳嗽、痰饮等病症的方剂及其应用,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思想。文中提到的方剂如小青龙汤、麻杏石甘汤、葶苈大枣泻肺汤等,都是中医经典方剂,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小青龙汤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内有水饮的病症,具有发汗解表、温肺化饮的功效。方中麻黄、桂枝、干姜、细辛等药物配伍,既能发散风寒,又能温化水饮,体现了中医‘表里同治’的治疗原则。

麻杏石甘汤主要用于治疗肺热咳嗽、痰多气喘的病症,具有清热宣肺、止咳平喘的功效。方中麻黄、杏仁、石膏、甘草等药物配伍,既能宣肺清热,又能止咳平喘,体现了中医‘清热化痰’的治疗原则。

葶苈大枣泻肺汤主要用于治疗肺气壅塞、痰饮内停的病症,具有泻肺逐饮、止咳平喘的功效。方中葶苈、大枣等药物配伍,既能泻肺逐饮,又能保护脾胃,体现了中医‘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治疗原则。

文中还讨论了干姜、桂枝、枳实、桔皮、附子、生姜等药物的应用,这些药物在中医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干姜、桂枝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寒、肺寒咳嗽等症;枳实、桔皮具有行气消积、化痰散结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胸腹胀满、痰饮停滞等症;附子、生姜具有回阳救逆、温肾助阳的作用,常用于治疗阳虚寒盛、四肢厥冷等症。

本文通过对不同病症的分析和治疗,展示了中医辨证论治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中医强调‘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环境等因素,灵活运用各种治疗方法和药物,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这种个体化的治疗思想,与现代医学的精准医疗理念不谋而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此外,本文还体现了中医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和运用。文中提到‘秋伤于湿,冬生咳嗽’,说明了季节变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强调了顺应自然、调和阴阳的重要性。这种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是中医理论的核心之一,也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指导思想。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中医经典方剂和药物的详细讲解,展示了中医辨证论治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体现了中医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和运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临床意义。

本文深入探讨了中医理论中关于水液代谢失调及其治疗的方法。首先,文中提到‘水郁膀胱,格拒真水不得外滋上潮’,描述了水液在体内郁积,无法正常循环,导致身体各部位缺水,尤其是上焦(心肺区域)的干燥。这种情况在中医理论中通常与肾的功能失调有关,因为肾主水液代谢。

文中提到的‘附子合生姜为真武法’,是一种典型的温阳利水治疗方法。附子具有强烈的温阳作用,而生姜则能温中散寒,两者合用可以有效地促进体内水液的正常循环,从而缓解因水液代谢失调引起的症状。

此外,文中还详细描述了不同病症的治疗方法,如‘桔半桂苓枳姜汤’用于治疗痰饮积聚,‘椒桂汤’用于治疗寒湿疝气,‘大黄附子汤’用于治疗寒湿胁痛,‘天台乌药散’用于治疗寒湿疝痛等。这些方剂的选用和配伍,充分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即根据病症的具体表现,选用具有相应功效的药物进行组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总的来说,本文不仅详细阐述了中医理论中关于水液代谢失调的病理机制,还提供了多种具体的治疗方法,展示了中医在治疗复杂病症方面的独特优势和深厚底蕴。通过对这些经典方剂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医的治疗理念和方法,为现代医学提供宝贵的参考和启示。

这段文字主要讨论了中医治疗下焦寒湿、湿热等疾病的方法,特别是通过大黄附子汤和天台乌药散等方剂来治疗疝气、淋证、带下、痔疮、癃闭等疾病。文中提到叶天士在治疗妇科久病疝瘕时,采用通补奇经、温养肝肾的方法,这体现了中医治疗疾病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原则。

文中提到的《内经》‘任脉为病,男子七疝,女子带下瘕聚’是中医经典理论的一部分,说明了任脉在疝气和妇科疾病中的重要性。这一理论为后世医家提供了治疗这些疾病的思路和方法。

天台乌药散方的组成和用法详细说明了中药方剂的配伍原则和服用方法。方中的乌药、木香、小茴香、良姜、青皮等药物具有温中散寒、行气止痛的功效,而川楝子、巴豆、槟榔则具有杀虫、止痛的作用。这些药物的配伍体现了中医‘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通过药物的协同作用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文中还提到黄酒和姜汤作为服药时的辅助手段,这反映了中医在药物服用时的灵活性和实用性。黄酒和姜汤不仅可以增强药物的疗效,还可以减轻药物的副作用,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展示了中医治疗下焦疾病的丰富经验和方法,还体现了中医理论的深刻内涵和临床实践的灵活性。通过对这些经典方剂和理论的学习和应用,现代中医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治疗相关疾病,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三-下焦篇-寒湿》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041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