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一-上焦篇-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

作者: 吴鞠通(1758年—1836年),清代医学家。他以研究温病学闻名,著有《温病条辨》。

年代:清代(19世纪初)。

内容简要:共6卷,系统论述了温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书中提出了“三焦辨证”的理论,对后世温病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一-上焦篇-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原文

一、温病者∶有风温、有温热、有温疫、有温毒、有暑温、有湿温、有秋燥、有冬温、有温疟。

此九条,见于王叔和《伤寒例》中居多,叔和又牵引《难经》之文以神其说。按时推病,实有是证,叔和治病时,亦实遇是证。但叔和不能别立治法,而叙于《伤寒例》中,实属蒙混,以《伤寒论》为治外感之妙法,遂将一切外感悉收入伤寒例中,而悉以治伤寒之法治之。后人亦不能打破此关,因仍苟简,千余年来,贻患无穷,皆叔和之作俑无怪见驳于方有执、喻嘉言诸公也。然诸公虽驳叔和,亦未曾另立方法,喻氏虽立治法,仍不能脱却伤寒圈子,弊与叔和无二,以致后人无所遵根据。本论详加考核,准古酌今,细立治法,除伤寒宗仲景法外,俾四时杂感,朗若列眉;未始非叔和有以肇其端,东垣、河间、安道、又可、嘉言、天士宏其议,而瑭得以善其后也。

风温者,初春阳气始开,厥阴行令,风夹温也。温热者,春末夏初,阳气弛张,温盛为热也。温疫者,厉气流行,多兼秽浊,家家如是,若役使然也。温毒者,诸温夹毒,秽浊太甚也。暑温者,正夏之时,暑病之偏于热者也。湿温者,长夏初秋,湿中生热,即暑病之偏于湿者也。秋燥者,秋金燥烈之气也。冬温者,冬应寒而反温,阳不潜藏,民病温也。温疟者,阴气先伤,又因于暑,阳气独发也。

按诸家论温,有顾此失彼之病,故是编首揭诸温之大纲,而名其书曰《温病条辨》。

二、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

伤寒由毛窍而入,自下而上。始足太阳。足太阳膀胱属水,寒即水之气,同类相从,故病始于此。古来但言膀胱主表,殆未尽其义。肺者,皮毛之合也,独不主表乎(按人身一脏一腑主表之理,人皆习焉不察。以三才大道言之∶天为万物之大表,天属金,人之肺亦属金,肺主皮毛,经曰皮应天,天一生水;地支始于子,而亥为天门,乃贞元之会,人之膀胱为寒水之腑;故俱同天气,而俱主表也)!治法必以仲景六经次传为祖法。温病由口鼻而入,自上而下,鼻通于肺,始手太阴。太阴金也,温者火之气,风者火之母,火未有不克金者,故病始于此,必从河间三焦定论。再寒为阴邪,虽《伤寒论》中亦言中风,此风从西北方来,乃 发之寒风也,最善收引,阴盛必伤阳,故首郁遇太阳经中之阳气,而为头痛身热等证。太阳阳腑也,伤寒阴邪也,阴盛伤人之阳也。温为阳邪,此论中亦言伤风,此风从东方来,乃解冻之温风也,最善发泄,阳盛必伤阴,故首郁遏太阴经中之阴气,而为咳嗽自汗口渴头痛身热尺热等证。太阴阴脏也,温热阳邪也,阳盛伤人之阴也。阴阳两大法门之辨,可了然于心目间矣。

夫大明生于东,月生于西,举凡万物,莫不由此少阳、少阴之气以为生成,故万物皆可名之曰东西。人乃万物之统领也,得东西之气最全,乃与天地东西之气相应。其病也,亦不能不与天地东西之气相应。东西者,阴阳之道路也。由东而往,为木、为风、为湿、为火、为热,湿土居中,与火交而成暑,火也者,南也。由西而往,为金、为燥、为水、为寒,水也者,北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南北者,阴阳之极致也。天地营运此阴阳以化生万物,故曰天之无恩而大恩生。天地营运之阴阳和平,人生之阴阳亦和平,安有所谓病也矣!天地与人之阴阳,一有所偏,即为病也。偏之浅者病浅,偏之深者病深;偏于火者病温、病热,偏于水者病清、病寒,此水火两大法门之辨,医者不可不知。烛其为水之病也,而温之热之;烛其为火之病也,而凉之寒之,各救其偏,以抵于平和而已。非如鉴之空,一尘不染,如衡之平,毫无倚着,不能暗合道妙,岂可各立门户,专主于寒热温凉一家之论而已哉!瑭因辨寒病之原于水,温病之原于火也,而并及之。

三、太阴之为病,脉不缓不紧而动数,或两寸独大,尺肤热,头痛,微恶风寒,身热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后热甚者,名曰温病。

不缓,则非太阳中风矣;不紧,则非太阳伤寒矣;动数者,风火相煽之象,经谓之燥;两寸独大,火克金也。尺肤热,尺部肌肤热甚,火反克水也。头痛、恶风寒、身热自汗、与太阳中风无异,此处最足以相混,于何辨之?于脉动数,不缓不紧,证有或渴、或咳、尺热、午后热甚辨之。太阳头痛,风寒之邪,循太阳经上至头与项,而项强头痛也。太阴之头痛,肺生天气,天气郁,则头亦痛也,且春气在头,又火炎上也。吴又可谓浮泛太阳经者,臆说也。伤寒之恶寒,太阳属寒水而主表,故恶风寒、温病之恶寒,肺合皮毛而亦主表,故亦恶风寒也。太阳病则周身之阳气郁,故身热;肺主化气,肺病不能化气,气郁则身亦热也。太阳自汗,风疏卫也;太阴自汗,皮毛开也,肺亦主卫。渴,火克金也。咳,肺气郁也。午后热甚,浊邪归下,又火旺时也,又阴受火克之象也。

四、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温毒、暑温、湿温、温疟,不在此例。

按仲景《伤寒论》原文,太阳病(谓如太阳证,即上文头痛身热恶风自汗也),但恶热不恶寒而渴者,名曰温病,桂枝汤主之。盖温病忌汗,最喜解肌,桂枝本为解肌,且桂枝芳香化浊,芍药收阴敛液,甘

草败毒和中、姜、枣调和营卫,温病初起,原可用之。此处却变易前法,恶风寒者主以桂枝,不恶风寒主以辛凉者,非敢擅违古训也。

仲景所云不恶风寒者,非全不恶风寒也,其先亦恶风寒,迨既热之后,乃不恶风寒耳,古文简、质,且对太阳中风热时亦恶风寒言之,故不暇详耳。

盖寒水之病,冬气也,非辛温春夏之气,不足以解之,虽曰温病,既恶风寒,明是温自内发,风寒从外搏,成内热外寒之证,故仍旧用桂枝辛温解肌法,俾得微汗,而寒热之邪皆解矣。

温热之邪,春夏气也,不恶风寒,则不兼寒风可知,此非辛凉秋金之气,不足以解之。桂枝辛温,以之治温,是以火济火也,故改从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法。

桂枝汤方

桂枝(六钱) 芍药(炒,三钱) 炙甘草(二钱) 生姜(三片) 大枣(去核,二枚)

煎法服法,必如伤寒论原文而后可,不然,不惟失桂枝汤之妙,反生他变,病必不除。

辛凉平剂银翘散方

连翘(一两) 银花(一两) 苦桔梗(六钱) 薄荷(六钱)竹叶(四钱) 生甘草(五钱) 芥穗(四钱) 淡豆豉(五钱) 牛蒡子(六钱)

上杵为散,每服六钱,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煎。肺药取轻清,过煎则味浓而入中焦矣。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盖肺位最高,药过重,则过病所,少用又有病重药轻之患,故从普济消毒饮时时清扬法。

今人亦间有用辛凉法者,多不见效,盖病大药轻之故,一不见效,随改弦易辙,转去转远,即不更张,缓缓延至数日后,必成中下焦证矣。

胸膈闷者,加藿香三钱、郁金三钱∶护膻中;渴甚者,加花粉;项肿咽痛者,加马勃、元参,衄者,去芥穗、豆豉,加白茅根三钱、侧柏炭三钱、栀子炭三钱;咳者,加杏仁利肺气;二、三日病犹在肺,热渐入里,加细生地、麦冬保津液;再不解或小便短者,加知母、黄芩、栀子之苦寒,与麦、地之甘寒,合化阴气,而治热淫所胜。

方论按温病忌汗,汗之不惟不解,反生他患。盖病在手经,徒伤足太阳无益;病自口鼻吸受而生,徒发其表亦无益也。且汗为心液,心阳受伤,必有神明内乱,谵语癫狂、内闭外脱之变。再,误汗虽曰伤阳,汗乃五液之一,未始不伤阴也。

《伤寒论》曰∶“尺脉微者为里虚,禁汗,”其义可见。

其曰伤阳者,特举其伤之重者而言之耳。温病最善伤阴,用药又复伤阴,岂非为贼立帜乎?此古来用伤寒法治温病之大错也。

至若吴又可开首立一达原饮,其意以为直透膜原,使邪速溃,其方施于藜藿壮实人之温疫病,容有愈者,芳香辟秽之功也;若施于膏粱纨 及不甚壮实人,未有不败者。

盖其方中首用槟榔、草果、浓朴为君∶夫槟榔,子之坚者也,诸子皆降,槟榔苦辛而温,体重而坚,由中走下,直达肛门,中下焦药也。草果亦子也,其气臭烈大热,其味苦,太阴脾经之劫药也;浓朴苦温,亦中焦药也,岂有上焦温病,首用中下焦苦温雄烈劫夺之品,先劫少阴津液之理!

知母、黄芩,亦皆中焦苦燥里药,岂可用乎?况又有温邪游溢三阳之说,而有三阳经之羌活、葛根、柴胡加法,是仍以伤寒之法杂之,全不知温病治法,后人止谓其不分三焦,犹浅说也。

其三消饮加入大黄、芒硝,惟邪入阳明,气体稍壮者,幸得以下而解,或战汗而解,然往往成弱证,虚甚者则死矣。

况邪有在卫者,在胸中者,在营者,入血者,妄用下法,其害可胜言耶?岂视人与铁石一般,并非气血生成者哉?

究其始意,原以矫世医以伤寒法治病温之弊,颇能正陶氏之失,奈学未精纯,未足为法。

至喻氏、张氏多以伤寒三阴经法治温病,其说亦非,以世医从之者少。而宗又可者多,故不深辨耳。

本方谨遵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之训(王安道《溯洄集》,亦有温暑当用辛凉不当用辛温之论,谓仲景之书,为即病之伤寒而设,并未尝为不即病之温暑而设。张凤逵集治暑方,亦有暑病首用辛凉,继用甘寒,再用酸泄酸敛,不必用下之论。皆先得我心者)。

又宗喻嘉言芳香逐秽之说,用东垣清心凉膈散,辛凉苦甘。病初起,且去入里之黄芩,勿犯中焦;加银花辛凉,芥穗芳香,散热解毒;牛蒡子辛平润肺,解热散结,除风利咽;皆手太阴药也。

合而论之,经谓“冬不藏精,春必温病”又谓“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又谓“病温虚甚死”,可见病温者,精气先虚。

此方之妙,预护其虚,纯然清肃上焦,不犯中下,无开门揖盗之弊,有轻以去实之能,用之得法,自然奏效,此叶氏立法,所以迥出诸家也。

五、太阴温病,恶风寒,服桂枝汤已,恶寒解,余病不解者,银翘散主之。余证悉减者,减其制。

太阴温病,总上条所举而言也。恶寒已解,是全无风寒,止余温病,即禁辛温法,改从辛凉。减其制者,减银翘散之制也。

六、太阴风温,但咳,身不甚热,微渴者,辛凉轻剂桑菊饮主之。

咳,热伤肺络也。身不甚热,病不重也。渴而微,热不甚也。恐病轻药重,故另立轻剂方。

辛凉轻剂桑菊饮方

杏仁(二钱) 连翘(一钱五分) 薄荷(八分) 桑叶(二钱五分)菊花(一钱) 苦梗(二钱) 甘草(八分)

苇根(二钱)

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二、三日不解,气粗似喘,燥在气分者,加石膏、知母;舌绛暮热,甚燥,邪初入营,加元参(二钱);犀角(一钱);在血分者,去薄荷、苇根,加麦冬、细生地、玉竹、丹皮各二钱;肺热甚加黄芩;渴者加花粉。

方论此辛甘化风、辛凉微苦之方也。盖肺为清虚之脏,微苦则降,辛凉则平,立此方所以避辛温也。今世佥用杏苏散通治四时咳嗽,不知杏苏散辛温,只宜风寒,不宜风温,且有不分表里之弊。此方独取桑叶、菊花者∶桑得箕星之精,箕好风,风气通于肝,故桑叶善平肝风;春乃肝令而主风,木旺金衰之候,故抑其有余,桑叶芳香有细毛,横纹最多,故亦走肺络而宣肺气。菊花晚成,芳香味甘,能补金水二脏,故用之以补其不足。风温咳嗽,虽系小病,常见误用辛温重剂销铄肺液,致久嗽成劳者不一而足。圣人不忽于细,必谨于微,医者于此等处,尤当加意也。

七、太阴温病,脉浮洪,舌黄,渴甚,大汗,面赤,恶热者,辛凉重剂白虎汤主之。

脉浮洪,邪在肺经气分也。舌黄,热已深。渴甚,津已伤也。大汗,热逼津液也。面赤,火炎上也。恶热,邪欲出而未遂也。辛凉平剂焉能胜任,非虎啸风生,金 退热,而又能保津液不可,前贤多用之。

辛凉重剂白虎汤方

生石膏(研,一两) 知母(五钱) 生甘草(三钱) 白粳米(一合)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温三服,病退,减后服,不知,再作服。

方论义见法下,不再立论,下仿此。

八、太阴温病,脉浮大而芤,汗大出,微喘,甚至鼻孔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脉若散大者,急用之;倍人参。

浮大而芤,几于散矣,阴虚而阳不固也。补阴药有鞭长莫及之虞,惟白虎退邪阳,人参固正阳。使阳能生阴,乃救化源欲绝之妙法也。汗涌,鼻扇,脉散,皆化源欲绝之征兆也。

白虎加人参汤方

即于前方内加人参(三钱)。

九、白虎本为达热出表,若其人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也;脉沉者,不可与也;不渴者,不可与也,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此白虎之禁也;按白虎剽悍,邪重非其力不举,用之得当,原有立竿见影之妙,若用之不当,祸不旋踵。懦者多不敢用,未免坐误事机;孟浪者,不问其脉证之若何,一概用之,甚至石膏用至斤余之多,应手而效者固多,应手而毙者亦复不少。皆未真知确见其所以然之故,故手下无准的也。

十、太阴温病,气血两燔者,玉女煎去牛膝加元参主之。

气血两燔,不可专治一边,故选用张景岳气血两治之玉女煎。去牛膝者,牛膝趋下,不合太明证之用。改熟地为细生地者,亦取其轻而不重,凉而不温之义,且细生地能发血中之表也。加元参者。

取其壮水制火,预防咽痛失血等证也。

玉女煎去牛膝熟地加细生地元参方(辛凉合甘寒法)

生石膏(一两) 知母(四钱) 元参(四钱) 细生地(六钱) 麦冬(六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二次服,渣再煮一钟服。

十一、太阴温病,血从上溢者,犀角地黄汤合银翘散主之。其中焦病者,以中焦法治之。若吐粉红血水者,死不治;血从上溢,脉七、八至以上,面反黑者,死不治,可用清络育阴法。

血从上溢,温邪逼迫血液上走清道,循清窍而出,故以银翘散败温毒,以犀角地黄清血分之伏热,而救水即所以救金也。至粉红水非血非液,实血与液交迫而出,有燎原之势,化源速绝。血从上溢,而脉至七、八至,面反黑,火极而似水,反兼胜己之化也,亦燎原之势莫制,下焦津液亏极,不能上济君火,君火反与温热之邪合德,肺金其何以堪,故皆主死。化源绝,乃温病第一死法也。仲子曰∶敢问死?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瑭以为医者不知死,焉能救生。细按温病死状百端,大纲不越五条。在上焦有二∶一曰肺之化源绝者死;二曰心神内闭,内闭外脱者死。在中焦亦有二∶一曰阳明太实,土克水者死;二曰脾郁发黄,黄极则诸窍为闭,秽浊塞窍者死。在下焦则无非热邪深入,消铄津液,涸尽而死也。

犀角地黄汤方(见下焦篇)

银翘散(方见前)

已用过表药者,去豆豉、芥穗、薄荷。

十二、太阴温病,口渴甚者,悉尼浆沃之;吐白沫粘滞不快者,五汁饮沃之。

此皆甘寒救液法也。

悉尼浆方(甘冷法)

以甜水梨大者一枚薄切,新汲凉水内浸半日,时时频饮。

五汁饮方(甘寒法)

梨汁 荸荠汁 鲜苇根汁 麦冬汁 藕汁(或用蔗浆)

临时斟酌多少,和匀凉服,不甚喜凉者,重汤炖温服。

十三、太阴病得之二、三日,舌微黄,寸脉盛,心烦懊 ,起卧不安,欲呕不得呕,无中焦证,栀子豉汤主之。

温病二、三日,或已汗,或未汗,舌微黄,邪已不全在肺中矣。寸脉盛,心烦懊 ,起卧不安,欲呕不得,邪在上焦膈中也。在上者因而越之,故涌之以栀子,开之以香豉。

栀子豉汤方(酸苦法)

栀子(捣碎,五枚) 香豆豉(六钱)

水四杯,先煮栀子数沸,后纳香豉,煮取二杯,先温服一杯,得吐止后服。

十四、太阴病得之二、三日,心烦不安;痰涎壅盛,胸中痞塞欲呕者,无中焦证,瓜蒂散主之,虚者加参芦。

此与上条有轻重之分,有有痰无痰之别。重剂不可轻用,病重药轻,又不能了事,故

上条止用栀子豉汤快涌膈中之热,此以痰涎壅盛,必用瓜蒂散急吐之,恐邪入包宫而成痉厥也。瓜蒂,栀子之苦寒,合赤小豆之甘酸,所谓酸苦涌泄为阴,善吐热痰,亦在上者因而越之方也。

瓜蒂散方(酸苦法)

甜瓜蒂(一钱) 赤小豆(研,二钱) 山栀子(二钱)

水二杯,煮取一杯,先服半杯,得吐止后服,不吐再服。虚者加人参芦一钱五分。

十五、太阴温病,寸脉大,舌绛而干,法当渴,今反不渴者,热在营中也,清营汤去黄连主之。

渴乃温之本病,今反不渴,滋人疑惑;而舌绛且干,两寸脉大,的系温病。盖邪热入营蒸腾,营气上升,故不渴,不可疑不渴非温病也,故以清营汤清营分之热,去黄连者,不欲其深入也。

清营汤(见暑温门中)

十六、太阴温病,不可发汗,发汗而汗不出者,必发斑疹,汗出过多者,必神昏谵语。发斑者,化斑汤主之;发疹者,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元参主之。禁升麻、柴胡、当归、防风、羌活、白芷、葛根、三春柳。神昏谵语者,清宫汤主之,牛黄丸、紫雪丹、局方至宝丹亦主之。

温病忌汗者,病由口鼻而入,邪不在足太阳之表,故不得伤太阳经也。时医不知而误发之,若其人热甚血燥,不能蒸汗,温邪郁于肌表血分,故必发斑疹也。若其表疏,一发而汗出不止,汗为心液,误汗亡阳,心阳伤而神明乱,中无所主,故神昏。心液伤而心血虚,心以阴为体,心阴不能济阳,则心阳独亢,心主言,故谵语不休也。且手经逆传,世罕知之,手太阴病不解,本有必传手厥阴心包之理,况又伤其气血乎!

化斑汤方

石膏(一两) 知母(四钱) 生甘草(三钱) 元参(三钱) 犀角(二钱) 白粳米(一合)

水八杯,煮取三杯,日三服,渣再煮一钟,夜一服。

〔方论〕此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苦甘法也。前人悉用白虎汤作化斑汤者,以其为阳明证也。阳明主肌肉,斑家遍体皆赤,自内而外,故以石膏清肺胃之热,知母清金保肺而治阳明独胜之热,甘草清热解毒和中,粳米清胃热而保胃液,白粳米阳明燥金之岁谷也。本论独加元参、犀角者,以斑色正赤,木火太过,其变最速,但用白虎燥金之品,清肃上焦,恐不胜任,故加元参启肾经之气,上交于肺,庶水天一气,上下循环,不致泉源暴绝也,犀角咸寒,禀水木火相生之气,为灵异之兽,具阳刚之体,主治百毒蛊疰,邪鬼瘴气,取其咸寒,救肾水,以济心火,托斑外出,而又败毒辟瘟也;再病至发斑,不独在气分矣,故加二味凉血之品。

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元参方

即于前银翘散内去豆豉,加∶细生地(四钱) 大青叶(三钱) 丹皮(三钱) 元参(加至一两)

〔方论〕银翘散义见前。加四物,取其清血热;去豆豉,畏其温也。

按∶吴又可有托里举斑汤,不言疹者,混斑疹为一气也。考温病中发疹者,十之七、八。发斑者十之二、三。盖斑乃纯赤,或大片,为肌肉之病,故主以化斑汤,专治肌肉;疹系红点高起,麻、 、痧皆一类,系血络中病,故主以芳香透络,辛凉解肌,甘寒清血也。其托里举斑汤方中用归、升、柴、芷、穿山甲,皆温燥之品,岂不畏其灼津液乎?且前人有痘宜温、疹宜凉之论,实属确见。况温疹更甚于小儿之风热疹乎!其用升、柴,取其升发之义,不知温病多见于春夏发生之候,天地之气,有升无降,岂用再以升药升之乎?且经谓“冬藏精者,春不病温”,是温病之人,下焦精气久已不固,安庸再升其少阳之气,使下竭上厥乎!经谓“无实实,无虚虚,必先岁气,无伐天和”,可不知耶?后人皆尤而效之,实不读经文之过也。

再按∶时人发温热之表,二、三日汗不出者,即云斑疹蔽伏,不惟用升、柴、羌、葛,且重以山川柳发之。不知山川柳一岁三花,故得三春之名,俗转音三春为山川,此柳古称柽木,诗所谓“其柽其椐”者是也。其性大辛大温,生发最速,横枝极细,善能入络,专发虚寒白疹,若温热气血沸腾之赤疹,岂非见之如仇乎?夫善治温病者,原可不必出疹,即有邪郁二、三日,或三、五日,既不得汗,有不得不疹之势,亦可重者化轻,轻者化无,若一派辛温刚燥,气受其灾而移于血,岂非自造斑疹乎?再时医每于疹已发出,便称放心,不知邪热炽甚之时,正当谨慎,一有疏忽,为害不浅。再疹不忌泻,若里结须微通之,不可令大泄,致内虚下陷,法在中焦篇。

清宫汤方

元参心(三钱) 莲子心(五分) 竹叶卷心(二钱) 连翘心(二钱) 犀角尖(磨冲,二钱) 连心麦冬(三钱)

〔加减法〕热痰盛加竹沥、梨汁各五匙;咯痰不清,加栝蒌皮(一钱五分);热毒盛加金汁、人中黄;渐欲神昏,加银花(三钱)、荷叶(二钱)、石菖蒲(一钱)。

〔方论〕此咸寒甘苦法,清膻中之方也。谓之清宫者,以膻中为心之宫城也。俱用心者,凡心有生生不已之意,心能入心,即以清秽浊之品,便补心中生生不已之生气,救性命于微芒也。火能令人昏,水能令人清,神昏谵语,水不足而火有余,又有秽浊也。且离以坎为体,元参味苦属水,补离中之虚;犀角灵异味咸,辟秽解毒,所谓灵犀一点通。善通心气,色黑补水,亦能补离中之虚,故以二物为君。莲心甘苦

咸,倒生根,由心走肾,能使心火下通于肾,又回环上升,能使肾水上潮于心,故以为使。

连翘象心,心能退心热。

竹叶心锐而中空,能通窍清心,故以为佐。

麦冬之所以用心者,本经称其主心腹结气,伤中伤饱,胃脉络绝,试问去心,焉能散结气,补伤中,通伤饱,续胃脉络绝哉?

盖麦冬禀少阴癸水之气,一本横生,根颗联系,有十二枚者,有十四、五枚者,所以然之故,手足三阳三阴之络,共有十二,加任之尾翳,督之长强,共十四,又加脾之大络,共十五,此物性合人身自然之妙也,惟圣人能体物象,察物情,用麦冬以通续络脉。

命名与天冬并称门冬者,冬主闭藏,门主开转,谓其有开合之功能也。

其妙处全在一心之用,从古并未有去心之明文,张隐庵谓不知始自何人,相沿已久而不可改,瑭遍考始知自陶弘景始也,盖陶氏惑于诸心入心,能令人烦之一语,不知麦冬无毒,载在上品,久服身轻,安能令人烦哉!

如参、术、 、草,以及诸仁诸子,莫不有心,亦皆能令人烦而悉去之哉?

陶氏之去麦冬心,智者千虑之失也。

此方独取其心,以散心中秽浊之结气,故以之为臣。

安宫牛黄丸方

牛黄(一两) 郁金(一两) 犀角(一两) 黄连(一两) 朱砂(一两) 梅片(二钱五分) 麝香(二钱五分) 真珠(五钱) 山栀(一两) 雄黄(一两) 金箔衣 黄芩(一两)

上为极细末,炼老蜜为丸,每丸一钱,金箔为衣,蜡护。脉虚者人参汤下,脉实者银花、薄荷汤下,每服一丸。兼治飞尸卒厥,五痫中恶,大人小儿痉厥之因于热者。大人病重体实者,日再服,甚至日三服;小儿服半丸,不知再服半丸。

〔方论〕此芳香化秽浊而利诸窍,咸寒保肾水而安心体,苦寒通火腑而泻心用之方也。

牛黄得日月之精,通心主之神。

犀角主治百毒,邪鬼瘴气。

真珠得太阴之精,而通神明,合犀角补水救火。

郁金草之香,梅片木之香(按冰片,洋外老杉木浸成,近世以樟脑打成伪之,樟脑发水中之火,为害甚大,断不可用),雄黄石之香,麝香乃精血之香,合四香以为用,使闭固之邪热温毒深在厥阴之分者,一齐从内透出,而邪秽自消,神明可复也。

黄连泻心火,栀子泻心与三焦之火,黄芩泻胆,肺之火,使邪火随诸香一齐俱散也。

朱砂补心体,泻心用,合金箔坠痰而镇固,再合真珠,犀角为督战之主帅也。

紫雪丹方(从本事方去黄金)

滑石(一斤) 石膏(一斤) 寒水石(一斤) 磁石(水煮二斤,捣煎去渣入后药) 羚羊角(五两) 木香(五两) 犀角(五两) 沉香(五两) 丁香(一两) 升麻(一斤) 元参(一斤) 炙甘草(半斤)

以上八味,共捣锉,入前药汁中煎,去渣入后药。

朴硝、硝石各二斤,提净,入前药汁中,微火煎,不住手将柳木搅,候汁欲凝,再加入后二味。

辰砂(研细,三两) 麝香(研细,一两二钱)

入煎药拌匀。合成退火气,冷水调服一、二钱。

〔方论〕诸石利水火而通下窍。磁石、元参补肝肾之阴,而上济君火。犀角、羚羊泻心、胆之火。

甘草和诸药而败毒,且缓肝急。诸药皆降,独用一味升麻,盖欲降先升也。诸香化秽浊,或开上窍,或开下窍,使神明不致坐困于浊邪而终不克复其明也。

丹砂色赤,补心而通心火,内含汞而补心体,为坐镇之用。诸药用气,硝独用质者,以其水卤结成,性峻而易消,泻火而散结也。

局方至宝丹方

犀角(镑,一两) 朱砂(飞,一两) 琥珀(研,一两) 玳瑁(镑,一两) 牛黄(五钱) 麝香(五钱)

以安息重汤炖化,和诸药为丸一百丸,蜡护。

〔方论〕此方会萃各种灵异,皆能补心体,通心用,除邪秽,解热结,共成拨乱反正之功。

大抵安宫牛黄丸最凉,紫雪次之,至宝又次之,主治略同,而各有所长,临用对证斟酌可也。

十七、邪入心包,舌蹇肢厥,牛黄丸主之,紫雪丹亦主之。

厥者,尽也,阴阳极造其偏,皆能致厥。伤寒之厥,足厥阴病也。温热之厥,手厥阴病也。舌卷囊缩,虽同系厥阴现证,要之舌属手,囊属足也。

盖舌为心窍,包络代心用事,肾囊前后,皆肝经所过,断不可以阴阳二厥混而为一,若陶节庵所云∶“冷过肘膝,便为阴寒”,恣用大热。

再热厥之中亦有三等∶有邪在络居多,而阳明证少者,则从芬香,本条所云是也;有邪搏阳明,阳明太实,上冲心包,神迷肢厥,甚至通体皆厥,当从下法,本论加载中焦篇;有日久邪杀阴亏而厥者,则从育阴潜阳法,本论加载下焦篇。

牛黄丸、紫雪丹方(并见前)

十八、温毒咽痛喉肿,耳前耳后肿,颊肿,面正赤,或喉不痛,但外肿,甚则耳聋,俗名大头温、虾蟆温者,普济消毒饮去柴胡、升麻主之,初起一、二日,再去芩、连,三四日加之佳。

瘟毒者,秽浊也。凡地气之秽,未有不因少阳之气而自能上升者,春夏地气发泄,故多有是证;秋冬地气,间有不藏之时,亦或有是证;人身之少阴素虚,不能上济少阳,少阳升腾莫制,亦多成是证;小儿纯阳火多,阴未充长,亦多有是证。

咽痛者,经谓“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盖少阴少阳之脉,皆循喉咙,少阴主君火,少阳主相火,相济为灾也。

耳前耳后颊前肿者,皆少阳经脉所过之地,颊车不独为阳明经穴也。

面赤者,火色也

甚则耳聋者,两少阳之脉,皆入耳中,火有余则清窍闭也。

治法总不能出李东垣普济消毒饮之外。

其方之妙,妙在以凉膈散为主,而加化清气之马勃、僵蚕、银花,得轻可去实之妙;再加元参、牛蒡、板蓝根,败毒而利肺气,补肾水以上济邪火;去柴胡、升麻者,以升腾飞越太过之病,不当再用升也,说者谓其引经,亦甚愚矣!

凡药不能直至本经者,方用引经药作引,此方皆系轻药,总走上焦,开天气,肃肺气,岂须用升、柴直升经气耶?

去黄芩、黄连者,芩连里药也,病初起未至中焦,不得先用里药,故犯中焦也。

普济消毒饮去升麻柴胡黄芩黄连方

连翘(一两) 薄荷(三钱) 马勃(四钱) 牛蒡子(六钱)芥穗(三钱) 僵蚕(五钱) 元参(一两) 银花(一两) 板蓝根(五钱) 苦梗(一两) 甘草(五钱)

上共为粗末,每服六钱,重者八钱。鲜苇根汤煎,去渣服,约二时一服,重者一时许一服。

十九、温毒外肿,水仙膏主之,并主一切痈疮。

按∶水仙花得金水之精,隆冬开花,味苦微辛,寒滑无毒,苦能升火败毒,辛能散邪热之结,寒能胜热,滑能利痰,其妙用全在汁之胶粘,能拔毒外出,使毒邪不致深入脏腑伤人也。

水仙膏方

水仙花根,不拘多少,剥去老赤皮与根须,入石臼捣如膏,敷肿处,中留一孔出热气,干则易之,以肌肤上生黍米大小黄疮为度。

二十、温毒敷水仙膏后,皮间有小黄疮如黍米者,不可再敷水仙膏,过敷则痛甚而烂,三黄二香散主之。

三黄取其峻泻诸火,而不烂皮肤,二香透络中余热而定痛。

三黄二香散方(苦辛芳香法)

黄连(一两) 黄柏(一两) 生大黄(一两) 乳香(五钱) 没药(五钱)

上为极细末,初用细茶汁调敷,干则易之,继则用香油调敷。

二一、温毒神昏谵语者,先与安宫牛黄丸、紫雪丹之属,继以清宫汤。

安宫牛黄丸、紫雪丹、清宫汤(方法并见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一-上焦篇-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译文

一、温病包括:风温、温热、温疫、温毒、暑温、湿温、秋燥、冬温、温疟。

这九种温病,大多见于王叔和的《伤寒例》中,叔和还引用了《难经》的文字来增强其论述。根据时间推断病情,确实存在这些病症,叔和在治病时也遇到过这些病症。但叔和未能单独设立治疗方法,而是将其混入《伤寒例》中,实际上是一种混淆,因为《伤寒论》是治疗外感病的妙法,于是将所有外感病都归入伤寒例中,并用治疗伤寒的方法来治疗。后人也没能打破这一局限,因循守旧,千余年来,留下了无穷的隐患,这都是叔和开头的缘故,难怪被方有执、喻嘉言等人批评。然而,这些人虽然批评叔和,却也没有另立方法,喻氏虽然设立了治疗方法,仍然没有脱离伤寒的框架,弊端与叔和并无二致,导致后人无所适从。本书详细考证,参考古今,细致地设立治疗方法,除了伤寒遵循仲景的方法外,使四季的杂感病清晰明了;这未尝不是叔和开了个头,东垣、河间、安道、又可、嘉言、天士等人扩展了其论述,而瑭得以完善其后。

风温,初春阳气开始升发,厥阴主令,风夹带温气。温热,春末夏初,阳气旺盛,温气盛而转为热。温疫,厉气流行,多伴有秽浊之气,家家户户都如此,像被役使一样。温毒,各种温病夹带毒气,秽浊之气极重。暑温,正夏时节,暑病偏于热。湿温,长夏初秋,湿中生热,即暑病偏于湿。秋燥,秋金燥烈之气。冬温,冬天应寒却反温,阳气不潜藏,人们易患温病。温疟,阴气先伤,又因暑气,阳气独发。

根据各家论述温病,常有顾此失彼的问题,因此本书首先揭示各种温病的大纲,并将书命名为《温病条辨》。

二、凡是温病,都始于上焦,在手太阴经。

伤寒由毛孔进入,自下而上,始于足太阳经。足太阳膀胱属水,寒即水之气,同类相从,因此病始于此。古来只说膀胱主表,恐怕未尽其义。肺,与皮毛相合,难道不主表吗?(按人身一脏一腑主表的道理,人们都习以为常而不察。以三才大道来说:天为万物之大表,天属金,人的肺也属金,肺主皮毛,经曰皮应天,天一生水;地支始于子,而亥为天门,乃贞元之会,人的膀胱为寒水之腑;因此都与天气相应,都主表。)治疗方法必以仲景六经次传为祖法。温病由口鼻进入,自上而下,鼻通于肺,始于手太阴经。太阴属金,温者火之气,风者火之母,火未有不克金者,因此病始于此,必从河间三焦定论。再寒为阴邪,虽《伤寒论》中亦言中风,此风从西北方来,乃发之寒风也,最善收引,阴盛必伤阳,故首郁遇太阳经中之阳气,而为头痛身热等证。太阳阳腑也,伤寒阴邪也,阴盛伤人之阳也。温为阳邪,此论中亦言伤风,此风从东方来,乃解冻之温风也,最善发泄,阳盛必伤阴,故首郁遏太阴经中之阴气,而为咳嗽自汗口渴头痛身热尺热等证。太阴阴脏也,温热阳邪也,阳盛伤人之阴也。阴阳两大法门之辨,可了然于心目间矣。

夫大明生于东,月生于西,举凡万物,莫不由此少阳、少阴之气以为生成,故万物皆可名之曰东西。人乃万物之统领也,得东西之气最全,乃与天地东西之气相应。其病也,亦不能不与天地东西之气相应。东西者,阴阳之道路也。由东而往,为木、为风、为湿、为火、为热,湿土居中,与火交而成暑,火也者,南也。由西而往,为金、为燥、为水、为寒,水也者,北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南北者,阴阳之极致也。天地营运此阴阳以化生万物,故曰天之无恩而大恩生。天地营运之阴阳和平,人生之阴阳亦和平,安有所谓病也矣!天地与人之阴阳,一有所偏,即为病也。偏之浅者病浅,偏之深者病深;偏于火者病温、病热,偏于水者病清、病寒,此水火两大法门之辨,医者不可不知。烛其为水之病也,而温之热之;烛其为火之病也,而凉之寒之,各救其偏,以抵于平和而已。非如鉴之空,一尘不染,如衡之平,毫无倚着,不能暗合道妙,岂可各立门户,专主于寒热温凉一家之论而已哉!瑭因辨寒病之原于水,温病之原于火也,而并及之。

三、太阴经的病,脉象不缓不紧而跳动快速,或两寸脉独大,尺肤发热,头痛,微恶风寒,身热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嗽,午后热甚者,称为温病。

脉不缓,则不是太阳中风;脉不紧,则不是太阳伤寒;脉动数,是风火相煽的象征,经称之为燥;两寸脉独大,是火克金的表现。尺肤热,尺部肌肤发热严重,是火反克水的表现。头痛、恶风寒、身热自汗,与太阳中风无异,此处最容易混淆,如何辨别?通过脉动数,不缓不紧,症状有口渴、咳嗽、尺肤热、午后热甚来辨别。太阳头痛,风寒之邪,循太阳经上至头与项,导致项强头痛。太阴头痛,肺生天气,天气郁结,则头也痛,且春气在头,又火炎上。吴又可认为浮泛太阳经者,是臆说。伤寒的恶寒,太阳属寒水而主表,故恶风寒;温病的恶寒,肺合皮毛而亦主表,故亦恶风寒。太阳病则周身阳气郁结,故身热;肺主化气,肺病不能化气,气郁则身亦热。太阳自汗,风疏卫也;太阴自汗,皮毛开也,肺亦主卫。口渴,火克金也。咳嗽,肺气郁结也。午后热甚,浊邪归下,又火旺时也,又阴受火克之象也。

四、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用桂枝汤治疗;但热不恶寒而口渴者,用辛凉平剂银翘散治疗。温毒、暑温、湿温、温疟,不在此例。

按仲景《伤寒论》原文,太阳病(指如太阳证,即上文头痛身热恶风自汗),但恶热不恶寒而口渴者,称为温病,用桂枝汤治疗。因为温病忌汗,最喜解肌,桂枝本为解肌,且桂枝芳香化浊,芍药收阴敛液,甘

草败毒和中、姜、枣调和营卫,温病初起,原本可以使用。但这里却改变了之前的治疗方法,对于恶风寒的患者主要使用桂枝,对于不恶风寒的患者主要使用辛凉药物,这并不是擅自违背古训。

仲景所说的不恶风寒,并不是完全不恶风寒,而是最初也恶风寒,等到发热之后,才不恶风寒了,古文简洁、质朴,并且针对太阳中风发热时也恶风寒的情况来说,所以没有详细说明。

寒水之病,属于冬气,非辛温的春夏之气不足以解除,虽然说是温病,既然恶风寒,明显是温病从内部发作,风寒从外部侵袭,形成内热外寒的症状,所以仍然使用桂枝辛温解肌的方法,使得微汗出,寒热之邪都得以解除。

温热之邪,属于春夏之气,不恶风寒,则可知不兼寒风,这非辛凉的秋金之气不足以解除。桂枝辛温,用来治疗温病,是以火济火,所以改为遵循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的方法。

桂枝汤方

桂枝(六钱) 芍药(炒,三钱) 炙甘草(二钱) 生姜(三片) 大枣(去核,二枚)

煎法和服法,必须按照《伤寒论》原文的要求,否则不仅失去桂枝汤的妙用,反而会产生其他变化,病情必然不会解除。

辛凉平剂银翘散方

连翘(一两) 银花(一两) 苦桔梗(六钱) 薄荷(六钱)竹叶(四钱) 生甘草(五钱) 芥穗(四钱) 淡豆豉(五钱) 牛蒡子(六钱)

以上药物捣碎为散,每次服用六钱,用鲜苇根汤煎煮,香气大出时即取服,不要煎煮过久。肺药取轻清,煎煮过久则味道浓重而进入中焦。病情重者,大约两小时服用一次,白天三次,晚上一次;病情轻者,三小时服用一次,白天两次,晚上一次;病情不解者,再次服用。因为肺位最高,药物过重则超过病所,少用又有病重药轻的问题,所以采用普济消毒饮时时清扬的方法。

现在也有人偶尔使用辛凉法,但大多不见效,这是因为病情重而药物轻的缘故,一旦不见效,随即改变方法,越走越远,即使不改变方法,慢慢拖延数日后,必然形成中下焦的病症。

胸膈闷者,加藿香三钱、郁金三钱:保护膻中;口渴严重者,加花粉;项肿咽痛者,加马勃、元参,鼻衄者,去芥穗、豆豉,加白茅根三钱、侧柏炭三钱、栀子炭三钱;咳嗽者,加杏仁以利肺气;二、三日病情仍在肺,热渐入里,加细生地、麦冬以保津液;再不解或小便短者,加知母、黄芩、栀子之苦寒,与麦冬、生地的甘寒,合化阴气,以治疗热淫所胜。

方论按温病忌汗,发汗不仅不解,反而会产生其他问题。因为病在手经,徒伤足太阳无益;病自口鼻吸入而生,徒发其表也无益。而且汗为心液,心阳受伤,必然导致神明内乱,出现谵语癫狂、内闭外脱的变化。再者,误汗虽然说是伤阳,汗乃五液之一,未尝不伤阴。

《伤寒论》说:“尺脉微者为里虚,禁汗,”其意义可见。

所谓伤阳,特别是指伤之重者而言。温病最善于伤阴,用药又复伤阴,岂不是为贼立帜吗?这是自古以来用伤寒法治疗温病的大错。

至于吴又可开首立一达原饮,其意以为直透膜原,使邪速溃,其方施于藜藿壮实人的温疫病,或许有治愈者,是芳香辟秽的功效;若施于膏粱纨绔及不甚壮实的人,没有不失败的。

因为其方中首用槟榔、草果、浓朴为君:槟榔,子之坚者也,诸子皆降,槟榔苦辛而温,体重而坚,由中走下,直达肛门,是中下焦药。草果也是子,其气臭烈大热,其味苦,是太阴脾经的劫药;浓朴苦温,也是中焦药,岂有上焦温病,首用中下焦苦温雄烈劫夺之品,先劫少阴津液的道理!

知母、黄芩,也都是中焦苦燥里药,岂可用乎?况且又有温邪游溢三阳之说,而有三阳经之羌活、葛根、柴胡加法,是仍以伤寒之法杂之,完全不知温病治法,后人只谓其不分三焦,还是浅说。

其三消饮加入大黄、芒硝,只有邪入阳明,气体稍壮者,幸得以下而解,或战汗而解,但往往成弱证,虚甚者则死矣。

况且邪有在卫者,在胸中者,在营者,入血者,妄用下法,其害可胜言耶?岂视人与铁石一般,并非气血生成者哉?

究其始意,原以矫世医以伤寒法治病温之弊,颇能正陶氏之失,奈何学未精纯,未足为法。

至于喻氏、张氏多以伤寒三阴经法治温病,其说亦非,因为世医从之者少。而宗又可者多,所以不深辨耳。

本方谨遵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之训(王安道《溯洄集》,亦有温暑当用辛凉不当用辛温之论,谓仲景之书,为即病之伤寒而设,并未尝为不即病之温暑而设。张凤逵集治暑方,亦有暑病首用辛凉,继用甘寒,再用酸泄酸敛,不必用下之论。皆先得我心者)。

又宗喻嘉言芳香逐秽之说,用东垣清心凉膈散,辛凉苦甘。病初起,且去入里之黄芩,勿犯中焦;加银花辛凉,芥穗芳香,散热解毒;牛蒡子辛平润肺,解热散结,除风利咽;皆手太阴药也。

合而论之,经谓“冬不藏精,春必温病”又谓“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又谓“病温虚甚死”,可见病温者,精气先虚。

此方之妙,预护其虚,纯然清肃上焦,不犯中下,无开门揖盗之弊,有轻以去实之能,用之得法,自然奏效,此叶氏立法,所以迥出诸家也。

五、太阴温病,恶风寒,服桂枝汤已,恶寒解,余病不解者,银翘散主之。余证悉减者,减其制。

太阴温病,总上条所举而言也。恶寒已解,是全无风寒,止余温病,即禁辛温法,改从辛凉。减其制者,减银翘散之制也。

六、太阴风温,但咳,身不甚热,微渴者,辛凉轻剂桑菊饮主之。

咳嗽,是热伤肺络。身不甚热,病情不重。口渴轻微,热不严重。担心病情轻而药物重,所以另立轻剂方。

辛凉轻剂桑菊饮方

杏仁(二钱) 连翘(一钱五分) 薄荷(八分) 桑叶(二钱五分)菊花(一钱) 苦梗(二钱) 甘草(八分)

苇根(二钱)

用两杯水煮成一杯,每天服用两次。如果两三天后症状没有缓解,出现气粗似喘的症状,燥热在气分,可以加石膏、知母;如果舌头发红,晚上发热,燥热严重,邪气刚进入营分,可以加元参(二钱)、犀角(一钱);如果邪气在血分,去掉薄荷、苇根,加麦冬、细生地、玉竹、丹皮各二钱;如果肺热严重,加黄芩;如果口渴,加花粉。

这个方子是辛甘化风、辛凉微苦的方子。肺是清虚的脏器,微苦可以降气,辛凉可以平气,所以这个方子是为了避免辛温的药物。现在人们常用杏苏散来治疗四季的咳嗽,但杏苏散是辛温的,只适合风寒,不适合风温,而且容易不分表里。这个方子特别选用桑叶和菊花:桑叶得到了箕星的精华,箕星喜欢风,风气与肝相通,所以桑叶善于平肝风;春天是肝的季节,主风,木旺金衰的时候,所以要抑制多余的风气,桑叶芳香有细毛,横纹最多,所以也能走肺络,宣肺气。菊花晚成,芳香味甘,能补金水二脏,所以用它来补充不足。风温咳嗽虽然是小病,但常见误用辛温重剂,导致肺液被销铄,久咳成劳的情况很多。圣人不忽视细节,必须谨慎对待微小之处,医生在这些地方尤其要注意。

七、太阴温病,脉浮洪,舌黄,口渴严重,大汗,面红,恶热的,用辛凉重剂白虎汤治疗。

脉浮洪,邪气在肺经气分。舌黄,热已经深入。口渴严重,津液已经受损。大汗,热逼津液。面红,火炎上。恶热,邪气想出来但没有成功。辛凉平剂无法胜任,必须用白虎汤退热,同时保津液,前贤多用这个方子。

辛凉重剂白虎汤方

生石膏(研,一两) 知母(五钱) 生甘草(三钱) 白粳米(一合)

用八杯水煮成三杯,分三次温服,病情好转后减少服用量,如果不见效,再服用。

方论的意义在法下,不再立论,下面仿照这个。

八、太阴温病,脉浮大而芤,大汗,微喘,甚至鼻孔扇动的,用白虎加人参汤治疗;如果脉散大,急用这个方子;加倍人参。

脉浮大而芤,几乎散乱,阴虚而阳不固。补阴药有鞭长莫及的问题,只有白虎汤能退邪阳,人参能固正阳。使阳能生阴,是救化源欲绝的妙法。汗涌,鼻扇,脉散,都是化源欲绝的征兆。

白虎加人参汤方

在前方的基础上加人参(三钱)。

九、白虎汤本来是为了达热出表,如果病人脉浮弦而细,不能用;脉沉的,不能用;不渴的,不能用;汗不出的,不能用;必须记住这些,不要出错。

这是白虎汤的禁忌;白虎汤药性剽悍,邪气重非其力不举,用得恰当,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如果用得不当,祸不旋踵。懦弱的人多不敢用,容易耽误事;鲁莽的人,不问脉证如何,一概用,甚至石膏用至斤余之多,见效的固然多,但因此丧命的也不少。都是因为没有真正理解其所以然的原因,所以手下没有准的。

十、太阴温病,气血两燔的,用玉女煎去牛膝加元参治疗。

气血两燔,不能只治一边,所以选用张景岳的气血两治的玉女煎。去掉牛膝,因为牛膝趋下,不适合太阴证。改熟地为细生地,取其轻而不重,凉而不温的意思,而且细生地能发血中之表。加元参。

取其壮水制火,预防咽痛失血等症状。

玉女煎去牛膝熟地加细生地元参方(辛凉合甘寒法)

生石膏(一两) 知母(四钱) 元参(四钱) 细生地(六钱) 麦冬(六钱)

用八杯水煮成三杯,分两次服用,渣再煮一钟服用。

十一、太阴温病,血从上溢的,用犀角地黄汤合银翘散治疗。其中焦病的,用中焦法治。如果吐粉红血水的,不治;血从上溢,脉七、八至以上,面反黑的,不治,可以用清络育阴法。

血从上溢,温邪逼迫血液上走清道,循清窍而出,所以用银翘散败温毒,用犀角地黄清血分的伏热,救水就是救金。粉红水非血非液,实血与液交迫而出,有燎原之势,化源速绝。血从上溢,脉至七、八至,面反黑,火极而似水,反兼胜己之化,也是燎原之势莫制,下焦津液亏极,不能上济君火,君火反与温热之邪合德,肺金其何以堪,所以都主死。化源绝,是温病第一死法。仲子说:敢问死?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瑭以为医者不知死,焉能救生。细按温病死状百端,大纲不越五条。在上焦有二:一是肺之化源绝者死;二是心神内闭,内闭外脱者死。在中焦也有二:一是阳明太实,土克水者死;二是脾郁发黄,黄极则诸窍为闭,秽浊塞窍者死。在下焦则无非热邪深入,消铄津液,涸尽而死。

犀角地黄汤方(见下焦篇)

银翘散(方见前)

已用过表药的,去掉豆豉、芥穗、薄荷。

十二、太阴温病,口渴严重的,用悉尼浆治疗;吐白沫粘滞不快的,用五汁饮治疗。

这都是甘寒救液的方法。

悉尼浆方(甘冷法)

用大甜水梨一个,薄切,用新汲的凉水浸泡半天,时时频饮。

五汁饮方(甘寒法)

梨汁 荸荠汁 鲜苇根汁 麦冬汁 藕汁(或用蔗浆)

临时斟酌多少,和匀凉服,不太喜欢凉的,用重汤炖温服。

十三、太阴病得之二、三日,舌微黄,寸脉盛,心烦懊恼,起卧不安,欲呕不得呕,无中焦证,用栀子豉汤治疗。

温病二、三日,或已汗,或未汗,舌微黄,邪气已不全在肺中。寸脉盛,心烦懊恼,起卧不安,欲呕不得,邪气在上焦膈中。在上者因而越之,所以用栀子涌吐,用香豉开窍。

栀子豉汤方(酸苦法)

栀子(捣碎,五枚) 香豆豉(六钱)

用四杯水,先煮栀子数沸,后加香豉,煮成两杯,先温服一杯,得吐后停止服用。

十四、太阴病得之二、三日,心烦不安;痰涎壅盛,胸中痞塞欲呕的,无中焦证,用瓜蒂散治疗,虚者加参芦。

这与上条有轻重之分,有有痰无痰之别。重剂不可轻用,病重药轻,又不能了事,所以

上一条只使用栀子豉汤快速清除膈中的热邪,这里因为痰涎壅盛,必须使用瓜蒂散迅速催吐,以免邪气侵入心包而导致痉厥。瓜蒂和栀子的苦寒性质,加上赤小豆的甘酸,这就是所谓的酸苦涌泄为阴,善于催吐热痰,也是针对上焦病症的方剂。

瓜蒂散方(酸苦法)

甜瓜蒂(一钱) 赤小豆(研,二钱) 山栀子(二钱)

用两杯水煮至一杯,先服半杯,如果呕吐则停止服用,如果不吐则继续服用。体虚者加人参芦一钱五分。

十五、太阴温病,寸脉大,舌绛而干,按理应该口渴,但现在反而不渴,说明热邪在营分,应使用清营汤并去掉黄连。

口渴是温病的常见症状,现在反而不渴,令人疑惑;但舌绛且干,两寸脉大,确实是温病。因为邪热进入营分蒸腾,营气上升,所以不渴,不能因为不渴就怀疑不是温病,因此用清营汤清除营分的热邪,去掉黄连是为了防止药力过深。

清营汤(见暑温门中)

十六、太阴温病,不能发汗,如果发汗而汗不出,必定会发斑疹;如果汗出过多,必定会神昏谵语。发斑者,用化斑汤治疗;发疹者,用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并加倍元参。禁止使用升麻、柴胡、当归、防风、羌活、白芷、葛根、三春柳。神昏谵语者,用清宫汤治疗,牛黄丸、紫雪丹、局方至宝丹也可使用。

温病忌汗,因为病邪从口鼻进入,不在足太阳经的表层,所以不能伤害太阳经。时医不知此理而误用发汗法,如果病人热盛血燥,无法蒸发出汗,温邪郁结在肌表血分,必定会发斑疹。如果表虚,一发汗则汗出不止,汗为心液,误汗会亡阳,心阳受损而神明混乱,心中无所主,所以神昏。心液受损而心血虚,心以阴为体,心阴不能济阳,则心阳独亢,心主言语,所以谵语不休。而且手经逆传,世人很少知道,手太阴病不解,本有必传手厥阴心包的道理,更何况又损伤了气血!

化斑汤方

石膏(一两) 知母(四钱) 生甘草(三钱) 元参(三钱) 犀角(二钱) 白粳米(一合)

用八杯水煮至三杯,每日三次服用,药渣再煮一钟,晚上服用一次。

〔方论〕这是针对热邪内盛的治疗方法,以咸寒为主,辅以苦甘。前人常用白虎汤作为化斑汤,因为它是阳明证。阳明主肌肉,斑疹遍体皆赤,从内而外,所以用石膏清肺胃之热,知母清金保肺而治阳明独胜之热,甘草清热解毒和中,粳米清胃热而保胃液,白粳米是阳明燥金的岁谷。本论特别加入元参、犀角,因为斑色正赤,木火太过,变化最快,仅用白虎燥金之品清肃上焦,恐怕难以胜任,所以加元参启肾经之气,上交于肺,使水天一气,上下循环,不致泉源暴绝,犀角咸寒,禀水木火相生之气,为灵异之兽,具阳刚之体,主治百毒蛊疰,邪鬼瘴气,取其咸寒,救肾水,以济心火,托斑外出,而又败毒辟瘟;再病至发斑,不独在气分矣,故加二味凉血之品。

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元参方

即在前银翘散中去掉豆豉,加入:细生地(四钱) 大青叶(三钱) 丹皮(三钱) 元参(加至一两)

〔方论〕银翘散的意义如前所述。加入四物,取其清血热;去掉豆豉,是因为担心其温性。

按:吴又可的托里举斑汤,没有提到疹,是因为将斑疹混为一谈。考察温病中发疹者,占十分之七八;发斑者占十分之二三。斑是纯赤色,或大片,是肌肉之病,所以用化斑汤专治肌肉;疹是红点高起,麻、痧、痧疹皆属一类,是血络中病,所以用芳香透络,辛凉解肌,甘寒清血的方法治疗。托里举斑汤方中使用当归、升麻、柴胡、白芷、穿山甲,都是温燥之品,难道不怕其灼伤津液吗?而且前人有痘宜温、疹宜凉的说法,确实是确见。何况温疹比小儿的风热疹更严重!使用升麻、柴胡,取其升发之义,但不知温病多见于春夏发生之候,天地之气有升无降,岂能再用升药升之?而且经书说“冬藏精者,春不病温”,说明温病之人,下焦精气早已不固,怎能再升其少阳之气,使下竭上厥呢?经书说“无实实,无虚虚,必先岁气,无伐天和”,难道不知道吗?后人皆效仿,实在是不读经文的过错。

再按:时人治疗温病表证,二三日汗不出者,即认为是斑疹蔽伏,不仅使用升麻、柴胡、羌活、葛根,还重用山川柳发之。不知山川柳一年开花三次,故得三春之名,俗转音三春为山川,此柳古称柽木,诗所谓“其柽其椐”者是也。其性大辛大温,生发最速,横枝极细,善能入络,专发虚寒白疹,若温热气血沸腾之赤疹,岂不是见之如仇?善于治疗温病者,原本可以不必出疹,即使有邪郁二三日,或三五日,既不得汗,有不得不疹之势,也可以重者化轻,轻者化无,若一派辛温刚燥,气受其灾而移于血,岂不是自造斑疹?再时医每于疹已发出,便称放心,不知邪热炽甚之时,正当谨慎,一有疏忽,为害不浅。再疹不忌泻,若里结须微通之,不可令大泄,致内虚下陷,法在中焦篇。

清宫汤方

元参心(三钱) 莲子心(五分) 竹叶卷心(二钱) 连翘心(二钱) 犀角尖(磨冲,二钱) 连心麦冬(三钱)

〔加减法〕热痰盛加竹沥、梨汁各五匙;咯痰不清,加栝蒌皮(一钱五分);热毒盛加金汁、人中黄;渐欲神昏,加银花(三钱)、荷叶(二钱)、石菖蒲(一钱)。

〔方论〕这是咸寒甘苦法,清膻中的方剂。称之为清宫,是因为膻中是心的宫城。都用心者,因为心有生生不已之意,心能入心,即以清秽浊之品,补心中生生不已之生气,救性命于微芒。火能令人昏,水能令人清,神昏谵语,水不足而火有余,又有秽浊。且离以坎为体,元参味苦属水,补离中之虚;犀角灵异味咸,辟秽解毒,所谓灵犀一点通。善通心气,色黑补水,亦能补离中之虚,故以二物为君。莲心甘苦

咸味药物,能够倒生根,从心走向肾,能够使心火下通于肾,又能够回环上升,使肾水上潮于心,因此用它作为引导药物。

连翘的形状像心,心能够退心热。

竹叶的心锐利而中空,能够通窍清心,因此用它作为辅助药物。

麦冬之所以用心,是因为《本经》称其主治心腹结气,伤中伤饱,胃脉络绝,试问去掉心,怎么能散结气,补伤中,通伤饱,续胃脉络绝呢?

麦冬禀承少阴癸水之气,一根横生,根颗联系,有十二枚的,有十四、五枚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手足三阳三阴的络脉共有十二,加上任脉的尾翳,督脉的长强,共十四,再加上脾的大络,共十五,这是物性与人身自然之妙的结合,只有圣人能够体察物象,察知物情,用麦冬来通续络脉。

命名与天冬并称为门冬,是因为冬主闭藏,门主开转,表示它有开合的功能。

它的妙处全在一心的作用,自古以来并没有去心的明文记载,张隐庵说不知道从谁开始,相沿已久而不可改,我遍考后才知道是从陶弘景开始的,陶氏被‘诸心入心,能令人烦’这句话所迷惑,不知道麦冬无毒,载在上品,久服能够使身体轻盈,怎么能令人烦呢!

如参、术、草,以及各种仁、子,都有心,难道都能令人烦而全部去掉吗?

陶氏去掉麦冬的心,是智者千虑之失。

这个方子独取其心,以散心中秽浊的结气,因此用它作为臣药。

安宫牛黄丸方

牛黄(一两) 郁金(一两) 犀角(一两) 黄连(一两) 朱砂(一两) 梅片(二钱五分) 麝香(二钱五分) 真珠(五钱) 山栀(一两) 雄黄(一两) 金箔衣 黄芩(一两)

以上药物研成极细末,炼老蜜为丸,每丸一钱,金箔为衣,蜡护。脉虚者用人参汤送服,脉实者用银花、薄荷汤送服,每服一丸。兼治飞尸卒厥,五痫中恶,大人小儿痉厥之因于热者。大人病重体实者,日再服,甚至日三服;小儿服半丸,不知再服半丸。

〔方论〕此方芳香化秽浊而利诸窍,咸寒保肾水而安心体,苦寒通火腑而泻心用。

牛黄得日月之精,通心主之神。

犀角主治百毒,邪鬼瘴气。

真珠得太阴之精,而通神明,合犀角补水救火。

郁金草之香,梅片木之香(按冰片,洋外老杉木浸成,近世以樟脑打成伪之,樟脑发水中之火,为害甚大,断不可用),雄黄石之香,麝香乃精血之香,合四香以为用,使闭固之邪热温毒深在厥阴之分者,一齐从内透出,而邪秽自消,神明可复也。

黄连泻心火,栀子泻心与三焦之火,黄芩泻胆,肺之火,使邪火随诸香一齐俱散也。

朱砂补心体,泻心用,合金箔坠痰而镇固,再合真珠,犀角为督战之主帅也。

紫雪丹方(从本事方去黄金)

滑石(一斤) 石膏(一斤) 寒水石(一斤) 磁石(水煮二斤,捣煎去渣入后药) 羚羊角(五两) 木香(五两) 犀角(五两) 沉香(五两) 丁香(一两) 升麻(一斤) 元参(一斤) 炙甘草(半斤)

以上八味,共捣锉,入前药汁中煎,去渣入后药。

朴硝、硝石各二斤,提净,入前药汁中,微火煎,不住手将柳木搅,候汁欲凝,再加入后二味。

辰砂(研细,三两) 麝香(研细,一两二钱)

入煎药拌匀。合成退火气,冷水调服一、二钱。

〔方论〕诸石利水火而通下窍。磁石、元参补肝肾之阴,而上济君火。犀角、羚羊泻心、胆之火。

甘草和诸药而败毒,且缓肝急。诸药皆降,独用一味升麻,盖欲降先升也。诸香化秽浊,或开上窍,或开下窍,使神明不致坐困于浊邪而终不克复其明也。

丹砂色赤,补心而通心火,内含汞而补心体,为坐镇之用。诸药用气,硝独用质者,以其水卤结成,性峻而易消,泻火而散结也。

局方至宝丹方

犀角(镑,一两) 朱砂(飞,一两) 琥珀(研,一两) 玳瑁(镑,一两) 牛黄(五钱) 麝香(五钱)

以安息重汤炖化,和诸药为丸一百丸,蜡护。

〔方论〕此方会萃各种灵异,皆能补心体,通心用,除邪秽,解热结,共成拨乱反正之功。

大抵安宫牛黄丸最凉,紫雪次之,至宝又次之,主治略同,而各有所长,临用对证斟酌可也。

十七、邪入心包,舌蹇肢厥,牛黄丸主之,紫雪丹亦主之。

厥者,尽也,阴阳极造其偏,皆能致厥。伤寒之厥,足厥阴病也。温热之厥,手厥阴病也。舌卷囊缩,虽同系厥阴现证,要之舌属手,囊属足也。

盖舌为心窍,包络代心用事,肾囊前后,皆肝经所过,断不可以阴阳二厥混而为一,若陶节庵所云∶“冷过肘膝,便为阴寒”,恣用大热。

再热厥之中亦有三等∶有邪在络居多,而阳明证少者,则从芬香,本条所云是也;有邪搏阳明,阳明太实,上冲心包,神迷肢厥,甚至通体皆厥,当从下法,本论加载中焦篇;有日久邪杀阴亏而厥者,则从育阴潜阳法,本论加载下焦篇。

牛黄丸、紫雪丹方(并见前)

十八、温毒咽痛喉肿,耳前耳后肿,颊肿,面正赤,或喉不痛,但外肿,甚则耳聋,俗名大头温、虾蟆温者,普济消毒饮去柴胡、升麻主之,初起一、二日,再去芩、连,三四日加之佳。

瘟毒者,秽浊也。凡地气之秽,未有不因少阳之气而自能上升者,春夏地气发泄,故多有是证;秋冬地气,间有不藏之时,亦或有是证;人身之少阴素虚,不能上济少阳,少阳升腾莫制,亦多成是证;小儿纯阳火多,阴未充长,亦多有是证。

咽痛者,经谓“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盖少阴少阳之脉,皆循喉咙,少阴主君火,少阳主相火,相济为灾也。

耳前耳后颊前肿者,皆少阳经脉所过之地,颊车不独为阳明经穴也。

面赤者,火色也

严重的甚至会导致耳聋,因为两条少阳经脉都进入耳中,火气过盛则清窍闭塞。

治疗方法总离不开李东垣的普济消毒饮。

这个方子的妙处在于以凉膈散为主,加入能够化清气的马勃、僵蚕、银花,达到轻可去实的效果;再加入元参、牛蒡、板蓝根,能够败毒并利肺气,补肾水以抑制邪火;去掉柴胡、升麻,是因为升腾飞越太过的病症,不应该再用升提的药物,有人说这些药物能引经,这是非常愚蠢的!

凡是药物不能直接到达本经的,才用引经药作为引导,这个方子都是轻药,主要作用于上焦,开通天气,肃清肺气,哪里需要用升麻、柴胡直接提升经气呢?

去掉黄芩、黄连,是因为芩连是里药,病初起未到中焦,不能先用里药,否则会犯中焦。

普济消毒饮去升麻柴胡黄芩黄连方

连翘(一两) 薄荷(三钱) 马勃(四钱) 牛蒡子(六钱)芥穗(三钱) 僵蚕(五钱) 元参(一两) 银花(一两) 板蓝根(五钱) 苦梗(一两) 甘草(五钱)

以上药物共研为粗末,每次服用六钱,病情重的服用八钱。用鲜苇根汤煎煮,去渣后服用,大约两小时服用一次,病情重的一小时左右服用一次。

第十九条:温毒外肿,水仙膏主治,并且适用于一切痈疮。

按:水仙花得金水之精,隆冬开花,味苦微辛,寒滑无毒,苦能升火败毒,辛能散邪热之结,寒能胜热,滑能利痰,其妙用全在汁的胶粘,能拔毒外出,使毒邪不致深入脏腑伤人。

水仙膏方

水仙花根,不拘多少,剥去老赤皮与根须,放入石臼捣成膏状,敷在肿处,中间留一孔出热气,干了就换,直到肌肤上生出黍米大小的黄疮为止。

第二十条:温毒敷水仙膏后,皮肤间有小黄疮如黍米大小的,不能再敷水仙膏,过敷则会疼痛严重并溃烂,用三黄二香散主治。

三黄取其峻泻诸火,而不烂皮肤,二香透络中余热而定痛。

三黄二香散方(苦辛芳香法)

黄连(一两) 黄柏(一两) 生大黄(一两) 乳香(五钱) 没药(五钱)

以上药物研为极细末,初次使用时用细茶汁调敷,干了就换,之后用香油调敷。

第二十一条:温毒神昏谵语的,先用安宫牛黄丸、紫雪丹之类的药物,接着用清宫汤。

安宫牛黄丸、紫雪丹、清宫汤(方法见前文)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一-上焦篇-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注解

温病:中医病名,指由温热之邪引起的疾病,多发生于春夏季节,具有发热、口渴、脉数等症状。

风温:初春时节,阳气初开,厥阴行令,风夹温邪所致的疾病。

温热:春末夏初,阳气弛张,温盛为热所致的疾病。

温疫:厉气流行,多兼秽浊,家家如是,若役使然,具有传染性的温病。

温毒:温毒是指由温热邪气引起的疾病,通常表现为发热、咽痛、喉肿等症状。温毒咽痛喉肿、耳前耳后肿、颊肿、面正赤等症状,通常与少阳经的热邪有关。

暑温:正夏时节,暑病偏于热者。

湿温:长夏初秋,湿中生热,暑病偏于湿者。

秋燥:秋金燥烈之气所致的疾病。

冬温:冬应寒而反温,阳不潜藏,民病温者。

温疟:阴气先伤,又因于暑,阳气独发所致的疾病。

伤寒:由寒邪引起的疾病,主要症状为恶寒发热、头痛身痛等。

太阴:中医六经之一,主要指肺经和脾经,太阴病多表现为肺脾功能失调。

桂枝汤:一种中药方剂,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具有解肌发表、调和营卫的功效。

银翘散:一种中药方剂,用于治疗温病发疹的症状。方中主要成分包括银花、连翘、细生地等,具有清热解毒、透疹解肌的作用。

桑菊饮:一种中药方剂,主要用于治疗风热咳嗽、温病初起,具有辛凉解表、宣肺止咳的功效。

辛凉:中医治法之一,指用性味辛凉的药物来治疗温热病证,具有清热解表、宣肺止咳的功效。

辛温:中医治法之一,指用性味辛温的药物来治疗风寒病证,具有解表散寒、温经通络的功效。

营卫:中医术语,指人体的防御系统,营主内守,卫主外御,二者协调则身体健康。

内经:中医经典著作之一,全称《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来源。

伤寒论:中医经典著作之一,由张仲景所著,主要论述外感热病的诊治方法。

三焦:中医术语,指人体的上、中、下三个部位,分别对应不同的脏腑功能。

苇根:苇根,即芦苇的根部,中医认为其具有清热生津、利尿消肿的功效,常用于治疗热病烦渴、肺热咳嗽等症状。

石膏:石膏是一种矿物药,性寒味辛甘,具有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的作用,常用于治疗高热、口渴、肺热喘咳等症。

知母:知母是一种草本植物,性寒味苦,具有清热泻火、滋阴润燥的功效,常用于治疗热病烦渴、肺热咳嗽等症。

元参:一种中药材,具有滋阴降火、清热解毒的作用。

犀角:犀角是犀牛的角,性寒味咸,具有清热凉血、解毒定惊的功效,常用于治疗高热神昏、血热妄行等症。

麦冬:麦冬是一种中药材,具有养阴润肺、清心除烦的功效。麦冬之所以用心者,是因为其能够散结气、补伤中、通伤饱、续胃脉络绝,即通过滋养心阴来调和心腹的气机。

细生地:细生地,即生地黄的细根,性寒味甘苦,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的功效,常用于治疗热病伤阴、血热妄行等症。

玉竹:玉竹是一种草本植物,性平味甘,具有养阴润燥、生津止渴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肺燥干咳、津伤口渴等症。

丹皮:丹皮,即牡丹的根皮,性微寒味苦辛,具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血热妄行、瘀血阻滞等症。

黄芩:一种中药材,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

花粉:花粉,即天花粉,性寒味甘微苦,具有清热生津、润肺止咳的功效,常用于治疗热病烦渴、肺燥干咳等症。

白虎汤:白虎汤是中医经典方剂之一,由石膏、知母、甘草、粳米组成,具有清热生津的功效,常用于治疗高热、口渴、大汗等症。

玉女煎:玉女煎是中医方剂,由石膏、知母、麦冬、生地等组成,具有清热养阴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气血两燔、阴虚火旺等症。

犀角地黄汤:犀角地黄汤是中医方剂,由犀角、生地、丹皮、芍药等组成,具有清热凉血、解毒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血热妄行、高热神昏等症。

栀子豉汤:栀子豉汤是中医方剂,由栀子、香豉组成,具有清热除烦、宣郁解表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心烦懊恼、胸膈痞闷等症。

瓜蒂散:一种中药方剂,主要用于治疗痰涎壅盛、热痰上涌等症状。方中主要成分包括甜瓜蒂、赤小豆和山栀子,具有酸苦涌泄的作用,能够有效吐出热痰。

清营汤:一种中药方剂,用于治疗太阴温病中的营分热证。方中主要成分包括元参、莲子心、竹叶卷心等,具有清营分之热的作用,适用于舌绛而干、寸脉大等症状。

化斑汤:一种中药方剂,用于治疗温病发斑的症状。方中主要成分包括石膏、知母、生甘草等,具有清热凉血、解毒化斑的作用。

清宫汤:一种中药方剂,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作用,常用于治疗温病热入营血、神昏谵语等症状。

咸:在中医理论中,咸味药物通常具有软坚散结、润下通便的作用。此处指药物能够引导心火下行至肾,同时促进肾水上升至心,起到调和心肾的作用。

连翘:连翘是一种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功效。在中医理论中,连翘被认为能够退心热,即清除心脏的热邪。

竹叶:竹叶是竹子的叶子,具有清热除烦、生津利尿的作用。竹叶心锐而中空,象征其能够通窍清心,即通过疏通经络来清除心中的热邪。

安宫牛黄丸:一种中成药,具有清热解毒、开窍醒神的作用,常用于治疗高热神昏、谵语等症状。

紫雪丹:一种中成药,具有清热解毒、镇惊开窍的作用,常用于治疗高热惊厥、神昏谵语等症状。

局方至宝丹:局方至宝丹是一种中药方剂,具有清热解毒、镇惊安神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高热惊厥、神昏谵语等症状。

普济消毒饮:一种中药方剂,主要用于治疗温病初起,具有清热解毒、宣肺利咽的功效。

凉膈散:一种中药方剂,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作用,常用于治疗热毒内盛的症状。

马勃:一种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利咽消肿的功效。

僵蚕:一种中药材,具有祛风止痉、化痰散结的作用。

银花:即金银花,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功效。

牛蒡子:一种中药材,具有疏散风热、宣肺透疹的功效。

板蓝根:一种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的作用。

柴胡:一种中药材,具有疏肝解郁、升阳举陷的功效。

升麻:一种中药材,具有升阳举陷、清热解毒的作用。

黄连:一种中药材,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作用。

水仙膏:一种外用中药方剂,主要用于治疗温毒外肿及痈疮,具有拔毒外出、清热解毒的功效。

三黄二香散:一种外用中药方剂,具有峻泻诸火、透络定痛的作用,常用于治疗温毒敷水仙膏后皮肤出现小黄疮的情况。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一-上焦篇-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评注

本文主要讨论了温病的分类及其与伤寒的区别,强调了温病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温病作为中医外感病的重要类型,涵盖了风温、温热、温疫、温毒、暑温、湿温、秋燥、冬温、温疟等多种类型,每一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作者通过对温病的详细分类和描述,揭示了温病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为后世医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文中特别强调了温病与伤寒的区别。伤寒是由寒邪引起的疾病,其病机主要是寒邪侵袭太阳经,导致阳气郁闭;而温病则是由温邪引起的疾病,其病机主要是温邪侵袭太阴经,导致阴气受损。作者通过对伤寒和温病的对比分析,揭示了二者在病因、病机和治疗上的差异,为后世医家提供了重要的临床指导。

本文还详细讨论了温病的治疗原则和方法。作者指出,温病的治疗应根据不同的病因和病机,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例如,风温初起恶风寒者,可用桂枝汤治疗;但热不恶寒而渴者,则可用辛凉平剂银翘散治疗。这些治疗方法不仅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也为后世医家提供了重要的临床参考。

此外,本文还探讨了温病的发病机制与天地阴阳的关系。作者认为,温病的发生与天地阴阳的偏盛偏衰密切相关。天地阴阳的偏盛偏衰会导致人体阴阳的失调,从而引发疾病。因此,治疗温病的关键在于调和阴阳,使其恢复平衡。这一观点不仅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的思想,也为后世医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温病的分类、病因、病机、治疗原则和方法的详细讨论,揭示了温病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为后世医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临床指导。同时,本文还通过对温病与伤寒的对比分析,揭示了二者在病因、病机和治疗上的差异,为后世医家提供了重要的临床参考。此外,本文还探讨了温病的发病机制与天地阴阳的关系,强调了调和阴阳的重要性,为后世医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本文主要论述了温病的治疗原则和方剂应用,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思想。文章首先指出温病初起可用桂枝汤,但要根据患者是否恶风寒来调整用药,恶风寒者用桂枝汤,不恶风寒者用辛凉法。这一论述体现了中医’同病异治’的原则,即同一疾病因证候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文章详细阐述了桂枝汤和银翘散的组成、煎服方法及加减应用,体现了中医方剂学的精髓。桂枝汤以桂枝为君药,配伍芍药、甘草、生姜、大枣,具有调和营卫、解肌发表的功效;银翘散以连翘、银花为君药,配伍薄荷、竹叶等,具有辛凉解表、清热解毒的功效。两方剂的配伍体现了中医’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

文章还论述了温病忌汗的观点,指出误汗可能导致心阳受伤、神明内乱等严重后果。这一论述体现了中医’治病求本’的原则,强调治疗要针对病因,不可盲目发汗。同时,文章批评了用伤寒法治温病的错误做法,指出温病最善伤阴,用药不当会加重病情。这一观点体现了中医’因时制宜’的治疗原则。

文章最后介绍了桑菊饮的组成和应用,指出其适用于温病轻证。这一论述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即根据病情轻重选择适当的方剂。桑菊饮以桑叶、菊花为君药,配伍杏仁、连翘等,具有辛凉解表、宣肺止咳的功效,适用于风热咳嗽、温病初起等轻证。

总的来说,本文系统阐述了温病的治疗原则和方剂应用,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思想精髓。文章不仅论述了桂枝汤、银翘散、桑菊饮等方剂的组成和应用,还深入分析了温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禁忌,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同时,文章批评了用伤寒法治温病的错误做法,强调要根据温病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这一观点对后世温病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选自《温病条辨》,是清代医家吴鞠通所著,主要论述了温病的辨证论治。文中详细描述了温病在不同阶段的表现及相应的治疗方法,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

首先,文中提到苇根、石膏、知母等药物的使用,反映了中医在治疗温病时注重清热生津、滋阴润燥的原则。苇根具有清热生津的作用,石膏和知母则能清热泻火,这些药物的配伍使用,旨在通过清热泻火来缓解温病引起的高热、口渴等症状。

其次,文中提到的白虎汤、玉女煎、犀角地黄汤等方剂,展示了中医在治疗温病时的多层次辨证施治。白虎汤适用于高热、大汗、口渴等症状,玉女煎则用于气血两燔的情况,犀角地黄汤则针对血热妄行的症状。这些方剂的使用,体现了中医根据病情轻重、病位深浅进行精准治疗的特点。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栀子豉汤和瓜蒂散的使用,这些方剂主要用于治疗温病引起的胸膈痞闷、痰涎壅盛等症状。栀子豉汤通过清热除烦、宣郁解表来缓解心烦懊恼,瓜蒂散则通过涌吐痰涎来治疗痰涎壅盛。这些方剂的使用,进一步展示了中医在治疗温病时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温病不同阶段的表现及治疗方法的详细描述,展示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文中提到的药物和方剂,不仅具有清热泻火、滋阴润燥的功效,还体现了中医根据病情轻重、病位深浅进行精准治疗的特点。这些内容对于理解中医治疗温病的思路和方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这段古文主要讨论了温病的不同症状及其相应的治疗方法,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文中提到的瓜蒂散、清营汤、化斑汤、银翘散和清宫汤等方剂,都是根据温病的不同阶段和症状来选择的,反映了中医对疾病发展的细致观察和精准治疗。

首先,瓜蒂散的使用体现了中医对于痰涎壅盛、热痰上涌等症状的处理方法。通过酸苦涌泄的方式,迅速排出体内的热痰,防止邪气深入体内,导致更严重的病症。这种治疗方法不仅迅速有效,而且避免了病情的进一步恶化。

其次,清营汤的使用则针对太阴温病中的营分热证。通过清营分之热,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的目的。这种治疗方法体现了中医对于温病病因的深刻理解,即邪热入营,导致营气上升,从而出现不渴的症状。

化斑汤和银翘散的使用则分别针对温病发斑和发疹的症状。化斑汤通过清热凉血、解毒化斑的作用,治疗肌肉之病;而银翘散则通过清热解毒、透疹解肌的作用,治疗血络中病。这两种方剂的使用,不仅针对了不同的症状,而且体现了中医对于温病病因的全面把握。

最后,清宫汤的使用则针对温病神昏谵语的症状。通过清心解毒、安神定志的作用,调节心神,达到治疗的目的。这种治疗方法不仅针对了症状本身,而且体现了中医对于心神调节的重视。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温病不同症状及其治疗方法的详细描述,展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精髓。通过对病因、病机的深入分析,选择相应的方剂进行治疗,不仅能够迅速缓解症状,而且能够从根本上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的目的。这种治疗方法不仅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而且对于现代医学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这段文本主要讨论了中医理论中的药物作用和方剂应用,特别是关于心肾调和、清热解毒的方剂。文本中提到的药物如连翘、竹叶、麦冬等,都是中医常用的清热解毒、养阴润肺的药物。这些药物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如退心热、通窍清心、散结气等,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安宫牛黄丸、紫雪丹、局方至宝丹等方剂,都是中医经典方剂,具有清热解毒、镇惊开窍的作用。这些方剂通过不同的药物组合,如牛黄、犀角、朱砂等,来达到治疗高热惊厥、神昏谵语等症状的效果。这些方剂的应用,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即根据不同的症状和病因,选择不同的药物和方剂进行治疗。

文本中还讨论了温毒咽痛喉肿、耳前耳后肿、颊肿、面正赤等症状的病因和治疗方法。这些症状通常与少阳经的热邪有关,治疗上主要通过清热解毒、调和少阳经的气机来达到治疗效果。普济消毒饮去柴胡、升麻主之,初起一、二日,再去芩、连,三四日加之佳,体现了中医治疗温毒病的辨证施治原则。

总体而言,这段文本展示了中医理论中药物作用和方剂应用的复杂性,以及辨证施治的重要性。通过对不同药物和方剂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治疗疾病的理论和实践。

本文主要讨论了温病的治疗方法和方剂,特别是普济消毒饮、水仙膏、三黄二香散等方剂的应用。这些方剂在中医温病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体现了中医治疗温病的独特思路和方法。

普济消毒饮是治疗温病初起的经典方剂,其组方巧妙,以凉膈散为主,加入马勃、僵蚕、银花等药物,具有轻可去实、清热解毒的功效。方中去除了柴胡、升麻等升提药物,避免了升腾飞越太过的情况,体现了中医治疗温病时注重病机、辨证施治的原则。

水仙膏是一种外用方剂,主要用于治疗温毒外肿及痈疮。水仙花具有苦、辛、寒、滑的特性,能够升火败毒、散邪热、利痰拔毒,其胶粘的汁液能够将毒邪拔出体外,防止毒邪深入脏腑。这种外用治疗方法在中医外科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三黄二香散是治疗温毒敷水仙膏后皮肤出现小黄疮的外用方剂,具有峻泻诸火、透络定痛的作用。方中黄连、黄柏、生大黄三黄药物具有强大的清热泻火作用,而乳香、没药则能够透络止痛,体现了中医外治法的独特优势。

安宫牛黄丸、紫雪丹、清宫汤等方剂则是治疗温病神昏谵语的重要药物,具有清热解毒、开窍醒神的作用。这些方剂在中医急救医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体现了中医在治疗急危重症方面的丰富经验。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温病治疗方剂的详细论述,展示了中医治疗温病的丰富经验和独特理论。这些方剂不仅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至今仍在临床中广泛应用,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一-上焦篇-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041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