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吴鞠通(1758年—1836年),清代医学家。他以研究温病学闻名,著有《温病条辨》。
年代:清代(19世纪初)。
内容简要:共6卷,系统论述了温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书中提出了“三焦辨证”的理论,对后世温病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一-上焦篇-秋燥-原文
五四、秋感燥气,右脉数大,伤手太阴气分者,桑杏汤主之。
前人有云:六气之中,惟燥不为病,似不尽然。盖以《内经》少秋感于燥一条,故有此议耳。如阳明司天之年,岂无燥金之病乎?大抵春秋二令,气候较夏冬之偏寒偏热为平和,其由于冬夏之伏气为病者多,其由于本气自病者少,其由于伏气而病者重,本气自病者轻耳。其由于本气自病之燥证,初起必在肺卫,故以桑杏汤清气分之燥也。
桑杏汤方(辛凉法)
桑叶(一钱) 杏仁(一钱五分) 沙参(二钱) 象贝(一钱) 香豉(一钱) 栀皮(一钱) 梨皮(一钱)
水二杯,煮取一杯,顿服之,重者再作服(轻药不得重用,重用必过病所。再一次煮成三杯,其二、三次之气味必变,药之气味俱轻故也)。
五五、感燥而咳者,桑菊饮主之。
亦救肺卫之轻剂也。
桑菊饮方(见前)
五六、燥伤肺胃阴分,或热或咳者,沙参麦冬汤主之。
此条较上二条,则病深一层矣,故以甘寒救其津液。
沙参麦冬汤(甘寒法)
沙参(三钱) 玉竹(二钱) 生甘草(一钱) 冬桑叶(一钱五分) 麦冬(三钱) 生扁豆(一钱五分) 花粉(一钱五分)
水五杯,煮取二杯,日再服。久热久咳者,加地骨皮三钱。
五七、燥气化火,清窍不利者,翘荷汤主之。
清窍不利,如耳鸣目赤,龈胀咽痛之类。翘荷汤者,亦清上焦气分之燥热也。
翘荷汤(辛凉法)
薄荷(一钱五分) 连翘(一钱五分) 生甘草(一钱) 黑栀皮(一钱五分) 桔梗(二钱) 绿豆皮(二钱)
水二杯,煮取一杯,顿服之。日服二剂,甚者日三。
〔加减法〕耳鸣者,加羚羊角、苦丁茶;目赤者。加鲜菊叶、苦丁茶、夏枯草;咽痛者,加牛蒡子、黄芩。
五八、诸气 郁,诸痿喘呕之因于燥者,喻氏清燥救肺汤主之。
喻氏云:诸气 郁之属于肺者,属于肺之燥也,而古今治气郁之方,用辛香行气,绝无一方治肺之燥者。诸痿喘呕之属于上者,亦属于肺之燥也,而古今治法以痿呕属阳明,以喘属肺,是则呕与痿属之中下,而惟喘属之上矣,所以千百方中亦无一方及于肺之燥也。即喘之属于肺者,非表即下,非行气即泻气,间有一、二用润剂者,又不得其肯綮。总之,《内经》六气,脱误秋伤于燥一气,指长夏之湿为秋之燥。后人不敢更端其说,置此一气于不理,即或明知理燥,而用药夹杂,如弋获飞虫,茫无定法示人也。今拟此方,命名清燥救肺汤,大约以胃气为主,胃土为肺金之母也。其天门冬虽能保肺,然味苦而气滞,恐反伤胃阻痰,故不用也;其知母能滋肾水清肺金,亦以苦而不用;至于病寒降火正治之药,尤在所忌,盖肺金自至于燥,所存阴气不过一线耳,倘更以苦寒下其气,伤其胃,其人尚有生理乎?诚仿此增损以救肺燥变生诸证。
如沃焦救焚,不厌其频,庶克有济耳。
清燥救肺汤方(辛凉甘润法)
石膏(二钱五分) 甘草(一钱) 霜桑叶(三钱) 人参(七分) 杏仁(泥,七分) 胡麻仁(炒研,一钱) 阿胶(八分) 麦冬(不去心,二钱) 枇杷叶(去净毛,炙,六分)
水一碗,煮六分,频频二、三次温服。痰多加贝母、栝蒌;血枯加生地黄;热甚加犀角、羚羊角,或加牛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一-上焦篇-秋燥-译文
五四、秋天感受燥气,右手脉搏快而大,伤及手太阴肺经气分的,用桑杏汤治疗。
前人有说:六气之中,只有燥气不会致病,似乎并不完全正确。因为《内经》中缺少秋天感受燥气这一条,所以有这样的议论。比如阳明司天之年,难道就没有燥金之病吗?大致上春秋两季,气候比夏冬的偏寒偏热更为平和,由于冬夏的伏气致病的较多,由于本气自病的较少,由于伏气致病的较重,本气自病的较轻。由于本气自病的燥证,初起必定在肺卫,所以用桑杏汤清肺卫的燥气。
桑杏汤方(辛凉法)
桑叶(一钱) 杏仁(一钱五分) 沙参(二钱) 象贝(一钱) 香豉(一钱) 栀皮(一钱) 梨皮(一钱)
用水二杯,煮取一杯,一次服下,病情重的再煮一次(轻药不能重用,重用必定超过病所。再一次煮成三杯,其二、三次的气味必定变化,因为药的气味都很轻)。
五五、感受燥气而咳嗽的,用桑菊饮治疗。
这也是救肺卫的轻剂。
桑菊饮方(见前)
五六、燥气伤及肺胃阴分,或有热或有咳嗽的,用沙参麦冬汤治疗。
这一条比上两条病情更深一层,所以用甘寒法救其津液。
沙参麦冬汤(甘寒法)
沙参(三钱) 玉竹(二钱) 生甘草(一钱) 冬桑叶(一钱五分) 麦冬(三钱) 生扁豆(一钱五分) 花粉(一钱五分)
用水五杯,煮取二杯,一天服两次。久热久咳的,加地骨皮三钱。
五七、燥气化火,清窍不利的,用翘荷汤治疗。
清窍不利,比如耳鸣、目赤、牙龈肿胀、咽痛等。翘荷汤也是清上焦气分的燥热。
翘荷汤(辛凉法)
薄荷(一钱五分) 连翘(一钱五分) 生甘草(一钱) 黑栀皮(一钱五分) 桔梗(二钱) 绿豆皮(二钱)
用水二杯,煮取一杯,一次服下。一天服两剂,病情重的服三剂。
〔加减法〕耳鸣的,加羚羊角、苦丁茶;目赤的,加鲜菊叶、苦丁茶、夏枯草;咽痛的,加牛蒡子、黄芩。
五八、各种气郁,各种痿证、喘证、呕吐由于燥气引起的,用喻氏清燥救肺汤治疗。
喻氏说:各种气郁属于肺的,属于肺的燥气,而古今治疗气郁的方子,用辛香行气,绝没有一方治疗肺的燥气的。各种痿证、喘证、呕吐属于上焦的,也属于肺的燥气,而古今治法以痿证、呕吐属于阳明,以喘证属于肺,这样呕吐与痿证属于中下焦,而只有喘证属于上焦,所以千百方中也没有一方涉及肺的燥气。即使喘证属于肺的,不是表证就是下证,不是行气就是泻气,间或有一、二用润剂的,又不得其要领。总之,《内经》六气,遗漏了秋天感受燥气这一气,把长夏的湿气当作秋天的燥气。后人不敢改变这个说法,把这一气置之不理,即使有人明知要理燥气,但用药夹杂,就像射飞虫一样,茫无定法示人。现在拟这个方子,命名为清燥救肺汤,大约以胃气为主,胃土是肺金的母亲。天门冬虽然能保肺,但味苦而气滞,恐怕反而伤胃阻痰,所以不用;知母能滋肾水清肺金,也因为味苦而不用;至于病寒降火正治的药,尤其要忌讳,因为肺金自至于燥,所存的阴气不过一线,如果再以苦寒下其气,伤其胃,这个人还有生理吗?诚然仿此增损以救肺燥变生的各种证候。
就像浇焦救火,不厌其烦,才能有效。
清燥救肺汤方(辛凉甘润法)
石膏(二钱五分) 甘草(一钱) 霜桑叶(三钱) 人参(七分) 杏仁(泥,七分) 胡麻仁(炒研,一钱) 阿胶(八分) 麦冬(不去心,二钱) 枇杷叶(去净毛,炙,六分)
用水一碗,煮六分,频频二、三次温服。痰多加贝母、栝蒌;血枯加生地黄;热甚加犀角、羚羊角,或加牛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一-上焦篇-秋燥-注解
桑杏汤:一种中药方剂,主要用于治疗因秋燥伤及手太阴肺经气分的病症。方剂成分包括桑叶、杏仁等,具有清肺润燥的功效。
沙参麦冬汤:一种中药方剂,用于治疗燥伤肺胃阴分,表现为热或咳的症状。主要成分包括沙参、麦冬等,具有滋阴润燥的作用。
翘荷汤:一种中药方剂,用于治疗燥气化火导致的清窍不利,如耳鸣、目赤等症状。主要成分包括薄荷、连翘等,具有清热润燥的功效。
清燥救肺汤:一种中药方剂,由喻嘉言提出,用于治疗因燥邪导致的肺燥症状,如气郁、痿喘呕等。主要成分包括石膏、桑叶等,具有清燥润肺的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一-上焦篇-秋燥-评注
本文主要讨论了燥邪对人体的影响及其治疗方法,通过不同的中药方剂来应对不同程度的燥邪伤害。首先,文中提到桑杏汤用于治疗初起的燥证,主要作用于肺卫,体现了中医治疗中‘治未病’的理念,即在病症初期进行干预,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
其次,沙参麦冬汤用于治疗燥伤肺胃阴分的病症,这是一种较为深入的燥邪伤害,需要更强的滋阴润燥药物来治疗。这反映了中医治疗中根据病情深浅调整治疗策略的原则。
再次,翘荷汤用于治疗燥气化火导致的清窍不利,如耳鸣、目赤等症状,这显示了中医对于燥邪化火的理解及其治疗方法,即通过清热润燥来恢复身体的平衡。
最后,清燥救肺汤是喻嘉言提出的治疗肺燥的重要方剂,它不仅仅治疗症状,更注重从根本上调理肺的燥热状态,体现了中医治疗中‘治病求本’的原则。此外,文中对于药物的选择和使用也有详细的讨论,如避免使用苦寒药物以防伤胃,这些都是中医治疗中药物应用的重要考虑。
总体而言,本文不仅提供了具体的治疗方案,更重要的是展示了中医对于燥邪的深刻理解和综合治疗策略,这对于理解和应用中医治疗燥邪相关疾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