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一-上焦篇-湿温、寒湿

作者: 吴鞠通(1758年—1836年),清代医学家。他以研究温病学闻名,著有《温病条辨》。

年代:清代(19世纪初)。

内容简要:共6卷,系统论述了温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书中提出了“三焦辨证”的理论,对后世温病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一-上焦篇-湿温、寒湿-原文

四三、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

头痛恶寒,身重疼痛,有似伤寒,脉弦濡,则非伤寒矣。舌白不渴,面色淡黄,则非伤暑之偏于火者矣。胸闷不饥,湿闭清阳道路也。午后身热,状若阴虚者,湿为阴邪,阴邪自旺于阴分,故与阴虚同一午后身热也。湿为阴邪,自长夏而来,其来有渐,且其性氤氲粘腻,非若寒邪之一汗而解,温热之一凉则退,故难速已。世医不知其为湿温。见其头痛恶寒身重疼痛也,以为伤寒而汗之,汗伤心阳,湿随辛温发表之药蒸腾上逆,内蒙心窍则神昏,上蒙清窍则耳聋目瞑不言。见其中满不饥,以为停滞而大下之,误下伤阴,而重抑脾阳之升,脾气转陷,湿邪乘势内渍,故洞泄。见其午后身热,以为阴虚而用柔药润之,湿为胶滞阴邪,再加柔润阴药,二阴相合,同气相求,遂有锢如而不可解之势。惟以三仁汤轻开上焦肺气,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也。湿气弥漫,本无形质,以重浊滋味之药治之,愈治愈坏。伏暑湿温,吾乡俗名秋呆子,悉以陶氏《六书》法治之,不知从何处学来,医者呆,反名病呆,不亦诬乎!再按∶湿温较诸温,病势虽缓而实重,上焦最少,病势不甚显张,中焦病最多,详见中焦篇,以湿为阴邪故也,当于中焦求之。

三仁汤方

杏仁(五钱) 飞滑石(六钱) 白通草(二钱) 白蔻仁(二钱) 竹叶(二钱) 浓朴(二钱) 生薏仁(六钱) 半夏(五钱)

甘澜水八碗,煮取三碗,每服一碗,日三服。

四四、湿温邪入心包,神昏肢逆,清宫汤去莲心、麦冬,加银花、赤小豆皮,煎送至宝丹,或紫雪丹亦可。

湿温着于经络,多身痛身热之候,医者误以为伤寒而汗之,遂成是证。仲景谓湿家忌发汗,发汗则病痉。湿热相搏,循经入络,故以清宫汤清包中之热邪,加银花、赤豆以清湿中之热,而又能直入手厥阴也。至宝丹去秽浊复神明,若无至宝,即以紫雪代之。

清宫汤去莲心麦冬加银花赤小豆皮方

犀角(一钱) 连翘心(三钱) 元参心(二钱) 竹叶心(二钱) 银花(二钱) 赤小豆皮(三钱)

至宝丹、紫雪丹方(并见前)

四五、湿温喉阻咽痛,银翘马勃散主之。

肺主气,湿温者,肺气不化,郁极而一阴一阳(谓心与胆也)之火俱结也。盖金病不能平木,木反挟心火来刑肺金。喉即肺系,其闭在气分者即阻,闭在血分者即痛也,故以轻药开之。

银翘马勃散方(辛凉微苦法)

连翘(一两) 牛蒡子(六钱) 银花(五钱) 射干(三钱) 马勃(二钱)

上杵为散,服如银翘散法。不痛但阻甚者,加滑石六钱,桔梗五钱,苇根五钱。

四六、太阴湿温,气分痹郁而哕者(俗名为呃),宣痹汤主之。

上焦清阳 郁,亦能致哕,治法故以轻宣肺痹为主。

宣痹汤(苦辛通法)

枇杷叶(二钱) 郁金(一钱五分) 射干(一钱) 白通草(一钱) 香豆豉(一钱五分)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

四七、太阴湿温喘促者,千金苇茎汤加杏仁、滑石主之。

《金匮》谓喘在上焦,其息促。太阴湿蒸为痰,喘息不宁,故以苇茎汤轻宣肺气,加杏仁、滑石利窍而逐热饮。若寒饮喘咳者,治属饮家,不在此例。

千金苇茎汤加滑石杏仁汤(辛淡法)

苇茎(五钱) 薏苡仁(五钱) 桃仁(二钱) 冬瓜仁(二钱) 滑石(三钱) 杏仁(三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

四八、《金匮》谓太阳中 ,身热疼痛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汤主之。

此热少湿多,阳郁致病之方法也。瓜蒂涌吐其邪,暑湿俱解,而清阳复辟矣。

一物瓜蒂汤方

瓜蒂(二十个)

上捣碎,以逆流水八杯,煮取三杯,先服一杯,不吐再服,吐停后服。虚者加参芦三钱。

四九、寒湿伤阳,形寒脉缓,舌淡,或白滑不渴,经络拘束,桂枝姜附汤主之。

载寒湿,所以互证湿温也。按寒湿伤表阳中经络之证,《金匮》论之甚详,兹不备录。独采叶案一条,以见湿寒、湿温不可混也。形寒脉缓,舌白不渴,而经络拘束,全系寒证,故以姜附温中,白术燥温,桂枝通行表阳也。

桂枝姜附汤(苦辛热法)

桂枝(六钱) 干姜(三钱) 白术(生,三钱) 熟附子(三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渣再煮一杯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一-上焦篇-湿温、寒湿-译文

四三、症状包括头痛、怕冷、身体沉重疼痛,舌苔白而不渴,脉象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饿,午后身体发热,看起来像是阴虚,病情难以迅速好转,这种病叫做湿温。如果发汗治疗,会导致神志昏迷、耳聋,甚至眼睛闭着不想说话;如果使用泻下药物,会导致腹泻不止;如果使用滋润药物,病情会加深难以缓解。在长夏、深秋和冬季的治疗方法相同,主要使用三仁汤。

头痛、怕冷、身体沉重疼痛,这些症状类似于伤寒,但脉象弦濡,说明不是伤寒。舌苔白而不渴,面色淡黄,说明不是暑热偏火的情况。胸闷不饿,是因为湿气阻塞了清阳的道路。午后身体发热,看起来像是阴虚,因为湿是阴邪,阴邪在阴分旺盛,所以和阴虚一样在午后发热。湿是阴邪,从长夏开始逐渐积累,性质粘腻,不像寒邪可以通过发汗解决,也不像温热可以通过凉药退热,所以病情难以迅速好转。很多医生不知道这是湿温。看到头痛、怕冷、身体沉重疼痛,以为是伤寒而发汗,结果汗出伤及心阳,湿气随着辛温发散的药物上升,内蒙心窍导致神志昏迷,上蒙清窍导致耳聋、眼睛闭着不想说话。看到胸闷不饿,以为是停滞而大量泻下,结果误下伤阴,抑制了脾阳的上升,脾气下陷,湿邪趁机内侵,导致腹泻不止。看到午后身体发热,以为是阴虚而使用滋润药物,湿是胶滞的阴邪,再加上滋润的阴药,两者结合,同气相求,导致病情更加顽固难以解决。只有使用三仁汤轻开上焦肺气,因为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也化。湿气弥漫,本来没有形质,如果用重浊滋味的药物治疗,越治越坏。伏暑湿温,我家乡俗称秋呆子,都用陶氏《六书》的方法治疗,不知道是从哪里学来的,医生呆,反而说病呆,这不是冤枉吗!再按:湿温相比其他温病,病情虽然缓慢但实际很重,上焦症状最少,病情不明显,中焦症状最多,详见中焦篇,因为湿是阴邪,所以应该从中焦治疗。

三仁汤方

杏仁(五钱) 飞滑石(六钱) 白通草(二钱) 白蔻仁(二钱) 竹叶(二钱) 厚朴(二钱) 生薏仁(六钱) 半夏(五钱)

用甘澜水八碗,煮取三碗,每次服用一碗,每天三次。

四四、湿温邪气侵入心包,导致神志昏迷、四肢逆冷,使用清宫汤去掉莲心、麦冬,加入银花、赤小豆皮,煎送至宝丹,或者紫雪丹也可以。

湿温附着在经络上,多表现为身体疼痛和发热,医生误以为是伤寒而发汗,结果导致这种症状。仲景说湿病忌发汗,发汗会导致痉病。湿热相搏,沿着经络进入络脉,所以用清宫汤清除心包中的热邪,加入银花、赤小豆皮以清除湿中的热,同时能直接作用于手厥阴经。至宝丹可以去除秽浊、恢复神明,如果没有至宝丹,可以用紫雪丹代替。

清宫汤去掉莲心、麦冬,加入银花、赤小豆皮的方子

犀角(一钱) 连翘心(三钱) 元参心(二钱) 竹叶心(二钱) 银花(二钱) 赤小豆皮(三钱)

至宝丹、紫雪丹方(见前文)

四五、湿温导致喉咙阻塞、咽喉疼痛,使用银翘马勃散治疗。

肺主气,湿温是肺气不化,郁结到极点导致心与胆的火气都结在一起。因为金病不能平木,木反而挟心火来刑肺金。喉咙是肺的通道,气分阻塞就会导致喉咙阻塞,血分阻塞就会导致咽喉疼痛,所以用轻药来开解。

银翘马勃散方(辛凉微苦法)

连翘(一两) 牛蒡子(六钱) 银花(五钱) 射干(三钱) 马勃(二钱)

以上药物捣碎成散,服用方法同银翘散。如果不痛但阻塞严重,加入滑石六钱,桔梗五钱,苇根五钱。

四六、太阴湿温,气分郁结导致呃逆(俗称打嗝),使用宣痹汤治疗。

上焦清阳郁结,也会导致呃逆,治疗方法以轻宣肺痹为主。

宣痹汤(苦辛通法)

枇杷叶(二钱) 郁金(一钱五分) 射干(一钱) 白通草(一钱) 香豆豉(一钱五分)

用水五杯,煮取两杯,分两次服用。

四七、太阴湿温导致喘息急促,使用千金苇茎汤加入杏仁、滑石治疗。

《金匮》说喘息在上焦,呼吸急促。太阴湿气蒸腾成痰,导致喘息不宁,所以用苇茎汤轻宣肺气,加入杏仁、滑石利窍并逐热饮。如果是寒饮导致的喘咳,属于饮家范畴,不在此例。

千金苇茎汤加入滑石、杏仁的方子(辛淡法)

苇茎(五钱) 薏苡仁(五钱) 桃仁(二钱) 冬瓜仁(二钱) 滑石(三钱) 杏仁(三钱)

用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用。

四八、《金匮》说太阳中暑,身体发热疼痛而脉象微弱,这是因为夏天被冷水所伤,水气行于皮肤中导致的,使用一物瓜蒂汤治疗。

这是热少湿多,阳气郁结致病的方法。瓜蒂可以涌吐邪气,暑湿都能解除,清阳也能恢复。

一物瓜蒂汤方

瓜蒂(二十个)

以上药物捣碎,用逆流水八杯,煮取三杯,先服一杯,如果不吐再服,吐后停止服用。体虚者加入参芦三钱。

四九、寒湿伤阳,表现为身体寒冷、脉象缓慢,舌苔淡白或白滑不渴,经络拘束,使用桂枝姜附汤治疗。

记载寒湿,是为了与湿温互相印证。寒湿伤表阳中经络的症状,《金匮》中有详细论述,这里不再赘述。只摘录叶案一条,以说明湿寒和湿温不可混淆。身体寒冷、脉象缓慢,舌苔白而不渴,经络拘束,完全是寒证,所以用姜附温中,白术燥湿,桂枝通行表阳。

桂枝姜附汤(苦辛热法)

桂枝(六钱) 干姜(三钱) 白术(生,三钱) 熟附子(三钱)

用水五杯,煮取两杯,药渣再煮一杯服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一-上焦篇-湿温、寒湿-注解

湿温:中医病名,指因湿邪与温邪相结合而引发的疾病,常见于长夏季节,症状包括头痛、恶寒、身重疼痛等。

三仁汤:中医方剂,主要用于治疗湿温病,由杏仁、飞滑石、白通草等药材组成,具有轻开上焦肺气、化湿的作用。

清宫汤:中医方剂,用于治疗湿温邪入心包导致的症状,如神昏、肢逆等,通过清热邪、清湿中之热来治疗。

银翘马勃散:中医方剂,用于治疗湿温喉阻咽痛,通过轻药开肺气、解郁火来缓解症状。

宣痹汤:中医方剂,用于治疗太阴湿温导致的气分痹郁而哕,通过轻宣肺痹来治疗。

千金苇茎汤:中医方剂,用于治疗太阴湿温喘促,通过轻宣肺气、利窍逐热饮来治疗。

一物瓜蒂汤:中医方剂,用于治疗太阳中暑湿多阳郁致病,通过涌吐邪气、解暑湿来治疗。

桂枝姜附汤:中医方剂,用于治疗寒湿伤阳,通过温中、燥湿、通行表阳来治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一-上焦篇-湿温、寒湿-评注

这段文本详细描述了湿温病的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体现了中医对湿温病的深刻理解和治疗策略。湿温病是一种复杂的疾病,其症状与伤寒、伤暑等疾病相似,但治疗方法却大相径庭。文本中提到的三仁汤、清宫汤等方剂,都是针对湿温病的特定症状设计的,显示了中医治疗的精细化和个性化。

文本还强调了湿温病的治疗误区,如误用汗法、下法、润法等,这些错误的治疗方法不仅不能治愈疾病,反而会加重病情。这反映了中医治疗湿温病的谨慎态度和对病因病机的深刻理解。

此外,文本中提到的各种方剂,如银翘马勃散、宣痹汤等,都是根据湿温病的不同症状和病机设计的,体现了中医方剂的多样性和针对性。这些方剂的组成和使用方法,也反映了中医对药物性质和作用的深刻理解。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不仅提供了湿温病的详细诊断和治疗方法,还展示了中医对疾病病因病机的深刻理解和治疗策略的精细化。这对于理解中医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一-上焦篇-湿温、寒湿》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041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