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一-上焦篇-温疟

作者: 吴鞠通(1758年—1836年),清代医学家。他以研究温病学闻名,著有《温病条辨》。

年代:清代(19世纪初)。

内容简要:共6卷,系统论述了温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书中提出了“三焦辨证”的理论,对后世温病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一-上焦篇-温疟-原文

五十、骨节疼烦,时呕,其脉如平,但热不寒,名曰温疟,白虎加桂枝汤主之。

阴气先伤,阳气独发,故但热不寒,令人消烁肌肉,与伏暑相似,亦温病之类也。彼此实足以相混,故附于此,可以参观而并见。治以白虎加桂枝汤者,以白虎保肺清金,峻泻阳明独胜之热,使不消烁肌肉,单以桂枝一味,领邪外出,作向导之官,得热因热用之妙。经云∶“奇治之不治,则偶治之,偶治之不治,则求其属以衰之”,是也,又谓之复方。

白虎加桂枝汤方(辛凉苦甘复辛温法)

知母(六钱) 生石膏(一两六钱) 粳米(一合) 桂枝木(三钱) 炙甘草(二钱)

水八碗,煮取三碗。先服一碗,得汗为知,不知再服,知后仍服一剂,中病即已。

五一、但热不寒,或微寒多热,舌干口渴,此乃阴气先伤,阳气独发,名曰瘅疟,五汁饮主之。

仲景于瘅疟条下,谓以饮食消息之,并未出方,调如是重病而不用药,特出饮食二字,重胃气可知。阳明于脏象为阳土,于气运为燥金,病系阴伤阳独,法当救阴何疑。重胃气,法当救胃阴何疑。制阳土燥金之偏胜,配孤阳之独亢,非甘寒柔润而何!此喻氏甘寒之论,其超卓无比伦也。叶氏宗之,后世学人,咸当宗之矣。

五汁饮(方见前)

〔加减法〕此甘寒救胃阴之方也。欲清表热。则加竹叶、连翘;欲泻阳明独胜之热,而保肺之化源,则加知母;欲救阴血,则加生地、元参;欲宣肺气,则加杏仁;欲行三焦开邪出路,则加滑石。

五二、舌白渴饮,咳嗽频仍,寒从背起,伏暑所致,名曰肺疟,杏仁汤主之。

肺疟,疟之至浅者。肺疟虽云易解,稍缓则深,最忌用治疟印板俗例之小柴胡汤,盖肺去少阳半表半里之界尚远,不得引邪深入也,故以杏仁汤轻宣肺气,无使邪聚则愈。

杏仁汤方(苦辛寒法)

杏仁(三钱) 黄芩(一钱五分) 连翘(一钱五分) 滑石(三钱) 桑叶(一钱五分) 茯苓块(三钱) 白蔻皮(八分) 梨皮(二钱)

水三杯,煮取二杯,日再服。

五三、热多昏狂,谵语烦渴,舌赤中黄,脉弱而数,名曰心疟,加减银翘散主之;兼秽,舌浊口气重者,安宫牛黄丸主之。

心疟者,心不受邪,受邪则死,疟邪始受在肺,逆传心包络。其受之浅者,以加减银翘散清肺与膈中之热,领邪出卫;其受之重其,邪闭心包之窍,则有闭脱之危,故以牛黄丸,清宫城而安君主也。

加减银翘散方(辛凉兼芳香法)

连翘(十分) 银花(八分) 元参(五分) 麦冬(五分,不去心) 犀角(五分) 竹叶(三分)

共为粗末,每服五钱,煎成去渣,点荷叶汁二、三茶匙。日三服。

安宫牛黄丸方(见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一-上焦篇-温疟-译文

五十、骨节疼痛,时常呕吐,脉象正常,只有发热没有寒战,这种病叫做温疟,用白虎加桂枝汤治疗。

阴气先受损,阳气单独发作,所以只有发热没有寒战,导致肌肉消瘦,与伏暑相似,也是温病的一种。这两种病容易混淆,所以放在这里,可以一起参考。用白虎加桂枝汤治疗,是因为白虎汤能保护肺脏、清除肺热,强力泻去阳明经的独胜之热,防止肌肉消瘦,只用桂枝一味药,引导邪气外出,起到向导的作用,体现了热因热用的妙处。经典上说:“奇治不愈,就用偶治,偶治不愈,就寻求其所属来削弱它”,这就是复方的道理。

白虎加桂枝汤方(辛凉苦甘复辛温法)

知母(六钱) 生石膏(一两六钱) 粳米(一合) 桂枝木(三钱) 炙甘草(二钱)

用八碗水煮成三碗。先喝一碗,出汗就表示有效,如果不出汗再喝一碗,见效后继续服用一剂,病情好转就停药。

五一、只有发热没有寒战,或者稍微有点寒战但发热更多,舌头干燥口渴,这是因为阴气先受损,阳气单独发作,这种病叫做瘅疟,用五汁饮治疗。

张仲景在瘅疟的条目下,提到用饮食调理,但没有给出具体的药方,说明这种重病不用药物治疗,特别强调饮食二字,可见重视胃气。阳明在脏腑中属于阳土,在气运中属于燥金,病是阴气受损、阳气独发,治疗应当救阴无疑。重视胃气,治疗应当救胃阴无疑。调节阳土燥金的偏胜,配合孤阳的独亢,非甘寒柔润不可!这是喻氏甘寒理论的卓越之处。叶氏继承了这个理论,后世学者都应当继承。

五汁饮(方见前)

〔加减法〕这是甘寒救胃阴的方子。如果想清除表热,就加竹叶、连翘;如果想泻去阳明独胜之热,保护肺的化源,就加知母;如果想救阴血,就加生地、元参;如果想宣肺气,就加杏仁;如果想疏通三焦、打开邪气的出路,就加滑石。

五二、舌头白而口渴,频繁咳嗽,寒战从背部开始,这是伏暑引起的,叫做肺疟,用杏仁汤治疗。

肺疟是疟疾中最轻的一种。肺疟虽然容易治愈,但稍一拖延就会加重,最忌讳用治疟的常规小柴胡汤,因为肺离少阳半表半里的界限还很远,不能引邪深入,所以用杏仁汤轻宣肺气,防止邪气聚集,病情就会好转。

杏仁汤方(苦辛寒法)

杏仁(三钱) 黄芩(一钱五分) 连翘(一钱五分) 滑石(三钱) 桑叶(一钱五分) 茯苓块(三钱) 白蔻皮(八分) 梨皮(二钱)

用三杯水煮成两杯,每天服用两次。

五三、发热多、神志昏狂,说胡话、口渴,舌头红中间黄,脉象弱而数,这种病叫做心疟,用加减银翘散治疗;如果兼有秽浊之气,舌头浊、口气重,用安宫牛黄丸治疗。

心疟,心不受邪,受邪就会死亡,疟邪最初在肺,逆传到心包络。病情较轻的,用加减银翘散清除肺和膈中的热,引导邪气出卫;病情较重的,邪气闭塞心包的窍门,有闭脱的危险,所以用牛黄丸,清除宫城、安定君主。

加减银翘散方(辛凉兼芳香法)

连翘(十分) 银花(八分) 元参(五分) 麦冬(五分,不去心) 犀角(五分) 竹叶(三分)

将这些药研成粗末,每次服用五钱,煎好后去掉渣滓,加入荷叶汁二、三茶匙。每天服用三次。

安宫牛黄丸方(见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一-上焦篇-温疟-注解

温疟:一种疟疾类型,表现为骨节疼痛、呕吐、发热但不寒战,脉象平稳。

白虎加桂枝汤:一种中药方剂,用于治疗温疟,主要成分包括知母、生石膏、粳米、桂枝木和炙甘草。

瘅疟:一种疟疾类型,表现为发热但不寒战或微寒多热,舌干口渴,阴气先伤,阳气独发。

五汁饮:一种中药方剂,用于治疗瘅疟,主要成分未在此处列出。

肺疟:一种疟疾类型,表现为舌白渴饮、咳嗽频仍、寒从背起,由伏暑所致。

杏仁汤:一种中药方剂,用于治疗肺疟,主要成分包括杏仁、黄芩、连翘、滑石、桑叶、茯苓块、白蔻皮和梨皮。

心疟:一种疟疾类型,表现为热多昏狂、谵语烦渴、舌赤中黄、脉弱而数,疟邪始受在肺,逆传心包络。

加减银翘散:一种中药方剂,用于治疗心疟,主要成分包括连翘、银花、元参、麦冬、犀角和竹叶。

安宫牛黄丸:一种中药方剂,用于治疗心疟,主要成分未在此处列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一-上焦篇-温疟-评注

这段文本详细描述了不同类型的疟疾及其治疗方法,反映了古代中医对疟疾的深刻理解和治疗策略。温疟、瘅疟、肺疟和心疟分别代表了疟疾的不同临床表现和病理机制,每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白虎加桂枝汤和五汁饮是治疗温疟和瘅疟的主要方剂,它们通过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来达到治疗效果。白虎加桂枝汤通过保肺清金、峻泻阳明独胜之热来防止肌肉消烁,而五汁饮则通过甘寒救胃阴来治疗瘅疟。

肺疟和心疟的治疗则更加注重肺和心的功能调节。杏仁汤通过轻宣肺气来治疗肺疟,而加减银翘散和安宫牛黄丸则通过清肺与膈中之热、清宫城而安君主来治疗心疟。这些治疗方法不仅展示了古代中医对疟疾的细致分类,也体现了其治疗策略的多样性和针对性。

此外,文本中还提到了对胃气的重视,这在瘅疟的治疗中尤为明显。通过饮食调理来重胃气,显示了古代中医对整体健康的关注,而不仅仅是病症的治疗。这种全面的治疗理念在现代医学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不仅提供了具体的治疗方剂和方法,还展示了古代中医对疟疾的深入理解和治疗策略的多样性。通过对不同疟疾类型的细致分类和针对性治疗,古代中医展现了其独特的医学智慧和治疗艺术。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一-上焦篇-温疟》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040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