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一-上焦篇-暑温

作者: 吴鞠通(1758年—1836年),清代医学家。他以研究温病学闻名,著有《温病条辨》。

年代:清代(19世纪初)。

内容简要:共6卷,系统论述了温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书中提出了“三焦辨证”的理论,对后世温病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一-上焦篇-暑温-原文

二二、形似伤寒,但右脉洪大而数,左脉反小于右,口渴甚,面赤,汗大出者,名曰暑温,在手太阴,白虎汤主之;脉芤甚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此标暑温之大纲也。按温者热之渐,热者温之极也。温盛为热,木生火也。热极湿动,火生土也。上热下湿,人居其中而暑成矣。若纯热不兼湿者,仍归前条温热例,不得混入暑也。形似伤寒者,谓头痛、身痛、发热恶寒也。水火极不同性,各造其偏之极,反相同也。故经谓水极而似火也,火极而似水也。伤寒,伤于水气之寒,故先恶寒而后发热,寒郁人身卫阳之气而为热也,故仲景《伤寒论》中,有已发热或未发热之文。若伤暑则先发热,热极而后恶寒,盖火盛必克金,肺性本寒,而复恶寒也。然则伤暑之发热恶寒虽与伤寒相似,其所以然之故实不同也,学人诚能究心于此,思过半矣。脉洪大而数,甚则芤,对伤寒之脉浮紧而言也。独见于右手者,对伤寒之左脉大而言也,右手主上焦气分,且火克金也,暑从上而下,不比伤寒从下而上,左手主下焦血分也,故伤暑之左脉反小于右。口渴甚面赤者,对伤寒太阳证面不赤,口不渴而言也;火烁津液,故口渴,火甚未有不烦者,面赤者,烦也,烦字从火后页,谓火现于面也。汗大出者,对伤寒汗不出而言也。首白虎例者,盖白虎乃秋金之气,所以退烦暑,白虎为暑温之正例也。

其源出自《金匮》,守先圣之成法也。

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方(并见前)

二三、《金匮》谓太阳中 ,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其汗,则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则淋甚,可与东垣清暑益气汤。

张石顽注∶谓太阳中 ,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此因暑而伤风露之邪,手太阳标证也。手太阳小肠属火,上应心包,二经皆能制金烁肺,肺受火刑,所以发热恶寒似足太阳证。其脉或见弦细,或见芤迟,小便已,洒然毛耸,此热伤肺胃之气,阳明本证也(愚按∶小便已,洒然毛耸,似乎非阳明证,乃足太阳膀胱证也。盖膀胱主水,火邪太甚而制金,则寒水来为金母复仇也。所谓五行之极,反兼胜已之化)。发汗则恶寒甚者,气虚重夺(当作伤)其津(当作阳)也。温针则发热甚者,重伤经中之液,转助时火。肄虐于外也。数下之则淋甚者,劫其在里之阴,热势乘机内陷也。此段经文,本无方治,东垣特立清暑益气汤,足补仲景之未逮,愚按∶此言太过。仲景当日,必有不可立方之故,或曾立方而后世脱简,皆未可知,岂东垣能立而仲景反不能立乎?但细按此证,恰可与清暑益气汤,曰可者,仅可而有所未尽之词,尚望遇是证者,临时斟酌尽善。至沈目南《金匮要略注》,谓当用辛凉甘寒,实于此证不合。盖身重疼痛,证兼寒湿也。即目南自注,谓发热恶寒身重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内暑而兼阴湿之变也。岂有阴湿而用甘寒柔以济柔之理?既曰阴湿,岂辛凉所能胜任!不待辩而自明。

清暑益气汤方(辛甘化阳酸甘化阴复法)

黄 (一钱) 黄柏(一钱) 麦冬(一钱) 青皮(一钱) 白术(一钱五分) 升麻(三分) 当归(七分) 炙草(一钱) 神曲(一钱) 人参(一钱) 泽泻(一钱) 五味子(八分) 陈皮(一钱) 苍术(一钱五分) 葛根(三分) 生姜(二片) 大枣(二枚)

水五杯,煮取二杯,渣再煎一杯,分温三服。虚者得宜,实者禁用;汗不出而但热者禁用。

二四、手太阴暑温,如上条证,但汗不出者,新加香薷饮主之。

证如上条,指形似伤寒,右脉洪大,左手反小,面赤口渴而言。但以汗不能自出,表实为异,故用香薷饮发暑邪之表也。按香薷辛温芳香,能由肺之经而达其络。鲜扁豆花,凡花皆散,取其芳香而散,且保肺液,以花易豆者,恶其呆滞也,夏日所生之物,多能解暑,惟扁豆花为最,如无花时,用鲜扁豆皮,若再无此,用生扁豆皮。浓朴苦温,能泄食满,浓朴皮也,虽走中焦,究竟肺主皮毛,以皮从皮,不为治上犯中。若黄连甘草,纯然里药,暑病初起,且不必用,恐引邪深入,故易以连翘、银花,取其辛凉达肺经之表,纯从外走,不必走中也。

温病最忌辛温,暑病不忌者,以暑必兼湿,湿为阴邪,非温不解,故此方香薷、浓朴用辛温,而余则佐以辛凉云。下文湿温论中,不惟不忌辛温,且用辛热也。

新加香薷饮方(辛温复辛凉法)

香薷(二钱) 银花(三钱) 鲜扁豆花(三钱) 浓朴(二钱) 连翘(二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先服一杯,得汗止后服;不汗再服;服尽不汗,再作服。

二五、手太阴暑温,服香薷饮,微得汗,不可再服香薷饮重伤其表,暑必伤气,最令表虚,虽有余证,知在何经,以法治之。

按伤寒非汗不解,最喜发汗;伤风亦非汗不解,最忌发汗,只宜解肌,此麻桂之异其治,即异其法也。温病亦喜汗解,最忌发汗,只许辛凉解肌,辛温又不可用,妙在导邪外出,俾营卫气血调和,自然得汗,不必强责其汗也。若暑温、湿温则又不然,暑非汗不解,可用香薷发之,发汗之后,大汗不止,仍归白虎法,固不比伤寒伤风之漏汗不止,而必欲桂附护阳实表,亦不可屡虚其表,致令厥脱也,观古人暑门有生脉散法,其

义自见。

二六、手太阴暑温,或已经发汗,或未发汗,而汗不止,烦渴而喘,脉洪大有力者,白虎汤主之;脉洪大而芤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身重者,湿也,白虎加苍术汤主之;汗多脉散大,喘喝欲脱者,生脉散主之。

此条与上文少异者,只已经发汗一句。

白虎加苍术汤方

即于白虎汤内加苍术三钱。

汗多而脉散大,其为阳气发泄太甚,内虚不司留恋可知。生脉散酸甘化阴,守阴所以留阳,阳留,汗自止也。以人参为君,所以补肺中元气也。

生脉散方(酸甘化阴法)

人参(三钱) 麦冬(不去心,二钱) 五味子(一钱)

水三杯,煮取八分二杯,分二次服,渣再煎服,脉不敛,再作服,以脉敛为度。

二七、手太阴暑温,发汗后,暑证悉减,但头微胀,目不了了,余邪不解者,清络饮主之,邪不解而入中下焦者,以中下法治之。

既曰余邪,不可用重剂明矣,只以芳香轻药清肺络中余邪足矣。倘病深而入中下焦,又不可以浅药治深病也。

清络饮方(辛凉芳香法)

鲜荷叶边(二钱) 鲜银花(二钱) 西瓜翠衣(二钱) 鲜扁豆花(一枝) 丝瓜皮(二钱) 鲜竹叶心(二钱)

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凡暑伤肺经气分之轻证皆可用之。

二八、手太阴暑温,但咳无痰,咳声清高者,清络饮加甘草、桔梗,甜杏仁、麦冬、知母主之。

咳而无痰,不嗽可知,咳声清高,金音清亮,久咳则哑,偏于火而不兼湿也。即用清络饮,清肺络中无形之热,加甘、桔开提,甜杏仁利肺而不伤气,麦冬、知母保肺阴而制火也。

清络饮加甘桔甜杏仁麦冬汤知母方

即于清络饮内,加甘草一钱,枯梗二钱,甜杏仁二钱,麦冬三钱,知母三钱。

二九、两太阴暑温,咳而且嗽,咳声重浊,痰多不甚渴,渴不多饮者,小半夏加茯苓汤再加浓朴,杏仁主之。

既咳且嗽,痰涎复多,咳声重浊,重浊者土音也,其兼足太阴湿土可知。不甚渴,渴不多饮,则其中之有水可知,此暑温而兼水饮者也。故以小半夏加茯苓汤,蠲饮和中;再加浓朴、杏仁,利肺泻湿,预夺其喘满之路;水用甘澜,取其走而不守也。

此条应入湿温,却列于此处者,以与上条为对待之文,可以互证也。

小半夏加茯苓汤再加浓朴杏仁方(辛温淡法)

半夏(八钱) 茯苓块(六钱) 浓朴(三钱) 生姜(五钱) 杏仁(三钱)

甘澜水八杯,煮取三杯,温服,日三。

三十、脉虚夜寐不安,烦渴舌赤,时有谵语,目常开不闭,或喜闭不开,暑入手厥阴也。手厥阴暑温,清营汤主之;舌白滑者,不可与也。

夜寐不安,心神虚而阳不得入阴也。烦渴舌赤,心用恣而心体亏也。时有谵语,神明欲乱也。目常开不闭,目为火户,火性急,常欲开以泄其火、且阳不下交于阴也;或喜闭不喜开者,阴为亢阳所损,阴损则恶见阳光也。故以清营汤急清宫中之热,而保离中之虚也。若舌白滑,不惟热重,湿亦重矣,湿重忌柔润药,当于湿温例中求之,故曰不可与清营汤也。

清营汤方(咸寒苦甘法)

犀角(三钱) 生地(五钱) 元参(三钱) 竹叶心(一钱) 麦冬(三钱) 丹参(二钱) 黄连(一钱五分) 银花(三钱) 连翘(连心用,二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日三服。

三一、手厥阴暑温,身热不恶寒,清神不了了时时谵语者,安宫牛黄丸主之,紫雪丹亦主之。

身热不恶寒,已无手太阴证,神气欲昏,而又时时谵语,不比上条时有谵语,谨防内闭,故以芳香开窍、苦寒清热为急。

安宫牛黄丸、紫雪丹(方义并见前)

三二、暑温寒热,舌白不渴、吐血者,名曰暑瘵,为难治,清络饮加杏仁、薏仁、滑石汤主之。

寒热,热伤于表也;舌白不渴,湿伤于里也;皆在气分,而又吐血,是表里气血俱病,岂非暑瘵重证乎?此证纯清则碍虚,纯补则碍邪,故以清络饮清血络中之热,而不犯手;加杏仁利气,气为血帅故也;薏仁、滑石,利在里之湿,冀邪退气宁而血可止也。

清络饮加杏仁薏仁滑石汤方

即于清络饮内加杏仁二钱,滑石末三钱,薏仁三钱,服法如前。

三三、小儿暑温,身热,卒然痉厥,名曰暑痫,清营汤主之,亦可少与紫雪丹。

小儿之阴,更虚于大人,况暑月乎!一得暑温,不移时有过卫入营者,盖小儿之脏腑薄也。血络受火邪逼迫,火极而内风生,俗名急惊,混与发散消导,死不旋踵,惟以清营汤清营分之热而保津液,使液充阳和,自然汗出而解,断断不可发汗也。可少与紫雪者,清包络之热而开内窍也。

三四、大人暑痫,亦同上法。热初入营,肝风内动,手足螈 ,可于清营汤中,加勾藤、丹皮、羚羊角。

清营汤、紫雪丹(方法并见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一-上焦篇-暑温-译文

二十二、症状类似于伤寒,但右脉洪大而数,左脉反而小于右脉,口渴严重,面色红赤,大量出汗的,称为暑温,属于手太阴肺经的病症,应该用白虎汤治疗;如果脉象特别芤的,应该用白虎加人参汤治疗。

这是暑温的大纲。温是热的渐进,热是温的极端。温盛则变为热,如同木生火。热极则湿动,如同火生土。上热下湿,人处于其中就形成了暑。如果只有热而不兼湿的,仍然归于前条温热的范畴,不能混入暑的范畴。形似伤寒,指的是头痛、身痛、发热恶寒。水和火的性质完全不同,各自达到极端的偏性,反而会相似。所以经典中说水极则似火,火极则似水。伤寒是伤于水气的寒,所以先恶寒而后发热,寒郁人体的卫阳之气而变为热,所以仲景的《伤寒论》中有已发热或未发热的记载。如果是伤暑,则是先发热,热极而后恶寒,因为火盛必然克金,肺性本寒,所以又恶寒。然而伤暑的发热恶寒虽然与伤寒相似,但其原因实际上是不同的,学者如果能深入研究这一点,就能理解大半了。脉洪大而数,甚至芤,与伤寒的脉浮紧相对。独见于右手的,与伤寒的左脉大相对,右手主上焦气分,且火克金,暑从上而下,不像伤寒从下而上,左手主下焦血分,所以伤暑的左脉反而小于右脉。口渴严重、面色红赤的,与伤寒太阳证面色不赤、口不渴相对;火烁津液,所以口渴,火盛必然烦躁,面色红赤是烦躁的表现,烦字从火后页,表示火现于面。大量出汗的,与伤寒汗不出相对。首用白虎汤的例子,因为白虎是秋金之气,所以能退烦暑,白虎是暑温的正例。

其源出自《金匮》,遵循先圣的成法。

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方(见前文)

二十三、《金匮》中说太阳中暑,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脉象弦细芤迟,小便后,突然感到毛骨悚然,手足逆冷,稍有劳累,身体就发热,口开前板齿燥,如果发汗,则恶寒加重,加温针,则发热加重,多次下利,则淋病加重,可以用东垣的清暑益气汤。

张石顽注:说太阳中暑,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这是因为暑而伤风露之邪,是手太阳小肠经的标证。手太阳小肠属火,上应心包,二经都能制金烁肺,肺受火刑,所以发热恶寒类似于足太阳证。其脉象或见弦细,或见芤迟,小便后,突然感到毛骨悚然,这是热伤肺胃之气,阳明本证(我认为:小便后,突然感到毛骨悚然,似乎不是阳明证,而是足太阳膀胱证。因为膀胱主水,火邪太甚而制金,则寒水来为金母复仇。所谓五行之极,反兼胜已之化)。发汗则恶寒加重的,是因为气虚重夺其津(当作阳)。温针则发热加重的,是因为重伤经中之液,转助时火。肄虐于外。多次下利则淋病加重的,是因为劫其在里之阴,热势乘机内陷。此段经文,本来没有方治,东垣特立清暑益气汤,足以补充仲景的未逮,我认为:此言太过。仲景当日,必有不可立方的缘故,或曾立方而后世脱简,皆未可知,岂东垣能立而仲景反不能立乎?但细按此证,恰可用清暑益气汤,曰可者,仅可而有所未尽之词,尚望遇是证者,临时斟酌尽善。至于沈目南的《金匮要略注》,说当用辛凉甘寒,实际上与此证不合。因为身重疼痛,证兼寒湿。即目南自注,说发热恶寒身重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内暑而兼阴湿之变。岂有阴湿而用甘寒柔以济柔之理?既曰阴湿,岂辛凉所能胜任!不待辩而自明。

清暑益气汤方(辛甘化阳酸甘化阴复法)

黄芪(一钱) 黄柏(一钱) 麦冬(一钱) 青皮(一钱) 白术(一钱五分) 升麻(三分) 当归(七分) 炙草(一钱) 神曲(一钱) 人参(一钱) 泽泻(一钱) 五味子(八分) 陈皮(一钱) 苍术(一钱五分) 葛根(三分) 生姜(二片) 大枣(二枚)

水五杯,煮取二杯,渣再煎一杯,分温三服。虚者得宜,实者禁用;汗不出而但热者禁用。

二十四、手太阴暑温,如上条证,但汗不出的,用新加香薷饮治疗。

证如上条,指形似伤寒,右脉洪大,左手反小,面赤口渴而言。但以汗不能自出,表实为异,故用香薷饮发暑邪之表。香薷辛温芳香,能由肺之经而达其络。鲜扁豆花,凡花皆散,取其芳香而散,且保肺液,以花易豆者,恶其呆滞,夏日所生之物,多能解暑,惟扁豆花为最,如无花时,用鲜扁豆皮,若再无此,用生扁豆皮。厚朴苦温,能泄食满,厚朴皮也,虽走中焦,究竟肺主皮毛,以皮从皮,不为治上犯中。若黄连甘草,纯然里药,暑病初起,且不必用,恐引邪深入,故易以连翘、银花,取其辛凉达肺经之表,纯从外走,不必走中。

温病最忌辛温,暑病不忌者,以暑必兼湿,湿为阴邪,非温不解,故此方香薷、厚朴用辛温,而余则佐以辛凉。下文湿温论中,不惟不忌辛温,且用辛热。

新加香薷饮方(辛温复辛凉法)

香薷(二钱) 银花(三钱) 鲜扁豆花(三钱) 厚朴(二钱) 连翘(二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先服一杯,得汗止后服;不汗再服;服尽不汗,再作服。

二十五、手太阴暑温,服香薷饮,微得汗,不可再服香薷饮重伤其表,暑必伤气,最令表虚,虽有余证,知在何经,以法治之。

按伤寒非汗不解,最喜发汗;伤风亦非汗不解,最忌发汗,只宜解肌,此麻桂之异其治,即异其法也。温病亦喜汗解,最忌发汗,只许辛凉解肌,辛温又不可用,妙在导邪外出,俾营卫气血调和,自然得汗,不必强责其汗也。若暑温、湿温则又不然,暑非汗不解,可用香薷发之,发汗之后,大汗不止,仍归白虎法,固不比伤寒伤风之漏汗不止,而必欲桂附护阳实表,亦不可屡虚其表,致令厥脱也,观古人暑门有生脉散法,其

义自见。

二六、手太阴暑温,无论是已经发汗,还是未发汗,如果汗出不止,烦渴且喘,脉象洪大有力的,用白虎汤治疗;如果脉象洪大而中空的,用白虎加人参汤治疗;如果身体沉重,是湿气重,用白虎加苍术汤治疗;如果汗多且脉象散大,喘喝欲脱的,用生脉散治疗。

这一条与上文的区别,只是多了一句“已经发汗”。

白虎加苍术汤方

就是在白虎汤中加入苍术三钱。

汗多且脉象散大,说明阳气发泄太过,内虚无法留住阳气。生脉散通过酸甘化阴,守住阴气以留住阳气,阳气留住,汗自然就止住了。以人参为主药,用来补肺中的元气。

生脉散方(酸甘化阴法)

人参(三钱) 麦冬(不去心,二钱) 五味子(一钱)

用水三杯,煮取八分二杯,分两次服用,药渣再煎服,如果脉象不收敛,再继续服用,直到脉象收敛为止。

二七、手太阴暑温,发汗后,暑证症状减轻,但头微胀,眼睛不清爽,余邪未解的,用清络饮治疗;如果邪气未解而进入中下焦的,用中下法治之。

既然是余邪,显然不能用重剂,只需用芳香轻药清除肺络中的余邪即可。如果病深入中下焦,就不能用浅药治深病了。

清络饮方(辛凉芳香法)

鲜荷叶边(二钱) 鲜银花(二钱) 西瓜翠衣(二钱) 鲜扁豆花(一枝) 丝瓜皮(二钱) 鲜竹叶心(二钱)

用水二杯,煮取一杯,每日服用两次。凡是暑伤肺经气分的轻证都可以使用。

二八、手太阴暑温,只有咳嗽没有痰,咳声清高的,用清络饮加甘草、桔梗、甜杏仁、麦冬、知母治疗。

咳嗽没有痰,说明不是痰嗽,咳声清高,声音清亮,久咳则哑,偏于火而不兼湿。用清络饮清除肺络中无形的热,加甘草、桔梗开提,甜杏仁利肺而不伤气,麦冬、知母保护肺阴而制火。

清络饮加甘桔甜杏仁麦冬汤知母方

就是在清络饮中加入甘草一钱,桔梗二钱,甜杏仁二钱,麦冬三钱,知母三钱。

二九、两太阴暑温,咳嗽且有痰,咳声重浊,痰多但不甚渴,渴不多饮的,用小半夏加茯苓汤再加厚朴、杏仁治疗。

既咳嗽又有痰,痰涎多,咳声重浊,重浊是土音,说明兼有足太阴湿土。不甚渴,渴不多饮,说明体内有水,这是暑温兼有水饮的情况。所以用小半夏加茯苓汤,蠲饮和中;再加厚朴、杏仁,利肺泻湿,预防喘满;用甘澜水,取其走而不守的特性。

这一条本应归入湿温,但列在这里,是为了与上条形成对照,可以互相印证。

小半夏加茯苓汤再加厚朴杏仁方(辛温淡法)

半夏(八钱) 茯苓块(六钱) 厚朴(三钱) 生姜(五钱) 杏仁(三钱)

用甘澜水八杯,煮取三杯,温服,每日三次。

三十、脉虚夜寐不安,烦渴舌赤,时有谵语,目常开不闭,或喜闭不开,是暑邪入手厥阴。手厥阴暑温,用清营汤治疗;舌白滑的,不能用清营汤。

夜寐不安,是心神虚而阳气不能入阴。烦渴舌赤,是心火旺盛而心体亏虚。时有谵语,是神明欲乱。目常开不闭,目为火户,火性急,常欲开以泄火,且阳气不能下交于阴;或喜闭不喜开,是阴被亢阳所损,阴损则恶见阳光。所以用清营汤急清宫中之热,保护离中之虚。如果舌白滑,不仅是热重,湿也重,湿重忌用柔润药,应在湿温例中求治,所以不能用清营汤。

清营汤方(咸寒苦甘法)

犀角(三钱) 生地(五钱) 元参(三钱) 竹叶心(一钱) 麦冬(三钱) 丹参(二钱) 黄连(一钱五分) 银花(三钱) 连翘(连心用,二钱)

用水八杯,煮取三杯,每日三次服用。

三一、手厥阴暑温,身热不恶寒,神志不清且时时谵语的,用安宫牛黄丸治疗,紫雪丹也可以使用。

身热不恶寒,已经没有手太阴证,神气欲昏,且时时谵语,与上条时有谵语不同,谨防内闭,所以用芳香开窍、苦寒清热为急。

安宫牛黄丸、紫雪丹(方义见前)

三二、暑温寒热,舌白不渴、吐血的,称为暑瘵,难治,用清络饮加杏仁、薏仁、滑石汤治疗。

寒热,是热伤于表;舌白不渴,是湿伤于里;都在气分,又吐血,是表里气血俱病,岂不是暑瘵重证?此证纯清则碍虚,纯补则碍邪,所以用清络饮清血络中之热,而不犯手;加杏仁利气,因为气为血帅;薏仁、滑石,利在里之湿,希望邪退气宁而血可止。

清络饮加杏仁薏仁滑石汤方

就是在清络饮中加入杏仁二钱,滑石末三钱,薏仁三钱,服法如前。

三三、小儿暑温,身热,突然痉厥,称为暑痫,用清营汤治疗,也可以少量使用紫雪丹。

小儿的阴气比大人更虚,何况是暑月!一旦得暑温,很快会从卫分进入营分,因为小儿的脏腑薄。血络受火邪逼迫,火极而生内风,俗称急惊,如果乱用发散消导,很快就会死亡,只有用清营汤清营分之热而保津液,使液充阳和,自然汗出而解,千万不可发汗。可以少量使用紫雪丹,清包络之热而开内窍。

三四、大人暑痫,也用同样的方法。热初入营,肝风内动,手足抽搐,可以在清营汤中加入勾藤、丹皮、羚羊角。

清营汤、紫雪丹(方法见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一-上焦篇-暑温-注解

暑温:中医病名,指因暑热之邪侵袭人体而引起的温病,症状包括发热、口渴、面赤、汗出等。

白虎汤:白虎汤是中医经典方剂之一,主要用于治疗阳明经热盛证,症见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等。方中石膏清热,知母滋阴,粳米、甘草和中。

脉芤:中医脉象之一,形容脉象浮大而中空,如同葱管,常见于失血或津液亏损的情况。

手太阴:中医经络名,指肺经,属于十二正经之一。

金匮:指《金匮要略》,是东汉张仲景所著的医学经典,主要论述内科杂病的诊断和治疗。

清暑益气汤:中医方剂,主要用于治疗暑湿伤气证,具有清暑利湿、益气生津的功效。

香薷饮:中医方剂,主要用于治疗暑湿感冒,具有解表化湿、和中理气的功效。

辛温复辛凉法:中医治疗方法,指在治疗过程中同时使用辛温和辛凉的药物,以达到调和阴阳、祛邪扶正的目的。

生脉散:生脉散是中医方剂,主要用于治疗气阴两虚证,症见汗多、脉散大、喘喝欲脱等。方中人参补气,麦冬、五味子滋阴。

清络饮:清络饮是中医方剂,主要用于清肺络中余邪,适用于暑伤肺经气分之轻证。方中鲜荷叶、鲜银花等具有辛凉芳香之效。

小半夏加茯苓汤:小半夏加茯苓汤是中医方剂,主要用于治疗痰饮内停证,症见咳痰、痰多、不甚渴等。方中半夏、茯苓化痰利湿,生姜、杏仁和中。

清营汤:清营汤是中医方剂,主要用于治疗暑温入营证,症见夜寐不安、烦渴舌赤、时有谵语等。方中犀角、生地清热凉血,麦冬、元参滋阴。

安宫牛黄丸:安宫牛黄丸是中医急救方剂,主要用于治疗热入心包证,症见高热、神昏、谵语等。方中牛黄、犀角清热开窍,珍珠、朱砂安神。

紫雪丹:紫雪丹是中医方剂,主要用于治疗热入心包证,症见高热、神昏、谵语等。方中石膏、寒水石清热,麝香、冰片开窍。

暑瘵:暑瘵是中医病名,指暑温病中出现的吐血症状,属于表里气血俱病的重证。

暑痫:暑痫是中医病名,指暑温病中出现的痉厥症状,多见于小儿,因暑热内盛、肝风内动所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一-上焦篇-暑温-评注

本文主要论述了暑温的病因、病机、症状及治疗方法。暑温是因暑热之邪侵袭人体而引起的温病,其症状与伤寒相似,但病因和病机不同。暑温的治疗主要以清热解暑、益气生津为主,常用的方剂有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清暑益气汤和香薷饮等。

文中详细描述了暑温的脉象特点,如右脉洪大而数,左脉反小于右,口渴甚,面赤,汗大出等,这些症状反映了暑热之邪对肺经的影响。白虎汤作为治疗暑温的主要方剂,具有清热生津的功效,适用于暑热盛而津液亏损的情况。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暑温与伤寒的区别,强调了暑温的治疗不宜过度发汗,以免伤及正气。清暑益气汤和香薷饮的使用,体现了中医治疗暑温时注重调和阴阳、祛邪扶正的原则。

本文不仅详细阐述了暑温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还通过对比伤寒和暑温的不同,强调了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性。通过对脉象、症状的细致分析,本文为临床治疗暑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暑温的深入分析,展示了中医在温病治疗中的独特理论和丰富经验,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和学术意义。

本文选自《温病条辨》,是清代著名医家吴鞠通所著,主要论述了暑温病的辨证论治。暑温是温病的一种,多发生于夏季,因感受暑热之邪而发病。本文详细描述了暑温病的不同证型及其对应的治疗方法,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

首先,本文对暑温病的不同证型进行了细致的区分。例如,手太阴暑温、手厥阴暑温等,分别对应不同的症状和治疗方法。这种细致的辨证方法,体现了中医对疾病认识的深刻性和全面性。

其次,本文在治疗上采用了多种方剂,如白虎汤、生脉散、清络饮等,这些方剂各有其独特的功效和适应症。例如,白虎汤用于阳明经热盛证,生脉散用于气阴两虚证,清络饮用于清肺络中余邪。这些方剂的选择和应用,充分体现了中医方剂学的丰富性和灵活性。

此外,本文还特别强调了暑温病中的一些重证,如暑瘵、暑痫等。这些病症往往病情危急,需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例如,暑瘵中的吐血症状,暑痫中的痉厥症状,都需要根据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方剂进行治疗。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暑温病的详细论述,展示了中医在温病治疗上的独特优势和丰富经验。其辨证论治的方法和方剂的应用,不仅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也为后世医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一-上焦篇-暑温》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040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