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吴鞠通(1758年—1836年),清代医学家。他以研究温病学闻名,著有《温病条辨》。
年代:清代(19世纪初)。
内容简要:共6卷,系统论述了温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书中提出了“三焦辨证”的理论,对后世温病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一-上焦篇-序-原文
夫立德立功立言,圣贤事也,瑭何人斯,敢以自任?
缘瑭十九岁时,父病年余,至于不起,瑭愧恨难名,哀痛欲绝,以为父病不知医,尚复何颜立天地间,遂购方书,伏读于苫块之余,至张长沙“外逐荣势,内忘身命”之论,因慨然弃举子业专事方术。
越四载,犹子巧官病温。
初起喉痹,外科吹以冰硼散,喉遂闭,又遍延诸时医治之,大抵不越双解散、人参败毒散之外,其于温病治法,茫乎未之闻也,后至发黄而死。
瑭以初学,未敢妄赞一词,然于是证,亦未得其要领。
盖张长沙悲宗族之死,作《玉函经》,为后世医学之祖,奈《玉函》中之《卒病论》,亡于兵火,后世学人,无从仿效,遂至各起异说,得不偿失。
又越三载,来游京师,检校《四库全书》,得明季吴又可《温疫论》,观其议论宏阔,实有发前人所未发,遂专心学步焉。
细察其法,亦不免支离驳杂,大抵功过两不相掩,盖用心良苦,而学术未精也。
又遍考晋唐以来诸贤议论,非不珠璧琳琅,求一美备者,盖不可得,其何以传信于来兹!
瑭进与病谋,退与心谋,十阅春秋,然后有得,然未敢轻治一人。
癸丑岁,都下温疫大行,诸友强起瑭治之,大抵已成坏病,幸存活数十人,其死于世俗之手者,不可胜数。
呜呼!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
因有志采辑历代名贤着述,去其驳杂,取其精微,间附己意,以及考验,合成一书,名曰《温病条辨》,然未敢轻易落笔。
又历六年,至于戊午,吾乡汪瑟庵先生促瑭曰∶来岁己未湿土正化,二气中温厉大行,子盍速成是书,或者有益于民生乎!
瑭愧不敏,未敢自信,恐以救人之心,获欺人之罪,转相仿效,至于无穷,罪何自赎哉!
然是书不出,其得失终未可见,因不揣固陋,黾勉成章,就正海内名贤,指其疵谬,历为驳正,将万世赖之无穷期也。
淮阴吴瑭自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一-上焦篇-序-译文
立德、立功、立言,是圣贤的事业,我吴瑭是什么人,怎敢自认为能承担这样的责任?
因为我十九岁时,父亲病了一年多,最终不治身亡,我深感愧疚和悔恨,悲痛欲绝,认为连父亲的病都无法医治,还有什么脸面立于天地之间,于是购买了医书,在守丧期间苦读,读到张仲景的‘外逐荣势,内忘身命’的论述,便毅然放弃了科举,专心研究医术。
过了四年,我的侄子巧官得了温病。
起初是喉痹,外科医生用冰硼散吹喉,结果喉咙反而闭得更紧,又请了许多当时的医生治疗,大多用的是双解散、人参败毒散之类的药,对于温病的治法,他们似乎一无所知,最终巧官因发黄而死。
我当时初学医术,不敢妄加评论,但对于这种病症,也没有掌握要领。
张仲景因悲叹宗族之死,撰写了《玉函经》,成为后世医学的鼻祖,可惜《玉函经》中的《卒病论》在战乱中失传,后世学者无从学习,导致各家学说纷起,得不偿失。
又过了三年,我来到京师,查阅《四库全书》,发现了明代吴又可的《温疫论》,觉得他的论述非常宏阔,确实有前人未曾提及的见解,于是专心学习。
仔细研究他的方法,发现也不免有些支离破碎,功过参半,虽然用心良苦,但学术上还不够精纯。
我又广泛查阅了晋唐以来各位名医的论述,虽然他们的见解如珠玉般珍贵,但要找到一个完美无缺的,却是不可能的,这怎么能让后人信服呢!
我一边与疾病斗争,一边与内心较量,经过十年的努力,终于有所收获,但仍然不敢轻易为别人治病。
癸丑年,京城爆发了大规模的温疫,朋友们极力劝我出手治疗,虽然大多是已经恶化的病症,但幸运的是救活了几十人,而那些死于庸医之手的人,不计其数。
唉!百姓何罪,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医生的误治,这样的医生还不如没有,医术不精,还不如不学医。
因此,我立志编纂历代名医的著作,去除其中的杂乱,取其精华,并加入自己的见解,经过反复验证,编成一部书,名为《温病条辨》,但一直不敢轻易动笔。
又过了六年,到了戊午年,我的同乡汪瑟庵先生催促我说:‘明年己未年,湿土正化,二气中温厉大行,你何不赶紧完成这本书,或许对百姓有益呢!’
我自愧才疏学浅,不敢自信,担心以救人之心,反而招致欺人之罪,若后人效仿,后果不堪设想,罪责如何赎清!
但如果这本书不出版,其中的得失终究无法显现,因此我不顾自己的浅陋,努力完成此书,希望得到天下名医的指正,指出其中的错误,加以修正,以便后世永远受益。
淮阴吴瑭自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一-上焦篇-序-注解
立德立功立言:指建立道德、功业和言论,是圣贤所追求的三不朽。
张长沙:即张仲景,东汉著名医学家,被尊为医圣,著有《伤寒杂病论》。
玉函经:张仲景的医学著作,包含《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是中医经典之一。
温疫论:明代吴又可所著的关于温病学的医学著作。
温病条辨:吴瑭所著的温病学专著,系统总结了温病的理论和治疗方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一-上焦篇-序-评注
本文是吴瑭自序,详细叙述了他从医的动机、学习经历和著书立说的过程。吴瑭因父亲病逝而深感愧疚,决心学医以弥补遗憾。他通过自学和实践,逐渐掌握了温病治疗的精髓,并在京师广泛阅读医学典籍,最终著成《温病条辨》。
吴瑭的自序不仅是对个人经历的回顾,更是对医学发展的深刻反思。他批评了当时医学界的混乱局面,指出许多医者缺乏系统的学习和实践,导致治疗效果不佳,甚至误人性命。吴瑭通过自己的努力,试图改变这一现状,为后世医者提供可靠的参考。
《温病条辨》的创作过程体现了吴瑭严谨的学术态度和高度的责任感。他不仅广泛收集历代名医的论述,还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去粗取精,力求完善。吴瑭的著作不仅是对温病学的系统总结,更是对中医理论的重大贡献。
吴瑭的自序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医疗状况和人们对医学的期待。他深感医者责任重大,认为学医不精不仅无益于民,反而可能害人。因此,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提高医学水平,造福百姓。吴瑭的著作和思想对后世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医温病学的重要基石。
总的来说,吴瑭的自序不仅是一篇个人经历的叙述,更是一篇对医学发展的深刻反思和总结。他的严谨态度、责任感和对医学的热爱,为后世医者树立了榜样,也为中医温病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