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一-上焦篇-原病篇

作者: 吴鞠通(1758年—1836年),清代医学家。他以研究温病学闻名,著有《温病条辨》。

年代:清代(19世纪初)。

内容简要:共6卷,系统论述了温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书中提出了“三焦辨证”的理论,对后世温病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一-上焦篇-原病篇-原文

皆静者,勿刺也;其可刺者,急取之,不汗出则泄。所谓勿刺者,有死征也。

热病七日八日动喘而弦者,急刺之,汗且自出,浅刺手大指间。

热病七日八日脉微小,病者溲血,口中干,一日半而死,脉代者一日死。

热病已得汗出而脉尚躁,喘,且复热,勿刺肤,喘甚者死。

热病七日八日脉不躁,躁不散数,后三日中有汗,三日不汗四日死;未曾汗者,勿腠刺之。

热病不知所痛,耳聋不能自收,口干,阳热甚,阴颇有寒者,热在骨髓,死不可治。

热病已得汗而脉尚躁盛,此阴脉之极也,死;其得汗而脉静者,生。

热病者,脉尚躁盛而不得汗者,此阳脉之极也,死(阳脉之极,虽云死征,较前阴阳俱静有差,此证犹可大剂急急救阴,亦有活者。盖已得汗而阳脉躁甚,邪强正弱,正尚能与邪争,若留得一分正气,便有一分生理,只在留之得法耳。至阴阳俱静,邪气深入下焦阴分,正无捍邪之意,直听邪之所为,不死何待)。

脉盛躁,得汗静者生。

热病不可刺者有九∶一曰汗不出,大颧发赤,哕者死。二曰泄而腹满甚者死。三曰目不明,热不已者死。四曰老人婴儿,热而腹满者死。五曰汗大出,呕。下血者死。六曰舌本烂,热不已者死。七曰咳而衄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八曰髓热者死。九曰热而痉者死,腰折、螈 、齿噤 也。凡此九者不可刺也。

太阳之脉色荣颧骨,热病也,与厥阴脉争见者,死期不过三日。

少阳之脉色荣颊前,热病也,与少阴脉争见者,死期不过三日。

此节历叙热病之死征,以禁人之刺,盖刺则必死也。然刺固不可,亦间有可药而愈者。盖刺法能泄能通,开热邪之闭结最速,至于益阴以留阳,实刺法之所短,而汤药之所长也。

热病三日而气口静人迎躁者,邪机尚浅,在上焦,故取之诸阳以泄其阳邪,阳气通则汗随之;实其阴以补其不足者,阳盛则阴衰,泻阳则阴得安其位,故曰实其阴,泻阳之有余,即所以补阴之不足,故曰补其不足也(实其阴以补其不足,此一句,实治温热之吃紧大纲。盖热病未有不耗阴者,其耗之未尽则生,尽则阳无留恋,必脱而死也。真能体味此理,思过半矣。此论中治法,实从此处入手)。

身热甚而脉之阴阳皆静,脉证不应,阳证阴脉,故曰勿刺。

热病七、八日动喘而弦,喘为肺气实,弦为风火鼓荡,故浅刺手大指间,以泄肺气,肺之热痹开则汗出。大指间,肺之少商穴也。

热证七、八日脉微小者,邪气深入下焦血分,逼血从小便出,故溲血,肾精告竭,阴液不得上潮,故口中干;脉至微小,不惟阴精竭,阳气亦从而竭矣,死象自明。倘脉实者可治,法详于后。

热病已得汗,脉尚躁而喘,故知其复热也;热不为汗衰,火热克金故喘,金受火克,肺之化源欲绝,故死。间有可治,法详于后。

热病不知所痛,正衰不与邪争也;耳聋,阴伤精欲脱也;不能自收,真气惫也;口干热甚,阳邪独盛也;阴颇有寒,此寒字,作虚字讲,谓下焦阴分颇有虚寒之证,以阴精亏损之人,真气败散之象已见,而邪热不退,未有不乘其空虚而入者,故曰热在骨髓,死不治也。

其有阴衰阳盛而真气未至溃败者,犹有治法,详见于后。

热病已得汗而脉尚躁盛,此阴虚之极,故曰死。然虽不可刺,犹可以药沃之得法,亦有生者,法详于后。

脉躁盛不得汗,此阳盛之极也。阳盛而至于极,阴无容留之地,故亦曰死。然用药开之得法,犹可生,法详于后。

汗不出而颧赤,邪盛不得解也;哕,脾阴病也。阴阳齐病,治阳碍阴,治阴碍阳,故曰死也。泄而腹满甚,脾阴病重也,亦系阴阳皆病。目不明,精散而气脱也。经曰∶精散视岐,又曰气脱者目不明。热犹未已,仍铄其精而伤其气,不死得乎!老人婴儿,一则孤阳已衰,一则稚阳未足,既得温热之阳病,又加腹满之阴病,不必至于满甚,而已有死道焉。汗不出为邪阳盛,呕为正阳衰;下血者,热邪深入不得外出,必逼迫阴络之血下注,亦为阴阳两伤也。舌本烂,肾脉胆脉心脉皆循喉咙系舌本,阳邪深入,则一阴一阳之火结于血分,肾水不得上济,热退犹可生,热仍不止,故曰死也。咳而衄,邪闭肺络,上行清道,汗出邪泄可生,不然则化源绝矣。髓热者,邪入至深至于肾部也。热而痉,邪入至深至于肝部也。以上九条,虽皆不可刺,后文亦间立治法,亦有可生者。

太阳之脉色荣颧骨为热病者,按手太阳之脉,由目内 斜络于颧,而与足太阳交,是颧者两太阳交处也,太阳属水,水受火沸,故色荣赤为热病也;与厥阴脉争见,厥阴,木也,水受火之反克,金不来生木反生火,水无容足之地,故死速也。

少阳之脉色荣颊前为热病者,按手少阳之脉,出耳前,过客主人前(足少阳穴),交颊至目锐 而交足少阳,是颊前两少阳交处也,少阳属相火,火色现于二经交会之处,故为热病也;与少阴脉争见,少阴属君火,二火相炽,水难为受,故亦不出三日而死也。

九、《评热病论》∶帝曰∶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岐伯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

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也。

今汗出而辄复热者,邪气胜也;

不能食者,精无俾也;病而留者,其寿可立而倾也。

且夫《热论》曰∶汗出而脉尚躁盛者死。

今脉不与汗相应,此不胜其病也,其死明矣。

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

今见三死,不见一生,虽愈必死也。

此节语意自明,经谓必死之证,谁敢谓生,然药之得法,有可生之理,前所谓针药各异用也,详见后。

十、《刺热篇》曰∶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热。

热争则狂言及惊,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庚辛甚,甲乙大汗,气逆则庚辛日死。

刺足厥阴、少阳,其逆则头痛员员脉引冲头也。

肝病小便先黄者,肝脉络阴器;又肝主疏泄。

肝病则失其疏泄之职,故小便先黄也。

腹痛多卧,木病克脾土也。

热争,邪热甚而与正气相争也。

狂言及惊,手厥阴心包病也,两厥阴同气,热争,则手厥阴亦病也。

胁满痛,肝脉行身之两旁,胁其要路也。

手足躁不得安卧,肝主风,风淫四末,又木病克土,脾主四肢,木病热,必吸少阴肾中真阴,阴伤,故骚扰不得安卧也。

庚辛金日克木,故甚。

甲乙肝木旺时,故汗出而愈。

气逆谓病重而不顺其可愈之理,故逢其不胜之日而死也。

刺足厥阴、少阳,厥阴系本脏,少阳,厥阴之腑也,并刺之者,病在脏,泻其腑也。

逆则头痛以下,肝主升,病极而上升之故。

自庚辛日甚以下之理,余脏仿此。

十一、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

热争则卒心痛,烦闷善呕,头痛面赤无汗;壬癸甚,丙丁大汗,气逆则壬癸死。

刺手少阴、太阳。

心病先不乐者,心包名膻中,居心下代君用事,经谓膻中为臣使之官,喜乐出焉,心病故不乐也。

卒心痛,凡实痛,皆邪正相争,热争,故卒然心痛也。

烦闷,心主火,故烦,膻中气不舒,故闷。

呕,肝病也,两厥阴同气,膻中代心受病,故热甚而争之后,肝病亦见也,且邪居膈上,多善呕也。

头痛,火升也。

面赤,火色也。

无汗,汗为心液,心病故汗不得通也。

十二、脾热病者,先头重,颊痛,烦心,颜青,欲呕,身热;

热争则腰痛,不可用俯仰,腹满泄,两颔痛;甲乙甚,戊己大汗,气逆则甲乙死。

刺足太阴、阳明。

脾病头先重者。脾属湿土,性重,经谓湿之中人也,首如裹,故脾病头先重也。

颊,少阳部也,土之与木,此负则彼胜,土病而木病亦见也。

烦心,脾脉注心也。

颜青欲呕,亦木病也。

腰痛不可用俯仰,腰为肾之府,脾主制水,肾为司水之神,脾病不能制水,故腰痛;再脾病胃不能独治,阳明主合同束而利机关,故痛而至于不可用俯仰也。

腹满泄,脾经本病也。

颔痛,亦木病也。

十三、肺热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恶风寒,舌上黄,身热;

热争则喘咳,痛走胸膺背,不得太息,头痛不堪,汗出而寒;丙丁甚,庚辛大汗,气逆则丙丁死。

刺手太阴、阳明,出血如大豆,立已。

肺病先恶风寒者,肺主气,又主皮毛,肺病则气贲郁不得捍卫皮毛也。

舌上黄者,肺气不化则湿热聚而为黄苔也(按苔字,方书悉作胎。胎乃胎包之胎,特以苔生舌上,故从肉旁。不知古人借用之字甚多。盖湿热蒸而生苔,或黄、或白、或青、或黑。皆因病之深浅、或寒、或热、或燥、或湿而然,如春夏间石上土 之阴面生苔者然。故本论苔字。悉从草不从肉)。

喘,气郁极也。

咳,火克金也。

胸膺,背之府也,皆天气主之,肺主天气,肺气郁极,故痛走胸膺背也,走者,不定之词。

不得太息,气郁之极也。

头痛不堪,亦天气贲郁之极也。

汗出而寒,毛窍开,故汗出,汗出卫虚,故恶寒,又肺本恶寒也。

十四、肾热病者,先腰痛, 酸,苦渴数饮,身热;

热争则项痛而强, 寒且酸,足下热,不欲言,其逆则项痛,员员澹澹然;戊己甚,壬癸大汗。气逆则戊己死。

刺足少阴、太阳。

肾病腰先痛者,腰为肾之府,又肾脉贯脊会于督之长强穴。

,肾脉入跟中,以上 内,太阳之脉亦下贯 内,即 也;酸,热烁液也。

苦渴数饮,肾主五液而恶燥,病热则液伤而燥,故苦渴而饮水求救也。

项,太阳之脉,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肾病至于热争,脏病甚而移之腑,故项痛而强也。

寒且酸, 义见上,寒,热极为寒也;酸,热烁液也。

足下热,肾脉从小指之下,斜趋足心涌泉穴,病甚而热也。

不欲言,心主言,肾病则水克火也。

员员澹澹,状其痛之甚而无奈也。

十五、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

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

此节言五脏欲病之先,必各现端绪于其部分,示人早治,以免热争则病重也。

十六、《热论篇》∶帝曰∶热病已愈,时有所遗者,何也?

岐伯曰∶诸遗者,热甚而强食之,故有所遗也。

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热有所藏,因其谷气相薄,两热相合,故有所遗也。

帝曰∶治遗奈何?

岐伯曰∶视其虚实,调其逆从,可使必已也。

帝曰∶病热当何禁之?

岐伯曰∶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

此节言热病之禁也,语意自明。

大抵邪之着人也,每借有质以为根据附,热时断不可食,热退必须少食,如兵家坚壁清野之计,必俟热邪尽退,而后可大食也。

十七、《刺法论》∶帝曰∶余闻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不施救疗,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

伯曰∶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此言避疫之道。

按此下尚有避其毒瓦斯若干言,以其想青气想白气等,近于祝由家言,恐后人附会之词,故节之,要亦不能外“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二句之理,语意已尽,不必滋后学之惑也。

十八、《玉板论要》曰∶病温虚甚死。

病温之人,精血虚甚,则无阴以胜温热,故死。

十九、《平人气象论》曰∶人一呼脉三动,一吸脉三动而躁,尺热曰病温,尺不热脉滑曰病风,脉涩曰痹。

呼吸俱三动,是六、七至脉矣,而气象又躁急,若尺部肌肉热,则为病温。盖温病必伤金水二脏之津液,尺之脉属肾,尺之穴属肺也,此处肌肉热,故知为病温。其不热而脉兼滑者,则为病风,风之伤人也,阳光受之,尺为阴,故不热也。如脉动躁而兼涩,是气有余而血不足,病则为痹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一-上焦篇-原病篇-译文

如果病人完全安静,不要针刺;如果病人可以针刺,要迅速针刺,如果不出汗就会泄泻。所谓不要针刺的情况,是因为有死亡的征兆。

热病七天八天时,病人出现气喘且脉象弦紧的,要迅速针刺,汗会自然流出,浅刺手大指间。

热病七天八天时,脉象微弱,病人尿血,口干,一天半内会死亡,脉象代脉的一天内会死亡。

热病已经出汗,但脉象仍然躁动,气喘,且再次发热,不要针刺皮肤,气喘严重的会死亡。

热病七天八天时,脉象不躁动,躁动但不散乱且不频繁,三天内会有汗,三天内不出汗四天内会死亡;如果从未出汗,不要针刺腠理。

热病病人不知道疼痛,耳聋不能自理,口干,阳热极盛,阴部略有寒象的,热在骨髓,无法治愈。

热病已经出汗,但脉象仍然躁动且强盛,这是阴脉的极限,会死亡;如果出汗后脉象平静的,会存活。

热病病人,脉象仍然躁动且强盛但不出汗的,这是阳脉的极限,会死亡(阳脉的极限,虽然说是死亡的征兆,但与前文阴阳都平静的情况有所不同,这种情况还可以用大剂量的药物紧急救阴,也有存活的可能。因为已经出汗但阳脉仍然躁动,邪气强盛,正气虚弱,正气还能与邪气抗争,如果能保留一分正气,就有一分生存的希望,关键在于如何保留正气。至于阴阳都平静的情况,邪气已经深入下焦阴分,正气没有抵抗邪气的意图,完全听任邪气所为,不死还能怎样)。

脉象强盛且躁动,出汗后脉象平静的会存活。

热病不可针刺的情况有九种:一是出汗不出,颧骨发红,打嗝的会死亡。二是泄泻且腹部极度胀满的会死亡。三是眼睛不明亮,发热不止的会死亡。四是老人和婴儿,发热且腹部胀满的会死亡。五是大量出汗,呕吐,下血的会死亡。六是舌根溃烂,发热不止的会死亡。七是咳嗽且鼻出血,不出汗或出汗不到脚的会死亡。八是骨髓发热的会死亡。九是发热且抽搐的会死亡,表现为腰折、抽搐、牙关紧闭。以上九种情况都不可针刺。

太阳经脉的颜色在颧骨处显现,是热病,与厥阴经脉争相显现的,死亡时间不超过三天。

少阳经脉的颜色在颊前显现,是热病,与少阴经脉争相显现的,死亡时间不超过三天。

这一节详细叙述了热病的死亡征兆,以禁止人们针刺,因为针刺必定会导致死亡。然而,虽然针刺不可行,但也有用药物治疗而痊愈的情况。因为针刺法能泄能通,能迅速打开热邪的闭结,至于益阴以留阳,针刺法确实不如汤药。

热病三天时,气口脉平静而人迎脉躁动的,邪气尚浅,在上焦,因此针刺诸阳经以泄阳邪,阳气通畅则汗随之而出;充实阴气以补其不足,阳盛则阴衰,泻阳则阴得安其位,因此说充实阴气,泻阳之有余,即所以补阴之不足,因此说补其不足(充实阴气以补其不足,这一句,确实是治疗温热病的关键。因为热病没有不耗阴的,耗之未尽则生,耗之尽则阳无留恋,必脱而死。真能体味此理,思过半矣。此论中治法,实从此处入手)。

身体发热严重但脉象阴阳都平静,脉证不符,阳证阴脉,因此说不要针刺。

热病七八天时,出现气喘且脉象弦紧的,气喘是肺气实,弦脉是风火鼓荡,因此浅刺手大指间,以泄肺气,肺之热痹开则汗出。大指间,是肺的少商穴。

热病七八天时,脉象微小的,邪气深入下焦血分,逼迫血液从小便排出,因此尿血,肾精告竭,阴液不得上潮,因此口干;脉象微小,不仅是阴精竭,阳气也随之竭,死亡征兆自明。如果脉象实的可以治疗,方法详见后文。

热病已经出汗,脉象仍然躁动且气喘,因此知道再次发热;热不为汗衰,火热克金因此气喘,金受火克,肺之化源欲绝,因此死亡。偶尔有可治的情况,方法详见后文。

热病病人不知道疼痛,正气衰弱不与邪气抗争;耳聋,阴伤精欲脱;不能自理,真气疲惫;口干热甚,阳邪独盛;阴部略有寒象,这里的寒字,作虚字讲,指下焦阴分略有虚寒之证,以阴精亏损之人,真气败散之象已见,而邪热不退,未有不乘其空虚而入者,因此说热在骨髓,无法治愈。

如果有阴衰阳盛而真气未至溃败的情况,还有治疗方法,详见后文。

热病已经出汗,但脉象仍然躁动且强盛,这是阴虚的极限,因此说会死亡。然而,虽然不可针刺,还可以用药物治疗得当,也有存活的可能,方法详见后文。

脉象躁动且强盛但不出汗,这是阳盛的极限。阳盛而至于极限,阴无容留之地,因此也说会死亡。然而,用药开之得当,还有存活的可能,方法详见后文。

不出汗且颧骨发红,邪盛不得解;打嗝,是脾阴病。阴阳齐病,治阳碍阴,治阴碍阳,因此说会死亡。泄泻且腹部极度胀满,是脾阴病重,也是阴阳皆病。眼睛不明亮,精散而气脱。经曰∶精散视岐,又曰气脱者目不明。热犹未已,仍铄其精而伤其气,不死得乎!老人婴儿,一则孤阳已衰,一则稚阳未足,既得温热之阳病,又加腹满之阴病,不必至于满甚,而已有死道焉。不出汗为邪阳盛,呕吐为正阳衰;下血者,热邪深入不得外出,必逼迫阴络之血下注,也是阴阳两伤。舌根溃烂,肾脉胆脉心脉皆循喉咙系舌根,阳邪深入,则一阴一阳之火结于血分,肾水不得上济,热退犹可生,热仍不止,因此说会死亡。咳嗽且鼻出血,邪闭肺络,上行清道,出汗邪泄可生,不然则化源绝矣。骨髓发热,邪入至深至于肾部。发热且抽搐,邪入至深至于肝部。以上九条,虽然都不可针刺,后文也间立治法,也有可生者。

太阳经脉的颜色在颧骨处显现为热病者,按手太阳之脉,由目内眦斜络于颧,而与足太阳交,是颧者两太阳交处也,太阳属水,水受火沸,因此色荣赤为热病也;与厥阴脉争见,厥阴,木也,水受火之反克,金不来生木反生火,水无容足之地,因此死亡迅速。

少阳经脉的颜色在颊前显现为热病者,按手少阳之脉,出耳前,过客主人前(足少阳穴),交颊至目锐眦而交足少阳,是颊前两少阳交处也,少阳属相火,火色现于二经交会之处,因此为热病也;与少阴脉争见,少阴属君火,二火相炽,水难为受,因此也不出三日而死也。

九、《评热病论》∶帝曰∶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岐伯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

人所以出汗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也。

今汗出而辄复热者,邪气胜也;

不能进食的人,精气无法得到补充;病情持续的人,寿命可能会迅速终结。

而且《热论》中说:出汗后脉搏仍然急促的人会死亡。

现在脉搏与出汗不相符,这表明病情无法控制,死亡是显而易见的。

说胡话的人,是失去了理智,失去理智的人会死亡。

现在看到三种死亡征兆,没有看到生存的迹象,即使病情有所好转,最终也会死亡。

这一节的意思很清楚,经典中说的是必死的症状,谁敢说能生还,但如果用药得当,有生还的可能,前面所说的针和药有不同的用途,详见后面。

十、《刺热篇》说:肝热病的人,小便先变黄,腹痛多卧,身体发热。

热邪与正气相争时,会出现胡言乱语和惊恐,胁部满痛,手脚躁动,无法安睡,庚辛日病情加重,甲乙日大汗,气逆则庚辛日死亡。

针刺足厥阴、少阳,气逆则头痛,脉搏牵引头部。

肝病小便先黄的原因是,肝脉络于阴器;肝主疏泄。

肝病则失去疏泄的功能,所以小便先变黄。

腹痛多卧,是因为肝木病克脾土。

热争,是指邪热严重与正气相争。

胡言乱语和惊恐,是手厥阴心包病,两厥阴同气,热争时,手厥阴也会生病。

胁部满痛,是因为肝脉行于身体两侧,胁部是其要道。

手脚躁动无法安睡,是因为肝主风,风邪侵犯四肢,肝木病克脾土,脾主四肢,肝病热,必吸少阴肾中的真阴,阴伤,所以骚扰无法安睡。

庚辛金日克木,所以病情加重。

甲乙肝木旺时,所以汗出而愈。

气逆是指病情严重而不顺其可愈之理,所以逢其不胜之日而死。

针刺足厥阴、少阳,厥阴是本脏,少阳是厥阴的腑,同时针刺,是因为病在脏,泻其腑。

气逆则头痛以下,是因为肝主升,病极而上升。

自庚辛日病情加重以下的道理,其他脏腑也类似。

十一、心热病的人,先是不快乐,几天后发热。

热争时突然心痛,烦闷善呕,头痛面赤无汗;壬癸日病情加重,丙丁日大汗,气逆则壬癸日死亡。

针刺手少阴、太阳。

心病先不快乐的原因是,心包名膻中,位于心下代君用事,经典中说膻中是臣使之官,喜乐出焉,心病所以不快乐。

突然心痛,凡是实痛,都是邪正相争,热争,所以突然心痛。

烦闷,是因为心主火,所以烦,膻中气不舒,所以闷。

呕吐,是肝病,两厥阴同气,膻中代心受病,所以热甚而争之后,肝病也出现,且邪居膈上,多善呕。

头痛,是因为火升。

面赤,是因为火色。

无汗,是因为汗为心液,心病所以汗不得通。

十二、脾热病的人,先头重,颊痛,烦心,颜青,欲呕,身热;

热争时腰痛,无法俯仰,腹满泄,两颔痛;甲乙日病情加重,戊己日大汗,气逆则甲乙日死亡。

针刺足太阴、阳明。

脾病头先重的原因是,脾属湿土,性重,经典中说湿邪中人,首如裹,所以脾病头先重。

颊,是少阳部,土与木,此负则彼胜,土病而木病也出现。

烦心,是因为脾脉注心。

颜青欲呕,也是木病。

腰痛无法俯仰,是因为腰为肾之府,脾主制水,肾为司水之神,脾病不能制水,所以腰痛;再脾病胃不能独治,阳明主合同束而利机关,所以痛而至于无法俯仰。

腹满泄,是脾经本病。

颔痛,也是木病。

十三、肺热病的人,先突然发冷,起鸡皮疙瘩,恶风寒,舌上黄,身热;

热争时喘咳,痛走胸膺背,无法深呼吸,头痛不堪,汗出而寒;丙丁日病情加重,庚辛日大汗,气逆则丙丁日死亡。

针刺手太阴、阳明,出血如大豆,立愈。

肺病先恶风寒的原因是,肺主气,又主皮毛,肺病则气郁不得捍卫皮毛。

舌上黄的原因是,肺气不化则湿热聚而为黄苔(按苔字,方书悉作胎。胎乃胎包之胎,特以苔生舌上,故从肉旁。不知古人借用之字甚多。盖湿热蒸而生苔,或黄、或白、或青、或黑。皆因病之深浅、或寒、或热、或燥、或湿而然,如春夏间石上土 之阴面生苔者然。故本论苔字。悉从草不从肉)。

喘,是因为气郁极。

咳,是因为火克金。

胸膺,是背之府,皆天气主之,肺主天气,肺气郁极,所以痛走胸膺背,走者,不定之词。

无法深呼吸,是因为气郁极。

头痛不堪,也是因为天气郁极。

汗出而寒,是因为毛窍开,所以汗出,汗出卫虚,所以恶寒,又肺本恶寒。

十四、肾热病的人,先腰痛,酸,苦渴数饮,身热;

热争时项痛而强,寒且酸,足下热,不欲言,其逆则项痛,员员澹澹然;戊己日病情加重,壬癸日大汗。气逆则戊己日死亡。

针刺足少阴、太阳。

肾病腰先痛的原因是,腰为肾之府,又肾脉贯脊会于督之长强穴。

,肾脉入跟中,以上 内,太阳之脉亦下贯 内,即 也;酸,是因为热烁液。

苦渴数饮,是因为肾主五液而恶燥,病热则液伤而燥,所以苦渴而饮水求救。

项,太阳之脉,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肾病至于热争,脏病甚而移之腑,所以项痛而强。

寒且酸, 义见上,寒,是因为热极为寒;酸,是因为热烁液。

足下热,是因为肾脉从小指之下,斜趋足心涌泉穴,病甚而热。

不欲言,是因为心主言,肾病则水克火。

员员澹澹,是形容其痛之甚而无奈。

十五、肝热病的人,左颊先赤;心热病的人,颜先赤;脾热病的人,鼻先赤;肺热病的人,右颊先赤;肾热病的人,颐先赤。

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

这一节说的是五脏欲病之先,必各现端绪于其部分,示人早治,以免热争则病重。

十六、《热论篇》∶帝曰∶热病已愈,时有所遗者,何也?

岐伯曰∶诸遗者,热甚而强食之,故有所遗也。

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热有所藏,因其谷气相薄,两热相合,故有所遗也。

帝曰∶治遗奈何?

岐伯曰∶视其虚实,调其逆从,可使必已也。

帝曰∶病热当何禁之?

岐伯曰∶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

这一节说的是热病的禁忌,意思很清楚。

大抵邪之着人也,每借有质以为根据附,热时断不可食,热退必须少食,如兵家坚壁清野之计,必俟热邪尽退,而后可大食也。

十七、《刺法论》∶帝曰∶余闻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不施救疗,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

伯说:不相互传染的人,是因为体内正气充足,邪气无法侵入。

这是在讲述避免瘟疫的方法。

按照这个道理,下面还有一些关于避免毒气的言论,比如想象青气、白气等,这些接近于祝由家的说法,担心后人会附会这些言论,所以省略了,但核心道理还是不能脱离‘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两句话,意思已经很明确了,不必再增加后学者的困惑。

十八、《玉板论要》中说:温病如果虚损严重,会导致死亡。

患有温病的人,如果精血极度虚弱,就没有足够的阴气来抵抗温热,因此会死亡。

十九、《平人气象论》中说:人一次呼气脉搏跳动三次,一次吸气脉搏跳动三次且躁动,尺部发热则称为温病,尺部不发热且脉搏滑利则称为风病,脉搏涩滞则称为痹病。

呼吸时脉搏各跳动三次,总共是六到七次脉搏跳动,而且气象又显得急躁,如果尺部的肌肉发热,则是温病。因为温病必然会损伤肺和肾这两个脏器的津液,尺部的脉属于肾,尺部的穴位属于肺,这里的肌肉发热,所以知道是温病。如果尺部不发热且脉搏滑利,则是风病,风邪伤人时,阳气受到侵袭,尺部属于阴,所以不会发热。如果脉搏躁动且涩滞,则是气有余而血不足,病症就是痹病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一-上焦篇-原病篇-注解

六元正纪大论:《六元正纪大论》是《黄帝内经》中的一篇,主要讨论六十年一甲子的气候变化规律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司天在泉:司天和在地是古代天文学和气象学中的概念,司天指天上的气候,在地指地上的气候,两者相互作用影响气候和疾病的发生。

温病:温病是中医学中的一类疾病,主要指由温热邪气引起的疾病,与伤寒不同,温病多发生在春夏季节。

伤寒:伤寒是中医学中的一类疾病,主要指由寒邪引起的疾病,多发生在秋冬季节。

伏气:伏气是中医学中的概念,指邪气潜伏在体内,待时而发,如春温、冬咳等。

戾气:戾气是中医学中的概念,指非时之气,即不按正常季节出现的气候变化,可能导致疾病。

金匮真言论:《金匮真言论》是《黄帝内经》中的一篇,主要讨论人体的精气和疾病的关系。

精者身之本:精是中医学中的概念,指人体的精华,是生命活动的基础,藏精者不易生病。

热论篇:《热论篇》是《黄帝内经》中的一篇,主要讨论热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

刺志论:《刺志论》是《黄帝内经》中的一篇,主要讨论针刺治疗的原则和方法。

生气通天论:《生气通天论》是《黄帝内经》中的一篇,主要讨论人体的生气与自然界的关系。

论疾诊尺篇:《论疾诊尺篇》是《黄帝内经》中的一篇,主要讨论通过诊脉来判断疾病的方法。

热病篇:《热病篇》是《黄帝内经》中的一篇,主要讨论热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

刺:在中医中,刺指的是针灸疗法中的针刺,用于治疗疾病。

热病:中医术语,指因外感热邪或内热过盛引起的疾病,症状包括发热、口渴、汗出等。

脉:中医诊断中的重要概念,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状态。

汗:中医认为汗是体内津液的一种表现形式,汗出可以调节体温,排除病邪。

死征:指病情严重,预后不良的征兆。

阴阳:中医理论中的基本概念,阴阳平衡是健康的基础,阴阳失调则会导致疾病。

肺气实:中医术语,指肺功能过盛或肺内有实邪。

肾精:中医认为肾藏精,精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肾精充足则生命力旺盛。

阴液:中医术语,指体内的津液,包括血液、淋巴液等,对维持生命活动至关重要。

真气:中医术语,指人体内的正气,是抵抗外邪、维持健康的重要力量。

热论:《黄帝内经》中的一篇,主要讨论热病的病因、病理、诊断和治疗。

刺热篇:《黄帝内经》中的一篇,详细描述了热病的症状及其针刺治疗方法。

肝热病:指肝脏因热邪侵袭而发生的疾病,症状包括小便黄、腹痛、身热等。

心热病:指心脏因热邪侵袭而发生的疾病,症状包括不乐、心痛、烦闷等。

脾热病:指脾脏因热邪侵袭而发生的疾病,症状包括头重、颊痛、烦心等。

肺热病:指肺脏因热邪侵袭而发生的疾病,症状包括恶风寒、舌上黄、身热等。

肾热病:指肾脏因热邪侵袭而发生的疾病,症状包括腰痛、酸、苦渴等。

五疫:古代指五种传染病,具体病名不详,但都表现为高度传染性和相似的病状。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原则,意指当人体内的正气(即正常的生理功能和抵抗力)充足时,外邪(如病毒、细菌等致病因素)就无法侵入或影响人体。这一原则强调了预防疾病的重要性,通过增强自身的正气来抵御外界邪气的侵袭。

病温虚甚死:这句话出自《玉板论要》,意指在温病(一种由温热邪气引起的疾病)中,如果患者的精血极度虚弱,无法抵抗温热邪气,那么病情将会非常严重,甚至可能导致死亡。这反映了中医对温病严重性的认识,以及精血在抵抗疾病中的重要性。

人一呼脉三动,一吸脉三动而躁:这是《平人气象论》中对脉象的描述,意指在正常呼吸下,脉象应该平稳,如果脉象过于频繁且躁动,可能是病态的反映。这种脉象的变化可以用来诊断疾病,如温病、风病或痹病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一-上焦篇-原病篇-评注

《六元正纪大论》通过对六十年一甲子的气候变化规律的描述,揭示了气候与疾病之间的密切关系。文中提到不同年份的气候变化会导致不同的疾病,如温病、暴死等,这反映了古代中医学对气候与健康关系的深刻认识。

《阴阳应象大论》则从阴阳平衡的角度探讨了疾病的发生机制。文中提到‘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强调了阴阳失衡是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这一观点体现了中医学中阴阳平衡的核心思想。

《金匮真言论》强调了‘精者身之本’的观点,认为藏精是预防疾病的关键。这一观点与《素问》中的《上古天真论》和《四气调神大论》相呼应,强调了养生和预防疾病的重要性。

《热论篇》和《刺志论》则分别从热病和针刺治疗的角度探讨了疾病的治疗原则。文中提到‘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明确了温病和暑病的区别,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法。

《生气通天论》和《论疾诊尺篇》则进一步探讨了人体的生气与自然界的关系,以及通过诊脉来判断疾病的方法。文中提到‘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描述了暑病的症状,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疗原则。

《热病篇》则详细讨论了热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文中提到‘热病三日,而气口静人迎躁者,取之诸阳五十九刺,以泻其热而出其汗’,提出了通过针刺来治疗热病的方法。

总的来说,这些古文通过对气候、阴阳、精气、热病等方面的探讨,全面展示了古代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这些理论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现代中医学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文选自《黄帝内经》,是中医经典著作之一,主要论述了热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文章详细描述了热病的各种症状和相应的治疗方法,特别是针灸疗法的应用。通过对脉象、汗出等生理现象的观察,来判断病情的轻重和预后,体现了中医诊断的精细和治疗的个性化。

文章中提到的‘刺’法,即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对特定穴位的刺激,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文章中还提到了‘勿刺’的情况,即在某些病情严重或预后不良的情况下,不宜使用针灸疗法,这反映了中医治疗中的谨慎和尊重生命的态度。

此外,文章还强调了阴阳平衡的重要性。在中医理论中,阴阳是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阴阳平衡是健康的基础。文章中提到的‘阴阳交’、‘阴脉之极’等概念,都是指阴阳失调导致的疾病状态,强调了调节阴阳平衡在治疗中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本文不仅提供了热病诊断和治疗的具体方法,还深刻阐述了中医理论中的阴阳学说和针灸疗法的应用,对于理解中医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通过对这些经典文献的学习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知识,为现代医学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这段文本选自《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著作之一,集中体现了古代中医的理论和实践。文本通过详细的症状描述和治疗方法,展示了古代医家对热病的深刻理解和丰富的治疗经验。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本不仅是对疾病症状的描述,更是对人与自然、人体内部各脏器之间关系的深刻洞察。例如,肝热病的描述中,不仅提到了肝脏本身的症状,还涉及到了肝与其他脏器如脾、肾的相互关系,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的重要性。

艺术特色方面,文本使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如将热病比喻为战争,强调了治疗时的策略性和谨慎性。此外,文本还采用了对话的形式,通过黄帝与岐伯的问答,使复杂的医学知识更加生动和易于理解。

历史价值方面,这段文本不仅是研究古代医学理论和实践的重要资料,也是了解古代社会生活、文化观念的重要窗口。通过对热病的描述和治疗,我们可以窥见古代人们对健康与疾病的认知,以及他们在面对疾病时的智慧和勇气。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是中医文化的瑰宝,不仅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和艺术魅力。通过对这段文本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的独特魅力和深远影响。

这段文本主要讨论了中医理论中的几个核心概念,包括正气与邪气的关系、温病的严重性以及脉象的诊断意义。首先,’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一原则强调了预防疾病的重要性,通过增强自身的正气来抵御外界邪气的侵袭。这一原则不仅体现了中医的预防医学思想,也反映了中医对人体自我调节能力的重视。

其次,’病温虚甚死’这句话揭示了温病的严重性,特别是在精血极度虚弱的情况下。这反映了中医对温病病理机制的深刻理解,以及精血在抵抗疾病中的关键作用。通过对温病的深入分析,中医不仅能够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法,还能够预防疾病的进一步发展。

最后,通过对脉象的描述,文本展示了中医诊断学的精妙之处。脉象的变化不仅可以反映人体的健康状况,还可以用来诊断具体的疾病类型。这种诊断方法不仅体现了中医的细致观察和丰富经验,也展示了中医对人体生理和病理变化的深刻理解。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不仅展示了中医理论的深度和广度,也反映了中医在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中的独特视角和方法。通过对这些核心概念的深入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应用中医理论来维护健康和治疗疾病。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一-上焦篇-原病篇》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040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