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吴鞠通(1758年—1836年),清代医学家。他以研究温病学闻名,著有《温病条辨》。
年代:清代(19世纪初)。
内容简要:共6卷,系统论述了温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书中提出了“三焦辨证”的理论,对后世温病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一-上焦篇-伏暑-原文
(按暑温伏暑,名虽异而病实同,治法须前后互参,故中下焦篇不另一门。)
三五、暑兼湿热,偏于暑之热者为暑温,多手太阴证而宜清;偏于暑之湿者为湿温,多足太阴证而宜温;温热平等者两解之。各宜分晓,不可混也。
此承上起下之文。按暑温、湿温,古来方法最多精妙,不比前条温病毫无尺度,本论原可不必再议,特以《内经》有先夏至为病温、后夏至为病暑之明文,是暑与温,流虽异而源则同,不得言温而遗暑,言暑而遗湿。又以历代名家,悉有蒙混之弊,盖夏日三气杂感,本难条分缕晰。惟叶氏心灵手巧,精思过人,案中治法,丝丝入扣,可谓汇众善以为长者,惜时人不能知其一、二;然其法散见于案中,章程未定,浅学人读之,有望洋之叹,无怪乎后人之无阶而升也。故本论摭拾其大概,粗定规模,俾学人有路可寻,精妙甚多,不及备录,学人仍当参考名家,细绎叶案,而后可以深造。再按∶张洁古云∶“静而得之为中暑,动而得之为中热;中暑者阴证,中热者阳证”。呜呼!洁古笔下如是不了了,后人奉以为规矩准绳,此医道之所以难言也。试思中暑,竟无动而得之者乎?中热,竟无静而得之者乎?似难以动静二字分暑热。又云“中暑者阴证”,暑字从日,日岂阴物乎?暑中有火,火岂阴邪乎?暑中有阴耳,湿是也,非纯阴邪也。“中热者阳证”,斯语诚然,要知热中亦兼秽浊,秽浊亦阴类也,是中热非纯无阴也。盖洁古所指之中暑,即本论后文之湿温也;其所指之中热,即本论前条之温热也。张景岳又细分阴暑,阳暑∶所谓阴暑者,即暑之偏于湿,而成足太阴之里证也;阳暑者,即暑之偏于热,而成手太阴之表证也。学人非目无全牛,不能批隙中款。宋元以来之名医,多自以为是,而不求之自然之法象,无怪乎道之常不明,而时人之随手杀人也,可胜慨哉!
三六、长夏受暑,过夏而发者,名曰伏暑。霜未降而发者少轻,霜既降而发者则重,冬日发者尤重,子、午、丑、未之年为多也。
长夏盛暑,气壮者不受也;稍弱者但头晕片刻,或半日而已;次则即病;其不即病而内舍于骨髓,外舍于分肉之间,气虚者也。盖气虚不能传送暑邪外出,必待秋凉金气相搏而后出也,金气本所以退烦暑,金欲退之,而暑无所藏,故伏暑病发也。其有气虚甚者,虽金风亦不能击之使出,必待深秋大凉、初冬微寒相逼而出,故尤为重也。子、午、丑、未之年为独多者,子、午君火司天,暑本于火也;丑、未湿土司天,暑得湿则留也。
三七、头痛微恶寒,面赤烦渴,舌白,脉濡而数者,虽在冬月,犹为太阴伏暑也。
头痛恶寒,与伤寒无异;面赤烦渴,则非伤寒矣,然犹似伤寒阳明证;若脉濡而数,则断断非伤寒矣。盖寒脉紧,风脉缓,暑脉弱,濡则弱之象,弱即濡之体也。濡即离中虚,火之象也;紧即坎中满,水之象也。火之性热,水之性寒,象各不同,性则迥异,何世人悉以伏暑作伤寒治,而用足六经羌、葛、柴、芩每每杀人哉!象各不同,性则迥异,故曰虽在冬月,定其非伤寒而为伏暑也。冬月犹为伏暑,秋日可知。伏暑之与伤寒,犹男女之别,一则外实中虚,一则外虚中实,岂可混哉。
三八、太阴伏暑,舌白口渴,无汗者,银翘散去牛蒡、元参加杏仁、滑石主之。
此邪在气分而表实之证也。
三九、太阴伏暑,舌赤口渴,无汗者,银翘散加生地、丹皮、赤芍、麦冬主之。
此邪在血分而表实之证也。
四十、太阴伏暑、舌白口渴,有汗,或大汗不止者,银翘散去牛蒡子、元参、芥穗,加杏仁、石膏、黄芩主之;脉洪大,渴甚汗多者,仍用白虎法;脉虚大而芤者,仍用人参白虎法。
此邪在气分而表虚之证也。
四一、太阴伏暑,舌赤口渴汗多,加减生脉散主之。
此邪在血分而表虚之证也。
银翘散去牛蒡子元参加杏仁滑石方
即于银翘散内,去牛蒡子、元参,加杏仁六钱,飞滑石一两。服如银翘散法。胸闷加郁金四钱,香豉四钱;呕而痰多,加半夏六钱,茯苓六钱∶小便短,加薏仁八钱,白通草四钱。
银翘散加生地丹皮赤芍麦冬方
即于银翘散内,加生地六钱、丹皮四钱、赤芍四钱、麦冬六钱。服法如前。
银翘散去牛蒡子元参芥穗加杏仁石膏黄芩方
即于银翘散内,去牛蒡子、元参、芥穗,加杏仁(六钱),生石膏(二两),黄芩(五钱)。服法如前。
白虎法、白虎加人参法(俱见前)
加减生脉散方(酸甘化阴)
沙参(三钱) 麦冬(二钱) 五味子(一钱) 丹皮(二钱) 细生地(三钱)
水五杯,煮二杯,分温再服。
四二、伏暑、暑温、湿温,证本一源,前后互参,不可偏执。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一-上焦篇-伏暑-译文
(暑温和伏暑,名称虽然不同,但病症实质相同,治疗方法需要前后相互参考,因此在中下焦篇中不再单独设立一门。)
三五、暑气兼有湿热,偏重于暑热的称为暑温,多表现为手太阴肺经的症状,宜用清热法;偏重于暑湿的称为湿温,多表现为足太阴脾经的症状,宜用温化法;湿热平衡的则两者兼治。应当分别清楚,不可混淆。
这是承上启下的文字。暑温、湿温,自古以来治疗方法非常精妙,不像前文所述的温病毫无标准,本论原本不必再讨论,但因为《内经》中有“先夏至为病温、后夏至为病暑”的明确记载,暑与温虽然表现不同,但根源相同,不能只谈温而忽略暑,谈暑而忽略湿。历代名家也多有混淆的弊病,因为夏季三气(暑、湿、热)混杂,难以条分缕析。只有叶氏(叶天士)心灵手巧,思维过人,他的医案中的治疗方法丝丝入扣,可以说是集众家之长,可惜当时的人不能理解其中的一二;然而他的方法散见于医案中,没有固定的章程,初学者读起来会有望洋兴叹的感觉,难怪后人难以入门。因此本论摘录其大概,粗略定下框架,使学者有路可循,精妙之处很多,无法一一记录,学者仍应参考名家,仔细研究叶氏的医案,才能深入理解。再按:张洁古说:“静而得之为中暑,动而得之为中热;中暑者阴证,中热者阳证”。唉!洁古的笔下如此不清晰,后人却奉为规矩准绳,这就是医道难以言说的原因。试想中暑,难道没有动而得之的吗?中热,难道没有静而得之的吗?似乎难以用“动静”二字来区分暑热。他又说“中暑者阴证”,暑字从日,日难道是阴物吗?暑中有火,火难道是阴邪吗?暑中有阴,湿就是,但并非纯阴邪。“中热者阳证”,这句话确实如此,但要明白热中也兼有秽浊,秽浊也是阴类,因此中热并非完全没有阴。洁古所说的中暑,就是本论后文中的湿温;他所说的中热,就是本论前文中的温热。张景岳又进一步细分为阴暑、阳暑:所谓阴暑,就是暑偏于湿,形成足太阴脾经的里证;阳暑,就是暑偏于热,形成手太阴肺经的表证。学者若非目无全牛,不能切中要害。宋元以来的名医,大多自以为是,而不去探求自然规律,难怪医道常常不明,时人随手杀人,真是令人感慨!
三六、长夏时节受暑,过了夏季才发作的,称为伏暑。霜降前发作的较轻,霜降后发作的较重,冬季发作的尤其严重,子、午、丑、未年较为多见。
长夏时节暑气旺盛,体质强壮的人不会受暑;体质稍弱的人只会头晕片刻,或半天而已;再弱一些的人则会立即发病;那些不立即发病,而是暑邪潜伏在骨髓、分肉之间的,是气虚的人。因为气虚不能将暑邪传送出去,必须等到秋凉时金气与暑邪相搏,暑邪才会发作,金气本是为了消退暑气,金气想要消退暑气,暑邪无处可藏,因此伏暑病发作。那些气虚特别严重的人,即使金风也不能将暑邪逼出,必须等到深秋大凉、初冬微寒相逼,暑邪才会发作,因此病情尤为严重。子、午、丑、未年特别多见,因为子、午年君火司天,暑气本源于火;丑、未年湿土司天,暑气遇到湿气则滞留。
三七、头痛、轻微恶寒、面赤、烦渴、舌苔白、脉濡而数的,即使在冬季,也是太阴伏暑。
头痛、恶寒,与伤寒无异;面赤、烦渴,则不是伤寒了,但仍然类似伤寒的阳明证;如果脉濡而数,则绝对不是伤寒了。因为寒脉紧,风脉缓,暑脉弱,濡是弱的象征,弱就是濡的表现。濡即离中虚,是火的象征;紧即坎中满,是水的象征。火性热,水性寒,象征不同,性质迥异,为什么世人总是把伏暑当作伤寒治疗,用足六经的羌活、葛根、柴胡、黄芩等药,常常害人性命!象征不同,性质迥异,所以说即使在冬季,也绝对不是伤寒,而是伏暑。冬季尚且是伏暑,秋季更不用说。伏暑与伤寒,就像男女之别,一个外实中虚,一个外虚中实,怎能混淆?
三八、太阴伏暑,舌苔白、口渴、无汗的,用银翘散去牛蒡子、元参,加杏仁、滑石治疗。
这是邪在气分而表实的证候。
三九、太阴伏暑,舌红、口渴、无汗的,用银翘散加生地、丹皮、赤芍、麦冬治疗。
这是邪在血分而表实的证候。
四十、太阴伏暑,舌苔白、口渴、有汗,或大汗不止的,用银翘散去牛蒡子、元参、芥穗,加杏仁、石膏、黄芩治疗;脉洪大、口渴严重、汗多的,仍用白虎法;脉虚大而芤的,仍用人参白虎法。
这是邪在气分而表虚的证候。
四一、太阴伏暑,舌红、口渴、汗多的,用加减生脉散治疗。
这是邪在血分而表虚的证候。
银翘散去牛蒡子、元参,加杏仁、滑石的方剂:
在银翘散的基础上,去掉牛蒡子、元参,加入杏仁六钱,飞滑石一两。服用方法与银翘散相同。胸闷加郁金四钱,香豉四钱;呕吐且痰多的,加半夏六钱,茯苓六钱;小便短的,加薏仁八钱,白通草四钱。
银翘散加生地、丹皮、赤芍、麦冬的方剂:
在银翘散的基础上,加入生地六钱、丹皮四钱、赤芍四钱、麦冬六钱。服用方法如前。
银翘散去牛蒡子、元参、芥穗,加杏仁、石膏、黄芩的方剂:
在银翘散的基础上,去掉牛蒡子、元参、芥穗,加入杏仁六钱,生石膏二两,黄芩五钱。服用方法如前。
白虎法、白虎加人参法(见前文)
加减生脉散方(酸甘化阴):
沙参三钱、麦冬二钱、五味子一钱、丹皮二钱、细生地三钱。
用水五杯,煮成两杯,分两次温服。
四二、伏暑、暑温、湿温,病症根源相同,前后相互参考,不可偏执。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一-上焦篇-伏暑-注解
暑温:暑温是指夏季因暑热之邪侵袭人体而引发的疾病,主要表现为高热、口渴、心烦等症状。暑温多与湿热相关,治疗上以清热为主。
湿温:湿温是指夏季因湿热之邪侵袭人体而引发的疾病,主要表现为身热不扬、头重如裹、胸闷等症状。湿温多与湿邪相关,治疗上以温化湿邪为主。
伏暑:伏暑是指夏季受暑邪侵袭后,暑邪潜伏体内,待秋凉或冬日才发作的疾病。伏暑的发作与气虚有关,治疗上需根据病情轻重选择不同的方法。
太阴:太阴在中医理论中主要指脾经,脾主运化水湿,太阴证多与湿邪相关,表现为腹胀、便溏、舌苔白腻等症状。
银翘散:银翘散是中医经典方剂之一,主要用于治疗风热感冒、发热、头痛、咽喉肿痛等症状。方剂由金银花、连翘、薄荷等药物组成,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白虎法:白虎法是中医治疗高热、口渴、汗多等症状的经典方剂,主要由石膏、知母、甘草等药物组成,具有清热泻火的作用。
生脉散:生脉散是中医用于治疗气阴两虚、汗多、口渴等症状的方剂,主要由人参、麦冬、五味子等药物组成,具有益气养阴的功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一-上焦篇-伏暑-评注
本文主要讨论了暑温、湿温、伏暑等夏季常见疾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暑温与湿温虽然名称不同,但病因相似,均为暑邪与湿邪的侵袭,只是偏重不同。暑温偏于热,湿温偏于湿,治疗上需根据病情的偏重选择清热或温化的方法。伏暑则是暑邪潜伏体内,待秋凉或冬日才发作的疾病,其发作与气虚密切相关,治疗上需根据病情的轻重选择不同的方剂。
文中提到《内经》中关于暑与温的区别,指出暑与温虽然表现不同,但根源相同,均为暑邪所致。历代医家对暑温、湿温的治疗方法多有精妙之处,尤其是叶氏的治法,丝丝入扣,但由于其法散见于案中,未成系统,后人难以掌握。本文通过对叶氏治法的总结,为后人提供了学习的路径。
文中还提到张洁古对中暑与中热的区分,认为中暑为阴证,中热为阳证。然而,作者对此提出了质疑,认为暑邪本身带有火性,不应单纯以阴证论之。暑中有湿,湿为阴邪,但暑邪本身并非纯阴邪。张景岳则进一步将暑分为阴暑与阳暑,阴暑偏于湿,阳暑偏于热,这种分类更为合理。
在治疗方面,本文详细介绍了银翘散、白虎法、生脉散等方剂的应用。银翘散主要用于治疗暑温、湿温等表实证,白虎法用于治疗高热、口渴等症状,生脉散则用于治疗气阴两虚的病症。这些方剂的应用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思想,根据病情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暑温、湿温、伏暑等疾病的详细论述,展示了中医对夏季常见疾病的深刻理解和丰富的治疗经验。文中不仅总结了前人的经验,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资料。通过对这些疾病的分析和治疗方法的介绍,本文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