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相传为文昌帝君所著,实为道教徒托名编撰。
年代:成书时间不详,流传于明清时期。
内容简要:道教经典,论述孝道的重要性及其在修道中的作用。书中强调“孝为百行之先”,是研究道教伦理思想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文昌孝经-体亲章-原文
真君曰:前章所言,不止育子,直将子心,亲曲体之。
凡为人子,当以二亲,体我心者,还体亲心。
体我此身,骨禀父生,肉禀母成,一肤一发,或有毁伤,亲心隐痛,子心何安?
心为身主,太和蕴毓,父兮所化,母兮所育,一有不孝,失亲本来。
孝先百行,根从心起,定省温清,时以敬将;每作一事,思以慰亲,每发一言,思以告亲;
入承亲颜,亲欢我顺,亲愁我解;出必告亲,恐有恶行,以祸亲身,归必省亲,恐有恶声,以拂亲心。
力行戒慝,随时加惕,口业不干,身业不作,恐有意业,欺亲欺身,恐有心业,累身累亲。
我有手足,父母一体,异母兄弟,总属天伦,恐有参商,残亲支体;
叔伯同根,宗族一家,恐有乖戾,伤亲骨肉;
祖曾上人,恐失率事,悖亲孝思;子孙后裔,恐失字育,断亲嗣脉,恐失教训,败亲家规;
子侄世系,恐失敦睦,贻亲庭衅;我夫我妇,子媳之职,恐失和敬,致亲不安。
我有姻娅,属亲至戚,恐失夙好,至亲不宁。
上而有君,为亲所主,恐有不忠,致亲以逆;下而民物,与亲并育,恐有不恤,损亲之福;
外而友朋,为亲之辅,恐有不信,绝亲友道;师为我法,即为亲箴,事恐失贤,以违亲训;
匪人壬人,亲之所远,交恐不择,以累亲志。
仰而天高,帝位乎上,日月星斗,亲所敬畏,恐有冒渎,妄干天怒,致重亲辜;
俯而地厚,群生资始,亲所奉履,恐有亵侮,业积暴殄,致延亲祸;
中而神祗,司我亲命,恐有过犯,致减亲纪。
一举一动,总期归善,以成亲德。
我亲有善,身顺其美,救人之难,即是亲救;济人之急,即是亲济;悯人之孤,即是亲悯;容人之过,即是亲容。
种种不一,体亲至意。
亲或有过,委曲进谏,俟其必改。
以善规亲,犹承以养,养必兼善,方得为子。
人各有亲,曷不怀思,父母在日,寿不过百,惟德之长,垂裕弥遐,是以至孝。
亲在一日,得养一日,堂上皆承,膝下完聚,人生最乐,惜此光阴,诚不易得,玉食三殽,勺水一菽,各尽其欢。
加餐则喜,减膳则惧,贫富丰啬,敬无二心。
愿亲常安,恐体失和,疾病休戚,常系子心,一当有恙,能不滋虞,药必先尝,衣不解带,服劳侍寝,愈则徐调,食不轻进,相其所宜;
尚或不痊,延医询卜,酒不沾唇,至心祷祝,殚厥念力,以求必痊。
终天之日,饮食不甘,哭泣失音,衣衾棺椁,多方自尽,三年哀痛,晨昏设荐,佳茔厚穴,安置垄丘,礼送归祠,亲魂有托,庙享墓祭,四时以妥;
去亲日远,追思常在,形容面目,若闻若见,动息语默,寻声觅迹,中心勿忘,抱慕如存。
生死同情,幽明一理,孝道由基,大经斯彰。
嗟尔人子,纵能如是,体之亲心,未及万一。
偈曰:幼而得亲全,安乐不之晓,设无双亲在,饥寒难自保,遭此伶仃苦,方思亲在好。
又说偈曰:嬉嬉怀抱中,惟知依二亲,何至长大后,渐失尔天真,我亲既生我,我全不能孝,云何我养儿,我又恤之深,反观觉愧悔,方知父母恩。
又说偈曰:室家是亲戚,岂是离亲地,莫道风光好,遂把亲欢易,贫贱是前因,岂是父母遗,生不托亲体,我并无人身,莫怨生我苦,修来自有畀,富贵是亲培,岂是骄亲具,亲若不教我,何有富贵遇,报本正在此,赤胆安可替,最易忘亲处,万宜加省惕。
真君曰:子在怀抱,啼笑嘻戏,俱关亲心,实惟真挚,为人子者,能如是否,试一念之,何能暂释。
父母强健,能嬉能笑,能饮能食,子所幸见;父母渐衰,嬉笑饮食,未必如常,子心所惕,责我不楚,怜亲力弱,嗔我声微,怜亲气怯,愈加安养,勿致暂劳;
父母逝世,苦无嬉笑,及我颜色,苦无怒詈,及我身受。纵有厚禄,亲不能食,纵有锦帛,亲不能被。
生不尽欢,追思何及,逝者念子,存者念亲,祭享悠远,隔不相见,思一慰之,悲哀天地,言念斯苦,实难为子。
乃说偈曰:亲昔养儿日,岂比强壮年,我方学语处,亲疑我啼也,我方跬步时,亲疑我蹶也,我方咿唔处,亲疑我疾也,我方思食处,亲知我饥也,我方思衣处,亲知我寒也。
安得本斯志,体恤在亲先。
亲今且垂暮,亦岂强壮比,欲将饲我者,奉亲膳食时,欲将褓我者,侍亲寝息时,欲将顾我者,扶亲衰老时,欲将育我者,事亲终天时。
何者我曾尽,全然不之觉,生我何为者,能不中自作。
孝子明心咒:以此未及万一心,时时处处体亲心,当思爱养恩情大,每想怀耽乳哺深,日在生成俯仰中,覆载风光父母仁,何殊群物向春晖,切切终身抱至诚。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文昌孝经-体亲章-译文
真君说:前一章所讲的,不仅仅是养育子女,更是深入体会子女的心情,父母要用心去体会子女的心。
凡是作为子女的,应当以父母体会自己心情的方式,去体会父母的心情。
体会自己的身体,骨骼是父亲所生,血肉是母亲所成,每一寸肌肤、每一根头发,如果有损伤,父母心中会隐隐作痛,子女的心又怎能安宁?
心是身体的主宰,太和之气蕴藏其中,父亲所化育,母亲所养育,一旦有不孝的行为,就会失去父母的本来心意。
孝是百行之首,根源于心,早晚问候,冷暖关心,时刻以恭敬的态度对待;每做一件事,都要想着安慰父母,每说一句话,都要想着告诉父母;
回家时要让父母看到自己,父母高兴时我要顺从,父母忧愁时我要解忧;出门时要告诉父母,以免有不良行为,给父母带来灾祸,回家时要问候父母,以免有不好的声音,违背父母的心意。
努力戒除恶习,时刻保持警惕,口不造业,身不造业,恐怕有意业,欺骗父母,欺骗自己,恐怕有心业,连累自己,连累父母。
我有手足,父母是一体的,异母兄弟,都是天伦之亲,恐怕有矛盾,伤害父母的身体;
叔伯同根,宗族一家,恐怕有乖戾,伤害父母的骨肉;
祖辈上人,恐怕失于侍奉,违背父母的孝思;子孙后代,恐怕失于养育,断绝父母的血脉,恐怕失于教训,败坏父母的家规;
子侄世系,恐怕失于和睦,给父母带来家庭纷争;我和我的妻子,作为子女和媳妇,恐怕失于和敬,导致父母不安。
我有姻亲,是父母的至亲,恐怕失于旧好,导致父母不安宁。
上有君主,是父母所尊崇的,恐怕有不忠,导致父母叛逆;下有百姓,与父母一同养育,恐怕有不恤,损害父母的福气;
外有朋友,是父母的辅助,恐怕有不信,断绝父母的友道;老师是我的榜样,也是父母的箴言,恐怕有失贤德,违背父母的训诫;
匪人壬人,是父母所远离的,交往恐怕不择,连累父母的志向。
仰望天高,帝位在上,日月星斗,是父母所敬畏的,恐怕有冒犯,妄自触怒天意,导致父母重罪;
俯视地厚,万物生长,是父母所奉行的,恐怕有亵渎,积恶暴殄,导致父母祸患;
中有神祗,掌管父母的命运,恐怕有过犯,减少父母的寿命。
一举一动,总是希望归于善,以成就父母的德行。
父母有善行,我要顺从他们的美德,救人于难,就是父母在救人;济人于急,就是父母在济人;怜悯孤寡,就是父母在怜悯;宽容过错,就是父母在宽容。
种种行为,都是体会父母的至深心意。
父母如果有过错,要委婉进谏,等待他们改正。
以善行规劝父母,就像以养育回报父母,养育必须兼有善行,才能算是真正的子女。
每个人都有父母,怎能不怀念,父母在世时,寿命不过百岁,唯有德行长久,垂裕后世,这才是至孝。
父母在世一天,就要尽孝一天,家中上下都要侍奉,膝下子女团聚,这是人生最快乐的事,珍惜这光阴,实在不易得,美食三肴,清水一豆,都要尽欢。
加餐则喜,减膳则惧,无论贫富丰啬,恭敬之心无二。
愿父母常安,恐怕身体失和,疾病休戚,常系子女之心,一旦有病,怎能不忧虑,药必先尝,衣不解带,服侍劳苦,病愈则慢慢调理,饮食不轻易进,根据情况调整;
如果还不痊愈,延医问卜,酒不沾唇,至心祈祷,竭尽全力,以求必愈。
父母去世之日,饮食不甘,哭泣失声,衣衾棺椁,多方自尽,三年哀痛,晨昏设祭,佳茔厚穴,安置坟丘,礼送归祠,父母魂魄有托,庙享墓祭,四时以妥;
离开父母的日子越远,追思常在,形容面目,仿佛听到看到,动静语默,寻声觅迹,心中不忘,抱慕如存。
生死同情,幽明一理,孝道由此奠定,大经由此彰显。
唉,作为子女,即使能做到这些,体会父母的心意,也不及万分之一。
偈曰:幼年时得到父母的完全照顾,安乐不知晓,如果没有双亲在,饥寒难以自保,遭遇这种孤苦,才想起父母在时的好。
又说偈曰:在父母的怀抱中嬉戏,只知道依赖父母,为何长大后,渐渐失去了天真,父母既然生我,我却不能尽孝,为何我养儿时,我又如此深爱,反观自己感到惭愧悔恨,才知道父母的恩情。
又说偈曰:家庭是亲戚,岂是离开父母的地方,不要说风光好,就轻易改变父母的欢乐,贫贱是前因,岂是父母遗留,生不托父母的身体,我并无人身,不要怨恨生我之苦,修来自有回报,富贵是父母培养,岂是骄纵父母的工具,父母如果不教我,何来富贵遇,报本正在此,赤胆怎能替代,最容易忘记父母的地方,万宜多加省惕。
真君曰:子女在怀抱中,啼笑嬉戏,都关乎父母的心,实在是真挚的,作为子女的,能否做到这样,试想一下,怎能暂时放下。
父母强健时,能嬉能笑,能饮能食,子女所幸见到;父母渐渐衰老,嬉笑饮食,未必如常,子女心中警惕,责备我不严厉,怜惜父母力弱,嗔我声音微弱,怜惜父母气怯,更加安养,不要让他们暂时劳累;
父母去世后,苦于没有嬉笑,及我颜色,苦于没有怒骂,及我身受。纵有厚禄,父母不能食,纵有锦帛,父母不能穿。
生时不尽欢,追思何及,逝者念子,存者念亲,祭享悠远,隔不相见,思一慰之,悲哀天地,言念此苦,实在难以作为子女。
乃说偈曰:父母昔日养我时,岂能与强壮时相比,我学语时,父母怀疑我啼哭,我学步时,父母怀疑我跌倒,我咿唔时,父母怀疑我生病,我思食时,父母知道我饿了,我思衣时,父母知道我冷了。
怎能以此志向,体恤在父母之前。
父母如今已垂暮,又岂能与强壮时相比,想要喂养我的,奉养父母膳食时,想要包裹我的,侍奉父母寝息时,想要照顾我的,扶助父母衰老时,想要养育我的,侍奉父母终天时。
我何曾尽过这些,全然不觉,生我为何,能不中自作。
孝子明心咒:以此未及万分之一的心,时时处处体会父母的心,当思爱养恩情大,每想怀耽乳哺深,日在生成俯仰中,覆载风光父母仁,何殊群物向春晖,切切终身抱至诚。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文昌孝经-体亲章-注解
真君:道教中对得道高人的尊称,此处指代作者或讲道者。
二亲:指父母。
太和:指天地间的和谐之气,也指人的内心平和。
定省温清:指子女对父母的日常问候和关怀,定省指早晚问候,温清指关心冷暖。
口业、身业、意业:佛教术语,指言语、行为、思想三方面的业力。
天伦:指家庭成员之间的天然关系。
参商:指兄弟不和。
匪人壬人:指不正直的人。
神祗:指神灵。
偈:佛教中的一种诗体,用于表达教义或感悟。
赤胆:指忠诚、真诚。
怀耽:指怀孕和哺乳。
覆载:指天地养育万物。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文昌孝经-体亲章-评注
本文是一篇关于孝道的论述,通过真君的口吻,详细阐述了子女应如何体恤父母的心情,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孝道。文章首先强调了子女应当以父母之心为己心,体恤父母的辛劳和感受,特别是在自己身体受到伤害时,父母内心的痛苦。接着,文章指出孝道是百行之首,应从内心出发,时刻以敬爱之心对待父母,无论是言语还是行为,都应考虑到父母的感受。
文章进一步扩展了孝道的范围,不仅包括对父母的直接关怀,还涉及到对兄弟姐妹、宗族、子孙、配偶、姻亲、君主、民众、朋友、师长等人的态度和行为。这种广泛的孝道观念,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和社会关系的紧密联系,以及个人行为对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在艺术特色方面,文章采用了大量的排比和对仗句式,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说服力。同时,通过反复强调“恐有”和“恐失”,突出了子女对父母关怀的细致和周到,以及对自己行为的严格要求。这种表达方式不仅增强了文章的情感色彩,也使得孝道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历史价值方面,本文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对孝道的高度重视,以及孝道在维护家庭和社会秩序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具体的孝行指导,文章不仅传递了道德教化的信息,也为后人提供了实践孝道的具体方法。此外,文章中对孝道的广泛定义,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即个人修养与家庭和谐、社会稳定之间的密切关系。
总的来说,本文是一篇深刻的孝道论述,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也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通过对孝道的详细阐述,文章不仅传递了传统的道德观念,也为现代人提供了实践孝道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