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文心雕龙-通变

作者: 刘勰(约465年—约532年),南朝文学理论家。他以《文心雕龙》奠定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理论基础。

年代:南朝(5世纪末至6世纪初)。

内容简要:共50篇,系统论述了文学创作的理论和方法。书中提出了“风骨”“神思”等概念,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和艺术价值,是研究古代文学理论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文心雕龙-通变-原文

夫设文之体有常,变文之数无方,何以明其然耶?

凡诗赋书记,名理相因,此有常之体也;文辞气力,通变则久,此无方之数也。

名理有常,体必资于故实;通变无方,数必酌于新声;故能骋无穷之路,饮不竭之源。

然绠短者衔渴,足疲者辍途,非文理之数尽,乃通变之术疏耳。

故论文之方,譬诸草木,根干丽土而同性,臭味晞阳而异品矣。

是以九代咏歌,志合文则。

黄歌“断竹”,质之至也;唐歌在昔,则广于黄世;虞歌《卿云》,则文于唐时;夏歌“雕墙”,缛于虞代;商周篇什,丽于夏年。

至于序志述时,其揆一也。

暨楚之骚文,矩式周人;汉之赋颂,影写楚世;魏之篇制,顾慕汉风;晋之辞章,瞻望魏采。

搉而论之,则黄唐淳而质,虞夏质而辨,商周丽而雅,楚汉侈而艳,魏晋浅而绮,宋初讹而新。

从质及讹,弥近弥澹,何则?竞今疏古,风昧气衰也。

今才颖之士,刻意学文,多略汉篇,师范宋集,虽古今备阅,然近附而远疏矣。

夫青生于蓝,绛生于蒨,虽逾本色,不能复化。

桓君山云∶“予见新进丽文,美而无采;及见刘扬言辞,常辄有得。”此其验也。

故练青濯绛,必归蓝蒨;矫讹翻浅,还宗经诰。

斯斟酌乎质文之间,而隐括乎雅俗之际,可与言通变矣。

夫夸张声貌,则汉初已极,自兹厥后,循环相因,虽轩翥出辙,而终入笼内。

枚乘《七发》云∶“通望兮东海,虹洞兮苍天。”

相如《上林》云∶“视之无端,察之无涯,日出东沼,入乎西陂。”

马融《广成》云∶“天地虹洞,固无端涯,大明出东,入乎西陂”。

扬雄《校猎》云∶“出入日月,天与地沓”。

张衡《西京》云∶“日月于是乎出入,象扶桑于濛汜。”

此并广寓极状,而五家如一。

诸如此类,莫不相循,参伍因革,通变之数也。

是以规略文统,宜宏大体。

先博览以精阅,总纲纪而摄契;然后拓衢路,置关键,长辔远驭,从容按节,凭情以会通,负气以适变,采如宛虹之奋鬐,光若长离之振翼,乃颖脱之文矣。

若乃龌龊于偏解,矜激乎一致,此庭间之回骤,岂万里之逸步哉!

赞曰∶

文律运周,日新其业。变则可久,通则不乏。

趋时必果,乘机无怯。望今制奇,参古定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文心雕龙-通变-译文

文章的体裁有一定的规范,而文章的变化则没有固定的模式,如何证明这一点呢?

凡是诗、赋、书、记等文体,名称和道理相互依存,这是有常的体裁;文辞和气力,通过变化才能持久,这是无方的变化。

名称和道理有常,体裁必须依赖于旧有的实例;变化无方,变化的方式必须参考新的声音;因此能够驰骋在无穷的道路上,饮用不竭的源泉。

然而,绳子短的人会感到口渴,脚疲惫的人会停止前进,这并不是文理的变化用尽了,而是变化的方法不够熟练。

所以讨论文章的方法,就像草木一样,根和干依附于土地而性质相同,气味和阳光的照射则使它们成为不同的品种。

因此,九代的咏歌,志向与文采相合。

黄帝时代的歌谣“断竹”,质朴到了极点;唐尧时代的歌谣,比黄帝时代更为广泛;虞舜时代的《卿云》,比唐尧时代更有文采;夏代的“雕墙”,比虞舜时代更为繁复;商周时代的篇章,比夏代更为华丽。

至于叙述志向和时代,其道理是一致的。

到了楚国的骚体文学,模仿周人的风格;汉代的赋颂,模仿楚国的风格;魏代的篇章,仰慕汉代的风采;晋代的辞章,仰慕魏代的文采。

总结来说,黄帝和唐尧时代淳朴而质朴,虞舜和夏代质朴而明晰,商周时代华丽而典雅,楚汉时代夸张而艳丽,魏晋时代浅显而绮丽,宋初时代则变得新奇而怪异。

从质朴到怪异,越接近现代越显得平淡,为什么呢?因为竞相追求现代而疏远了古代,风格和气韵都衰落了。

现在有才华的人,刻意学习文章,大多忽略了汉代的篇章,而模仿宋代的文集,虽然古今都阅读,但近的依附而远的疏远。

青色是从蓝草中提取的,绛色是从茜草中提取的,虽然超过了本来的颜色,但不能再变化。

桓君山说:“我看到新进的华丽文章,美丽但没有文采;等到看到刘扬的言辞,常常有所收获。”这就是证明。

所以提炼青色和绛色,必须回归到蓝草和茜草;纠正怪异和浅显,必须回归到经典。

这是在质朴和文采之间斟酌,在雅俗之间调和,可以与之讨论变化。

夸张声貌,汉代初期已经达到了极致,从此以后,循环相因,虽然有时偏离轨道,但最终还是回到了笼子里。

枚乘的《七发》说:“通望啊东海,虹洞啊苍天。”

相如的《上林》说:“看它没有尽头,观察它没有边际,太阳从东方的沼泽升起,落入西方的池塘。”

马融的《广成》说:“天地虹洞,本来没有尽头,太阳从东方升起,落入西方的池塘。”

扬雄的《校猎》说:“出入日月,天与地重叠。”

张衡的《西京》说:“日月在这里出入,像扶桑在濛汜。”

这些都是广泛寓意的极致描写,而五家的风格如出一辙。

诸如此类,无不相互遵循,参伍因革,这是变化的方式。

因此,规划文章的统绪,应该宏大其大体。

先广泛阅读以精读,总结纲领而掌握要点;然后开拓道路,设置关键,长辔远驭,从容按节,凭借情感以会通,凭借气韵以适应变化,文采如宛虹的奋鬐,光芒如长离的振翼,这才是脱颖而出的文章。

如果拘泥于偏解,矜持于一致,这只是在庭院里来回奔跑,怎能是万里的逸步呢!

赞曰:

文律运转,日新月异。变化才能持久,通变才能不匮乏。

趋时必果断,乘机无怯懦。望今制奇,参古定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文心雕龙-通变-注解

设文之体有常:指文章的基本结构和体裁有一定的固定模式。

变文之数无方:指文章的变化和创新没有固定的规律。

诗赋书记:指诗歌、赋文、书信、记录等文体。

名理相因:指文章的内容和逻辑相互关联。

文辞气力:指文章的语言和气势。

通变则久:指文章通过变化和创新才能长久流传。

名理有常:指文章的内容和逻辑有一定的固定模式。

体必资于故实:指文章的结构必须依赖于传统的事实。

通变无方:指文章的变化和创新没有固定的规律。

数必酌于新声:指文章的变化必须考虑新的声音和趋势。

绠短者衔渴:比喻能力不足的人会感到困难。

足疲者辍途:比喻能力不足的人会中途放弃。

九代咏歌:指从黄帝到宋代的诗歌。

黄歌“断竹”:指黄帝时代的诗歌《断竹》。

唐歌在昔:指唐代的诗歌。

虞歌《卿云》:指虞舜时代的诗歌《卿云》。

夏歌“雕墙”:指夏代的诗歌《雕墙》。

商周篇什:指商代和周代的诗歌。

楚之骚文:指楚国的骚体诗。

汉之赋颂:指汉代的赋和颂。

魏之篇制:指魏代的文章。

晋之辞章:指晋代的辞章。

宋初讹而新:指宋初的文章虽然新颖但有些错误。

竞今疏古:指追求现代而忽视古代。

风昧气衰:指文风变得模糊,气势衰退。

青生于蓝:比喻新的东西来源于旧的东西。

绛生于蒨:比喻新的东西来源于旧的东西。

桓君山:指桓谭,东汉时期的文学家。

刘扬:指刘向和扬雄,西汉时期的文学家。

矫讹翻浅:指纠正错误,改变浅薄。

还宗经诰:指回归经典和诰命。

枚乘《七发》:指枚乘的《七发》。

相如《上林》:指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马融《广成》:指马融的《广成颂》。

扬雄《校猎》:指扬雄的《校猎赋》。

张衡《西京》:指张衡的《西京赋》。

规略文统:指规划文章的总体结构。

总纲纪而摄契:指总结文章的纲领和要点。

拓衢路:指开拓新的道路。

置关键:指设置关键点。

长辔远驭:比喻长远地驾驭文章。

从容按节:指从容不迫地按照节奏写作。

凭情以会通:指凭借情感来达到通晓。

负气以适变:指凭借气势来适应变化。

采如宛虹之奋鬐:比喻文章的文采像彩虹一样绚丽。

光若长离之振翼:比喻文章的光芒像凤凰展翅一样耀眼。

颖脱之文:指脱颖而出的文章。

龌龊于偏解:指拘泥于片面的解释。

矜激乎一致:指过于强调一致性。

庭间之回骤:比喻在狭小的范围内来回徘徊。

万里之逸步:比喻在广阔的天地中自由驰骋。

文律运周:指文章的规律和运行周期。

日新其业:指每天都有新的成就。

变则可久:指变化才能长久。

通则不乏:指通晓才能不缺乏。

趋时必果:指顺应时代才能有成果。

乘机无怯:指抓住机会不要胆怯。

望今制奇:指展望现在,创造新奇。

参古定法:指参考古代,确定法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文心雕龙-通变-评注

这段文字主要讨论了文章的体裁和变化,强调了文章的基本结构和体裁有一定的固定模式,但文章的变化和创新没有固定的规律。文章通过引用不同时代的诗歌和文学作品,展示了从黄帝到宋代的文学发展历程,说明了每个时代的文学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文章指出,虽然每个时代的文学都有其独特的特点,但文章的变化和创新是文学发展的关键。文章通过比喻和引用,强调了文章的变化和创新必须考虑新的声音和趋势,同时也要回归经典和传统。文章还指出,文章的变化和创新需要凭借情感和气势来达到通晓和适应变化。

文章最后总结了文章的总体结构和要点,强调了文章的规律和运行周期,指出变化才能长久,通晓才能不缺乏。文章通过比喻和引用,强调了顺应时代和抓住机会的重要性,同时也要展望现在,创造新奇,参考古代,确定法则。

这段文字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还深入探讨了文章的体裁和变化,强调了文章的变化和创新是文学发展的关键。文章通过丰富的比喻和引用,生动地展示了文章的规律和运行周期,为读者提供了深刻的文学启示。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文心雕龙-通变》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037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