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文心雕龙-谐讔

作者: 刘勰(约465年—约532年),南朝文学理论家。他以《文心雕龙》奠定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理论基础。

年代:南朝(5世纪末至6世纪初)。

内容简要:共50篇,系统论述了文学创作的理论和方法。书中提出了“风骨”“神思”等概念,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和艺术价值,是研究古代文学理论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文心雕龙-谐讔-原文

芮良夫之诗云∶“自有肺肠,俾民卒狂。”

夫心险如山,口壅若川,怨怒之情不一,欢谑之言无方。

昔华元弃甲,城者发睅目之讴;臧纥丧师,国人造侏儒之歌;并嗤戏形貌,内怨为俳也。

又蚕蟹鄙谚,狸首淫哇,苟可箴戒,载于礼典,故知谐辞讔言,亦无弃矣。

谐之言皆也,辞浅会俗,皆悦笑也。

昔齐威酣乐,而淳于说甘酒;楚襄宴集,而宋玉赋好色。

意在微讽,有足观者。

及优旃之讽漆城,优孟之谏葬马,并谲辞饰说,抑止昏暴。

是以子长编史,列传滑稽,以其辞虽倾回,意归义正也。

但本体不雅,其流易弊。

于是东方、枚皋,餔糟啜醨,无所匡正,而诋曼媟弄,故其自称“为赋,乃亦俳也,见视如倡”,亦有悔矣。

至魏人因俳说以著笑书,薛综凭宴会而发嘲调,虽抃笑衽席,而无益时用矣。

然而懿文之士,未免枉辔;潘岳丑妇之属,束皙卖饼之类,尤而效之,盖以百数。

魏晋滑稽,盛相驱扇,遂乃应瑒之鼻,方于盗削卵;张华之形,比乎握舂杵。

曾是莠言,有亏德音,岂非溺者之妄笑,胥靡之狂歌欤?

讔者,隐也。遁辞以隐意,谲譬以指事也。

昔还社求拯于楚师,喻眢井而称麦麹;叔仪乞粮于鲁人,歌珮玉而呼庚癸;伍举刺荆王以大鸟,齐客讥薛公以海鱼;庄姬托辞于龙尾,臧文谬书于羊裘。

隐语之用,被于纪传。

大者兴治济身,其次弼违晓惑。

盖意生于权谲,而事出于机急,与夫谐辞,可相表里者也。

汉世《隐书》,十有八篇,歆、固编文,录之赋末。

昔楚庄、齐威,性好隐语。

至东方曼倩,尤巧辞述。

但谬辞诋戏,无益规补。

自魏代以来,颇非俳优,而君子嘲隐,化为谜语。

谜也者,回互其辞,使昏迷也。

或体目文字,或图象品物,纤巧以弄思,浅察以衒辞,义欲婉而正,辞欲隐而显。

荀卿《蚕赋》,已兆其体。

至魏文、陈思,约而密之。

高贵乡公,博举品物,虽有小巧,用乖远大。

观夫古之为隐,理周要务,岂为童稚之戏谑,搏髀而忭笑哉!

然文辞之有谐讔,譬九流之有小说,盖稗官所采,以广视听。

若效而不已,则髡朔之入室,旃孟之石交乎?

赞曰∶

古之嘲隐,振危释惫。

虽有丝麻,无弃菅蒯。

会义适时,颇益讽诫。

空戏滑稽,德音大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文心雕龙-谐讔-译文

芮良夫的诗说:“自有肺肠,使民众最终疯狂。”

人心险恶如山,口舌如川流般堵塞,怨恨愤怒的情感不一,欢快戏谑的言辞无定。

从前华元弃甲,城中人唱出睅目之歌;臧纥丧师,国人编造侏儒之歌;都是嘲笑戏弄形貌,内心怨恨化为戏谑。

还有蚕蟹的鄙谚,狸首的淫哇,如果能够用来箴戒,就记载在礼典中,所以知道谐辞讔言,也是不可废弃的。

谐辞的意思就是普遍,言辞浅显,适合世俗,都能让人愉悦发笑。

从前齐威王酣乐,淳于髡说甘酒;楚襄王宴集,宋玉赋好色。

意在微妙的讽刺,有值得观赏的地方。

还有优旃讽刺漆城,优孟谏葬马,都是用诡辩的言辞修饰说法,抑制昏暴。

因此司马迁编史,列传滑稽,因为他们的言辞虽然曲折,但意思归于正义。

但本体不雅,容易流于弊端。

于是东方朔、枚皋,餔糟啜醨,无所匡正,反而诋毁戏弄,所以他们自称“为赋,也是俳优,被看作倡优”,也有悔意。

到了魏人因俳说而著笑书,薛综在宴会上发嘲调,虽然让人拍手笑谈,但无益于时用。

然而懿文之士,未免枉辔;潘岳丑妇之属,束皙卖饼之类,尤而效之,大概有百数。

魏晋时期的滑稽,盛行相驱扇,于是应瑒的鼻子,比作盗削卵;张华的形状,比作握舂杵。

这些都是莠言,有损德音,岂不是溺者的妄笑,胥靡的狂歌吗?

讔就是隐,用遁辞隐藏意思,用诡辩的比喻指事。

从前还社求拯于楚师,比喻眢井而称麦麹;叔仪乞粮于鲁人,歌珮玉而呼庚癸;伍举刺荆王以大鸟,齐客讥薛公以海鱼;庄姬托辞于龙尾,臧文谬书于羊裘。

隐语的用途,被记载在纪传中。

大的方面可以兴治济身,其次可以弼违晓惑。

因为意思生于权谲,而事情出于机急,与谐辞可以相表里。

汉代的《隐书》,有十八篇,刘歆、班固编文,录在赋末。

从前楚庄王、齐威王,性好隐语。

到了东方朔,尤其巧于辞述。

但谬辞诋戏,无益规补。

自魏代以来,颇非俳优,而君子嘲隐,化为谜语。

谜语就是回互其辞,使人昏迷。

或体目文字,或图象品物,纤巧以弄思,浅察以衒辞,义欲婉而正,辞欲隐而显。

荀卿的《蚕赋》,已经预示了这种体裁。

到了魏文帝、陈思王,约而密之。

高贵乡公,博举品物,虽有小巧,用乖远大。

看古人作隐语,理周要务,岂是为了童稚的戏谑,拍大腿而笑呢!

然而文辞中的谐讔,就像九流中的小说,是稗官所采,以广视听。

如果效仿不止,那么髡朔的入室,旃孟的石交吗?

赞曰:

古代的嘲隐,振危释惫。

虽然有丝麻,也不废弃菅蒯。

会义适时,颇益讽诫。

空戏滑稽,德音大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文心雕龙-谐讔-注解

芮良夫: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以直言敢谏著称。

华元弃甲:指春秋时期宋国大夫华元在战争中弃甲而逃,被城上的人嘲笑。

臧纥丧师:指春秋时期鲁国大夫臧纥在战争中失败,被国人嘲笑。

齐威:指齐威王,战国时期齐国的君主,以好隐语著称。

淳于说甘酒:指淳于髡,战国时期齐国的滑稽人物,以善于劝谏著称。

楚襄:指楚襄王,战国时期楚国的君主,以好色著称。

宋玉:战国时期楚国的文学家,以辞赋著称。

优旃:战国时期秦国的滑稽人物,以善于讽谏著称。

优孟:战国时期楚国的滑稽人物,以善于讽谏著称。

东方、枚皋:指东方朔和枚乘,西汉时期的文学家,以滑稽辞赋著称。

潘岳:西晋时期的文学家,以辞赋著称。

束皙:西晋时期的文学家,以辞赋著称。

应瑒:三国时期魏国的文学家,以辞赋著称。

张华:西晋时期的文学家,以辞赋著称。

楚庄:指楚庄王,春秋时期楚国的君主,以好隐语著称。

东方曼倩:指东方朔,西汉时期的文学家,以善于辞赋和隐语著称。

荀卿:指荀子,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以《蚕赋》著称。

魏文:指魏文帝曹丕,三国时期魏国的君主,以文学著称。

陈思:指陈思王曹植,三国时期魏国的文学家,以辞赋著称。

高贵乡公:指曹髦,三国时期魏国的君主,以文学著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文心雕龙-谐讔-评注

这段文字主要讨论了古代文学中的谐辞和隐语,以及它们在历史和文化中的意义。谐辞是指那些言辞浅显、易于理解、能够引发笑声的言辞,而隐语则是通过隐喻和暗示来表达深层次的意义。

首先,文中提到了一些历史人物和事件,如芮良夫、华元、臧纥等,他们的言行被后人以谐辞和隐语的形式记录下来,成为讽刺和劝诫的工具。这些谐辞和隐语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也体现了古人对道德和政治的深刻思考。

其次,文中列举了一些著名的文学家和他们的作品,如淳于髡、宋玉、优旃、优孟等,他们的作品通过谐辞和隐语的形式,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这些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一些文学流派和文学现象,如东方朔、枚乘、潘岳、束皙等人的作品,他们的作品虽然在形式上有些滑稽和诙谐,但在内容上却蕴含着深刻的道德和政治寓意。这些作品不仅丰富了古代文学的表现形式,也为后世文学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最后,文中强调了谐辞和隐语在文学中的重要性,认为它们不仅是文学创作的一种手段,也是社会批判和道德教育的重要工具。通过谐辞和隐语,作者可以巧妙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同时也可以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通过对谐辞和隐语的讨论,揭示了古代文学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同时也展示了古人对道德和政治的深刻思考。这些谐辞和隐语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文心雕龙-谐讔》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037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