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文心雕龙-练字

作者: 刘勰(约465年—约532年),南朝文学理论家。他以《文心雕龙》奠定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理论基础。

年代:南朝(5世纪末至6世纪初)。

内容简要:共50篇,系统论述了文学创作的理论和方法。书中提出了“风骨”“神思”等概念,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和艺术价值,是研究古代文学理论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文心雕龙-练字-原文

夫文爻象列而结绳移,鸟迹明而书契作,斯乃言语之体貌,而文章之宅宇也。

苍颉造之,鬼哭粟飞;黄帝用之,官治民察。

先王声教,书必同文,輶轩之使,纪言殊俗,所以一字体,总异音。

《周礼》保氏,掌教六书。秦灭旧章,以吏为师。

及李斯删籀而秦篆兴,程邈造隶而古文废。

汉初草律,明著厥法。太史学童,教试八体。

又吏民上书,字谬辄劾。是以马字缺画,而石建惧死,虽云性慎,亦时重文也。

至孝武之世,则相如撰篇。

及宣平二帝,征集小学,张敞以正读传业,扬雄以奇字纂训,并贯练《雅》、《颂颉》,总阅音义。

鸿笔之徒,莫不洞晓。且多赋京苑,假借形声,是以前汉小学,率多玮字,非独制异,乃共晓难也。

暨乎后汉,小学转疏,复文隐训,臧否亦半。

及魏代缀藻,则字有常检,追观汉作,翻成阻奥。

故陈思称∶“扬马之作,趣幽旨深,读者非师传不能析其辞,非博学不能综其理。”

岂直才悬,抑亦字隐。

自晋来用字,率从简易,时并习易,人谁取难?

今一字诡异,则群句震惊,三人弗识,则将成字妖矣。

后世所同晓者,虽难斯易,时所共废,虽易斯难,趣舍之间,不可不察。

夫《尔雅》者,孔徒之所纂,而《诗》、《书》之襟带也;

《仓颉》者,李斯之所辑,而史籀之遗体也。

《雅》以渊源诂训,《颉》以苑囿奇文,异体相资,如左右肩股,该旧而知新,亦可以属文。

若夫义训古今,兴废殊用,字形单复,妍媸异体。

心既托声于言,言亦寄形于字,讽诵则绩在宫商,临文则能归字形矣。

是以缀字属篇,必须拣择∶一避诡异,二省联边,三权重出,四调单复。

诡异者,字体瑰怪者也。

曹摅诗称:“岂不愿斯游,褊心恶哅呶。”两字诡异,大疵美篇。

况乃过此,其可观乎!

联边者,半字同文者也。

状貌山川,古今咸用,施于常文,则龃龉为瑕,如不获免,可至三接,三接之外,其字林乎!

重出者,同字相犯者也。

《诗》、《骚》适会,而近世忌同,若两字俱要,则宁在相犯。

故善为文者,富于万篇,贫于一字,一字非少,相避为难也。

单复者,字形肥瘠者也。

瘠字累句,则纤疏而行劣;肥字积文,则黯黕而篇暗。

善酌字者,参伍单复,磊落如珠矣。

凡此四条,虽文不必有,而体例不无。

若值而莫悟,则非精解。

至于经典隐暧,方册纷纶,简蠹帛裂,三写易字,或以音讹,或以文变。

子思弟子,“于穆不似”,音讹之异也。

晋之史记,“三豕渡河”,文变之谬也。

《尚书大传》有“别风淮雨”,《帝王世纪》云“列风淫雨”。

“别”、“列”、“淮”、“淫”,字似潜移。

“淫”、“列”义当而不奇,“淮”、“别”理乖而新异。

傅毅制诔,已用“淮雨”;元长作序,亦用“别风”,固知爱奇之心,古今一也。

史之阙文,圣人所慎,若依义弃奇,则可与正文字矣。

赞曰∶

篆隶相熔,苍雅品训。古今殊迹,妍媸异分。

字靡易流,文阻难运。声画昭精,墨采腾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文心雕龙-练字-译文

文字的爻象排列,结绳记事的方式被取代,鸟兽的足迹启发人们创造了书契,这便是语言的形态,也是文章的载体。

苍颉创造了文字,鬼神为之哭泣,粟米为之飞扬;黄帝使用文字,官员得以治理,民众得以明察。

先王通过声音教化,书写必须统一文字,使者乘坐轻车,记录各地的方言,目的是统一字体,汇总不同的发音。

《周礼》中的保氏,负责教授六书。秦朝废除旧有的典籍,以官吏为师。

李斯删减籀文,秦篆兴起;程邈创造隶书,古文逐渐被废弃。

汉朝初年制定了律法,明确规定书写规范。太史令的学童,要学习并测试八种书体。

官吏和民众上书时,若字写错了就会被弹劾。因此,马字少了一笔,石建害怕得以为自己会死,虽然这是因为他性格谨慎,但也反映了当时对文字的重视。

到了汉武帝时期,司马相如撰写了篇章。

宣帝和平帝时期,征集小学学者,张敞以正读传授学业,扬雄以奇字编纂训诂,他们都精通《雅》、《颂颉》,全面掌握了音义。

那些擅长写作的人,无不精通这些。他们大多写赋赞美京城和苑囿,借用形声字,因此前汉时期的小学,大多使用奇异的字,不仅是为了标新立异,也是为了让大家都能理解难字。

到了后汉时期,小学逐渐疏远,文字变得隐晦,好坏参半。

到了魏代,文字有了固定的规范,回顾汉代的著作,反而显得深奥难懂。

因此,陈思王曹植说:“扬雄和司马相如的作品,旨趣幽深,读者如果没有老师的传授,就无法解析其辞句,没有广博的学识,就无法理解其道理。”

这不仅仅是才华的差距,也是文字的隐晦。

自晋代以来,用字趋向于简单,当时人们都学习易字,谁还会去用难字呢?

如今一个字若显得怪异,整句话都会让人震惊,如果三个人都不认识这个字,那这个字就成了“字妖”。

后世所共同知晓的字,即使难也变得容易;时代所共同废弃的字,即使容易也变得难。在取舍之间,必须谨慎。

《尔雅》是孔子弟子编纂的,是《诗经》、《尚书》的纽带;

《仓颉》是李斯辑录的,是史籀的遗作。

《雅》以渊源的训诂为基础,《颉》以奇异的文字为园地,两者相辅相成,如同左右肩臂,既能继承旧的知识,又能创新,也可以用来写作。

至于字义的训诂古今有别,兴废不同,字形有单复之分,美丑各异。

心灵通过声音寄托于语言,语言通过字形寄托于文字,诵读时音律优美,写作时字形得当。

因此,写作时必须选择字词:一要避免怪异,二要减少联边,三要权衡重复,四要调整单复。

怪异指的是字体奇特。

曹摅的诗中说:“岂不愿斯游,褊心恶哅呶。”这两字怪异,严重影响了诗的美感。

更何况比这更怪异的字,还能看吗?

联边指的是半边相同的字。

描述山川的状貌,古今都用,但在平常的文章中使用,就会显得不协调,成为瑕疵。如果无法避免,最多可以用三个联边字,超过三个,那就成了“字林”了。

重出指的是同一个字重复出现。

《诗经》和《离骚》中常有这种情况,但近世忌讳重复。如果两个字都很重要,宁可重复。

因此,善于写作的人,虽然能写出万篇文章,却常常为一个字发愁。一个字并不少,但要避免重复却很难。

单复指的是字形的肥瘦。

瘦字连用,句子会显得稀疏无力;肥字堆积,文章会显得晦暗不明。

善于斟酌字词的人,会交替使用单复字,使文章如珍珠般明亮。

这四条原则,虽然文章不一定都要遵守,但体例上不能没有。

如果遇到问题却不明白,那就不是精通的解释。

至于经典中的隐晦之处,典籍繁多,简牍虫蛀,帛书破裂,多次抄写后字会改变,有时因为音误,有时因为字形变化。

子思的弟子,“于穆不似”,这是音误的差异。

晋代的史记,“三豕渡河”,这是字形变化的错误。

《尚书大传》中有“别风淮雨”,《帝王世纪》中说“列风淫雨”。

“别”、“列”、“淮”、“淫”,字形相似,意义却不同。

“淫”、“列”意义恰当但不奇特,“淮”、“别”意义乖谬却新颖。

傅毅写诔文时用了“淮雨”;元长写序时用了“别风”,可见追求新奇的心理,古今都一样。

史书中的缺文,圣人都很谨慎,如果按照意义舍弃新奇,就可以纠正文字了。

赞曰:

篆书和隶书相互融合,苍颉和《尔雅》品评训诂。古今的痕迹不同,美丑的区分各异。

字容易流传,文章却难以运笔。声音和笔画清晰精妙,墨色飞扬奋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文心雕龙-练字-注解

文爻象列:指古代占卜时所用的龟甲和兽骨上的裂纹,这些裂纹被用来预测吉凶。

结绳移:古代没有文字时,人们用结绳记事的方法。

鸟迹明:指鸟类的足迹,古人观察自然现象以创造文字。

书契作:书契指文字,作指创造。

苍颉:传说中的黄帝史官,被认为是汉字的创造者。

鬼哭粟飞:形容苍颉造字时的神奇现象,传说中苍颉造字时,鬼神哭泣,粟米飞散。

黄帝: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五帝之一,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始祖。

輶轩之使:指古代使者,负责记录各地的方言和风俗。

六书:古代汉字的六种构造方法,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秦篆:秦朝统一文字后的小篆字体。

程邈:秦朝官员,创造了隶书。

太史学童:指太学中的学生,太学是古代的高等学府。

八体:指八种不同的书法字体。

马字缺画:指书写错误,马字少了一笔。

石建:汉代官员,因书写错误而害怕被处死。

相如:指司马相如,汉代著名文学家。

张敞:汉代学者,擅长正读和传业。

扬雄:汉代文学家,以奇字纂训闻名。

雅颂颉:指《诗经》中的雅颂部分和《仓颉篇》。

鸿笔之徒:指擅长写作的人。

玮字:指华丽、奇特的字。

臧否:指好坏、优劣。

陈思:指曹植,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

扬马:指扬雄和司马相如。

尔雅:古代解释词语的经典著作。

仓颉:指《仓颉篇》,古代字书。

史籀:指《史籀篇》,古代字书。

雅以渊源诂训:指《尔雅》以解释词语的渊源和训诂为主。

颉以苑囿奇文:指《仓颉篇》以收集奇特的文字为主。

字形单复:指字形的简单和复杂。

妍媸异体:指字形的美丑不同。

宫商:指古代音乐中的音阶,这里比喻文字的韵律。

诡异:指字体奇特怪异。

联边:指字形中有一部分相同。

重出:指同一个字重复出现。

单复:指字形的简单和复杂。

经典隐暧:指经典著作中的隐晦难懂之处。

方册纷纶:指书籍繁多复杂。

简蠹帛裂:指书籍因虫蛀或破损而难以阅读。

三写易字:指多次抄写后文字发生变化。

音讹:指因发音相似而产生的错误。

文变:指文字在流传过程中发生变化。

别风淮雨:指《尚书大传》中的词语,形容风雨的不同。

列风淫雨:指《帝王世纪》中的词语,形容风雨的不同。

傅毅:汉代文学家,擅长制诔。

元长:指王元长,汉代文学家。

篆隶相熔:指篆书和隶书的融合。

苍雅品训:指《仓颉篇》和《尔雅》的品评和训诂。

古今殊迹:指古今文字的差异。

妍媸异分:指字形的美丑不同。

字靡易流:指文字容易流传。

文阻难运:指文章难以传播。

声画昭精:指文字的声音和形象都非常精妙。

墨采腾奋:指文字的墨色和文采都非常出色。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文心雕龙-练字-评注

这段文字主要讨论了中国古代文字的起源、发展和演变,以及文字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文章从苍颉造字的神话开始,逐步展开对文字历史的回顾,涵盖了从黄帝时代到汉代的文字发展历程。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文字变化的描述,作者强调了文字的统一性和规范性对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文章中提到,文字的创造和演变不仅仅是技术上的进步,更是文化和社会发展的体现。从苍颉造字到秦朝统一文字,再到汉代的各种文字改革,每一次变革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需求和文化的变迁。特别是秦朝的小篆和隶书的出现,标志着文字从象形向符号化的转变,这一转变极大地促进了文字的普及和文化的传播。

此外,文章还强调了文字的统一性对于国家治理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从黄帝时代的‘书必同文’到汉代的‘字谬辄劾’,可以看出古代统治者对于文字规范的重视。这种规范不仅有助于官方的文书传递,也促进了各地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在赏析这段文字时,我们还可以看到作者对于文字美学的关注。文章中提到‘字形单复,妍媸异体’,这表明古代文人不仅注重文字的功能性,也注重其艺术性。文字的形态美和音韵美在古代文学创作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这种美学追求在后世的文学作品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扬。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是对中国古代文字历史的回顾,更是对文字在文化传承中作用的深刻思考。通过对文字起源、发展和演变的描述,作者揭示了文字与文化、社会之间的密切关系,为我们理解中国古代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视角。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文心雕龙-练字》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035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