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文心雕龙-章句

作者: 刘勰(约465年—约532年),南朝文学理论家。他以《文心雕龙》奠定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理论基础。

年代:南朝(5世纪末至6世纪初)。

内容简要:共50篇,系统论述了文学创作的理论和方法。书中提出了“风骨”“神思”等概念,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和艺术价值,是研究古代文学理论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文心雕龙-章句-原文

夫设情有宅,置言有位;宅情曰章,位言曰句。

故章者,明也;句者,局也。

局言者,联字以分疆;明情者,总义以包体。

区畛相异,而衢路交通矣。

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为章,积章而成篇。

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

振本而末从,知一而万毕矣。

夫裁文匠笔,篇有大小;离章合句,调有缓急;随变适会,莫见定准。

句司数字,待相接以为用;章总一义,须意穷而成体。

其控引情理,送迎际会,譬舞容回环,而有缀兆之位;歌声靡曼,而有抗坠之节也。

寻诗人拟喻,虽断章取义,然章句在篇,如茧之抽绪,原始要终,体必鳞次。

启行之辞,逆萌中篇之意;绝笔之言,追媵前句之旨;故能外文绮交,内义脉注,跗萼相衔,首尾一体。

若辞失其朋,则羁旅而无友,事乖其次,则飘寓而不安。

是以搜句忌于颠倒,裁章贵于顺序,斯固情趣之指归,文笔之同致也。

若夫章句无常,而字有条数,四字密而不促,六字格而非缓,或变之以三五,盖应机之权节也。

至于诗颂大体,以四言为正,唯《祈父》《肇禋》,以二言为句。

寻二言肇于黄世,《竹弹》之谣是也;三言兴于虞时,《元首》之诗是也;四言广于夏年,《洛汭》之歌是也;五言见于周代,《行露》之章是也。

六言七言,杂出《诗》《骚》;两体之篇,成于西汉。

情数运周,随时代用矣。

若乃改韵从调,所以节文辞气。

贾谊、枚乘,两韵辄易;刘歆、桓谭,百句不迁;亦各有其志也。

昔魏武论赋,嫌于积韵,而善于资代。

陆云亦称“四言转句,以四句为佳”。

观彼制韵,志同枚、贾。

然两韵辄易,则声韵微躁;百句不迁,则唇吻告劳。

妙才激扬,虽触思利贞,曷若折之中和,庶保无咎。

又诗人以“兮”字入于句限,《楚辞》用之,字出于句外。

寻兮字承句,乃语助馀声。

舜咏《南风》,用之久矣,而魏武弗好,岂不以无益文义耶!

至于“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之而于以”者,乃札句之旧体;“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

据事似闲,在用实切。

巧者回运,弥缝文体,将令数句之外,得一字之助矣。

外字难谬,况章句欤。

赞曰∶

断章有检,积句不恒。

理资配主,辞忌失朋。

环情革调,宛转相腾。

离合同异,以尽厥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文心雕龙-章句-译文

表达情感需要有固定的地方,安排言辞需要有合适的位置;情感的固定地方叫做章,言辞的合适位置叫做句。

所以章是明确的意思,句是局部的意思。

局部的言辞,是连接字词来划分界限;明确的情感,是总结意义来包含整体。

不同的区域相互区别,但道路是相通的。

人们表达言辞,通过字词形成句子,积累句子形成章,积累章形成篇。

篇章的光彩,是因为章没有瑕疵;章的明晰,是因为句子没有缺陷;句子的清新,是因为字词没有错误。

抓住根本,末节自然跟随,明白一点,万事都能完成。

写作文章,篇章有大小之分;分离章句,节奏有快慢之分;随着变化适应时机,没有固定的标准。

句子管理数字,需要相互连接才能发挥作用;章总结一个意义,需要意义穷尽才能形成整体。

它控制引导情感和道理,迎接和送别时机,就像舞蹈的回旋,有固定的位置;歌声的柔美,有高低起伏的节奏。

寻找诗人的比喻,虽然断章取义,但章句在篇章中,就像蚕茧抽丝,从头到尾,体例必须像鱼鳞一样排列。

开头的言辞,预示中间篇章的意思;结尾的言辞,追随前面句子的主旨;所以外在的文辞华丽交错,内在的意义脉络贯通,像花萼相互衔接,首尾一体。

如果言辞失去伙伴,就像旅途中没有朋友;事情违背顺序,就像漂泊不定。

因此,寻找句子要避免颠倒,裁剪章句要注重顺序,这是情趣的归宿,文笔的共同目标。

至于章句没有固定规律,但字词有固定的数量,四字紧密但不急促,六字格调但不缓慢,或者用三五字变化,这是应对时机的权宜之计。

至于诗颂的总体,以四言为正统,只有《祈父》《肇禋》,以二言为句。

寻找二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黄帝时代,《竹弹》的谣曲就是;三言兴起于虞舜时代,《元首》的诗就是;四言广泛流行于夏朝,《洛汭》的歌就是;五言出现在周代,《行露》的篇章就是。

六言和七言,混杂出现在《诗经》和《楚辞》中;两种体裁的篇章,形成于西汉。

情感和数量随着时代变化,随着时代使用。

至于改变韵脚和调子,是为了调节文辞的语气。

贾谊、枚乘,两韵就改变;刘歆、桓谭,百句也不改变;各有各的志向。

从前魏武帝论赋,嫌恶积累韵脚,而善于借用替代。

陆云也说“四言转句,以四句为佳”。

观察他们的制韵,志向与枚乘、贾谊相同。

但两韵就改变,声韵略显急躁;百句不改变,嘴唇和舌头会感到疲劳。

才华横溢,虽然触动了思想,但不如折中调和,才能保证没有过失。

另外,诗人将“兮”字放入句子的限制中,《楚辞》使用它,字出现在句子之外。

寻找“兮”字承接句子,是语助的余音。

舜咏《南风》,使用它已经很久了,但魏武帝不喜欢,难道不是因为对文义没有益处吗?

至于“夫惟盖故”者,是开头的首唱;“之而于以”者,是札句的旧体;“乎哉矣也”者,也是送末的常科。

根据事情看似闲散,但在使用中非常切合。

巧妙的人回旋运用,弥补文体的缺陷,让数句之外,得到一字的帮助。

外字难以错误,何况章句呢。

赞曰∶

断章有检,积句不恒。

理资配主,辞忌失朋。

环情革调,宛转相腾。

离合同异,以尽厥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文心雕龙-章句-注解

章:在文中指文章的一部分,用于表达完整的意思,是构成篇章的基本单位。

句:指语言表达的基本单位,由若干字组成,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

字:指汉字,是构成句子的最小单位。

篇:指完整的文章或作品,由多个章组成。

裁文匠笔:指写作的技巧和艺术,包括对文章结构、语言风格等的精心设计。

离章合句:指在写作中灵活地安排章节和句子,以适应不同的表达需要。

调有缓急:指文章节奏的变化,快慢有致,以适应情感的表达。

随变适会:指写作时根据内容和情感的变化灵活调整表达方式。

句司数字:指句子由若干字组成,字与字之间需要合理搭配。

章总一义:指每一章都应围绕一个中心意思展开。

控引情理:指通过语言控制和引导读者的情感和理解。

送迎际会:指在文章中巧妙地安排情节和情感的转折。

譬舞容回环:比喻文章结构如同舞蹈动作一样回环往复,富有节奏感。

歌声靡曼:比喻文章语言如同歌声一样悠扬动听。

抗坠之节:指文章节奏的起伏变化,如同音乐中的高低音调。

寻诗人拟喻:指诗人通过比喻来表达思想和情感。

断章取义:指从文章中选取部分内容来理解其意义。

茧之抽绪:比喻文章结构如同蚕茧抽丝一样紧密有序。

原始要终:指文章从开头到结尾都应紧密相连,形成一个整体。

启行之辞:指文章开头的语言,应预示文章的主题。

逆萌中篇之意:指文章开头应暗示中间部分的内容。

绝笔之言:指文章结尾的语言,应总结前文的意思。

追媵前句之旨:指文章结尾应呼应前文的主旨。

外文绮交:指文章外在形式的美观和语言的华丽。

内义脉注:指文章内在意义的连贯和深刻。

跗萼相衔:比喻文章结构如同花萼一样紧密相连。

首尾一体:指文章开头和结尾应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辞失其朋:指文章语言失去连贯性,显得孤立无援。

事乖其次:指文章内容安排不当,显得混乱无序。

搜句忌于颠倒:指在写作中应避免句子顺序的混乱。

裁章贵于顺序:指在写作中应注重章节的顺序安排。

情趣之指归:指文章应表达出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文笔之同致:指文章的语言和风格应和谐统一。

章句无常:指文章的结构和句子安排没有固定的模式。

字有条数:指文章中的字数有一定的规律和限制。

四字密而不促:指四字句结构紧凑但不显得急促。

六字格而非缓:指六字句结构规整但不显得缓慢。

变之以三五:指在写作中灵活运用三字句和五字句。

应机之权节:指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调整文章结构和语言。

诗颂大体:指诗歌和颂词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四言为正:指四言诗是诗歌的正统形式。

祈父:指《诗经》中的《祈父》篇,以二言为句。

肇禋:指《诗经》中的《肇禋》篇,以二言为句。

二言肇于黄世:指二言诗起源于黄帝时代。

竹弹之谣:指黄帝时代的《竹弹》歌谣,是二言诗的代表。

三言兴于虞时:指三言诗兴起于虞舜时代。

元首之诗:指虞舜时代的《元首》诗,是三言诗的代表。

四言广于夏年:指四言诗在夏代得到广泛发展。

洛汭之歌:指夏代的《洛汭》歌,是四言诗的代表。

五言见于周代:指五言诗在周代出现。

行露之章:指周代的《行露》篇,是五言诗的代表。

六言七言:指六言诗和七言诗。

诗骚:指《诗经》和《楚辞》。

两体之篇:指六言诗和七言诗的作品。

成于西汉:指六言诗和七言诗在西汉时期成熟。

情数运周:指情感和命运的变化如同周而复始的循环。

随时代用:指文章应根据时代的变化而调整表达方式。

改韵从调:指在写作中根据情感和内容的变化调整韵律和节奏。

节文辞气:指通过调整韵律和节奏来控制文章的语气和情感。

贾谊:西汉著名文学家,以两韵辄易的写作风格著称。

枚乘:西汉著名文学家,以两韵辄易的写作风格著称。

刘歆:西汉著名文学家,以百句不迁的写作风格著称。

桓谭:东汉著名文学家,以百句不迁的写作风格著称。

魏武论赋:指曹操对赋的评论,认为赋应避免过多的韵律变化。

嫌于积韵:指曹操不喜欢赋中过多的韵律变化。

善于资代:指曹操善于通过代指来表达思想。

陆云:西晋著名文学家,认为四言诗以四句为佳。

四言转句:指四言诗的句子转换。

以四句为佳:指四言诗以四句为一个完整的表达单位。

制韵:指在写作中安排韵律。

志同枚、贾:指陆云的写作风格与枚乘、贾谊相似。

声韵微躁:指过多的韵律变化会使文章显得急躁。

唇吻告劳:指过多的韵律变化会使读者感到疲劳。

妙才激扬:指才华横溢的作家能够通过激扬的语言表达思想。

触思利贞:指通过触动读者的思想来表达正确的观点。

折之中和:指在写作中应保持中庸之道,避免极端。

庶保无咎:指通过保持中庸之道来避免错误。

兮字:指《楚辞》中常用的语气助词,用于表达情感。

舜咏南风:指舜帝咏唱《南风》歌,使用了“兮”字。

魏武弗好:指曹操不喜欢使用“兮”字。

无益文义:指“兮”字对文章的意义没有帮助。

夫惟盖故:指文章开头的常用词语,用于引出主题。

之而于以:指文章中常用的连接词,用于连接句子。

乎哉矣也:指文章中常用的语气词,用于表达情感。

据事似闲:指文章中的词语看似无关紧要,但实际上非常重要。

在用实切:指文章中的词语在实际使用中非常贴切。

巧者回运:指才华横溢的作家能够巧妙地运用词语。

弥缝文体:指通过巧妙地运用词语来完善文章的结构。

数句之外:指在几句话之外。

得一字之助:指通过一个字的巧妙运用来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外字难谬:指文章中的外来词语难以准确使用。

章句:指文章的结构和句子安排。

断章有检:指在写作中应注重章节的完整性和连贯性。

积句不恒:指在写作中应避免句子的重复和单调。

理资配主:指文章的内容应与主题相匹配。

辞忌失朋:指文章的语言应避免失去连贯性。

环情革调:指文章的情感应随着内容的变化而调整。

宛转相腾:指文章的情感应如同水流一样婉转流动。

离合同异:指文章的结构应既有分离又有结合,既有相同又有不同。

以尽厥能:指通过灵活的结构安排来充分发挥文章的表达能力。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文心雕龙-章句-评注

本文通过对文章结构的详细分析,揭示了古代文学创作中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技巧。首先,文章强调了章、句、字之间的关系,指出章是明情,句是局言,字是构成句子的基本单位。这种层次分明的结构安排,使得文章在表达思想情感时更加清晰有力。

其次,文章提到了裁文匠笔的重要性,认为写作时应根据内容和情感的变化灵活调整表达方式。这种灵活性和适应性,使得文章在节奏和语气上更加丰富多样,能够更好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此外,文章还探讨了不同字数的句子在表达效果上的差异,指出四字句密而不促,六字句格而非缓,三字句和五字句则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这种对句子结构的精细分析,体现了古代文学家对语言艺术的深刻理解和精湛掌握。

最后,文章通过对“兮”字等语气助词的分析,揭示了古代文学中情感表达的一些独特手法。这些语气助词的使用,不仅增强了文章的情感色彩,也使得文章在语言风格上更加独特和鲜明。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文章结构、句子安排、语言风格等方面的深入分析,展现了古代文学创作中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技巧,为我们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文心雕龙-章句》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035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