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文心雕龙-神思

作者: 刘勰(约465年—约532年),南朝文学理论家。他以《文心雕龙》奠定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理论基础。

年代:南朝(5世纪末至6世纪初)。

内容简要:共50篇,系统论述了文学创作的理论和方法。书中提出了“风骨”“神思”等概念,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和艺术价值,是研究古代文学理论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文心雕龙-神思-原文

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

文之思也,其神远矣。

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

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

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

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

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

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

何则?意翻空而易奇,言徵实而难巧也。

是以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则无际,疏则千里。

或理在方寸而求之域表,或义在咫尺而思隔山河。

是以秉心养术,无务苦虑;含章司契,不必劳情也。

人之禀才,迟速异分,文之制体,大小殊功。

相如含笔而腐毫,扬雄辍翰而惊梦,桓谭疾感于苦思,王充气竭于思虑,张衡研京以十年,左思练都以一纪。

虽有巨文,亦思之缓也。

淮南崇朝而赋《骚》,枚皋应诏而成赋,子建援牍如口诵,仲宣举笔似宿构,阮禹据案而制书,祢衡当食而草奏,虽有短篇,亦思之速也。

若夫骏发之士,心总要术,敏在虑前,应机立断;覃思之人,情饶歧路,鉴在疑后,研虑方定。

机敏故造次而成功,虑疑故愈久而致绩。

难易虽殊,并资博练。

若学浅而空迟,才疏而徒速,以斯成器,未之前闻。

是以临篇缀虑,必有二患∶理郁者苦贫,辞溺者伤乱,然则博见为馈贫之粮,贯一为拯乱之药,博而能一,亦有助乎心力矣。

若情数诡杂,体变迁贸,拙辞或孕于巧义,庸事或萌于新意;视布于麻,虽云未贵,杼轴献功,焕然乃珍。

至于思表纤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笔固知止。

至精而后阐其妙,至变而后通其数,伊挚不能言鼎,轮扁不能语斤,其微矣乎!

赞曰:

神用象通,情变所孕。

物以貌求,心以理应。

刻镂声律,萌芽比兴。

结虑司契,垂帷制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文心雕龙-神思-译文

古人说:“身体在江海之上,心却在魏阙之下。”这就是所谓的神思。

文章的构思,其精神深远。

所以静默沉思,思绪可以连接千年;悄然动容,视野可以通达万里;吟咏之间,吐露出珠玉般的声音;眉睫之前,卷舒着风云般的色彩;这就是思理的极致吧!

所以思理是奇妙的,精神与事物相互游走。

精神居于胸中,而志气统御其关键;事物通过耳目,而辞令掌管其枢机。

枢机一旦通畅,事物的面貌就无所隐藏;关键一旦堵塞,精神就会逃避。

因此,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脏,澡雪精神。

积累学问以储备宝物,斟酌道理以丰富才能,研究阅读以穷尽照见,驯服情致以演绎辞章,然后使玄解的主宰,寻找声律以定下墨迹;独照的匠人,窥视意象以运用斧斤:这就是驾驭文章的首要方法,谋篇布局的大端。

当神思开始运转,万种思路竞相萌发,规矩虚位,刻镂无形。

登山则情感充满山间,观海则意绪溢满海面,我的才能有多少,将与风云并驾齐驱。

当拿起笔时,气势倍增于言辞之前,等到文章完成,却只有一半符合最初的心意。

为什么呢?意念翻空而容易奇巧,言辞征实而难以巧妙。

因此,意念授于思虑,言辞授于意念,紧密则无间隙,疏远则相隔千里。

有时道理在方寸之间却要到域外去寻求,有时意义在咫尺之间却要跨越山河去思考。

因此,秉持心志修养技艺,不必苦苦思索;含章司契,不必劳神费力。

人的才能禀赋,有快有慢,文章的体制,有大有小。

相如含笔而腐毫,扬雄辍翰而惊梦,桓谭疾感于苦思,王充气竭于思虑,张衡研京以十年,左思练都以一纪。

虽然有巨文,也是思虑缓慢的结果。

淮南崇朝而赋《骚》,枚皋应诏而成赋,子建援牍如口诵,仲宣举笔似宿构,阮禹据案而制书,祢衡当食而草奏,虽然有短篇,也是思虑迅速的结果。

至于那些骏发之士,心总要术,敏捷在思虑之前,应机立断;覃思之人,情感丰富,鉴别在疑虑之后,研虑方定。

机敏所以能在匆忙中成功,疑虑所以能在长久中取得成绩。

难易虽然不同,但都需要博学多练。

如果学识浅薄而空有迟缓,才能疏浅而徒有迅速,以此成就大器,从未听说过。

因此,临篇缀虑,必有两种困扰:理郁者苦于贫乏,辞溺者伤于混乱,然而博见是馈赠贫乏的粮食,贯一是拯救混乱的良药,博而能一,也有助于心力。

如果情感复杂,体制多变,拙劣的言辞可能孕育巧妙的义理,平庸的事情可能萌发新的意义;视布于麻,虽然不算贵重,但经过杼轴的加工,焕然成为珍宝。

至于思表的细微旨意,文外的曲折致意,言辞无法追及,笔端自然知道停止。

至精而后才能阐发其妙,至变而后才能通晓其数,伊挚不能言鼎,轮扁不能语斤,其微妙啊!

赞曰:

神用象通,情感变化所孕育。

事物以貌相求,心以理相应。

刻镂声律,萌芽比兴。

结虑司契,垂帷制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文心雕龙-神思-注解

魏阙:古代宫殿前的楼观,常用来象征朝廷或权力中心。

神思:指超越现实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概念。

陶钧:原指制陶的转轮,这里比喻为塑造、培养。

疏瀹五藏:指通过调节五脏来达到身心的和谐,是古代养生的一种方法。

澡雪精神:比喻通过修炼使精神纯净,如同用雪洗去尘埃。

玄解之宰:指深奥的理解和掌握,是文学创作中的高级境界。

声律:指文学作品的音韵和节奏,是古代文学创作中的重要元素。

意象:指文学作品中通过形象表达的思想和情感,是文学创作的核心。

杼轴:织布机上的部件,这里比喻为文学创作的技巧和结构。

伊挚:古代传说中的制鼎高手,这里用来比喻难以言传的精妙技艺。

轮扁:古代传说中的制轮高手,这里用来比喻难以言传的精妙技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文心雕龙-神思-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文心雕龙·神思》,是刘勰对文学创作中神思作用的深刻阐述。刘勰认为,神思是文学创作的核心,它能够超越时空的限制,使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得以自由驰骋。通过神思,作者可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在文学创作中达到极高的艺术境界。

刘勰强调,文学创作需要‘虚静’的心态,即通过调节身心,达到一种宁静、空灵的状态,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神思的作用。他还提出了‘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的创作方法,强调通过广泛的学习和深入的思考来丰富自己的才华和见识。

在文学创作中,刘勰认为‘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即思想决定内容,内容决定表达。他强调了思想和语言之间的紧密联系,认为只有思想和语言紧密结合,才能创作出优秀的文学作品。同时,他也指出了文学创作的难度,认为‘意翻空而易奇,言徵实而难巧’,即思想的表达容易出奇,而语言的运用却难以巧妙。

刘勰还通过对历史上一些文学家的创作过程的描述,说明了文学创作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他认为,文学创作的速度和质量因人而异,有的人‘含笔而腐毫’,有的人‘应诏而成赋’,但无论快慢,都需要深厚的学识和丰富的经验。

最后,刘勰总结道,文学创作需要‘博见’和‘贯一’,即广泛的知识和统一的主题。他认为,只有通过广泛的学习和深入的思考,才能创作出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文学作品。同时,他也强调了文学创作的技巧和结构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精心的构思和巧妙的结构,才能使文学作品焕发出光彩。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神思的深刻阐述,揭示了文学创作的本质和规律,强调了思想、语言、技巧和结构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理论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文心雕龙-神思》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034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