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文心雕龙-物色

作者: 刘勰(约465年—约532年),南朝文学理论家。他以《文心雕龙》奠定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理论基础。

年代:南朝(5世纪末至6世纪初)。

内容简要:共50篇,系统论述了文学创作的理论和方法。书中提出了“风骨”“神思”等概念,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和艺术价值,是研究古代文学理论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文心雕龙-物色-原文

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盖阳气萌而玄驹步,阴律凝而丹鸟羞,微虫犹或入感,四时之动物深矣。

若夫珪璋挺其惠心,英华秀其清气,物色相召,人谁获安?

是以献岁发春,悦豫之情畅;滔滔孟夏,郁陶之心凝。

天高气清,阴沉之志远;霰雪无垠,矜肃之虑深。

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

况清风与明月同夜,白日与春林共朝哉!

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

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

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

故“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出日之容,“瀌々”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喓々”学草虫之韵。

“皎日”、“嘒星”,一言穷理;“参差”、“沃若”,两字连形:并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矣。

虽复思经千载,将何易夺?

及《离骚》代兴,触类而长,物貌难尽,故重沓舒状,于是“嵯峨”之类聚,葳蕤之群积矣。

及长卿之徒,诡势瑰声,模山范水,字必鱼贯,所谓诗人丽则而约言,辞人丽淫而繁句也。

至如《雅》咏棠华,“或黄或白”;《骚》述秋兰,“绿叶”、“紫茎”。

凡攡表五色,贵在时见,若青黄屡出,则繁而不珍。

自近代以来,文贵形似,窥情风景之上,钻貌草木之中。

吟咏所发,志惟深远,体物为妙,功在密附。

故巧言切状,如印之印泥,不加雕削,而曲写毫芥。

故能瞻言而见貌,印字而知时也。

然物有恒姿,而思无定检,或率尔造极,或精思愈疏。

且《诗》、《骚》所标,并据要害,故后进锐笔,怯于争锋。

莫不因方以借巧,即势以会奇,善于适要,则虽旧弥新矣。

是以四序纷回,而入兴贵闲;物色虽繁,而析辞尚简;使味飘飘而轻举,情晔晔而更新。

古来辞人,异代接武,莫不参伍以相变,因革以为功,物色尽而情有馀者,晓会通也。

若乃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略语则阙,详说则繁。

然则屈平所以能洞监《风》、《骚》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

赞曰∶

山沓水匝,树杂云合。

目既往还,心亦吐纳。

春日迟迟,秋风飒飒,情往似赠,兴来如答。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文心雕龙-物色-译文

春秋交替,阴阳变化,万物的色彩和形态也随之变化,人的心情也随之波动。

阳气初生时,蚂蚁开始活动;阴气凝结时,萤火虫开始躲藏。即使是微小的昆虫也能感受到四季的变化,可见四季对生物的影响之深。

像美玉一样的心灵,像花朵一样的清新气质,万物的色彩和形态相互召唤,谁能保持内心的平静呢?

因此,春天到来时,人们的心情愉悦;夏天来临时,人们的心情变得沉重。

秋高气爽时,人们的心情变得深远;冬雪无边时,人们的心情变得严肃。

每年都有不同的物象,每个物象都有其独特的形态;情感随着物象的变化而变化,言辞随着情感的表达而表达。

一片叶子也能引起人的思绪,虫鸣声足以触动人的心灵。

更何况清风与明月同在夜晚,白日与春林共在早晨呢!

因此,诗人通过感受万物,联想无穷。

在万象之间流连,在视听之间沉思。

描绘气息和形态,既随着物象的变化而变化;表达色彩和声音,也随着心情的波动而波动。

所以用“灼灼”来形容桃花的鲜艳,“依依”来描绘杨柳的柔美,“杲杲”来形容太阳的明亮,“瀌々”来模拟雨雪的样子,“喈喈”来追逐黄鸟的鸣叫,“喓々”来模仿草虫的声音。

“皎日”、“嘒星”,用一句话就能表达出深刻的道理;“参差”、“沃若”,用两个字就能描绘出复杂的形态:用简短的言辞概括丰富的内容,情感和形态都表达得淋漓尽致。

即使经过千年的思考,又有什么能改变呢?

到了《离骚》兴起时,触类旁通,物象的形态难以完全表达,所以重复描绘,于是“嵯峨”之类的词语聚集,“葳蕤”之类的词语堆积。

到了长卿等人,追求奇特的声韵,模仿山水,字字相连,这就是诗人追求简洁而精炼,辞人追求华丽而繁复。

至于《雅》中咏叹棠花,“或黄或白”;《骚》中描述秋兰,“绿叶”、“紫茎”。

凡是描绘五色的,贵在适时出现,如果青黄频繁出现,就显得繁杂而不珍贵。

自近代以来,文章追求形似,窥探风景中的情感,钻研草木中的形态。

吟咏所表达的情感,志向深远,体察物象的妙处,功在紧密贴合。

所以巧妙的言辞切合物象,就像印章印在泥上,不加雕琢,却能细致入微地描绘。

因此,通过言辞就能看到物象的形态,通过字句就能知道时节的变化。

然而物象有固定的形态,而思想却没有固定的标准,有时随意就能达到极致,有时深思熟虑反而疏远。

而且《诗》、《骚》所标榜的,都是抓住了要害,所以后来的文人虽然笔锋锐利,却不敢与之争锋。

无不借助已有的形式来发挥巧妙,利用已有的趋势来创造新奇,善于抓住要点,即使旧的内容也能焕发新的光彩。

因此,四季纷繁变化,而人的兴致贵在闲适;物象虽然繁多,而言辞贵在简洁;使味道飘然而轻盈,情感鲜明而更新。

自古以来,文人异代相接,无不相互借鉴以变化,因袭与创新并重,物象尽而情感有余,这就是晓会通的道理。

至于山林和原野,确实是文思的宝库,简略地说则有所遗漏,详细地说则显得繁杂。

然而屈原之所以能够深刻理解《风》、《骚》的情感,或许也是得益于江山的帮助吧?

赞曰:

山峦重叠,水流环绕,树木交错,云彩聚合。

眼睛来回观看,心灵也随之吐纳。

春日迟迟,秋风飒飒,情感如同赠予,兴致如同回应。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文心雕龙-物色-注解

春秋代序:指四季更替,春秋两季交替,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界的循环变化。

阴阳惨舒:阴阳指自然界中的两种对立统一的力量,惨舒形容阴阳变化带来的不同感受,惨指阴冷、凄凉,舒指温暖、舒适。

物色之动:指自然界万物的变化和运动,物色即万物的形态和色彩。

心亦摇焉:指人的心情随着自然界的变化而波动,摇即波动、变化。

阳气萌:指春天阳气开始萌发,万物复苏。

玄驹步:玄驹指蚂蚁,步指蚂蚁开始活动,象征着春天的到来。

阴律凝:指秋天阴气开始凝聚,万物凋零。

丹鸟羞:丹鸟指萤火虫,羞指萤火虫不再发光,象征着秋天的到来。

微虫犹或入感:指即使是微小的昆虫也能感受到四季的变化。

四时之动物深矣:指四季的变化对万物的影响深远。

珪璋挺其惠心:珪璋是古代玉器,象征美德,挺其惠心指表现出美好的心灵。

英华秀其清气:英华指美好的事物,秀其清气指展现出清新的气质。

物色相召:指自然界万物的变化相互影响,召即召唤、影响。

人谁获安:指人在自然界的变化中难以保持平静。

献岁发春:指新年的到来,春天开始。

悦豫之情畅:指喜悦和愉快的心情得以舒展。

滔滔孟夏:指夏天的炎热和生机勃勃。

郁陶之心凝:指心情郁闷和沉重。

天高气清:指秋天的天空高远,空气清新。

阴沉之志远:指秋天的阴冷让人感到志向远大。

霰雪无垠:指冬天的雪景无边无际。

矜肃之虑深:指冬天的寒冷让人感到严肃和深思。

岁有其物:指每个季节都有其特有的景物。

物有其容:指每个景物都有其独特的形态。

情以物迁:指人的情感随着景物的变化而变化。

辞以情发:指文辞的表达随着情感的变化而变化。

一叶且或迎意:指一片叶子也能引起人的情感共鸣。

虫声有足引心:指虫鸣声足以引起人的情感波动。

清风与明月同夜:指清风和明月共同构成夜晚的美景。

白日与春林共朝:指白天的阳光和春天的树林共同构成早晨的美景。

诗人感物:指诗人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变化来抒发情感。

联类不穷:指诗人通过联想和类比来表达无穷的情感。

流连万象之际:指诗人在自然界的变化中流连忘返。

沉吟视听之区:指诗人在观察和倾听中沉思。

写气图貌:指描绘景物的气质和形态。

属采附声:指通过色彩和声音来表达情感。

与心而徘徊:指情感在心中徘徊不去。

灼灼:形容桃花鲜艳的样子。

依依:形容杨柳柔美的样子。

杲杲:形容太阳明亮的样子。

瀌々:形容雨雪纷纷的样子。

喈喈:形容黄鸟鸣叫的声音。

喓々:形容草虫鸣叫的声音。

皎日:形容太阳明亮的样子。

嘒星:形容星星闪烁的样子。

参差:形容事物高低不齐的样子。

沃若:形容事物茂盛的样子。

以少总多:指用简练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

情貌无遗:指情感和形态都表达得淋漓尽致。

思经千载:指思考跨越千年的历史。

将何易夺:指难以改变。

离骚:指屈原的《离骚》,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抒情诗。

触类而长:指通过类比来扩展表达。

物貌难尽:指景物的形态难以完全表达。

重沓舒状:指通过重复和扩展来表达景物的形态。

嵯峨:形容山势高峻的样子。

葳蕤:形容草木茂盛的样子。

长卿之徒:指司马相如等汉代辞赋家。

诡势瑰声:指辞赋家通过奇特的表达方式来展现景物的气势和声音。

模山范水:指辞赋家通过模仿山水来表达情感。

字必鱼贯:指辞赋家的文字排列整齐,如同鱼群游动。

诗人丽则而约言:指诗人的文辞美丽而简洁。

辞人丽淫而繁句:指辞赋家的文辞美丽而繁复。

雅咏棠华:指《诗经》中赞美棠花的诗句。

或黄或白:指棠花的颜色有黄有白。

骚述秋兰:指《离骚》中描述秋兰的诗句。

绿叶:指秋兰的绿叶。

紫茎:指秋兰的紫茎。

攡表五色:指描绘五种颜色。

贵在时见:指颜色的描绘贵在适时出现。

青黄屡出:指青色和黄色频繁出现。

繁而不珍:指频繁出现的事物不再珍贵。

文贵形似:指文辞的表达贵在形似。

窥情风景之上:指通过观察风景来表达情感。

钻貌草木之中:指通过描绘草木的形态来表达情感。

吟咏所发:指吟咏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志惟深远:指志向深远。

体物为妙:指通过描绘景物来表达情感是妙不可言的。

功在密附:指成功的表达在于紧密贴合景物的形态。

巧言切状:指巧妙的言辞切合景物的形态。

如印之印泥:指文辞的表达如同印章印在泥上,清晰可见。

不加雕削:指文辞的表达不加修饰。

曲写毫芥:指细致入微地描绘景物的细节。

瞻言而见貌:指通过文辞的表达可以想象出景物的形态。

印字而知时:指通过文辞的表达可以知道景物的时节。

物有恒姿:指景物有固定的形态。

思无定检:指人的思想没有固定的标准。

率尔造极:指随意表达也能达到极高的境界。

精思愈疏:指过于精密的思考反而会疏远情感。

诗骚所标:指《诗经》和《离骚》所标榜的表达方式。

并据要害:指抓住表达的关键。

后进锐笔:指后来的文人用锐利的笔触表达情感。

怯于争锋:指后来的文人不敢与《诗经》和《离骚》争锋。

因方以借巧:指通过借鉴前人的表达方式来展现巧思。

即势以会奇:指通过顺应形势来展现奇思。

善于适要:指善于抓住表达的关键。

虽旧弥新:指即使是旧的表达方式也能焕发新的光彩。

四序纷回:指四季的循环往复。

入兴贵闲:指进入创作状态贵在心情闲适。

物色虽繁:指景物的形态虽然繁多。

析辞尚简:指文辞的表达贵在简洁。

使味飘飘而轻举:指文辞的表达让人感到轻松愉快。

情晔晔而更新:指情感的表达让人感到焕然一新。

异代接武:指不同时代的文人继承前人的表达方式。

参伍以相变:指通过借鉴和变化来表达情感。

因革以为功:指通过继承和创新来取得成功。

物色尽而情有馀:指景物的形态虽然描绘完毕,但情感的表达仍然有余。

晓会通也:指明白表达的关键在于会通。

山林皋壤:指山林和田野。

实文思之奥府:指山林和田野是文思的源泉。

略语则阙:指简略的表达会有所缺失。

详说则繁:指详细的表达会显得繁复。

屈平所以能洞监风骚之情者:指屈原之所以能够深刻理解《诗经》和《离骚》的情感。

抑亦江山之助乎:指或许也是江山的帮助。

山沓水匝:指山峦重叠,水流环绕。

树杂云合:指树木繁茂,云彩聚合。

目既往还:指目光来回游移。

心亦吐纳:指心情也随之起伏。

春日迟迟:指春天的日子漫长。

秋风飒飒:指秋天的风凉爽。

情往似赠:指情感如同赠予。

兴来如答:指兴致如同回应。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文心雕龙-物色-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刘勰的《文心雕龙·物色》,主要探讨了自然界的变化如何影响人的情感,以及诗人如何通过观察自然来表达情感。文章开篇即点明四季更替对人心情感的影响,指出自然界的变化与人的情感波动息息相关。通过描绘四季的不同景象,作者展示了自然界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进而引出诗人如何通过观察自然来抒发情感。

文章通过对四季景象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界的美丽和变化,同时也揭示了诗人如何通过观察自然来表达情感。作者认为,诗人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变化,能够感受到四季的不同情感,并通过文辞的表达将这些情感传达给读者。这种表达方式不仅能够展现自然界的美丽,还能够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在表达方式上,作者强调了文辞的简洁和精准。他认为,诗人应该通过简练的语言来表达丰富的情感,而不是通过繁复的辞藻来堆砌情感。这种表达方式不仅能够使文辞更加生动,还能够使情感更加深刻。作者通过对《诗经》和《离骚》的分析,进一步强调了文辞表达的重要性,认为诗人应该通过借鉴前人的表达方式来展现自己的巧思。

此外,作者还探讨了自然与文思的关系。他认为,山林和田野是文思的源泉,诗人通过观察自然能够激发创作的灵感。这种观点不仅揭示了自然与文学创作的密切关系,还强调了自然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性。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和描绘,诗人能够表达出深刻的情感和思想,从而使作品更加生动和感人。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四季景象的描绘,展示了自然界的美丽和变化,同时也揭示了诗人如何通过观察自然来表达情感。作者强调了文辞的简洁和精准,认为诗人应该通过简练的语言来表达丰富的情感。此外,作者还探讨了自然与文思的关系,认为自然能够激发创作的灵感。这些观点不仅揭示了自然与文学创作的密切关系,还强调了自然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性。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和描绘,诗人能够表达出深刻的情感和思想,从而使作品更加生动和感人。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文心雕龙-物色》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034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