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文心雕龙-檄移

作者: 刘勰(约465年—约532年),南朝文学理论家。他以《文心雕龙》奠定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理论基础。

年代:南朝(5世纪末至6世纪初)。

内容简要:共50篇,系统论述了文学创作的理论和方法。书中提出了“风骨”“神思”等概念,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和艺术价值,是研究古代文学理论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文心雕龙-檄移-原文

震雷始于曜电,出师先乎威声。

故观电而惧雷壮,听声而惧兵威。

兵先乎声,其来已久。

昔有虞始戒于国,夏后初誓于军,殷誓军门之外,周将交刃而誓之。

故知帝世戒兵,三王誓师,宣训我众,未及敌人也。

至周穆西征,祭公谋父称“古有威让之令,令有文告之辞”,即檄之本源也。

及春秋征伐,自诸侯出,惧敌弗服,故兵出须名。

振此威风,暴彼昏乱,刘献公之所谓“告之以文辞,董之以武师”者也。

齐桓征楚,诘苞茅之缺;晋厉伐秦,责箕郜之焚。

管仲、吕相,奉辞先路,详其意义,即今之檄文。

暨乎战国,始称为檄。

檄者,皦也。宣露于外,皦然明白也。

张仪《檄楚》,书以尺二,明白之文,或称露布。

露布者,盖露板不封,播诸视听也。

夫兵以定乱,莫敢自专,天子亲戎,则称“恭行天罚”;诸侯御师,则云“肃将王诛”。

故分阃推毂,奉辞伐罪,非唯致果为毅,亦且厉辞为武。

使声如冲风所击,气似欃枪所扫,奋其武怒,总其罪人,征其恶稔之时,显其贯盈之数,摇奸宄之胆,订信慎之心,使百尺之冲,摧折于咫书;万雉之城,颠坠于一檄者也。

观隗嚣之檄亡新,布其三逆,文不雕饰,而意切事明,陇右文士,得檄之体矣!

陈琳之檄豫州,壮有骨鲠;虽奸阉携养,章实太甚,发丘摸金,诬过其虐,然抗辞书衅,皦然露骨,敢矣撄曹公之锋,幸哉免袁党之戮也。

锺会檄蜀,征验甚明;桓温檄胡,观衅尤切,并壮笔也。

凡檄之大体,或述此休明,或叙彼苛虐。

指天时,审人事,算强弱,角权势,标蓍龟于前验,悬鞶鉴于已然,虽本国信,实参兵诈。

谲诡以驰旨,炜晔以腾说。

凡此众条,莫之或违者也。

故其植义扬辞,务在刚健。

插羽以示迅,不可使辞缓;露板以宣众,不可使义隐。

必事昭而理辨,气盛而辞断,此其要也。

若曲趣密巧,无所取才矣。

又州郡征吏,亦称为檄,固明举之义也。

移者,易也,移风易俗,令往而民随者也。

相如之《难蜀老》,文晓而喻博,有移檄之骨焉。

及刘歆之《移太常》,辞刚而义辨,文移之首也;陆机之《移百官》,言约而事显,武移之要者也。

故檄移为用,事兼文武;其在金革,则逆党用檄,顺命资移;所以洗濯民心,坚同符契,意用小异,而体义大同,与檄参伍,故不重论也。

赞曰∶

三驱弛网,九伐先话。

鞶鉴吉凶,蓍龟成败。

摧压鲸鲵,抵落蜂虿。

移风易俗,草偃风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文心雕龙-檄移-译文

雷声始于闪电,出兵先要有威势的声音。

所以看到闪电就害怕雷声的壮烈,听到声音就害怕军队的威势。

军队先有声音,这由来已久。

古时候有虞氏开始在国中警戒,夏后氏初次在军中宣誓,殷商在军门外宣誓,周朝在交战前宣誓。

所以知道古代帝王警戒军队,三王誓师,是为了宣示我们的训诫,而不是针对敌人。

到了周穆王西征时,祭公谋父说“古代有威严的命令,命令有文告的辞令”,这就是檄文的起源。

到了春秋时期的征伐,由诸侯发起,担心敌人不服,所以出兵必须有名义。

振作这种威风,揭露对方的昏乱,刘献公所说的“用文辞告知,用武力监督”就是这个意思。

齐桓公征讨楚国,质问苞茅的缺失;晋厉公讨伐秦国,责备箕郜的焚烧。

管仲、吕相,奉命先行,详细说明其意义,这就是今天的檄文。

到了战国时期,才开始称为檄。

檄,就是明白的意思。公开宣示,明白清楚。

张仪的《檄楚》,用一尺二寸的竹简书写,明白的文字,也称为露布。

露布,就是不封口的木板,广泛传播给众人看。

军队用来平定叛乱,没有人敢擅自做主,天子亲自出征,就称为“恭行天罚”;诸侯统帅军队,就称为“肃将王诛”。

所以分派任务,奉命讨伐罪人,不仅要有果断的决心,还要有严厉的言辞。

使声音像狂风所击,气势像长枪所扫,激发武力的愤怒,集中对付罪人,征讨他们罪恶深重的时候,显示他们罪恶的深重,动摇奸邪的胆量,坚定诚信谨慎的心,使百尺高的冲车,被一纸书信摧毁;万仞高的城墙,被一篇檄文颠覆。

看隗嚣的檄文灭亡新朝,列举其三逆,文字不加修饰,但意思切中要害,事情明白,陇右的文士,掌握了檄文的体例!

陈琳的檄文《檄豫州》,气势雄壮,有骨气;虽然奸诈的宦官抚养,言辞过于夸张,挖掘坟墓,诬告其残暴,但抗辩的言辞揭露了事实,敢于挑战曹操的锋芒,幸运地免于袁党的杀戮。

锺会的檄文《檄蜀》,证据非常明确;桓温的檄文《檄胡》,观察敌情非常切中要害,都是雄壮的笔力。

凡是檄文的大体,要么陈述自己的美好,要么叙述对方的苛虐。

指出天时,审查人事,计算强弱,较量权势,标榜前人的经验,悬挂镜子在已经发生的事情上,虽然本国有信用,实际上参杂了兵法的诡诈。

用诡诈来传达旨意,用华丽来宣扬主张。

所有这些条规,没有人能违背。

所以檄文树立正义,宣扬言辞,务必刚健。

插上羽毛表示迅速,不能让言辞迟缓;公开木板宣示众人,不能让意义隐晦。

必须事情清楚而道理分明,气势旺盛而言辞果断,这是关键。

如果曲意迎合,巧妙隐藏,就没有可取之处了。

另外,州郡征召官吏,也称为檄,这是明确举荐的意思。

移,就是改变的意思,改变风俗,命令下达而民众跟随。

司马相如的《难蜀老》,文字明白而比喻广泛,有移檄的骨气。

刘歆的《移太常》,言辞刚强而意义分明,是文移的开端;陆机的《移百官》,言辞简洁而事情明显,是武移的关键。

所以檄移的用途,事情兼有文武;在军事上,逆党用檄,顺命用移;用来洗涤民心,坚定符契,意思稍有不同,但体例和意义大体相同,与檄文并列,所以不再重复论述。

赞曰:

三驱弛网,九伐先话。

鞶鉴吉凶,蓍龟成败。

摧压鲸鲵,抵落蜂虿。

移风易俗,草偃风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文心雕龙-檄移-注解

檄:古代用于征召、声讨或晓谕的文书,起源于周穆王时期的威让之令,后成为宣战或声讨的正式文书。

露布:指公开张贴的檄文,不封缄,以便广泛传播。

恭行天罚:天子亲自出征时所用的辞令,表示其行为是执行上天的惩罚。

肃将王诛:诸侯率领军队出征时所用的辞令,表示其行为是执行君王的诛杀命令。

隗嚣之檄亡新:隗嚣是东汉末年的军阀,其檄文以揭露新莽政权的三逆(弑君、篡位、暴政)为主要内容,文风直白,意切事明。

陈琳之檄豫州:陈琳是东汉末年的文学家,其檄文以揭露曹操的暴行为主要内容,文风刚健,言辞激烈。

锺会檄蜀:锺会是三国时期魏国的将领,其檄文以揭露蜀汉政权的腐败为主要内容,征验甚明。

桓温檄胡:桓温是东晋时期的将领,其檄文以揭露胡人的暴行为主要内容,观衅尤切。

移:古代用于改变风俗、传达命令的文书,与檄文类似,但更侧重于教化与改变。

相如之《难蜀老》:司马相如的《难蜀老》是一篇移文,内容晓畅,比喻丰富,具有移檄文的特点。

刘歆之《移太常》:刘歆的《移太常》是一篇移文,言辞刚健,义理分明,是文移文的典范。

陆机之《移百官》:陆机的《移百官》是一篇移文,言辞简练,事理显明,是武移文的代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文心雕龙-檄移-评注

本文通过对檄文的历史渊源、形式特点及其在战争中的作用进行详细阐述,展现了檄文在中国古代政治、军事中的重要地位。檄文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起源于周穆王时期的威让之令,后逐渐演变为宣战、声讨的正式文书。其核心功能在于通过言辞的威慑力,达到震慑敌人、鼓舞士气、宣扬正义的目的。

从文化内涵来看,檄文不仅是军事行动的前奏,更是政治宣示的工具。它通过揭露敌人的罪行、宣扬己方的正义,来争取民心、凝聚力量。文中提到的隗嚣、陈琳、锺会、桓温等人的檄文,均以揭露敌人的暴行为主要内容,言辞激烈,意切事明,充分体现了檄文的战斗性和宣传性。

从艺术特色来看,檄文的语言风格刚健有力,言辞简练,事理分明。文中提到的‘插羽以示迅,不可使辞缓;露板以宣众,不可使义隐’,强调了檄文在表达上的直接性和明确性。檄文不仅要求内容清晰,还要求气势磅礴,以达到震慑敌人的效果。

从历史价值来看,檄文不仅是古代战争中的重要文书,也是研究古代政治、军事、文化的重要史料。通过对檄文的分析,可以了解古代战争中的政治策略、军事思想以及社会文化背景。文中提到的檄文实例,如隗嚣之檄亡新、陈琳之檄豫州等,均为研究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总的来说,檄文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不仅在古代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刚健有力的语言风格、直白明了的表达方式,以及对正义的宣扬和对敌人的揭露,使其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朵奇葩。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文心雕龙-檄移》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033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