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文心雕龙-时序

作者: 刘勰(约465年—约532年),南朝文学理论家。他以《文心雕龙》奠定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理论基础。

年代:南朝(5世纪末至6世纪初)。

内容简要:共50篇,系统论述了文学创作的理论和方法。书中提出了“风骨”“神思”等概念,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和艺术价值,是研究古代文学理论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文心雕龙-时序-原文

时运交移,质文代变,古今情理,如可言乎?

昔在陶唐,德盛化钧,野老吐“何力”之谈,郊童含“不识”之歌。

有虞继作,政阜民暇,薰风咏于元后,“烂云”歌于列臣。

尽其美者何?乃心乐而声泰也。

至大禹敷土,九序咏功,成汤圣敬,“猗欤”作颂。

逮姬文之德盛,《周南》勤而不怨;大王之化淳,《邠风》乐而不淫。

幽厉昏而《板》、《荡》怒,平王微而《黍离》哀。

故知歌谣文理,与世推移,风动于上,而波震于下者也。

春秋以后,角战英雄,六经泥蟠,百家飙骇。

方是时也,韩魏力政,燕赵任权;五蠹六虱,严于秦令;唯齐、楚两国,颇有文学。

齐开庄衢之第,楚广兰台之宫,孟轲宾馆,荀卿宰邑,故稷下扇其清风,兰陵郁其茂俗,邹子以谈天飞誉,驺奭以雕龙驰响,屈平联藻于日月,宋玉交彩于风云。

观其艳说,则笼罩《雅》、《颂》,故知炜烨之奇意,出乎纵横之诡俗也。

爰至有汉,运接燔书,高祖尚武,戏儒简学。

虽礼律草创,《诗》、《书》未遑,然《大风》、《鸿鹄》之歌,亦天纵之英作也。

施及孝惠,迄于文景,经术颇兴,而辞人勿用,贾谊抑而邹枚沉,亦可知已。

逮孝武崇儒,润色鸿业,礼乐争辉,辞藻竞骛∶柏梁展朝宴之诗,金堤制恤民之咏,征枚乘以蒲轮,申主父以鼎食,擢公孙之对策,叹倪宽之拟奏,买臣负薪而衣锦,相如涤器而被绣。

于是史迁寿王之徒,严终枚皋之属,应对固无方,篇章亦不匮,遗风馀采,莫与比盛。

越昭及宣,实继武绩,驰骋石渠,暇豫文会,集雕篆之轶材,发绮縠之高喻,于是王褒之伦,底禄待诏。

自元暨成,降意图籍,美玉屑之谈,清金马之路。

子云锐思于千首,子政雠校于六艺,亦已美矣。

爰自汉室,迄至成哀,虽世渐百龄,辞人九变,而大抵所归,祖述《楚辞》,灵均馀影,于是乎在。

自哀、平陵替,光武中兴,深怀图谶,颇略文华,然杜笃献诔以免刑,班彪参奏以补令,虽非旁求,亦不遐弃。

及明帝叠耀,崇爱儒术,肄礼璧堂,讲文虎观,孟坚珥笔于国史,贾逵给札于瑞颂;东平擅其懿文,沛王振其通论;帝则藩仪,辉光相照矣。

自和安以下,迄至顺桓,则有班傅三崔,王马张蔡,磊落鸿儒,才不时乏,而文章之选,存而不论。

然中兴之后,群才稍改前辙,华实所附,斟酌经辞,盖历政讲聚,故渐靡儒风者也。

降及灵帝,时好辞制,造皇羲之书,开鸿都之赋,而乐松之徒,招集浅陋,故杨赐号为驩兜,蔡邕比之俳优,其馀风遗文,盖蔑如也。

自献帝播迁,文学蓬转,建安之末,区宇方辑。

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文帝以副君之重,妙善辞赋;陈思以公子之豪,下笔琳琅;并体貌英逸,故俊才云蒸。

仲宣委质于汉南,孔璋归命于河北,伟长从宦于青土,公干徇质于海隅;德琏综其斐然之思;元瑜展其翩翩之乐。

文蔚、休伯之俦,于叔、德祖之侣,傲雅觞豆之前,雍容衽席之上,洒笔以成酣歌,和墨以藉谈笑。

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至明帝纂戎,制诗度曲,征篇章之士,置崇文之观,何刘群才,迭相照耀。

少主相仍,唯高贵英雅,顾盼含章,动言成论。

于时正始馀风,篇体轻澹,而嵇阮应缪,并驰文路矣。

逮晋宣始基,景文克构,并迹沉儒雅,而务深方术。

至武帝惟新,承平受命,而胶序篇章,弗简皇虑。

降及怀愍,缀旒而已。

然晋虽不文,人才实盛∶茂先摇笔而散珠,太冲动墨而横锦,岳湛曜联璧之华,机云标二俊之采。

应傅三张之徒,孙挚成公之属,并结藻清英,流韵绮靡。

前史以为运涉季世,人未尽才,诚哉斯谈,可为叹息。

元皇中兴,披文建学,刘刁礼吏而宠荣,景纯文敏而优擢。

逮明帝秉哲,雅好文会,升储御极,孳孳讲艺,练情于诰策,振采于辞赋,庾以笔才愈亲,温以文思益厚,揄扬风流,亦彼时之汉武也。

及成康促龄,穆哀短祚,简文勃兴,渊乎清峻,微言精理,函满玄席;澹思浓采,时洒文囿。

至孝武不嗣,安恭已矣。

其文史则有袁殷之曹,孙干之辈,虽才或浅深,珪璋足用。

自中朝贵玄,江左称盛,因谈馀气,流成文体。

是以世极迍邅,而辞意夷泰,诗必柱下之旨归,赋乃漆园之义疏。

故知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原始以要终,虽百世可知也。

自宋武爱文,文帝彬雅,秉文之德,孝武多才,英采云构。

自明帝以下,文理替矣。

尔其缙绅之林,霞蔚而飙起。

王袁联宗以龙章,颜谢重叶以凤采,何范张沈之徒,亦不可胜数也。

盖闻之于世,故略举大较。

暨皇齐驭宝,运集休明∶太祖以圣武膺箓,世祖以睿文纂业,文帝以贰离含章,高宗以上哲兴运,并文明自天,缉熙景祚。

今圣历方兴,文思光被,海岳降神,才英秀发,驭飞龙于天衢,驾骐骥于万里。

经典礼章,跨周轹汉,唐、虞之文,其鼎盛乎!

鸿风懿采,短笔敢陈;扬言赞时,请寄明哲!

赞曰∶

蔚映十代,辞采九变。

枢中所动,环流无倦。

质文沿时,崇替在选。

终古虽远,僾焉如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文心雕龙-时序-译文

时代变迁,文风也随之改变,古今的情理,如何能够言说呢?

在陶唐时代,德行盛行,教化普及,乡野老人发出“何力”的感叹,郊外的孩童唱着“不识”的歌谣。

有虞氏继位,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元后歌颂“薰风”,列臣歌唱“烂云”。

这些美好的景象为何出现?是因为人们心中快乐,声音自然平和。

到了大禹治理水土,九序歌颂功绩,成汤圣明敬慎,作“猗欤”之颂。

周文王德行盛大,《周南》勤勉而不怨;大王教化淳厚,《邠风》欢乐而不放纵。

幽厉昏庸,《板》、《荡》愤怒;平王微弱,《黍离》哀伤。

由此可见,歌谣的文理随着时代变迁而变化,上层的风气影响下层的波动。

春秋以后,英雄争霸,六经被埋没,百家学说兴起。

那时,韩魏以武力治国,燕赵以权谋为政;秦国的法令严厉,五蠹六虱横行;只有齐、楚两国,文学较为兴盛。

齐国开设庄衢之第,楚国扩建兰台之宫,孟轲为宾馆,荀卿为宰邑,稷下传播清风,兰陵培育茂俗,邹子以谈天闻名,驺奭以雕龙驰誉,屈平与日月联藻,宋玉与风云交彩。

观察这些华丽的言辞,它们笼罩了《雅》、《颂》,可见这些奇异的意境,源于纵横家的诡辩风俗。

到了汉代,承接了焚书之运,高祖崇尚武力,轻视儒学。

虽然礼律初创,《诗》、《书》未能顾及,但《大风》、《鸿鹄》之歌,也是天赋的杰作。

到了孝惠帝,直到文景帝,经学逐渐兴起,但文人并未得到重用,贾谊被压制,邹枚沉沦,可见一斑。

到了孝武帝,崇尚儒学,润色大业,礼乐争辉,辞藻竞逐:柏梁展示朝宴之诗,金堤制作恤民之咏,征召枚乘以蒲轮,申主父以鼎食,提拔公孙之对策,赞叹倪宽之拟奏,买臣负薪而衣锦,相如涤器而被绣。

于是史迁、寿王等人,严终、枚皋之辈,应对自如,篇章丰富,遗风余采,无人能及。

到了昭帝和宣帝,继承武绩,驰骋石渠,闲暇时举行文会,聚集雕篆之才,发挥绮縠之喻,于是王褒等人,等待诏命。

从元帝到成帝,逐渐重视典籍,美玉屑之谈,清金马之路。

子云锐思于千首,子政雠校于六艺,也是美事。

从汉室到成哀帝,虽然时代变迁,文人九变,但大体上,仍然祖述《楚辞》,灵均的余影,依然存在。

从哀帝、平帝衰落,光武帝中兴,深怀图谶,略略文华,但杜笃献诔以免刑,班彪参奏以补令,虽非广泛求才,也未完全抛弃。

到了明帝,崇爱儒术,肄礼璧堂,讲文虎观,孟坚执笔于国史,贾逵给札于瑞颂;东平擅其懿文,沛王振其通论;帝则藩仪,辉光相照。

从和帝、安帝以下,直到顺帝、桓帝,有班傅、三崔、王马、张蔡等磊落鸿儒,才子辈出,但文章之选,存而不论。

然而中兴之后,群才稍改前辙,华实所附,斟酌经辞,因历政讲聚,逐渐儒风化。

到了灵帝,喜好辞制,造皇羲之书,开鸿都之赋,但乐松等人招集浅陋,杨赐号为驩兜,蔡邕比之俳优,其余风遗文,不值一提。

从献帝播迁,文学衰落,建安末年,天下才逐渐安定。

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文帝以副君之重,妙善辞赋;陈思以公子之豪,下笔琳琅;并体貌英逸,俊才云集。

仲宣委质于汉南,孔璋归命于河北,伟长从宦于青土,公干徇质于海隅;德琏综其斐然之思;元瑜展其翩翩之乐。

文蔚、休伯等人,于叔、德祖之辈,傲雅觞豆之前,雍容衽席之上,洒笔以成酣歌,和墨以藉谈笑。

观察当时的文章,雅好慷慨,因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

到了明帝,制诗度曲,征召篇章之士,设立崇文之观,何刘群才,迭相照耀。

少主相继,唯高贵英雅,顾盼含章,动言成论。

当时正始余风,篇体轻澹,而嵇阮应缪,并驰文路。

到了晋宣帝始基,景文克构,并迹沉儒雅,而务深方术。

到了武帝惟新,承平受命,但胶序篇章,未简皇虑。

到了怀帝、愍帝,只是缀旒而已。

然而晋虽不文,人才实盛:茂先摇笔而散珠,太冲动墨而横锦,岳湛曜联璧之华,机云标二俊之采。

应傅、三张等人,孙挚、成公之辈,并结藻清英,流韵绮靡。

前史以为运涉季世,人未尽才,诚哉斯谈,可为叹息。

元皇中兴,披文建学,刘刁礼吏而宠荣,景纯文敏而优擢。

到了明帝,雅好文会,升储御极,孳孳讲艺,练情于诰策,振采于辞赋,庾以笔才愈亲,温以文思益厚,揄扬风流,亦彼时之汉武也。

到了成康促龄,穆哀短祚,简文勃兴,渊乎清峻,微言精理,函满玄席;澹思浓采,时洒文囿。

到了孝武不嗣,安恭已矣。

其文史则有袁殷之曹,孙干之辈,虽才或浅深,珪璋足用。

自中朝贵玄,江左称盛,因谈余气,流成文体。

因此世极迍邅,而辞意夷泰,诗必柱下之旨归,赋乃漆园之义疏。

故知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原始以要终,虽百世可知也。

自宋武爱文,文帝彬雅,秉文之德,孝武多才,英采云构。

自明帝以下,文理替矣。

尔其缙绅之林,霞蔚而飙起。

王袁联宗以龙章,颜谢重叶以凤采,何范张沈之徒,亦不可胜数也。

盖闻之于世,故略举大较。

到了皇齐驭宝,运集休明:太祖以圣武膺箓,世祖以睿文纂业,文帝以贰离含章,高宗以上哲兴运,并文明自天,缉熙景祚。

今圣历方兴,文思光被,海岳降神,才英秀发,驭飞龙于天衢,驾骐骥于万里。

经典礼章,跨周轹汉,唐、虞之文,其鼎盛乎!

鸿风懿采,短笔敢陈;扬言赞时,请寄明哲!

赞曰:

蔚映十代,辞采九变。

枢中所动,环流无倦。

质文沿时,崇替在选。

终古虽远,僾焉如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文心雕龙-时序-注解

陶唐:指尧帝,传说中的古代圣王,以德行著称。

有虞:指舜帝,尧的继任者,以孝道和仁政治国。

大禹:夏朝的创始人,以治水有功而闻名。

成汤:商朝的创始人,以圣明和敬天著称。

姬文:指周文王,周朝的奠基者,以德行和勤政闻名。

大王:指周武王,周文王之子,以武力推翻商朝建立周朝。

幽厉:指周幽王和周厉王,周朝的昏君,导致国家衰败。

平王:指周平王,东周的开国君主,国家衰微。

韩魏力政:指战国时期韩国和魏国的政治斗争。

燕赵任权:指战国时期燕国和赵国的权力争夺。

五蠹六虱:比喻社会上的各种弊端和腐败现象。

齐开庄衢之第:指齐国在庄衢设立学府,培养文学人才。

楚广兰台之宫:指楚国在兰台设立宫殿,聚集文学之士。

孟轲:即孟子,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荀卿:即荀子,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稷下:指齐国稷下学宫,战国时期著名的学术中心。

兰陵:指楚国兰陵,战国时期文学繁荣之地。

邹子:指邹衍,战国时期著名的阴阳家。

驺奭:指驺衍,战国时期著名的阴阳家。

屈平:即屈原,楚国著名诗人。

宋玉:楚国著名辞赋家。

高祖:指汉高祖刘邦,西汉的开国皇帝。

孝惠:指汉惠帝,西汉的第二位皇帝。

文景:指汉文帝和汉景帝,西汉的两位贤明君主。

贾谊:西汉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邹枚:指邹阳和枚乘,西汉著名文学家。

孝武:指宋孝武帝刘骏,南朝宋的第三位皇帝。

柏梁:指柏梁台,汉武帝时期的文学活动场所。

金堤:指金堤台,汉武帝时期的文学活动场所。

枚乘:西汉著名辞赋家。

主父:指主父偃,西汉著名政治家。

公孙:指公孙弘,西汉著名政治家。

倪宽:西汉著名文学家。

买臣:指朱买臣,西汉著名文学家。

相如:指司马相如,西汉著名辞赋家。

史迁:指司马迁,西汉著名史学家。

寿王:指刘向,西汉著名文学家。

严终:指严助,西汉著名文学家。

枚皋:指枚乘之子,西汉著名文学家。

王褒:西汉著名辞赋家。

子云:指扬雄,西汉著名文学家。

子政:指刘向,西汉著名文学家。

灵均:指屈原,楚国著名诗人。

光武:指汉光武帝刘秀,东汉的开国皇帝。

杜笃:东汉著名文学家。

班彪:东汉著名史学家。

明帝:指宋明帝刘彧,南朝宋的第四位皇帝。

孟坚:指班固,东汉著名史学家。

贾逵:东汉著名文学家。

东平:指东平王刘苍,东汉著名文学家。

沛王:指沛王刘辅,东汉著名文学家。

班傅:指班固和傅毅,东汉著名文学家。

三崔:指崔骃、崔瑗、崔寔,东汉著名文学家。

王马张蔡:指王充、马融、张衡、蔡邕,东汉著名文学家。

灵帝:指汉灵帝,东汉的第十一位皇帝。

皇羲:指伏羲,传说中的古代圣王。

鸿都:指鸿都门,东汉时期的文学活动场所。

乐松:东汉著名文学家。

杨赐:东汉著名文学家。

蔡邕:东汉著名文学家。

献帝:指汉献帝,东汉的最后一位皇帝。

建安:指东汉末年的建安时期,文学繁荣。

魏武:指魏武帝曹操,三国时期魏国的开国皇帝。

文帝:指齐文帝萧长懋,南朝齐的第三位皇帝。

陈思:指曹植,曹操之子,著名文学家。

仲宣:指王粲,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

孔璋:指陈琳,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

伟长:指徐干,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

公干:指阮瑀,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

德琏:指应玚,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

元瑜:指阮籍,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

文蔚:指刘桢,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

休伯:指应璩,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

于叔:指嵇康,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

德祖:指向秀,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

何刘:指何晏和刘劭,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

高贵:指高贵乡公曹髦,魏国的第四位皇帝。

嵇阮:指嵇康和阮籍,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

应缪:指应璩和缪袭,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

晋宣:指晋宣帝司马懿,西晋的开国皇帝。

景文:指晋景帝司马师和晋文帝司马昭,西晋的两位皇帝。

武帝:指晋武帝司马炎,西晋的第三位皇帝。

怀愍:指晋怀帝和晋愍帝,西晋的最后两位皇帝。

茂先:指张华,西晋著名文学家。

太冲:指左思,西晋著名文学家。

岳湛:指潘岳和陆机,西晋著名文学家。

机云:指陆机和陆云,西晋著名文学家。

应傅:指应贞和傅玄,西晋著名文学家。

三张:指张载、张协、张亢,西晋著名文学家。

孙挚:指孙楚和挚虞,西晋著名文学家。

成公:指成公绥,西晋著名文学家。

元皇:指晋元帝司马睿,东晋的开国皇帝。

刘刁:指刘琨和刁协,东晋著名文学家。

景纯:指郭璞,东晋著名文学家。

庾:指庾亮,东晋著名文学家。

温:指温峤,东晋著名文学家。

成康:指晋成帝和晋康帝,东晋的两位皇帝。

穆哀:指晋穆帝和晋哀帝,东晋的两位皇帝。

简文:指晋简文帝司马昱,东晋的第五位皇帝。

袁殷:指袁宏和殷仲文,东晋著名文学家。

孙干:指孙盛和干宝,东晋著名文学家。

中朝:指东晋朝廷。

江左:指东晋时期的江南地区。

宋武:指宋武帝刘裕,南朝宋的开国皇帝。

王袁:指王融和袁淑,南朝宋著名文学家。

颜谢:指颜延之和谢灵运,南朝宋著名文学家。

何范:指何逊和范云,南朝宋著名文学家。

张沈:指张率和沈约,南朝宋著名文学家。

皇齐:指南朝齐。

太祖:指齐高帝萧道成,南朝齐的开国皇帝。

世祖:指齐武帝萧赜,南朝齐的第二位皇帝。

高宗:指齐明帝萧鸾,南朝齐的第四位皇帝。

今圣:指南朝齐的现任皇帝。

唐、虞:指唐尧和虞舜,传说中的古代圣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文心雕龙-时序-评注

这段文字通过对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文学发展进行梳理,展现了文学与时代变迁的紧密关系。文章从尧舜时代开始,逐步叙述了夏、商、周、春秋战国、汉、魏晋南北朝等时期的文学发展,强调了文学与政治、社会、文化的互动关系。

文章首先提到尧舜时代的文学,认为那时的文学反映了社会的和谐与人民的安乐。接着,文章叙述了夏、商、周时期的文学,特别是周朝的《周南》和《邠风》,认为这些作品反映了周文王和周武王的德行与教化。

随后,文章转向春秋战国时期,指出这一时期文学的发展受到了政治斗争和社会动荡的影响,但齐、楚两国的文学依然繁荣。文章特别提到了孟轲、荀卿、邹衍、驺奭、屈原、宋玉等文学家的贡献,认为他们的作品继承了《雅》、《颂》的传统,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

在汉代部分,文章叙述了汉高祖刘邦对文学的轻视,以及汉武帝时期文学的复兴。文章提到汉武帝时期的柏梁台和金堤台,认为这些文学活动场所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同时,文章还提到了贾谊、枚乘、司马相如等文学家的作品,认为他们的作品反映了汉代社会的风貌。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章指出文学的发展受到了玄学思想的影响,文学风格趋于清淡。文章特别提到了嵇康、阮籍、潘岳、陆机等文学家的作品,认为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文人的忧思。

最后,文章总结了文学与时代的关系,认为文学的变化反映了社会的变化,文学的兴衰与时代的兴衰密切相关。文章通过对各个时期文学的梳理,展现了中国文学发展的脉络,强调了文学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文心雕龙-时序》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032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