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文心雕龙-征圣

作者: 刘勰(约465年—约532年),南朝文学理论家。他以《文心雕龙》奠定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理论基础。

年代:南朝(5世纪末至6世纪初)。

内容简要:共50篇,系统论述了文学创作的理论和方法。书中提出了“风骨”“神思”等概念,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和艺术价值,是研究古代文学理论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文心雕龙-征圣-原文

夫作者曰圣,述者曰明。

陶铸性情,功在上哲。

夫子文章,可得而闻,则圣人之情,见乎文辞矣。

先王圣化,布在方册,夫子风采,溢于格言。

是以远称唐世,则焕乎为盛;近褒周代,则郁哉可从:此政化贵文之征也。

郑伯入陈,以文辞为功;宋置折俎,以多文举礼:此事迹贵文之征也。

褒美子产,则云“言以足志,文以足言”;泛论君子,则云“情欲信,辞欲巧”:此修身贵文之征也。

然则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乃含章之玉牒,秉文之金科矣。

夫鉴周日月,妙极机神;文成规矩,思合符契。

或简言以达旨,或博文以该情,或明理以立体,或隐义以藏用。

故《春秋》一字以褒贬,《丧服》举轻以包重,此简言以达旨也。

《邠诗》联章以积句,《儒行》缛说以繁辞,此博文以该情也。

书契决断以象夬,文章昭晰以象离,此明理以立体也。

四象精义以曲隐,五例微辞以婉晦,此隐义以藏用也。

故知繁略殊形,隐显异术,抑引随时,变通适会,征之周孔,则文有师矣。

是以论文必征于圣,窥圣必宗于经。

《易》称“辨物正言,断辞则备”,《书》云“辞尚体要,弗惟好异”。

故知正言所以立辩,体要所以成辞,辞成无好异之尤,辩立有断辞之义。

虽精义曲隐,无伤其正言;微辞婉晦,不害其体要。

体要与微辞偕通,正言共精义并用;圣人之文章,亦可见也。

颜阖以为∶“仲尼饰羽而画,徒事华辞。”虽欲訾圣,弗可得已。

然则圣文之雅丽,固衔华而佩实者也。

天道难闻,犹或钻仰;文章可见,胡宁勿思?

若征圣立言,则文其庶矣。

赞曰∶

妙极生知,睿哲惟宰。

精理为文,秀气成采。

鉴悬日月,辞富山海。

百龄影徂,千载心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文心雕龙-征圣-译文

创作的人被称为圣人,叙述的人被称为明人。

塑造和陶冶性情,功劳在于古代的圣贤。

孔子的文章,可以听到,那么圣人的情感,就体现在文辞中了。

古代圣王的教化,记载在典籍中,孔子的风采,体现在格言中。

因此,远赞唐朝,就显得辉煌盛大;近赞周朝,就显得繁荣可追随:这是政治教化重视文辞的证明。

郑伯进入陈国,以文辞为功;宋国设置折俎,以多文举礼:这是事迹重视文辞的证明。

赞美子产,就说“言语足以表达志向,文辞足以表达言语”;泛论君子,就说“情感要真实,言辞要巧妙”:这是修身重视文辞的证明。

那么,志向充足而言辞文雅,情感真实而辞藻巧妙,就是包含美德的玉牒,秉持文采的金科玉律了。

观察日月,妙到极致,机巧神妙;文章形成规矩,思想符合符契。

有的用简练的语言表达主旨,有的用丰富的文辞概括情感,有的用明理来建立体例,有的用隐义来隐藏用途。

所以《春秋》用一个字来褒贬,《丧服》举轻以包重,这是用简练的语言表达主旨。

《邠诗》联章以积句,《儒行》缛说以繁辞,这是用丰富的文辞概括情感。

书契决断以象夬,文章昭晰以象离,这是用明理来建立体例。

四象精义以曲隐,五例微辞以婉晦,这是用隐义来隐藏用途。

所以知道繁简不同形式,隐显不同方法,抑引随时,变通适会,征之周孔,则文有师矣。

因此,论文必征于圣,窥圣必宗于经。

《易》称“辨物正言,断辞则备”,《书》云“辞尚体要,弗惟好异”。

所以知道正言所以立辩,体要所以成辞,辞成无好异之尤,辩立有断辞之义。

虽然精义曲隐,无伤其正言;微辞婉晦,不害其体要。

体要与微辞偕通,正言共精义并用;圣人之文章,亦可见也。

颜阖以为∶“仲尼饰羽而画,徒事华辞。”虽欲訾圣,弗可得已。

那么圣文的雅丽,本来就是衔华而佩实的。

天道难闻,犹或钻仰;文章可见,胡宁勿思?

若征圣立言,则文其庶矣。

赞曰∶

妙极生知,睿哲惟宰。

精理为文,秀气成采。

鉴悬日月,辞富山海。

百龄影徂,千载心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文心雕龙-征圣-注解

圣:指具有卓越智慧和道德的人,通常指孔子等圣人。

明:指能够理解和阐述圣人思想的人。

陶铸性情:指通过教育和文化熏陶来塑造人的性格和情感。

上哲:指古代具有高度智慧和道德的哲学家或圣人。

夫子:指孔子,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方册:指古代的书籍或文献。

格言:指具有深刻意义和指导作用的简短语句。

唐世:指唐朝,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

周代:指周朝,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

郑伯入陈:指郑国的君主进入陈国,以文辞为功绩。

宋置折俎:指宋国设置折俎(一种礼仪用具),以多文举礼。

子产:指春秋时期郑国的政治家子产,以文辞著称。

言以足志,文以足言:指言辞足以表达志向,文采足以修饰言辞。

情欲信,辞欲巧:指情感要真诚,言辞要巧妙。

含章之玉牒:指蕴含文采的珍贵文献。

秉文之金科:指遵循文采的黄金法则。

鉴周日月:指借鉴周朝的日月(即时间)来理解事物。

妙极机神:指极其精妙和神奇。

文成规矩:指文章符合规范和标准。

思合符契:指思想与符契(即符合)一致。

《春秋》:指孔子编撰的史书《春秋》。

《丧服》:指古代关于丧服的礼仪文献。

《邠诗》:指《诗经》中的《邠风》。

《儒行》:指儒家关于行为的文献。

书契:指古代的文书和契约。

四象:指《易经》中的四象:少阳、太阳、少阴、太阴。

五例:指《易经》中的五种卦例。

周孔:指周朝和孔子,代表古代文化和思想的典范。

《易》:指《易经》,古代重要的哲学著作。

《书》:指《尚书》,古代重要的历史文献。

颜阖:指颜回,孔子的弟子之一。

仲尼:指孔子,字仲尼。

饰羽而画:指装饰羽毛并绘画,比喻过分修饰。

华辞:指华丽的言辞。

訾圣:指批评圣人。

衔华而佩实:指既有华丽的文采,又有实际的内容。

天道:指宇宙的规律和道理。

钻仰:指深入研究和仰慕。

文章:指文学作品或文献。

征圣立言:指借鉴圣人的思想来立言。

妙极生知:指极其精妙的知识。

睿哲惟宰:指智慧和哲理的掌握者。

精理为文:指精深的道理成为文章。

秀气成采:指秀美的气质成为文采。

鉴悬日月:指借鉴日月的光辉。

辞富山海:指言辞丰富如山海。

百龄影徂:指百年的时光流逝。

千载心在:指千年的思想永存。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文心雕龙-征圣-评注

这段古文主要探讨了文辞的重要性及其在文化、政治和个人修养中的作用。首先,作者强调了圣人和明人的区别,指出圣人通过文章表达其思想和情感,而明人则通过阐述圣人的思想来传播智慧。这种观点反映了古代中国对圣人和经典的尊崇,以及文辞在传播和保存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其次,作者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例,如郑伯入陈和宋置折俎,说明了文辞在政治和礼仪中的重要性。这些事例不仅展示了文辞的实际应用,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文辞的重视。此外,作者还引用了《春秋》、《丧服》、《邠诗》等经典文献,进一步论证了文辞在表达思想、传递情感和规范行为方面的作用。

在个人修养方面,作者提出了“情欲信,辞欲巧”的观点,强调情感要真诚,言辞要巧妙。这种观点不仅适用于文学创作,也适用于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通过这种修养,个人可以达到“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的境界,即既有坚定的志向,又有优美的文辞,既有真诚的情感,又有巧妙的言辞。

最后,作者通过对《易》和《书》的引用,进一步阐述了文辞的重要性和规范性。他指出,正言和体要是文辞的基础,只有遵循这些规范,才能写出既有深度又有美感的文章。这种观点不仅适用于古代文学,也适用于现代文学创作。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文辞的深入探讨,展示了文辞在文化、政治和个人修养中的重要作用。它不仅反映了古代中国对文辞的重视,也为现代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通过对这些经典文献的研读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思想,同时也能在现代社会中更好地运用文辞来表达思想和情感。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文心雕龙-征圣》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032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