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文心雕龙-定势

作者: 刘勰(约465年—约532年),南朝文学理论家。他以《文心雕龙》奠定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理论基础。

年代:南朝(5世纪末至6世纪初)。

内容简要:共50篇,系统论述了文学创作的理论和方法。书中提出了“风骨”“神思”等概念,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和艺术价值,是研究古代文学理论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文心雕龙-定势-原文

夫情致异区,文变殊术,莫不因情立体,即体成势也。

势者,乘利而为制也。如机发矢直,涧曲湍回,自然之趣也。

圆者规体,其势也自转;方者矩形,其势也自安:文章体势,如斯而已。

是以模经为式者,自入典雅之懿;效《骚》命篇者,必归艳逸之华;综意浅切者,类乏酝藉;断辞辨约者,率乖繁缛:譬激水不漪,槁木无阴,自然之势也。

是以绘事图色,文辞尽情,色糅而犬马殊形,情交而雅俗异势。

熔范所拟,各有司匠,虽无严郛,难得逾越。

然渊乎文者,并总群势;奇正虽反,必兼解以俱通;刚柔虽殊,必随时而适用。

若爱典而恶华,则兼通之理偏,似夏人争弓矢,执一不可以独射也;

若雅郑而共篇,则总一之势离,是楚人鬻矛誉楯,誉两难得而俱售也。

是以括囊杂体,功在铨别,宫商朱紫,随势各配。

章表奏议,则准的乎典雅;赋颂歌诗,则羽仪乎清丽;符檄书移,则楷式于明断;史论序注,则师范于核要;箴铭碑诔,则体制于宏深;连珠七辞,则从事于巧艳:此循体而成势,随变而立功者也。

虽复契会相参,节文互杂,譬五色之锦,各以本采为地矣。

桓谭称∶“文家各有所慕,或好浮华而不知实核,或美众多而不见要约。”

陈思亦云∶“世之作者,或好烦文博采,深沉其旨者;或好离言辨白,分毫析厘者;所习不同,所务各异。”

言势殊也。

刘桢云∶“文之体势有强弱,使其辞已尽而势有馀,天下一人耳,不可得也。”

公干所谈,颇亦兼气。

然文之任势,势有刚柔,不必壮言慷慨,乃称势也。

又陆云自称∶“往日论文,先辞而后情,尚势而不取悦泽,及张公论文,则欲宗其言。”

夫情固先辞,势实须泽,可谓先迷后能从善矣。

自近代辞人,率好诡巧,原其为体,讹势所变,厌黩旧式,故穿凿取新,察其讹意,似难而实无他术也,反正而已。

故文反正为乏,辞反正为奇。

效奇之法,必颠倒文句,上字而抑下,中辞而出外,回互不常,则新色耳。

夫通衢夷坦,而多行捷径者,趋近故也;正文明白,而常务反言者,适俗故也。

然密会者以意新得巧,苟异者以失体成怪。

旧练之才,则执正以驭奇;新学之锐,则逐奇而失正;势流不反,则文体遂弊。

秉兹情术,可无思耶!

赞曰∶

形生势成,始末相承。

湍回似规,矢激如绳。

因利骋节,情采自凝。

枉辔学步,力止寿陵。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文心雕龙-定势-译文

情感的表达各有不同,文章的变化也有多种方式,但都是根据情感来确立文体,根据文体来形成气势。

气势,是借助有利条件而形成的。就像机弩发射箭矢直飞,山涧曲折水流回旋,都是自然的趋势。

圆形的物体,其气势自然旋转;方形的物体,其气势自然安定:文章的体势,也是如此。

因此,模仿经典为范本的人,自然会进入典雅的境界;效仿《离骚》创作的人,必然会走向艳丽飘逸的风格;综合意义浅显的人,往往缺乏含蓄;断章取义、言辞简约的人,常常背离繁复的修饰:就像激流不会泛起涟漪,枯木没有树荫,这是自然的趋势。

因此,绘画讲究色彩,文章讲究情感,色彩混合后,犬马的形状各异;情感交融后,雅俗的气势不同。

熔铸范本所拟定的,各有其工匠,虽然没有严格的界限,但也难以超越。

然而,深谙文章之道的人,能够综合各种气势;奇正虽然相反,但必须兼通才能理解;刚柔虽然不同,但必须随时适用。

如果只爱典雅而厌恶华丽,那么兼通的道理就会偏颇,就像夏人争抢弓箭,执一不可独射;

如果雅郑共处一篇,那么总体的气势就会分离,就像楚人卖矛夸盾,夸两难得而俱售。

因此,综合各种文体,关键在于辨别,宫商朱紫,随势各配。

章表奏议,则以典雅为准;赋颂歌诗,则以清丽为仪;符檄书移,则以明断为楷;史论序注,则以核要为范;箴铭碑诔,则以宏深为体;连珠七辞,则以巧艳为事:这是循体而成势,随变而立功的表现。

虽然契会相参,节文互杂,就像五色的锦缎,各以本色为底。

桓谭说:“文家各有喜好,有的喜欢浮华而不知实核,有的喜欢众多而不见要约。”

陈思也说:“世上的作者,有的喜欢烦文博采,深沉其旨;有的喜欢离言辨白,分毫析厘;所习不同,所务各异。”

这是说气势的不同。

刘桢说:“文章的体势有强弱,使其辞已尽而势有馀,天下一人耳,不可得也。”

公干所谈,颇也兼气。

然而文章的气势,有刚有柔,不必壮言慷慨,才称为气势。

陆云自称:“往日论文,先辞而后情,尚势而不取悦泽,及张公论文,则欲宗其言。”

情感固然先于言辞,气势确实需要润泽,可以说是先迷后能从善。

自近代以来,文人大多喜欢诡巧,究其文体,是讹势所变,厌倦旧式,所以穿凿取新,察其讹意,似难而实无他术,只是反正而已。

因此,文章反正为乏,言辞反正为奇。

效仿奇巧的方法,必定颠倒文句,上字而抑下,中辞而出外,回互不常,则新色耳。

通衢夷坦,而多行捷径者,趋近故也;正文明白,而常务反言者,适俗故也。

然而,密会者以意新得巧,苟异者以失体成怪。

旧练之才,则执正以驭奇;新学之锐,则逐奇而失正;势流不反,则文体遂弊。

秉持这种情感和技巧,怎能不思考呢!

赞曰:

形生势成,始末相承。

湍回似规,矢激如绳。

因利骋节,情采自凝。

枉辔学步,力止寿陵。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文心雕龙-定势-注解

情致异区:指情感表达的不同领域或方式。

文变殊术:指文学创作中变化多样的技巧和方法。

因情立体:根据情感来确立文章的体裁。

即体成势:根据体裁形成文章的气势。

势者,乘利而为制也:势是指根据有利条件来制定规则或形成风格。

机发矢直:比喻文章的气势如同箭矢直射,直接而有力。

涧曲湍回:比喻文章的气势如同山涧曲折湍急,自然而有变化。

圆者规体:圆形的事物有其自然的旋转之势。

方者矩形:方形的事物有其自然的稳定之势。

模经为式:模仿经典作为创作的范式。

典雅之懿:典雅的美德或风格。

效《骚》命篇:模仿《离骚》来创作文章。

艳逸之华:艳丽而飘逸的文采。

综意浅切:综合的意图浅显而直接。

酝藉:含蓄而深沉。

断辞辨约:言辞简练而明确。

繁缛:繁琐而华丽。

激水不漪:激流中没有涟漪,比喻文章的气势直接而无变化。

槁木无阴:枯木没有阴影,比喻文章缺乏生机。

绘事图色:绘画中的色彩运用。

文辞尽情:文辞充分表达情感。

色糅而犬马殊形:色彩混合而犬马形态各异,比喻文辞与情感的结合多样。

情交而雅俗异势:情感交融而雅俗风格各异。

熔范所拟:模仿的范本。

各有司匠:各有其独特的创作技巧。

虽无严郛:虽然没有严格的界限。

难得逾越:难以超越。

渊乎文者:深谙文学的人。

并总群势:综合各种气势。

奇正虽反:奇特与正统虽然相反。

必兼解以俱通:必须兼收并蓄以全面理解。

刚柔虽殊:刚强与柔和虽然不同。

必随时而适用:必须根据时机灵活运用。

爱典而恶华:喜爱经典而厌恶华丽。

兼通之理偏:全面理解的道理有所偏颇。

夏人争弓矢:比喻片面追求某一方面。

执一不可以独射:只执一端无法单独发挥作用。

雅郑而共篇:雅正与俗丽共存于一篇。

总一之势离:统一的风格分离。

楚人鬻矛誉楯:比喻自相矛盾。

誉两难得而俱售:难以同时赞美两者。

括囊杂体:综合各种文体。

功在铨别:关键在于辨别。

宫商朱紫:比喻各种风格。

随势各配:根据气势各自搭配。

章表奏议:章表奏议等文体。

准的乎典雅:以典雅为标准。

赋颂歌诗:赋颂歌诗等文体。

羽仪乎清丽:以清丽为典范。

符檄书移:符檄书移等文体。

楷式于明断:以明断为楷模。

史论序注:史论序注等文体。

师范于核要:以核要为师范。

箴铭碑诔:箴铭碑诔等文体。

体制于宏深:以宏深为体制。

连珠七辞:连珠七辞等文体。

从事于巧艳:以巧艳为追求。

循体而成势:根据体裁形成气势。

随变而立功:根据变化而取得成功。

契会相参:契合与相参。

节文互杂:节文互相混杂。

五色之锦:五彩的锦缎。

各以本采为地:各自以本色为基础。

桓谭:东汉文学家。

文家各有所慕:文学家各有其追求。

好浮华而不知实核:喜好浮华而不懂实质。

美众多而不见要约:赞美众多而不见要点。

陈思:陈思王曹植。

好烦文博采:喜好繁琐的文采。

深沉其旨者:深沉的旨意。

好离言辨白:喜好离奇的言辞。

分毫析厘者:分毫析厘的分析。

所习不同:所学的不同。

所务各异:所追求的各异。

刘桢:东汉文学家。

文之体势有强弱:文章的体势有强弱之分。

使其辞已尽而势有馀:使其言辞已尽而气势有余。

天下一人耳:天下只有一人能做到。

不可得也:难以得到。

公干所谈:刘桢所谈。

颇亦兼气:也兼有气势。

文之任势:文章的任气势。

势有刚柔:气势有刚柔之分。

不必壮言慷慨:不必壮言慷慨。

乃称势也:才称为气势。

陆云:西晋文学家。

往日论文:往日讨论文学。

先辞而后情:先重视言辞而后重视情感。

尚势而不取悦泽:崇尚气势而不追求润泽。

及张公论文:等到张华讨论文学。

则欲宗其言:则想遵循他的言论。

情固先辞:情感固然先于言辞。

势实须泽:气势确实需要润泽。

可谓先迷后能从善:可以说是先迷失后能听从善言。

近代辞人:近代的文学家。

率好诡巧:大多喜好诡谲巧妙。

原其为体:探究其文体。

讹势所变:因讹误的气势而变化。

厌黩旧式:厌倦旧有的格式。

故穿凿取新:因此穿凿附会以求新。

察其讹意:观察其讹误的意图。

似难而实无他术也:看似困难实则没有其他方法。

反正而已:只是反其道而行之。

文反正为乏:文章反其道而行之则显得贫乏。

辞反正为奇:言辞反其道而行之则显得奇特。

效奇之法:效仿奇特的方法。

必颠倒文句:必须颠倒文句。

上字而抑下:将上字放在下位。

中辞而出外:将中辞放在外位。

回互不常:回环往复不固定。

则新色耳:则显得新颖。

通衢夷坦:大道平坦。

而多行捷径者:而多走捷径的人。

趋近故也:是因为追求近路。

正文明白:正文明白。

而常务反言者:而常常使用反语的人。

适俗故也:是为了适应世俗。

密会者以意新得巧:密会者因意图新颖而得巧。

苟异者以失体成怪:苟异者因失体而成怪。

旧练之才:旧有的熟练之才。

则执正以驭奇:则坚持正统以驾驭奇特。

新学之锐:新学的锐气。

则逐奇而失正:则追求奇特而失去正统。

势流不反:气势流动不返。

则文体遂弊:则文体逐渐败坏。

秉兹情术:秉持这种情感技巧。

可无思耶:岂能不思考。

赞曰:赞语。

形生势成:形态生成气势。

始末相承:始末相承。

湍回似规:湍急回旋如同规圆。

矢激如绳:箭矢激射如同绳直。

因利骋节:根据有利条件驰骋节奏。

情采自凝:情感与文采自然凝聚。

枉辔学步:枉费心机学习步伐。

力止寿陵:力量止于寿陵。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文心雕龙-定势-评注

本文探讨了文学创作中情感与体裁、气势之间的关系,强调了根据情感确立体裁,并根据体裁形成气势的重要性。文章通过比喻和实例,阐述了不同体裁和气势的特点及其在文学创作中的应用。

首先,文章指出情感表达的不同领域和文学创作中变化多样的技巧,强调了情感与体裁、气势之间的密切关系。通过比喻,如‘机发矢直’、‘涧曲湍回’,形象地说明了气势的自然之趣。

其次,文章分析了不同体裁的气势特点,如圆形事物的自转之势、方形事物的自安之势,进一步指出文章的气势应根据体裁自然形成。通过模仿经典、效仿《离骚》等实例,说明了不同体裁的气势风格。

文章还探讨了文辞与情感的结合,指出文辞应充分表达情感,而情感的交融则形成不同的气势风格。通过‘色糅而犬马殊形’、‘情交而雅俗异势’等比喻,形象地说明了文辞与情感的多样性。

此外,文章还强调了综合各种气势的重要性,指出深谙文学的人应综合各种气势,兼收并蓄,灵活运用。通过‘奇正虽反,必兼解以俱通’、‘刚柔虽殊,必随时而适用’等论述,说明了气势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文章最后批评了近代文学家追求诡谲巧妙、穿凿附会的倾向,指出这种倾向导致文体败坏。通过‘文反正为乏,辞反正为奇’、‘效奇之法,必颠倒文句’等论述,说明了追求奇特而失去正统的危害。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情感、体裁、气势的深入分析,揭示了文学创作中的内在规律,强调了情感与体裁、气势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综合各种气势、灵活运用的重要性。文章通过丰富的比喻和实例,生动形象地阐述了这些观点,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理论意义。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文心雕龙-定势》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031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