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文心雕龙-宗经

作者: 刘勰(约465年—约532年),南朝文学理论家。他以《文心雕龙》奠定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理论基础。

年代:南朝(5世纪末至6世纪初)。

内容简要:共50篇,系统论述了文学创作的理论和方法。书中提出了“风骨”“神思”等概念,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和艺术价值,是研究古代文学理论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文心雕龙-宗经-原文

三极彝训,其书言经。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

故象天地,效鬼神,参物序,制人纪,洞性灵之奥区,极文章之骨髓者也。

皇世《三坟》,帝代《五典》,重以《八索》,申以《九丘》。

岁历绵暧,条流纷糅,自夫子删述,而大宝启耀。

于是《易》张《十翼》,《书》标七观,《诗》列四始,《礼》正五经,《春秋》五例。

义既极乎性情,辞亦匠于文理,故能开学养正,昭明有融。

然而道心惟微,圣谟卓绝,墙宇重峻,而吐纳自深。

譬万钧之洪钟,无铮铮之细响矣。

夫《易》惟谈天,入神致用。

故《系》称旨远辞文,言中事隐。

韦编三绝,固哲人之骊渊也。

《书》实记言,而训诂茫昧,通乎尔雅,则文意晓然。

故子夏叹《书》“昭昭若日月之明,离离如星辰之行”,言昭灼也。

《诗》主言志,诂训同《书》,攡风裁兴,藻辞谲喻,温柔在诵,故最附深衷矣。

《礼》以立体,据事制范,章条纤曲,执而后显,采掇生言,莫非宝也。

《春秋》辨理,一字见义,五石六鹢,以详略成文;雉门两观,以先后显旨;其婉章志晦,谅以邃矣。

《尚书》则览文如诡,而寻理即畅;《春秋》则观辞立晓,而访义方隐。

此圣人之殊致,表里之异体者也。

至根柢槃深,枝叶峻茂,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

是以往者虽旧,馀味日新。

后进追取而非晚,前修文用而未先,可谓太山遍雨,河润千里者也。

故论说辞序,则《易》统其首;诏策章奏,则《书》发其源;赋颂歌赞,则《诗》立其本;铭诔箴祝,则《礼》总其端;记传铭檄,则《春秋》为根:并穷高以树表,极远为启疆,所以百家腾跃,终入环内者也。

若禀经以制式,酌雅以富言,是仰山而铸铜,煮海而为盐也。

故文能宗经,体有六义∶一则情深而不诡,二则风清而不杂,三则事信而不诞,四则义直而不回,五则体约而不芜,六则文丽而不淫。

扬子比雕玉以作器,谓五经之含文也。

夫文以行立,行以文传,四教所先,符采相济。

励德树声,莫不师圣,而建言修辞,鲜克宗经。

是以楚艳汉侈,流弊不还,正末归本,不其懿欤!

赞曰∶

三极彝训,训深稽古。致化归一,分教斯五。

性灵熔匠,文章奥府。渊哉铄乎,群言之祖。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文心雕龙-宗经-译文

三极的常训,其书讲的是经。经,是恒久不变的至道,不可更改的伟大教诲。

所以它象征天地,效法鬼神,参究物序,制定人纪,洞察性灵的奥秘,穷尽文章的骨髓。

上古的《三坟》,帝代的《五典》,再加上《八索》,申述《九丘》。

岁月久远,条理纷繁,自从孔子删述之后,伟大的宝典开始闪耀光芒。

于是《易》张开了《十翼》,《书》标明了七观,《诗》列出了四始,《礼》正定了五经,《春秋》确立了五例。

义理既深入性情,文辞也精于文理,所以能够开启学问,培养正道,昭明而融通。

然而道心微妙,圣人的谋略卓绝,墙宇高峻,而吐纳自然深邃。

就像万钧的洪钟,没有铮铮的细响。

《易》只谈天,入神致用。

所以《系辞》称其旨远辞文,言中事隐。

韦编三绝,确实是哲人的深渊。

《书》实际上是记录言论,但训诂模糊,通晓尔雅,则文意明了。

所以子夏赞叹《书》“明亮如日月之明,清晰如星辰之行”,说的是其昭灼。

《诗》主要表达志向,训诂与《书》相同,攡风裁兴,藻辞谲喻,温柔在诵读中,所以最能深入内心。

《礼》用来建立体统,根据事实制定规范,条理细致,执行后才能显现,采掇生言,没有不是宝的。

《春秋》辨明道理,一字见义,五石六鹢,以详略成文;雉门两观,以先后显旨;其婉章志晦,确实深邃。

《尚书》则览文如诡,而寻理即畅;《春秋》则观辞立晓,而访义方隐。

这是圣人的特殊表达,表里不同的体例。

至于根柢深广,枝叶茂盛,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

所以过去的虽然旧了,但馀味日新。

后人追取而不晚,前人用文而未先,可以说是太山遍雨,河润千里。

所以论说辞序,则《易》统其首;诏策章奏,则《书》发其源;赋颂歌赞,则《诗》立其本;铭诔箴祝,则《礼》总其端;记传铭檄,则《春秋》为根:并穷高以树表,极远为启疆,所以百家腾跃,终入环内。

如果禀承经典以制定规范,酌取雅言以丰富言辞,就像仰山铸铜,煮海为盐。

所以文能宗经,体有六义:一是情深而不诡,二是风清而不杂,三是事信而不诞,四是义直而不回,五是体约而不芜,六是文丽而不淫。

扬子比雕玉以作器,说的是五经的含文。

文以行立,行以文传,四教所先,符采相济。

励德树声,无不师圣,而建言修辞,很少能宗经。

所以楚艳汉侈,流弊不还,正末归本,不是很美吗!

赞曰:

三极的常训,训深稽古。致化归一,分教斯五。

性灵熔匠,文章奥府。渊哉铄乎,群言之祖。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文心雕龙-宗经-注解

三极彝训:指天、地、人三极的常道和训诫,是古代儒家思想中的重要概念,强调宇宙和人类社会的根本法则。

经:指儒家经典,如《易经》、《书经》、《诗经》、《礼经》、《春秋》等,是古代中国文化和思想的重要载体。

三坟:传说中的古代典籍,内容涉及天地人三极的常道,具体内容已不可考。

五典:传说中的古代典籍,内容涉及五常之道,具体内容已不可考。

八索:传说中的古代典籍,内容涉及八卦的索求,具体内容已不可考。

九丘:传说中的古代典籍,内容涉及九州的丘壑,具体内容已不可考。

十翼:指《易经》的十篇解释性文章,相传为孔子所作,是理解《易经》的重要辅助材料。

七观:指《书经》中的七种观察方法,用于理解和解释《书经》的内容。

四始:指《诗经》中的四种起始篇章,用于理解和解释《诗经》的内容。

五经:指《易经》、《书经》、《诗经》、《礼经》、《春秋》五部儒家经典。

五例:指《春秋》中的五种体例,用于理解和解释《春秋》的内容。

韦编三绝:指孔子读《易经》时,编联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形容孔子对《易经》的深入研究。

子夏:孔子的弟子,以文学见长,对《书经》有深刻的理解和赞叹。

雉门两观:指《春秋》中的两个重要事件,用于理解和解释《春秋》的内容。

六义:指文章的六种基本要求,包括情深、风清、事信、义直、体约、文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文心雕龙-宗经-评注

这段文字主要论述了儒家经典的重要性和深远影响。作者首先指出,儒家经典是恒久不变的至道和不可更改的鸿教,它们象天地、效鬼神、参物序、制人纪,洞性灵之奥区,极文章之骨髓。这表明儒家经典不仅是人类社会的根本法则,也是文学艺术的最高典范。

接着,作者列举了《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等古代典籍,以及《易》、《书》、《诗》、《礼》、《春秋》等儒家经典,强调了它们在文化传承和思想传播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孔子对《易经》的深入研究,使得《易经》成为哲人的骊渊,而《书经》、《诗经》、《礼经》、《春秋》等经典也在各自的领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者进一步指出,儒家经典不仅在内容上深刻,而且在形式上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它们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即使年代久远,仍然具有新的意义和价值。这种经典的力量,使得后人可以不断从中汲取智慧和灵感,前人的文化成果也可以被后人继承和发展。

最后,作者总结了文章的六种基本要求,即情深而不诡、风清而不杂、事信而不诞、义直而不回、体约而不芜、文丽而不淫。这些要求不仅是文章写作的标准,也是儒家经典所体现的文化精神和艺术特色。作者通过扬子比雕玉以作器的比喻,强调了儒家经典在文学艺术中的崇高地位和深远影响。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通过对儒家经典的论述,展现了古代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它不仅是对儒家经典的赞美,也是对古代文化传承和思想传播的深刻反思。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文心雕龙-宗经》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031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