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文心雕龙-奏启

作者: 刘勰(约465年—约532年),南朝文学理论家。他以《文心雕龙》奠定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理论基础。

年代:南朝(5世纪末至6世纪初)。

内容简要:共50篇,系统论述了文学创作的理论和方法。书中提出了“风骨”“神思”等概念,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和艺术价值,是研究古代文学理论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文心雕龙-奏启-原文

昔唐虞之臣,敷奏以言;秦汉之辅,上书称奏。

陈政事,献典仪,上急变,劾愆谬,总谓之奏。

奏者,进也。言敷于下,情进于上也。

秦始立奏,而法家少文。

观王绾之奏勋德,辞质而义近;李斯之奏骊山,事略而意诬:政无膏润,形于篇章矣。

自汉以来,奏事或称“上疏”,儒雅继踵,殊采可观。

若夫贾谊之务农,晁错之兵事,匡衡之定郊,王吉之劝礼,温舒之缓狱,谷永之谏仙,理既切至,辞亦通辨,可谓识大体矣。

后汉群贤,嘉言罔伏,杨秉耿介于灾异,陈蕃愤懑于尺一,骨鲠得焉。

张衡指摘于史职,蔡邕铨列于朝仪,博雅明焉。

魏代名臣,文理迭兴。

若高堂天文,黄观教学,王朗节省,甄毅考课,亦尽节而知治矣。

晋氏多难,灾屯流移。

刘颂殷劝于时务,温峤恳恻于费役,并体国之忠规矣。

夫奏之为笔,固以明允笃诚为本,辨析疏通为首。

强志足以成务,博见足以穷理,酌古御今,治繁总要,此其体也。

若乃按劾之奏,所以明宪清国。

昔周之太仆,绳愆纠谬;秦有御史,职主文法;汉置中丞,总司按劾;故位在鸷击,砥砺其气,必使笔端振风,简上凝霜者也。

观孔光之奏董贤,则实其奸回;路粹之奏孔融,则诬其衅恶。

名儒之与险士,固殊心焉。

若夫傅咸劲直,而按辞坚深;刘隗切正,而劾文阔略:各其志也。

后之弹事,迭相斟酌,惟新日用,而旧准弗差。

然函人欲全,矢人欲伤,术在纠恶,势必深峭。

《诗》刺谗人,投畀豺虎;《礼》疾无礼,方之鹦猩。

墨翟非儒,目以羊彘;孟轲讥墨,比诸禽兽。

《诗》、《礼》、儒墨,既其如兹,奏劾严文,孰云能免。

是以世人为文,竞于诋诃,吹毛取瑕,次骨为戾,复似善骂,多失折衷。

若能辟礼门以悬规,标义路以植矩,然后逾垣者折肱,捷径者灭趾,何必躁言丑句,诟病为切哉!

是以立范运衡,宜明体要。

必使理有典刑,辞有风轨,总法家之裁,秉儒家之文,不畏强御,气流墨中,无纵诡随,声动简外,乃称绝席之雄,直方之举耳。

启者,开也。

高宗云“启乃心,沃朕心”,取其义也。

孝景讳启,故两汉无称。

至魏国笺记,始云启闻。

奏事之末,或云“谨启”。

自晋来盛启,用兼表奏。

陈政言事,既奏之异条;让爵谢恩,亦表之别干。

必敛饬入规,促其音节,辨要轻清,文而不侈,亦启之大略也。

又表奏确切,号为谠言。

谠者,正偏也。

王道有偏,乖乎荡荡,矫正其偏,故曰谠言也。

孝成称班伯之谠言,言贵直也。

自汉置八能,密奏阴阳,皂囊封板,故曰封事。

晁错受书,还上便宜。

后代便宜,多附封事,慎机密也。

夫王臣匪躬,必吐謇谔,事举人存,故无待泛说也。

赞曰∶

皂饰司直,肃清风禁。

笔锐干将,墨含淳酖。

虽有次骨,无或肤浸。

献政陈宜,事必胜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文心雕龙-奏启-译文

古代唐虞时期的臣子,通过言辞来陈述意见;秦汉时期的辅佐大臣,则通过上书来表达意见。

陈述政事,献上典章礼仪,报告紧急情况,弹劾过失和错误,这些都统称为奏。

奏,就是进言。言辞在下传达,情感在上表达。

秦朝开始设立奏章,但法家文采较少。

看王绾的奏章陈述功勋和德行,言辞质朴而意义接近;李斯的奏章关于骊山,事情简略而意图虚假:政治缺乏滋润,体现在文章中了。

自汉朝以来,奏事有时称为“上疏”,儒雅之风相继,文采非凡。

像贾谊的务农之策,晁错的军事建议,匡衡的定郊之议,王吉的劝礼之论,温舒的缓狱之策,谷永的谏仙之言,道理深刻,言辞通达,可以说是识大体了。

后汉的众多贤士,嘉言不断,杨秉直言于灾异,陈蕃愤懑于尺一,骨鲠得焉。

张衡指摘于史职,蔡邕铨列于朝仪,博雅明焉。

魏代的名臣,文理迭兴。

像高堂的天文,黄观的教学,王朗的节省,甄毅的考课,也都尽节而知治。

晋朝多难,灾祸频仍。

刘颂殷劝于时务,温峤恳恻于费役,都是体国之忠规。

奏章作为文笔,本应以明允笃诚为基础,辨析疏通为首要。

强志足以成务,博见足以穷理,酌古御今,治繁总要,这是其体例。

如果是按劾的奏章,目的是明宪清国。

古代周朝的太仆,绳愆纠谬;秦朝的御史,职主文法;汉朝设置中丞,总司按劾;所以职位在鸷击,砥砺其气,必使笔端振风,简上凝霜。

看孔光的奏章弹劾董贤,揭露其奸回;路粹的奏章弹劾孔融,诬陷其衅恶。

名儒与险士,本心不同。

像傅咸劲直,按辞坚深;刘隗切正,劾文阔略:各有所志。

后来的弹劾之事,迭相斟酌,惟新日用,而旧准弗差。

然而函人欲全,矢人欲伤,术在纠恶,势必深峭。

《诗经》讽刺谗人,投畀豺虎;《礼记》疾无礼,方之鹦猩。

墨翟非儒,目以羊彘;孟轲讥墨,比诸禽兽。

《诗经》、《礼记》、儒墨,既然如此,奏劾严文,谁能免于责难。

因此世人为文,竞相诋诃,吹毛求疵,次骨为戾,复似善骂,多失折衷。

若能辟礼门以悬规,标义路以植矩,然后逾垣者折肱,捷径者灭趾,何必躁言丑句,诟病为切哉!

因此立范运衡,宜明体要。

必使理有典刑,辞有风轨,总法家之裁,秉儒家之文,不畏强御,气流墨中,无纵诡随,声动简外,乃称绝席之雄,直方之举耳。

启,就是开。

高宗说“启乃心,沃朕心”,取其义也。

孝景讳启,所以两汉无称。

至魏国笺记,始云启闻。

奏事之末,或云“谨启”。

自晋以来盛启,用兼表奏。

陈政言事,既奏之异条;让爵谢恩,亦表之别干。

必敛饬入规,促其音节,辨要轻清,文而不侈,亦启之大略也。

又表奏确切,号为谠言。

谠者,正偏也。

王道有偏,乖乎荡荡,矫正其偏,故曰谠言也。

孝成称班伯之谠言,言贵直也。

自汉置八能,密奏阴阳,皂囊封板,故曰封事。

晁错受书,还上便宜。

后代便宜,多附封事,慎机密也。

夫王臣匪躬,必吐謇谔,事举人存,故无待泛说也。

赞曰∶

皂饰司直,肃清风禁。

笔锐干将,墨含淳酖。

虽有次骨,无或肤浸。

献政陈宜,事必胜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文心雕龙-奏启-注解

唐虞:指唐尧和虞舜,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圣王。

秦汉:指秦朝和汉朝,中国历史上的两个重要朝代。

奏: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事、建议或弹劾的文书。

上疏:指臣子向皇帝上呈的奏章,内容多为陈述政见或建议。

贾谊:西汉初年的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以务农政策著称。

晁错:西汉时期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以兵事政策闻名。

匡衡:西汉时期的政治家和学者,以定郊政策著称。

王吉:西汉时期的政治家和学者,以劝礼政策闻名。

温舒:西汉时期的政治家和法学家,以缓狱政策著称。

谷永:西汉时期的政治家和学者,以谏仙政策闻名。

杨秉:东汉时期的政治家和学者,以耿介直言著称。

陈蕃:东汉时期的政治家和学者,以愤懑直言闻名。

张衡:东汉时期的科学家和文学家,以指摘史职著称。

蔡邕:东汉时期的文学家和学者,以铨列朝仪闻名。

高堂:魏代名臣,以天文研究著称。

黄观:魏代名臣,以教学政策闻名。

王朗:魏代名臣,以节省政策著称。

甄毅:魏代名臣,以考课政策闻名。

刘颂:晋代名臣,以殷劝时务著称。

温峤:晋代名臣,以恳恻费役闻名。

孔光:西汉时期的政治家和学者,以奏董贤著称。

路粹:东汉时期的政治家和学者,以奏孔融闻名。

傅咸:晋代名臣,以劲直按辞著称。

刘隗:晋代名臣,以切正劾文闻名。

启: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事或建议的文书,与奏类似。

谠言:指正直的言论,用于纠正王道的偏差。

封事:指密封的奏章,内容多为机密政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文心雕龙-奏启-评注

这段古文主要讲述了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事、建议或弹劾的文书形式——奏和启的演变及其文化内涵。从唐虞时期的敷奏以言,到秦汉时期的奏事或称上疏,再到魏晋时期的启闻,这些文书形式不仅反映了古代政治制度的变迁,也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特色和政治理念。

文中提到的贾谊、晁错、匡衡等历史人物,他们的奏章内容涉及务农、兵事、定郊、劝礼、缓狱、谏仙等多个方面,展现了古代政治家对国家治理的全面思考和深刻见解。这些奏章不仅在内容上切中时弊,而且在文辞上也通辨有力,体现了古代文人的政治智慧和文学才华。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奏章的写作要求,如明允笃诚、辨析疏通、强志成务、博见穷理等,这些要求不仅是对奏章内容的要求,也是对奏章文风的要求。通过这些要求,可以看出古代对奏章的重视程度,以及奏章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最后,文中还提到了启和谠言的概念,启是奏事之末的一种文书形式,而谠言则是用于纠正王道偏差的正直言论。这些概念不仅丰富了古代文书形式的内涵,也体现了古代政治文化中对正直言论的重视和推崇。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奏和启的演变及其文化内涵的深入分析,展现了古代政治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为我们理解古代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文心雕龙-奏启》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031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