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文心雕龙-哀吊

作者: 刘勰(约465年—约532年),南朝文学理论家。他以《文心雕龙》奠定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理论基础。

年代:南朝(5世纪末至6世纪初)。

内容简要:共50篇,系统论述了文学创作的理论和方法。书中提出了“风骨”“神思”等概念,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和艺术价值,是研究古代文学理论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文心雕龙-哀吊-原文

赋宪之谥,短折曰哀。哀者,依也。悲实依心,故曰哀也。

以辞遣哀,盖下流之悼,故不在黄发,必施夭昏。

昔三良殉秦,百夫莫赎,事均夭枉,《黄鸟》赋哀,抑亦诗人之哀辞乎?

暨汉武封禅,而霍嬗暴亡,帝伤而作诗,亦哀辞之类矣。

降及后汉,汝阳主亡,崔瑗哀辞,始变前式。

然履突鬼门,怪而不辞;驾龙乘云,仙而不哀;又卒章五言,颇似歌谣,亦仿佛乎汉武也。

至于苏顺、张升,并述哀文,虽发其情华,而未极其心实。

建安哀辞,惟伟长差善,《行女》一篇,时有恻怛。

及潘岳继作,实锺其美。

观其虑赡辞变,情洞悲苦,叙事如传,结言摹诗,促节四言,鲜有缓句;故能义直而文婉,体旧而趣新,《金鹿》、《泽兰》,莫之或继也。

原夫哀辞大体,情主于痛伤,而辞穷乎爱惜。

幼未成德,故誉止于察惠;弱不胜务,故悼加乎肤色。

隐心而结文则事惬,观文而属心则体奢。

奢体为辞,则虽丽不哀;必使情往会悲,文来引泣,乃其贵耳。

吊者,至也。诗云“神之吊矣”,言神至也。

君子令终定谥,事极理哀,故宾之慰主,以至到为言也。

压溺乖道,所以不吊矣。

又宋水郑火,行人奉辞,国灾民亡,故同吊也。

及晋筑虒台,齐袭燕城,史赵苏秦,翻贺为吊,虐民构敌,亦亡之道。

凡斯之例,吊之所设也。

或骄贵以殒身,或狷忿以乖道,或有志而无时,或美才而兼累,追而慰之,并名为吊。

自贾谊浮湘,发愤吊屈。体同而事核,辞清而理哀,盖首出之作也。

及相如之吊二世,全为赋体;桓谭以为其言恻怆,读者叹息。

及卒章要切,断而能悲也。

扬雄吊屈,思积功寡,意深反骚,故辞韵沈膇。

班彪、蔡邕,并敏于致诘。

然影附贾氏,难为并驱耳。

胡阮之吊夷齐,褒而无间,仲宣所制,讥呵实工。

然则胡阮嘉其清,王子伤其隘,各其志也。

祢衡之吊平子,缛丽而轻清;陆机之吊魏武,序巧而文繁。

降斯以下,未有可称者矣。

夫吊虽古义,而华辞末造;华过韵缓,则化而为赋。

固宜正义以绳理,昭德而塞违,剖析褒贬,哀而有正,则无夺伦矣!

赞曰∶

辞之所哀,在彼弱弄。

苗而不秀,自古斯恸。

虽有通才,迷方失控。

千载可伤,寓言以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文心雕龙-哀吊-译文

根据谥法,短命而死称为哀。哀,就是依恋。悲痛确实依恋于心,所以称为哀。

用文辞来表达哀思,这是对下层人的悼念,所以不用于老年人,必定用于夭折的年轻人。

从前三位贤臣为秦穆公殉葬,一百个人也无法赎回他们的生命,事情与夭折相同,《黄鸟》诗表达哀思,这大概也是诗人的哀辞吧?

到了汉武帝封禅时,霍嬗突然去世,武帝悲伤而作诗,这也是哀辞一类。

到了后汉,汝阳公主去世,崔瑗的哀辞,开始改变以前的格式。

然而他写穿越鬼门,怪异而不合文辞;写驾龙乘云,仙化而不哀伤;又结尾用五言,很像歌谣,也类似于汉武帝的风格。

至于苏顺、张升,都写了哀文,虽然抒发了情感,但没有完全表达内心的真实。

建安时期的哀辞,只有徐干的较好,《行女》一篇,时常有悲切之情。

到了潘岳继续创作,确实达到了极致。

看他构思丰富,文辞多变,情感深切悲苦,叙事如传记,结尾模仿诗歌,节奏紧凑的四言,很少有舒缓的句子;所以能做到意义正直而文辞委婉,体裁古老而趣味新颖,《金鹿》、《泽兰》,没有人能继承。

哀辞的总体特点,情感以伤痛为主,而文辞以爱惜为极致。

年幼未成德,所以赞美只限于聪明;体弱不能胜任事务,所以悼念只加于外貌。

内心隐藏而写成文章则事情恰当,看文章而联系内心则体裁奢华。

奢华的体裁作为文辞,则虽然华丽但不哀伤;必须让情感与悲痛相会,文辞引来哭泣,这才是可贵的。

吊,就是到。诗中说“神之吊矣”,意思是神到了。

君子临终定谥,事情到了极点而理当哀伤,所以宾客安慰主人,以“到”为言。

压死、溺死违背正道,所以不吊唁。

还有宋国水灾、郑国火灾,行人奉命致辞,国家灾难人民死亡,所以一同吊唁。

到了晋国筑虒台,齐国袭击燕城,史赵、苏秦,变祝贺为吊唁,虐待人民制造敌人,也是亡国之道。

所有这些例子,都是吊唁的场合。

有的因骄贵而丧身,有的因偏激而违背正道,有的有志而无时,有的有美才而兼有缺点,追念而安慰他们,都称为吊。

自从贾谊渡湘江,发愤吊屈原。体裁相同而事情核实,文辞清新而情理哀伤,这是首屈一指的作品。

到了司马相如吊秦二世,完全是赋体;桓谭认为他的言辞悲怆,读者叹息。

到了结尾要点切中,断然而能悲伤。

扬雄吊屈原,思考多而功劳少,意思深而反对《离骚》,所以文辞韵律沉重。

班彪、蔡邕,都善于提出诘问。

然而他们依附贾谊,难以并驾齐驱。

胡广、阮籍吊伯夷、叔齐,赞美而无间隙,王粲所写,讥讽确实巧妙。

然而胡广、阮籍赞美他们的清高,王粲感伤他们的狭隘,各有各的志向。

祢衡吊张衡,华丽而轻清;陆机吊魏武帝,序言巧妙而文辞繁复。

从此以后,没有值得称道的了。

吊虽然是古义,但华丽的文辞是末流;华丽过度而韵律缓慢,就变成了赋。

所以应该用正义来衡量道理,昭示德行而杜绝违背,剖析褒贬,哀伤而有正道,就不会失去伦常了!

赞曰:

文辞所哀伤的,在于那些幼小的生命。

苗而不秀,自古以来就是这样悲痛。

即使有通才,迷失方向而失控。

千载可伤,用寓言来送别。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文心雕龙-哀吊-注解

赋宪之谥:指根据人的行为和品德来评定谥号,谥号是对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总结。

短折曰哀:短折指早逝,哀是对早逝者的哀悼。

三良殉秦:指春秋时期秦穆公的三位贤臣子车氏三兄弟殉葬的故事。

黄鸟:《诗经》中的一篇,表达了对逝者的哀悼。

霍嬗:汉武帝的宠臣,因暴病而亡。

汝阳主:东汉时期的汝阳公主。

崔瑗:东汉时期的文学家,擅长哀辞。

苏顺、张升:东汉时期的文学家,以哀辞著称。

潘岳:西晋时期的文学家,以哀辞和赋文闻名。

金鹿、泽兰:潘岳的两篇著名哀辞。

贾谊:西汉时期的文学家,以吊文著称。

相如:司马相如,西汉时期的文学家,以赋文闻名。

扬雄:西汉时期的文学家和哲学家。

班彪、蔡邕:东汉时期的文学家和史学家。

胡阮:指胡广和阮籍,魏晋时期的文学家。

祢衡:东汉末年的文学家。

陆机:西晋时期的文学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文心雕龙-哀吊-评注

这段文本主要讨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哀辞和吊文,这两种文体都是用来表达对逝者的哀悼和怀念。哀辞通常用于对早逝者的悼念,而吊文则更多用于对成年人的哀悼。文本通过列举历史上的多个例子,展示了哀辞和吊文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和变化。

首先,文本提到了哀辞的起源和发展。从秦穆公的三良殉葬到汉武帝对霍嬗的哀悼,再到东汉时期崔瑗对汝阳主的哀辞,哀辞的形式和内容逐渐丰富和多样化。特别是潘岳的哀辞,以其深刻的情感和优美的文辞,成为了后世哀辞的典范。

其次,文本讨论了吊文的特点和历史。吊文起源于古代的祭祀活动,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文学形式。贾谊的吊屈原文被认为是吊文的开山之作,其后的司马相如、扬雄、班彪、蔡邕等人都对吊文有所贡献。吊文不仅表达了对逝者的哀悼,还常常包含对逝者生平的回顾和评价。

最后,文本总结了哀辞和吊文的共同特点,即情感真挚、文辞优美。无论是哀辞还是吊文,都要求作者在表达哀悼之情的同时,保持文辞的优雅和得体。这种文体的发展,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学的高度成就,也体现了古人对生死、道德和情感的深刻思考。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通过对哀辞和吊文的详细分析,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学在表达哀悼和怀念方面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这些文体不仅是文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重要体现。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文心雕龙-哀吊》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030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