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文心雕龙-史传

作者: 刘勰(约465年—约532年),南朝文学理论家。他以《文心雕龙》奠定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理论基础。

年代:南朝(5世纪末至6世纪初)。

内容简要:共50篇,系统论述了文学创作的理论和方法。书中提出了“风骨”“神思”等概念,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和艺术价值,是研究古代文学理论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文心雕龙-史传-原文

开辟草昧,岁纪绵邈,居今识古,其载籍乎?

轩辕之世,史有苍颉,主文之职,其来久矣。

《曲礼》曰∶“史载笔。”史者,使也。执笔左右,使之记也。

古者左史记事者,右史记言者。

言经则《尚书》,事经则《春秋》也。

唐虞流于典谟,商夏被于诰誓。

洎周命维新,姬公定法,䌷三正以班历,贯四时以联事。

诸侯建邦,各有国史,彰善瘅恶,树之风声。

自平王微弱,政不及雅,宪章散紊,彝伦攸斁。

昔者夫子闵王道之缺,伤斯文之坠,静居以叹凤,临衢而泣麟,于是就太师以正《雅》、《颂》,因鲁史以修《春秋》。

举得失以表黜陟,征存亡以标劝戒;褒见一字,贵逾轩冕;贬在片言,诛深斧钺。

然睿旨幽隐,经文婉约,丘明同时,实得微言。

乃原始要终,创为传体。

传者,转也;转受经旨,以授于后,实圣文之羽翮,记籍之冠冕也。

及至纵横之世,史职犹存。

秦并七王,而战国有策。

盖录而弗叙,故即简而为名也。

汉灭嬴项,武功积年。

陆贾稽古,作《楚汉春秋》。

爰及太史谈,世惟执简,子长继志,甄序帝勣。

比尧称典,则位杂中贤;法孔题经,则文非玄圣。

故取式《吕览》,通号曰纪。

纪纲之号,亦宏称也。

故《本纪》以述皇王,《列传》以总侯伯,《八书》以铺政体,《十表》以谱年爵,虽殊古式,而得事序焉。

尔其实录无隐之旨,博雅弘辩之才,爱奇反经之尤,条例踳落之失,叔皮论之详矣。

及班固述汉,因循前业,观司马迁之辞,思实过半。

其《十志》该富,赞序弘丽,儒雅彬彬,信有遗味。

至于宗经矩圣之典,端绪丰赡之功,遗亲攘美之罪,征贿鬻笔之愆,公理辨之究矣。

观夫左氏缀事,附经间出,于文为约,而氏族难明。

及史迁各传,人始区详而易览,述者宗焉。

及孝惠委机,吕后摄政,班史立纪,违经失实,何则?

庖牺以来,未闻女帝者也。

汉运所值,难为后法。

牝鸡无晨,武王首誓;妇无与国,齐桓著盟;宣后乱秦,吕氏危汉:岂唯政事难假,亦名号宜慎矣。

张衡司史,而惑同迁固,元平二后,欲为立纪,谬亦甚矣。

寻子弘虽伪,要当孝惠之嗣;孺子诚微,实继平帝之体;二子可纪,何有于二后哉?

至于《后汉》纪传,发源《东观》。

袁张所制,偏驳不伦;薛谢之作,疏谬少信。

若司马彪之详实,华峤之准当,则其冠也。

及魏代三雄,记传互出。

《阳秋》、《魏略》之属,《江表》、《吴录》之类。

或激抗难征,或疏阔寡要。

唯陈寿《三志》,文质辨洽,荀张比之于迁固,非妄誉也。

至于晋代之书,系乎著作。

陆机肇始而未备,王韶续末而不终,干宝述《纪》,以审正得序;孙盛《阳秋》,以约举为能。

按《春秋经传》,举例发凡;自《史》、《汉》以下,莫有准的。

至邓粲《晋纪》,始立条例。

又摆落汉魏,宪章殷周,虽湘川曲学,亦有心典谟。

及安国立例,乃邓氏之规焉。

原夫载籍之作也,必贯乎百氏,被之千载,表征盛衰,殷鉴兴废,使一代之制,共日月而长存,王霸之迹,并天地而久大。

是以在汉之初,史职为盛。

郡国文计,先集太史之府,欲其详悉于体国也。

阅石室,启金匮,䌷裂帛,检残竹,欲其博练于稽古也。

是立义选言,宜依经以树则;劝戒与夺,必附圣以居宗。

然后诠评昭整,苛滥不作矣。

然纪传为式,编年缀事,文非泛论,按实而书。

岁远则同异难密,事积则起讫易疏,斯固总会之为难也。

或有同归一事,而数人分功,两记则失于复重,偏举则病于不周,此又铨配之未易也。

故张衡摘史班之舛滥,傅玄讥《后汉》之尤烦,皆此类也。

若夫追述远代,代远多伪。

公羊高云“传闻异辞”,荀况称“录远详近”,盖文疑则阙,贵信史也。

然俗皆爱奇,莫顾实理。

传闻而欲伟其事,录远而欲详其迹。

于是弃同即异,穿凿傍说,旧史所无,我书则传。

此讹滥之本源,而述远之巨蠹也。

至于记编同时,时同多诡,虽定、哀微辞,而世情利害。

勋荣之家,虽庸夫而尽饰;迍败之士,虽令德而嗤埋,吹霜煦露,寒暑笔端,此又同时之枉,可为叹息者也!

故述远则诬矫如彼,记近则回邪如此,析理居正,唯素心乎!

若乃尊贤隐讳,固尼父之圣旨,盖纤瑕不能玷瑾瑜也;奸慝惩戒,实良史之直笔,农夫见莠,其必锄也:若斯之科,亦万代一准焉。

至于寻繁领杂之术,务信弃奇之要,明白头讫之序,品酌事例之条,晓其大纲,则众理可贯。

然史之为任,乃弥纶一代,负海内之责,而赢是非之尤。

秉笔荷担,莫此之劳。

迁、固通矣,而历诋后世。

若任情失正,文其殆哉!

赞曰∶

史肇轩黄,体备周孔。

世历斯编,善恶偕总。

腾褒裁贬,万古魂动。

辞宗邱明,直归南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文心雕龙-史传-译文

从混沌初开到文明初现,岁月漫长,如今我们了解古代,靠的是书籍记载。

在黄帝时代,有史官苍颉,负责记录文字,这一职责由来已久。

《曲礼》中说:“史官执笔。”史官就是使者,执笔左右,负责记录。

古代左史负责记录事件,右史负责记录言论。

记录言论的经典是《尚书》,记录事件的经典是《春秋》。

唐尧、虞舜的事迹流传于《典谟》,商朝、夏朝的事迹见于《诰誓》。

到了周朝,周公制定法律,整理三正以颁布历法,贯穿四季以联系事务。

诸侯建立国家,各自有国史,表彰善行,谴责恶行,树立风气。

自从周平王衰弱,政治不再符合雅正,典章制度散乱,伦理道德败坏。

从前孔子忧虑王道的缺失,悲伤文化的衰落,静居时感叹凤凰不来,临街时哭泣麒麟不至,于是向太师请教以校正《雅》、《颂》,依据鲁国史书修订《春秋》。

通过列举得失来表明升降,通过征引存亡来标示劝诫;褒奖一个字,比高官厚禄还珍贵;贬斥一句话,比斧钺之刑还严厉。

然而圣人的旨意深奥隐晦,经文婉转含蓄,左丘明与孔子同时,确实领会了微言大义。

于是从始至终,创立了传体。

传,就是转达;转达经书的旨意,传授给后人,确实是圣文的羽翼,典籍的冠冕。

到了战国时代,史官的职责仍然存在。

秦国统一七国,而战国的策书仍然存在。

只是记录而不加整理,所以简略地称为策书。

汉朝灭掉嬴秦和项羽,武功积累多年。

陆贾考察古代,撰写了《楚汉春秋》。

到了太史谈,世代执掌简册,司马迁继承其志,甄别整理帝王的功绩。

与尧的《典》相比,地位混杂于中贤;效法孔子的《经》,文辞却非玄圣。

所以取法《吕览》,通称为纪。

纪纲的称号,也是宏大的称谓。

所以《本纪》用来叙述帝王,《列传》用来总结诸侯,《八书》用来铺陈政体,《十表》用来排列年爵,虽然不同于古代的形式,但得到了事件的顺序。

至于实录无隐的旨意,博雅弘辩的才能,爱奇反经的过失,条例混乱的失误,叔皮已经详细论述了。

到了班固叙述汉朝,因循前人的事业,阅读司马迁的文辞,思考已经过半。

他的《十志》内容丰富,赞序弘丽,儒雅彬彬,确实有遗味。

至于宗经矩圣的典范,端绪丰赡的功绩,遗亲攘美的罪过,征贿鬻笔的过失,公理已经详细辨析了。

看左丘明缀事,附在经书之间,文辞简约,但氏族难以明了。

到了司马迁的各传,人物开始详细区分,易于阅读,述者宗之。

到了孝惠帝委任机要,吕后摄政,班固的史书立纪,违背经典,失实,为什么呢?

自从庖牺以来,没有听说过女帝。

汉朝的命运所值,难以作为后世的法则。

母鸡不司晨,武王首先发誓;妇女不参与国政,齐桓公著盟;宣后乱秦,吕氏危汉:岂止是政事难以假借,名号也应谨慎。

张衡执掌史书,却迷惑于司马迁和班固,元平二后,想要立纪,谬误也很大。

寻子弘虽然是伪,但应当是孝惠帝的继承人;孺子诚然微小,实际上是平帝的继承者;这两个人可以立纪,何必为二后立纪呢?

至于《后汉》的纪传,起源于《东观》。

袁张所撰写的,偏颇不伦;薛谢所写的,疏漏少信。

像司马彪的详实,华峤的准确,则是其中的佼佼者。

到了魏代的三雄,记传互相出现。

《阳秋》、《魏略》之类,《江表》、《吴录》之类。

有的激烈难以征引,有的疏阔缺乏要点。

只有陈寿的《三志》,文辞和内容都辨洽,荀张将他比作司马迁和班固,并非妄誉。

至于晋代的书籍,系于著作。

陆机开始撰写但未完成,王韶续写但未终篇,干宝叙述《纪》,以审正得序;孙盛的《阳秋》,以约举为能。

按照《春秋经传》,举例发凡;自《史记》、《汉书》以下,没有准的。

到了邓粲的《晋纪》,开始设立条例。

又摆脱汉魏,效法殷周,虽然是湘川的曲学,也有心于典谟。

到了安国立例,就是邓氏的规范。

原来书籍的撰写,必须贯穿百家,流传千年,表征盛衰,殷鉴兴废,使一代的制度,与日月共长存,王霸的遗迹,与天地共久大。

所以在汉朝初年,史官的职责非常兴盛。

郡国的文计,先集中到太史的府中,希望他们详细了解国家的体制。

查阅石室,开启金匮,整理裂帛,检查残竹,希望他们博学练达于考察古代。

所以立义选言,应当依据经典以树立准则;劝戒与夺,必须依附圣人以居宗。

然后诠评昭整,苛滥不作。

然而纪传的形式,编年缀事,文辞不是泛论,而是按照事实书写。

年代久远则同异难以严密,事件积累则起讫容易疏漏,这确实是总会之难。

有时同一件事,数人分功,两记则失于重复,偏举则病于不周,这又是铨配之不易。

所以张衡摘录史班的舛滥,傅玄讥讽《后汉》的尤烦,都是这一类。

至于追述远代,年代久远则多伪。

公羊高说“传闻异辞”,荀况称“录远详近”,文辞有疑则阙,贵在信史。

然而世俗都爱奇,不顾实理。

传闻而欲夸大其事,录远而欲详其迹。

于是弃同即异,穿凿傍说,旧史所无,我书则传。

这是讹滥的本源,述远的巨蠹。

至于记录同时代的事,时代相同则多诡诈,虽然定、哀微辞,但世情利害。

勋荣之家,虽是庸夫也尽力装饰;迍败之士,虽有令德也被嗤笑埋没,吹霜煦露,寒暑笔端,这又是同时代的枉曲,可为之叹息!

所以述远则诬矫如彼,记近则回邪如此,析理居正,唯有素心!

至于尊贤隐讳,固然是孔子的圣旨,纤瑕不能玷污瑾瑜;奸慝惩戒,确实是良史的直笔,农夫见莠,必锄之:这一类,也是万代的准则。

至于寻繁领杂之术,务信弃奇之要,明白头讫之序,品酌事例之条,晓其大纲,则众理可贯。

然而史官的职责,是弥纶一代,负海内之责,而赢是非之尤。

秉笔荷担,莫此之劳。

司马迁、班固通达,却屡遭后世诋毁。

如果任情失正,文辞岂不危险!

赞曰:

史官始于轩辕黄帝,体制完备于周公孔子。

世代经历编撰,善恶一并总结。

褒扬裁贬,万古魂动。

文辞宗于左丘明,直笔归于南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文心雕龙-史传-注解

轩辕:传说中的中华民族始祖黄帝,被尊为中华文明的奠基人。

苍颉:传说中黄帝的史官,被认为是汉字的创造者。

曲礼:《礼记》中的一篇,主要讲述古代礼仪制度。

尚书: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经典,记录了上古至周朝的历史文献。

春秋:中国古代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鲁国的历史,相传为孔子所编。

唐虞:指唐尧和虞舜,传说中的上古圣王。

典谟:指《尚书》中的《尧典》和《舜典》,记载了尧舜的治国之道。

商夏:指商朝和夏朝,中国历史上的两个早期王朝。

诰誓:指《尚书》中的《汤诰》和《泰誓》,记载了商汤和周武王的誓词。

姬公:指周公旦,周朝的重要政治家,被认为是周礼的制定者。

三正:指夏、商、周三代的历法。

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

平王:指周平王,东周的第一位君主,东周时期周王室逐渐衰弱。

夫子:指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雅颂:《诗经》中的两部分,分别指宫廷乐歌和祭祀乐歌。

丘明:指左丘明,相传为《左传》的作者。

传体:指史书中的传记体例,主要记录人物的生平事迹。

纵横之世:指战国时期,各国争霸,纵横家活跃的时代。

陆贾:西汉初年的政治家、文学家,著有《楚汉春秋》。

太史谈:指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曾任太史令。

子长:指司马迁,字子长,西汉著名史学家,著有《史记》。

吕览:指《吕氏春秋》,战国时期吕不韦主编的一部综合性著作。

班固:东汉著名史学家,著有《汉书》。

左氏:指左丘明,相传为《左传》的作者。

孝惠:指汉惠帝,西汉的第三位皇帝。

吕后:指吕雉,汉高祖刘邦的皇后,汉惠帝的母亲,曾摄政。

张衡:东汉时期的科学家、文学家,曾任太史令。

陈寿:西晋史学家,著有《三国志》。

陆机:西晋文学家,著有《晋纪》。

干宝:东晋史学家,著有《晋纪》。

孙盛:东晋史学家,著有《晋阳秋》。

邓粲:东晋史学家,著有《晋纪》。

安国:指邓安国,东晋史学家,著有《晋纪》。

公羊高:指公羊高,战国时期的儒家学者,相传为《公羊传》的作者。

荀况:指荀子,战国时期的儒家学者,著有《荀子》。

尼父:指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文心雕龙-史传-评注

这段文字主要讨论了中国古代史书的起源、发展及其重要性。文章从黄帝时期的苍颉开始,追溯了史书的起源,强调了史书在记录历史、传承文化中的重要作用。文中提到《尚书》和《春秋》作为古代史书的代表,分别记录了言和事,成为后世史书的典范。

文章还提到周朝的史官制度,特别是周公旦制定的历法和史书编纂方法,强调了史书在记录国家兴衰、善恶得失中的重要作用。随着周王室的衰弱,史书的编纂也受到影响,孔子因此修《春秋》,以正史书,记录得失,褒贬分明,成为后世史书的楷模。

文中还提到战国时期的史书编纂,特别是《吕氏春秋》的影响,以及汉代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在史书编纂中的创新和贡献。司马迁的《史记》开创了纪传体的史书体例,成为后世史书的典范。班固的《汉书》则在继承《史记》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史书的编纂体例。

文章还讨论了史书编纂中的一些问题,如史料的真实性、史书的体例和编纂方法等。特别是提到史书在记录历史时,往往会受到时代背景、个人情感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史书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受到影响。因此,史书的编纂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如尊贤隐讳、奸慝惩戒等,以确保史书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通过对中国古代史书起源和发展的梳理,强调了史书在记录历史、传承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指出了史书编纂中的一些问题和挑战。通过对史书编纂的讨论,文章展现了中国古代史学的深厚传统和丰富内涵,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文心雕龙-史传》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030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