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文心雕龙-原道

作者: 刘勰(约465年—约532年),南朝文学理论家。他以《文心雕龙》奠定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理论基础。

年代:南朝(5世纪末至6世纪初)。

内容简要:共50篇,系统论述了文学创作的理论和方法。书中提出了“风骨”“神思”等概念,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和艺术价值,是研究古代文学理论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文心雕龙-原道-原文

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

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

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

惟人参之,性灵所钟,是谓三才。

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傍及万品,动植皆文: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夫岂外饰,盖自然耳。

至于林籁结响,调如竽瑟;泉石激韵,和若球锽: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

夫以无识之物,郁然有采,有心之器,其无文欤?

人文之元,肇自太极,幽赞神明,《易》象惟先。

庖牺画其始,仲尼翼其终。

而《乾》《坤》两位,独制《文言》。

言之文也,天地之心哉!

若乃《河图》孕乎八卦,《洛书》韫乎九畴,玉版金镂之实,丹文绿牒之华,谁其尸之?亦神理而已。

自鸟迹代绳,文字始炳,炎皞遗事,纪在《三坟》,而年世渺邈,声采靡追。

唐虞文章,则焕乎始盛。

元首载歌,既发吟咏之志;益稷陈谟,亦垂敷奏之风。

夏后氏兴,业峻鸿绩,九序惟歌,勋德弥缛。

逮及商周,文胜其质,《雅》《颂》所被,英华日新。

文王患忧,繇辞炳曜,符采复隐,精义坚深。

重以公旦多材,振其徽烈,剬诗缉颂,斧藻群言。

至若夫子继圣,独秀前哲,熔钧六经,必金声而玉振;雕琢情性,组织辞令,木铎启而千里应,席珍流而万世响,写天地之辉光,晓生民之耳目矣。

爰自风姓,暨于孔氏,玄圣创典,素王述训,莫不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取象乎《河》《洛》,问数乎蓍龟,观天文以极变,察人文以成化;然后能经纬区宇,弥纶彝宪,发挥事业,彪炳辞义。

故知: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旁通而无滞,日用而不匮。

《易》曰∶“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辞之所以能鼓天下者,乃道之文也。

赞曰:

道心惟微,神理设教。光采元圣,炳耀仁孝。

龙图献体,龟书呈貌。天文斯观,民胥以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文心雕龙-原道-译文

文的作用和意义是非常伟大的,它与天地同时产生。为什么呢?

因为天地间有玄黄二色混杂,有方圆的形体分别,日月像叠璧一样悬挂,以展示天空的美丽景象;山川焕发出绮丽的光彩,以铺展大地的形态:这些都是道的文的表现。

仰望天空,可以看到日月星辰的辉煌;俯视大地,可以看到山川的美丽,高低位置确定,所以天地两仪就产生了。

只有人能够参与其中,人的性灵是天地所钟爱的,这就是所谓的三才。

人是五行中的精华,实际上是天地的心脏,心产生了,言语就确立了,言语确立了,文明就形成了,这是自然的道理。

扩展到万物,动物和植物都有文:龙凤以藻绘呈现祥瑞,虎豹以炳蔚凝聚姿态;云霞雕琢色彩,超越了画工的巧妙;草木装饰花朵,不需要锦匠的奇技。这些难道都是外在的装饰吗?其实是自然的表现。

至于林中的声音结成了和谐的音响,像竽瑟一样调谐;泉水和石头激发出韵律,像球锽一样和谐:所以形态确立了,文章就形成了,声音发出了,文就产生了。

那些没有意识的事物,尚且如此有文采,有意识的人,难道会没有文吗?

人文的起源,始于太极,幽深地赞美神明,《易经》的象征是最早的。

庖牺氏画出了八卦的开始,孔子则完成了它的终结。

而《乾》《坤》两卦,单独制定了《文言》。

言语的文,是天地的心脏啊!

至于《河图》孕育了八卦,《洛书》蕴藏了九畴,玉版金镂的实质,丹文绿牒的光华,是谁在主宰呢?也是神理而已。

自从鸟迹代替了绳子,文字开始显赫,炎皞的遗事,记载在《三坟》中,但年代久远,声音和文采已经无法追寻。

唐虞时期的文章,才开始焕发出光彩。

元首载歌,既表达了吟咏的志向;益稷陈谟,也展示了敷奏的风格。

夏后氏兴起,业绩宏伟,九序只有歌颂,勋德更加丰富。

到了商周时期,文胜过了质,《雅》《颂》所覆盖的,英华日新月异。

文王忧虑,繇辞光辉,符采复隐,精义坚深。

再加上公旦多才,振兴了他的徽烈,剬诗缉颂,斧藻群言。

至于孔子继承圣人,独秀于前哲,熔钧六经,必定金声玉振;雕琢情性,组织辞令,木铎启而千里应,席珍流而万世响,写天地之辉光,晓生民之耳目矣。

从风姓开始,到孔氏,玄圣创典,素王述训,无不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取象乎《河》《洛》,问数乎蓍龟,观天文以极变,察人文以成化;然后能经纬区宇,弥纶彝宪,发挥事业,彪炳辞义。

所以知道: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旁通而无滞,日用而不匮。

《易经》说:“鼓动天下的动力在于言辞。”言辞之所以能鼓动天下,是因为它是道的文。

赞曰:

道心微妙,神理设教。光采元圣,炳耀仁孝。

龙图献体,龟书呈貌。天文斯观,民胥以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文心雕龙-原道-注解

文之为德:文,指文化、文明;德,指道德、德行。文之为德,指文化对于道德的影响和作用。

玄黄色杂:玄黄,指天地的颜色,玄为天色,黄为地色;色杂,指颜色混杂。形容天地初开时的景象。

方圆体分:方圆,指天圆地方的观念;体分,指天地的形体分开。

日月叠璧:日月,指太阳和月亮;叠璧,指日月像玉璧一样重叠。形容日月的光辉。

山川焕绮:山川,指山川河流;焕绮,指山川的美丽如锦绣。

两仪:指阴阳两仪,古代哲学中阴阳对立统一的概念。

三才:指天、地、人三才,古代哲学中认为天、地、人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行,古代哲学中认为五行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

龙凤以藻绘呈瑞:龙凤,指龙和凤,古代传说中的祥瑞之兽;藻绘,指华丽的装饰;呈瑞,指呈现祥瑞。

虎豹以炳蔚凝姿:虎豹,指虎和豹,猛兽;炳蔚,指光彩夺目;凝姿,指姿态威武。

云霞雕色:云霞,指云彩和霞光;雕色,指色彩斑斓。

草木贲华:草木,指植物;贲华,指花朵盛开。

林籁结响:林籁,指风吹树林的声音;结响,指声音和谐。

泉石激韵:泉石,指泉水和石头;激韵,指声音激荡。

太极:指太极,古代哲学中宇宙的本源。

庖牺:指庖牺氏,传说中的古代帝王,被认为是文字的发明者。

仲尼:指孔子,字仲尼,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乾、坤:指《易经》中的乾卦和坤卦,分别代表天和地。

河图、洛书:指《河图》和《洛书》,古代传说中的神秘图案,被认为是《易经》的来源。

玉版金镂:指用玉版和金线装饰的书籍,形容书籍的珍贵。

丹文绿牒:指用红色和绿色书写的文字,形容文字的华丽。

鸟迹代绳:指古代用鸟迹代替绳结来记录事情,形容文字的起源。

炎皞:指炎帝和黄帝,传说中的古代帝王。

三坟:指《三坟》,古代传说中的三本重要书籍。

唐虞:指唐尧和虞舜,传说中的古代圣王。

元首载歌:元首,指君主;载歌,指歌唱。形容君主的文治。

益稷陈谟:益稷,指益和稷,传说中的古代贤臣;陈谟,指陈述谋略。

夏后氏:指夏朝,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

九序惟歌:九序,指九种秩序;惟歌,指歌颂。形容社会的和谐。

勋德弥缛:勋德,指功勋和德行;弥缛,指更加丰富。

商周:指商朝和周朝,中国历史上的两个朝代。

雅、颂:指《诗经》中的《雅》和《颂》,分别指宫廷乐歌和祭祀乐歌。

文王患忧:文王,指周文王;患忧,指忧虑。形容文王的忧国忧民。

繇辞炳曜:繇辞,指占卜的辞句;炳曜,指光辉。形容占卜辞句的深刻。

符采复隐:符采,指符瑞;复隐,指隐藏。形容符瑞的神秘。

精义坚深:精义,指精深的道理;坚深,指坚固和深刻。

公旦:指周公旦,周朝的重要政治家和文化人物。

剬诗缉颂:剬诗,指整理诗歌;缉颂,指编纂颂歌。

斧藻群言:斧藻,指修饰;群言,指各种言论。形容修饰言辞。

夫子:指孔子。

熔钧六经:熔钧,指熔炼;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形容孔子整理六经。

金声而玉振:金声,指金属的声音;玉振,指玉石的声音。形容声音的和谐。

木铎启而千里应:木铎,指木制的铃铛;启,指敲响;千里应,指声音传得很远。形容孔子的教化影响深远。

席珍流而万世响:席珍,指珍贵的席子;流,指流传;万世响,指影响万世。形容孔子的思想影响深远。

风姓:指风姓,古代的一个姓氏。

孔氏:指孔子及其后代。

玄圣创典:玄圣,指古代的圣人;创典,指创立典籍。

素王述训:素王,指孔子;述训,指讲述训诫。

原道心以敷章:原道心,指探究道的本质;敷章,指展开文章。

研神理而设教:研神理,指研究神秘的道理;设教,指设立教化。

取象乎河、洛:取象,指取法;河、洛,指《河图》和《洛书》。

问数乎蓍龟:问数,指占卜;蓍龟,指蓍草和龟甲,古代占卜的工具。

观天文以极变:观天文,指观察天象;极变,指探究变化。

察人文以成化:察人文,指观察人类文化;成化,指形成教化。

经纬区宇:经纬,指经线和纬线;区宇,指天地。形容治理天下。

弥纶彝宪:弥纶,指广泛覆盖;彝宪,指常法和宪章。形容法律的完善。

发挥事业:发挥,指发展;事业,指功业。形容功业的发展。

彪炳辞义:彪炳,指光辉;辞义,指文辞和义理。形容文辞的光辉。

道沿圣以垂文:道沿圣,指道通过圣人传承;垂文,指留下文辞。

圣因文而明道:圣因文,指圣人通过文辞阐明道;明道,指阐明道理。

旁通而无滞:旁通,指广泛通达;无滞,指没有阻碍。

日用而不匮:日用,指日常使用;不匮,指不缺乏。

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鼓天下之动,指激励天下人行动;存乎辞,指在于言辞。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文心雕龙-原道-评注

本文通过对‘文’的深刻阐述,展现了古代中国对文化与道德的重视。文章开篇即提出‘文之为德也大矣’,强调了文化对于道德的巨大影响,认为文化与天地并生,是自然之道的一部分。这种观点反映了古代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文化与自然是密不可分的。

文章进一步通过对天地、日月、山川等自然景象的描述,展现了‘道之文’的美丽与和谐。这种对自然美的赞美,不仅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也反映了他们对和谐社会的追求。文章中提到‘仰观吐曜,俯察含章’,强调了通过观察自然来领悟道的智慧,这种思想在后来的儒家经典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

在描述自然之美后,文章转向了对人文的探讨。文章认为,人是‘性灵所钟’,是‘五行之秀’,是‘天地之心’,强调了人在宇宙中的特殊地位。这种观点反映了古代中国哲学中‘以人为本’的思想,认为人是天地万物的中心,是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

文章还通过对龙凤、虎豹、云霞、草木等动植物的描述,展现了自然界的‘文’之美。这种对自然界的赞美,不仅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的热爱,也反映了他们对和谐社会的追求。文章中提到‘林籁结响,调如竽瑟;泉石激韵,和若球锽’,强调了自然界的声音之美,这种对声音的赞美,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音乐的重视。

文章的后半部分通过对古代典籍和圣人的描述,展现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文章提到‘人文之元,肇自太极’,认为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太极,这种观点反映了古代中国哲学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文章还提到‘庖牺画其始,仲尼翼其终’,强调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认为文化是通过圣人的努力得以传承和发展的。

文章最后通过对《易经》、《河图》、《洛书》等典籍的描述,展现了文化的深刻内涵。文章提到‘言之文也,天地之心哉’,强调了文辞的重要性,认为文辞是天地之心的体现。这种观点反映了古代中国哲学中‘文以载道’的思想,认为文辞是传达道理的工具。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文’的深刻阐述,展现了古代中国对文化与道德的重视,反映了古代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以人为本’、‘文以载道’等思想。文章不仅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也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是研究古代中国文化的重要文献。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文心雕龙-原道》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030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