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刘勰(约465年—约532年),南朝文学理论家。他以《文心雕龙》奠定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理论基础。
年代:南朝(5世纪末至6世纪初)。
内容简要:共50篇,系统论述了文学创作的理论和方法。书中提出了“风骨”“神思”等概念,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和艺术价值,是研究古代文学理论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文心雕龙-养气-原文
昔王充著述,制《养气》之篇,验己而作,岂虚造哉!
夫耳目鼻口,生之役也;心虑言辞,神之用也。
率志委和,则理融而情畅;钻砺过分,则神疲而气衰:此性情之数也。
夫三皇辞质,心绝于道华;帝世始文,言贵于敷奏。
三代春秋,虽沿世弥缛,并适分胸臆,非牵课才外也。
战代技诈,攻奇饰说,汉世迄今,辞务日新,争光鬻采,虑亦竭矣。
故淳言以比浇辞,文质悬乎千载;率志以方竭情,劳逸差于万里。
古人所以馀裕,后进所以莫遑也。
凡童少鉴浅而志盛,长艾识坚而气衰,志盛者思锐以胜劳,气衰者虑密以伤神,斯实中人之常资,岁时之大较也。
若夫器分有限,智用无涯;或惭凫企鹤,沥辞镌思。
于是精气内销,有似尾闾之波;神志外伤,同乎牛山之木。
怛惕之盛疾,亦可推矣。
至如仲任置砚以综述,叔通怀笔以专业,既暄之以岁序,又煎之以日时,是以曹公惧为文之伤命,陆云叹用思之困神,非虚谈也。
夫学业在勤,功庸弗怠,故有锥股自励,和熊以苦之人志于文也,则有申写郁滞。
故宜从容率情,优柔适会。
若销铄精胆,蹙迫和气,秉牍以驱龄,洒翰以伐性,岂圣贤之素心,会文之直理哉!
且夫思有利钝,时有通塞,沐则心覆,且或反常;神之方昏,再三愈黩。
是以吐纳文艺,务在节宣,清和其心,调畅其气,烦而即舍,勿使壅滞,意得则舒怀以命笔,理伏则投笔以卷怀,逍遥以针劳,谈笑以药倦,常弄闲于才锋,贾馀于文勇,使刃发如新,腠理无滞,虽非胎息之万术,斯亦卫气之一方也。
赞曰∶
纷哉万象,劳矣千想。
玄神宜宝,素气资养。
水停以鉴,火静而朗。
无扰文虑,郁此精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文心雕龙-养气-译文
从前王充著书立说,写了《养气》这篇文章,是根据自己的体验而写的,难道是凭空捏造的吗?
耳朵、眼睛、鼻子、嘴巴,是生命的仆役;心思、言辞,是精神的作用。
如果顺从意志,保持和谐,那么道理就会融会贯通,情感就会舒畅;如果过分钻研琢磨,那么精神就会疲惫,气息就会衰弱:这是性情的规律。
三皇时代的言辞质朴,心灵超脱于华丽的道理;五帝时代开始有文采,言辞注重于陈述奏章。
夏、商、周三代和春秋时期,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文辞越来越繁复,但都是根据内心的感受来写作,不是勉强从外面学来的。
战国时代,技巧和欺诈盛行,人们追求奇特的言辞和装饰性的说法,从汉代到现在,文辞追求日新月异,争相炫耀文采,心思也已经用尽了。
所以,质朴的言辞与浮华的文辞相比,文采和质朴的差别已经相隔千年;顺从意志与耗尽情感相比,劳逸的差别已经相隔万里。
古人之所以有余裕,后人之所以没有闲暇,就是这个原因。
一般来说,少年见识浅薄而志向旺盛,老年人见识坚定而气息衰弱,志向旺盛的人思维敏锐,能够战胜疲劳,气息衰弱的人思虑周密,容易损伤精神,这是中等人的常态,也是随着年龄变化的普遍现象。
如果才能有限,而智慧的使用却是无限的;有的人自惭形秽,羡慕别人,竭尽辞藻,雕琢思想。
于是精气在内部消耗,就像尾闾的水流一样;精神在外部受损,就像牛山上的树木一样。
这种过度的忧虑和恐惧,也是可以推断的。
至于像仲任那样,把砚台放在一边,专心著述;叔通那样,怀揣毛笔,专心致志,既经历了岁月的考验,又经历了日复一日的煎熬,所以曹操担心写作会伤害生命,陆云感叹用思会困倦精神,这并非虚言。
学习在于勤奋,功业在于不懈怠,所以有人用锥子刺大腿来自我激励,有人用和熊胆来苦练意志,这些人立志于文学,就会抒发内心的郁结。
所以应该从容地顺应情感,优柔地适应时机。
如果消耗精气,逼迫和气,拿着书卷来驱赶寿命,挥洒笔墨来损害本性,这难道是圣贤的本心,写作的真正道理吗?
况且,思维有敏捷和迟钝之分,时机有通畅和阻塞之别,沐浴时心思会颠倒,有时还会反常;精神刚刚昏沉,再三思考反而更加混乱。
所以,吐纳文艺,关键在于节制和宣泄,保持心灵的清净和和谐,调节气息的顺畅,烦恼时就放下,不要让它堵塞,有了灵感就舒展心怀来写作,道理不明时就放下笔来收敛心怀,逍遥自在地消除疲劳,谈笑风生地消除倦怠,常常在才华的边缘玩耍,在文思的余勇中展现,使刀刃像新的一样锋利,腠理没有阻滞,虽然不是胎息的万种方法,但也是保养气息的一种方式。
赞曰:
纷繁的万象,劳累了千思万想。
玄妙的精神应该珍惜,朴素的气息需要滋养。
水静止时可以照见,火安静时才会明亮。
不要扰乱文思,让这种精神清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文心雕龙-养气-注解
王充:东汉时期的哲学家,著有《论衡》等,以批判迷信和提倡理性著称。
养气:指通过调养身心,保持精神旺盛和身体健康。
三皇: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三位远古帝王,通常指伏羲、神农、黄帝。
帝世:指黄帝之后的帝王时代,如尧、舜等。
三代:指夏、商、周三个朝代。
春秋:指春秋时期,大约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
战代:指战国时期,大约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
汉世:指汉朝,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
仲任:指东汉时期的文学家仲长统。
叔通:指东汉时期的文学家班固。
曹公:指曹操,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陆云:指陆机,西晋时期的文学家。
锥股自励:比喻刻苦自励,如用锥子刺股以保持清醒。
和熊以苦:比喻忍受艰苦,如与熊共处以磨练意志。
胎息:道家修炼的一种方法,通过调节呼吸来养生。
卫气:中医术语,指保护身体的气。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文心雕龙-养气-评注
本文通过对王充《养气》篇的引用,探讨了古代文人如何通过调养身心来保持创作活力。文章首先指出,耳目鼻口是生命的工具,而心虑言辞则是精神的表现。通过调养身心,可以达到理融情畅的境界,而过度劳累则会导致精神疲惫和气衰。
文章进一步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风格,指出三皇时期的文学质朴,而帝世时期则开始注重文采。三代春秋时期,文学逐渐繁缛,但仍注重表达内心感受。战国时期,文学技巧和修辞手法得到发展,汉代以后,文学更加注重创新和表现力。
文章还讨论了年龄对创作的影响,指出年轻人志气旺盛,思维敏捷,但容易过度劳累;而年长者虽然经验丰富,但精力衰退,容易伤神。因此,作者提倡从容率情,优柔适会,避免过度消耗精力。
最后,文章强调了创作中的节制和调节,指出思有利钝,时有通塞,因此需要在创作中保持心态平和,调畅气息,避免过度劳累。通过适当的休息和调节,可以保持创作活力,使文思如新,精神无滞。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古代文人创作经验的总结,强调了调养身心、保持创作活力的重要性,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创作经验和养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