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刘勰(约465年—约532年),南朝文学理论家。他以《文心雕龙》奠定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理论基础。
年代:南朝(5世纪末至6世纪初)。
内容简要:共50篇,系统论述了文学创作的理论和方法。书中提出了“风骨”“神思”等概念,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和艺术价值,是研究古代文学理论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文心雕龙-书记-原文
大舜云∶“书用识哉!”所以记时事也。
盖圣贤言辞,总为之书,书之为体,主言者也。
扬雄曰∶“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
故书者,舒也。舒布其言,陈之简牍,取象于夬,贵在明决而已。
三代政暇,文翰颇疏。春秋聘繁,书介弥盛。
绕朝赠士会以策,子家与赵宣以书,巫臣之遗子反,子产之谏范宣,详观四书,辞若对面。
又子叔敬叔进吊书于滕君,固知行人挈辞,多被翰墨矣。
及七国献书,诡丽辐辏;汉来笔札,辞气纷纭。
观史迁之《报任安》,东方之《谒公孙》,杨恽之《酬会宗》,子云之《答刘歆》,志气槃桓,各含殊采;并杼轴乎尺素,抑扬乎寸心。
逮后汉书记,则崔瑗尤善。
魏之元瑜,号称翩翩;文举属章,半简必录;休琏好事,留意词翰,抑其次也。
嵇康《绝交》,实志高而文伟矣;赵至叙离,乃少年之激切也。
至如陈遵占辞,百封各意;弥衡代书,亲疏得宜:斯又尺牍之偏才也。
详总书体,本在尽言,言所以散郁陶,托风采,故宜条畅以任气,优柔以怿怀;文明从容,亦心声之献酬也。
若夫尊贵差序,则肃以节文。
战国以前,君臣同书,秦汉立仪,始有表奏,王公国内,亦称奏书,张敞奏书于胶后,其义美矣。
迄至后汉,稍有名品,公府奏记,而郡将奉笺。
记之言志,进己志也。
笺者,表也,表识其情也。
崔寔奏记于公府,则崇让之德音矣;黄香奏笺于江夏,亦肃恭之遗式矣。
公幹笺记,丽而规益,子桓弗论,故世所共遗。
若略名取实,则有美于为诗矣。
刘廙谢恩,喻切以至,陆机自理,情周而巧,笺之为美者也。
原笺记之为式,既上窥乎表,亦下睨乎书,使敬而不慑,简而无傲,清美以惠其才,彪蔚以文其响,盖笺记之分也。
夫书记广大,衣被事体,笔札杂名,古今多品。
是以总领黎庶,则有谱籍簿录;医历星筮,则有方术占式;申宪述兵,则有律令法制;朝市征信,则有符契券疏;百官询事,则有关刺解牒;万民达志,则有状列辞谚:并述理于心,著言于翰,虽艺文之末品,而政事之先务也。
故谓谱者,普也。注序世统,事资周普,郑氏谱《诗》,盖取乎此。
籍者,借也。岁借民力,条之于版,春秋司籍,即其事也。
簿者,圃也。草木区别,文书类聚,张汤、李广,为吏所簿,别情伪也。
录者,领也。古史《世本》,编以简策,领其名数,故曰录也。
方者,隅也。医药攻病,各有所主,专精一隅,故药术称方。
术者,路也。算历极数,见路乃明,《九章》积微,故以为术,《淮南》、《万毕》,皆其类也。
占者,觇也。星辰飞伏,伺候乃见,登观书云,故曰占也。
式者,则也。阴阳盈虚,五行消息,变虽不常,而稽之有则也。
律者,中也。黄钟调起,五音以正,法律驭民,八刑克平,以律为名,取中正也。
令者,命也。出命申禁,有若自天,管仲下令如流水,使民从也。
法者,象也。兵谋无方,而奇正有象,故曰法也。
制者,裁也。上行于下,如匠之制器也。
符者,孚也。征召防伪,事资中孚。三代玉瑞,汉世金竹,末代从省,易以书翰矣。
契者,结也。上古纯质,结绳执契,今羌胡征数,负贩记缗,其遗风欤!
券者,束也。明白约束,以备情伪,字形半分,故周称判书。
古有铁券,以坚信誓;王褒髯奴,则券之谐也。
疏者,布也。布置物类,撮题近意,故小券短书,号为疏也。
关者,闭也。出入由门,关闭当审;庶务在政,通塞应详。
韩非云∶“孙亶回,圣相也,而关于州部。”盖谓此也。
刺者,达也。诗人讽刺,周礼三刺,事叙相达,若针之通结矣。
解者,释也。解释结滞,征事以对也。
牒者,叶也。短简编牒,如叶在枝,温舒截蒲,即其事也。
议政未定,故短牒咨谋。
牒之尤密,谓之为签。签者,纤密者也。
状者,貌也。体貌本原,取其事实,先贤表谥,并有行状,状之大者也。
列者,陈也。陈列事情,昭然可见也。
辞者,舌端之文,通己于人。
子产有辞,诸侯所赖,不可已也。
谚者,直语也。丧言亦不及文,故吊亦称谚。
廛路浅言,有实无华。
邹穆公云“囊漏储中”,皆其类也。
《牧誓》曰∶“古人有言,牝鸡无晨。”
《大雅》云“人亦有言”、“惟忧用老”,并上古遗谚,《诗》《书》所引者也。
至于陈琳谏辞,称“掩目捕雀”,潘岳哀辞,称“掌珠”、“伉俪”,并引俗说而为文辞者也。
夫文辞鄙俚,莫过于谚,而圣贤《诗》《书》,采以为谈,况逾于此,岂可忽哉!
观此众条,并书记所总∶或事本相通,而文意各异,或全任质素,或杂用文绮,随事立体,贵乎精要;意少一字则义阙,句长一言则辞妨,并有司之实务,而浮藻之所忽也。
然才冠鸿笔,多疏尺牍,譬九方堙之识骏足,而不知毛色牝牡也。
言既身文,信亦邦瑞,翰林之士,思理实焉。
赞曰∶
文藻条流,托在笔札。既驰金相,亦运木讷。
万古声荐,千里应拔。庶务纷纶,因书乃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文心雕龙-书记-译文
大舜说:‘书是用来记载的!’所以书是用来记录时事的。
圣贤的言辞,总汇成书,书的本质,主要是表达言辞。
扬雄说:‘言,是心声;书,是心画。声音和画形,君子和小人就能显现出来。’
所以书,是舒展的意思。舒展言辞,写在简牍上,取象于夬卦,重在明快决断。
三代时政事闲暇,文翰较少。春秋时聘问频繁,书信往来更加兴盛。
绕朝赠士会以策书,子家与赵宣以书信,巫臣遗子反书信,子产谏范宣书信,详细观察这四封书信,言辞如同面对面交谈。
又子叔敬叔进吊书于滕君,可见使者携带的言辞,大多是用笔墨写成的。
到了七国献书,言辞诡丽,纷至沓来;汉代以来,笔札书信,辞气纷纭。
看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东方朔的《谒公孙书》,杨恽的《酬会宗书》,扬雄的《答刘歆书》,志气盘旋,各具特色;都在尺素之间表达,抑扬于寸心之中。
到了后汉,书记之职,崔瑗尤为擅长。
魏国的元瑜,号称翩翩;文举写文章,半简必录;休琏好事,留意词翰,也算是其次。
嵇康的《绝交书》,志向高远而文辞雄伟;赵至的叙离书,是少年激切之作。
至于陈遵的占辞,百封书信各有其意;弥衡代书,亲疏得宜:这些都是尺牍之偏才。
详细总结书体,本质在于尽言,言辞用来抒发郁结,寄托风采,所以应当条理通畅以任气,优柔以悦怀;文明从容,也是心声的献酬。
至于尊贵差序,则应当严肃以节文。
战国以前,君臣同书,秦汉立仪,始有表奏,王公国内,也称奏书,张敞奏书于胶后,其义美矣。
到了后汉,稍有名品,公府奏记,而郡将奉笺。
记是表达志向,进献自己的志向。
笺是表的意思,表达其情。
崔寔奏记于公府,则是崇让之德音;黄香奏笺于江夏,也是肃恭之遗式。
公幹的笺记,华丽而规益,子桓不论,故世所共遗。
若略名取实,则有美于为诗矣。
刘廙谢恩,喻切以至,陆机自理,情周而巧,笺之为美者也。
原笺记之为式,既上窥乎表,亦下睨乎书,使敬而不慑,简而无傲,清美以惠其才,彪蔚以文其响,盖笺记之分也。
书记广大,涵盖事体,笔札杂名,古今多品。
所以总领黎庶,则有谱籍簿录;医历星筮,则有方术占式;申宪述兵,则有律令法制;朝市征信,则有符契券疏;百官询事,则有关刺解牒;万民达志,则有状列辞谚:并述理于心,著言于翰,虽艺文之末品,而政事之先务也。
所以谱者,普也。注序世统,事资周普,郑氏谱《诗》,盖取乎此。
籍者,借也。岁借民力,条之于版,春秋司籍,即其事也。
簿者,圃也。草木区别,文书类聚,张汤、李广,为吏所簿,别情伪也。
录者,领也。古史《世本》,编以简策,领其名数,故曰录也。
方者,隅也。医药攻病,各有所主,专精一隅,故药术称方。
术者,路也。算历极数,见路乃明,《九章》积微,故以为术,《淮南》、《万毕》,皆其类也。
占者,觇也。星辰飞伏,伺候乃见,登观书云,故曰占也。
式者,则也。阴阳盈虚,五行消息,变虽不常,而稽之有则也。
律者,中也。黄钟调起,五音以正,法律驭民,八刑克平,以律为名,取中正也。
令者,命也。出命申禁,有若自天,管仲下令如流水,使民从也。
法者,象也。兵谋无方,而奇正有象,故曰法也。
制者,裁也。上行于下,如匠之制器也。
符者,孚也。征召防伪,事资中孚。三代玉瑞,汉世金竹,末代从省,易以书翰矣。
契者,结也。上古纯质,结绳执契,今羌胡征数,负贩记缗,其遗风欤!
券者,束也。明白约束,以备情伪,字形半分,故周称判书。
古有铁券,以坚信誓;王褒髯奴,则券之谐也。
疏者,布也。布置物类,撮题近意,故小券短书,号为疏也。
关者,闭也。出入由门,关闭当审;庶务在政,通塞应详。
韩非云∶“孙亶回,圣相也,而关于州部。”盖谓此也。
刺者,达也。诗人讽刺,周礼三刺,事叙相达,若针之通结矣。
解者,释也。解释结滞,征事以对也。
牒者,叶也。短简编牒,如叶在枝,温舒截蒲,即其事也。
议政未定,故短牒咨谋。
牒之尤密,谓之为签。签者,纤密者也。
状者,貌也。体貌本原,取其事实,先贤表谥,并有行状,状之大者也。
列者,陈也。陈列事情,昭然可见也。
辞者,舌端之文,通己于人。
子产有辞,诸侯所赖,不可已也。
谚者,直语也。丧言亦不及文,故吊亦称谚。
廛路浅言,有实无华。
邹穆公云“囊漏储中”,皆其类也。
《牧誓》曰∶“古人有言,牝鸡无晨。”
《大雅》云“人亦有言”、“惟忧用老”,并上古遗谚,《诗》《书》所引者也。
至于陈琳谏辞,称“掩目捕雀”,潘岳哀辞,称“掌珠”、“伉俪”,并引俗说而为文辞者也。
夫文辞鄙俚,莫过于谚,而圣贤《诗》《书》,采以为谈,况逾于此,岂可忽哉!
观此众条,并书记所总∶或事本相通,而文意各异,或全任质素,或杂用文绮,随事立体,贵乎精要;意少一字则义阙,句长一言则辞妨,并有司之实务,而浮藻之所忽也。
然才冠鸿笔,多疏尺牍,譬九方堙之识骏足,而不知毛色牝牡也。
言既身文,信亦邦瑞,翰林之士,思理实焉。
赞曰∶
文藻条流,托在笔札。既驰金相,亦运木讷。
万古声荐,千里应拔。庶务纷纶,因书乃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文心雕龙-书记-注解
书用识哉:出自《尚书·大禹谟》,意为通过书写来记录和认识事物。
扬雄:西汉时期的文学家、哲学家,以辞赋著称。
夬:《易经》中的卦名,象征决断和明快。
绕朝赠士会以策:指春秋时期绕朝赠送给士会的策书,策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书形式。
子家与赵宣以书:指子家与赵宣之间的书信往来,书信是古代重要的交流方式。
巫臣之遗子反:指巫臣留给子反的书信,巫臣是春秋时期的人物。
子产之谏范宣:指子产向范宣进谏的书信,子产是春秋时期郑国的政治家。
子叔敬叔进吊书于滕君:指子叔敬叔向滕君进献的吊书,吊书是古代用于吊唁的文书。
七国献书:指战国时期七国之间的外交文书往来。
崔瑗:东汉时期的文学家,以文辞优美著称。
魏之元瑜:指魏国的元瑜,元瑜是三国时期魏国的文学家。
嵇康《绝交》:嵇康是三国时期魏国的文学家,《绝交》是他的一篇著名书信。
赵至叙离:指赵至的《叙离》,赵至是东汉时期的文学家。
陈遵占辞:陈遵是东汉时期的文学家,以辞赋著称。
弥衡代书:弥衡是东汉时期的文学家,代书是指代写的书信。
崔寔奏记于公府:崔寔是东汉时期的文学家,奏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书形式。
黄香奏笺于江夏:黄香是东汉时期的文学家,奏笺是古代的一种文书形式。
刘廙谢恩:刘廙是东汉时期的文学家,谢恩是指感谢的书信。
陆机自理:陆机是西晋时期的文学家,自理是指自我辩解的书信。
郑氏谱《诗》:郑氏指郑玄,东汉时期的经学家,谱《诗》是指他对《诗经》的注解。
张汤、李广:张汤是西汉时期的政治家,李广是西汉时期的将军。
古史《世本》:《世本》是古代的一部史书,记载了上古至春秋时期的历史。
《九章》:指《九章算术》,是中国古代的一部数学著作。
《淮南》、《万毕》:《淮南子》是西汉时期的一部哲学著作,《万毕术》是古代的一部占卜书。
黄钟:古代音律中的一种音调,象征中正和谐。
管仲下令如流水:管仲是春秋时期齐国的政治家,以政令严明著称。
符契券疏:符契是古代的一种凭证,券疏是古代的一种文书形式。
韩非: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以法治思想著称。
孙亶回:孙亶回是战国时期的人物,以贤能著称。
陈琳谏辞:陈琳是东汉末年的文学家,谏辞是指进谏的书信。
潘岳哀辞:潘岳是西晋时期的文学家,哀辞是指哀悼的书信。
《牧誓》:《尚书》中的一篇,记载了周武王伐纣前的誓词。
《大雅》:《诗经》中的一部分,主要记载了周朝的颂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文心雕龙-书记-评注
这段文字主要讨论了古代文书的起源、发展和功能,强调了文书在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文中引用了大量古代文献和人物,展示了古代文书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首先,文中提到‘书用识哉’,强调了文书作为记录和认识事物的工具的重要性。通过书写,人们可以记录时事,传达思想,表达情感。扬雄的‘言,心声也;书,心画也’进一步说明了文书不仅是语言的记录,更是心灵的表达。
其次,文中详细列举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书形式和代表人物。从春秋时期的策书、书信,到战国时期的外交文书,再到汉代的奏记、笺书,文书的种类和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这些文书不仅是政治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
文中还特别提到了几位著名的文学家,如崔瑗、嵇康、陆机等,他们的文书作品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政治和文化意义,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文书作品展示了古代文人的才华和思想,体现了文书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此外,文中还讨论了文书的功能和形式。文书不仅是记录和传达信息的工具,也是表达情感、展示才华的载体。文书的写作要求‘条畅以任气,优柔以怿怀’,既要表达清晰,又要富有情感。文书的写作风格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不同,从战国时期的‘诡丽辐辏’到汉代的‘辞气纷纭’,文书的风格逐渐多样化。
最后,文中总结了文书的种类和功能,从谱籍簿录到律令法制,从符契券疏到状列辞谚,文书的种类繁多,功能各异。这些文书不仅是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工具,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文书的写作要求‘精要’,既要表达清晰,又要富有文采。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通过对古代文书的起源、发展和功能的详细讨论,展示了文书在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文书的写作不仅是记录和传达信息的工具,也是表达情感、展示才华的载体。文书的种类和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文书的写作风格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不同。通过对古代文书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文化和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