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吴子-图国

作者: 吴起(公元前440年—公元前381年),战国时期军事家、政治家。他以军事才能闻名,著有《吴子》。

年代: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4世纪)。

内容简要:共6篇,论述了治军、作战、谋略等方面的军事思想。吴起强调“内修文德,外治武备”,是研究古代军事理论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吴子-图国-原文

吴起儒服,以兵机见魏文侯。

文侯曰:“寡人不好军旅之事。”

起曰:“臣以见占隐,以往察来,主君何言与心违。今君四时使斩离皮革,掩以朱漆,画以丹青,烁以犀象。冬日衣之则不温,夏日衣之则不凉。以长戟二丈四尺,短戟一丈二尺。革车奄户,缦轮笼毂,观之于目则不丽,乘之以田则不轻,不识主君安用此也?若以备进战退守,而不求用者,譬犹伏鸡之搏狸,乳犬之犯虎,虽有斗心,随之死矣。昔承桑氏之君,修德废武,以灭其国;有扈氏之君,恃众好勇,以丧其社稷。明主鉴兹,必内修文德,外治武备。故当敌而不进,无逮于义也;僵尸而哀之,无逮于仁也。”

于是文侯身自布席,夫人捧觞,醮吴起于庙,立为大将,守西河。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余则钧解。辟土四面,拓地千里,皆起之功也。

吴子曰:“昔之图国家者,必先教百姓而亲万民。有四不和:不和于国,不可以出军;不和于军,不可以出陈;不和于陈,不可以进战;不和于战,不可以决胜。是以有道之主,将用其民,先和而造大事。不敢信其私谋,必告于祖庙,启于元龟,参之天时,吉乃后举。民知君之爱其命,惜其死,若此之至,而与之临难,则士以(尽)[进]死为荣,退生为辱矣。”

吴子曰:“夫道者,所以反本复始;义者,所以行事立功;谋者,所以违害就利;要者,所以保业守成。若行不合道,举不合义,而处大居贵,患必及之。是以圣人绥之以道,理之以义,动之以礼,抚之以仁。此四德者,修之则兴,废之则衰,故成汤讨桀而夏民喜悦,周武伐纣而殷人不非。举顺天人,故能然矣。”

吴子曰:“凡治国治军,必教之以礼,励之以义,使有耻也。夫人有耻,在大足以战,在小足以守矣。然战胜易,守胜难。故曰:天下战国,五胜者祸,四胜者弊,三胜者霸,二胜者王,一胜者帝。是以数胜得天下者稀,以亡者众。”

吴子曰:“凡兵者之所以起者有五:一曰争名,二曰争利,三曰积(德)恶,四曰内乱,五曰因饥。其名有五:一曰义兵,二曰强兵,三曰刚兵,四曰暴兵,五曰逆兵。禁暴救乱曰义,恃众以伐曰强,因怒兴师曰刚,弃礼贪利曰暴,国乱人疲,举事动众曰逆。五者之(数)[服],各有其道,义必以礼服,强必以谦服,刚必以辞服,暴必以诈服,逆必以权服。”

武侯问曰:“愿闻治兵、料人、固国之道。”

起对曰:“古之明王,必谨君臣之礼,饰上下之仪,安集吏民,顺俗而教,简寡良才,以备不虞。昔齐桓募士五万,以霸诸侯;晋文召为前行四万,以获其志;秦缪置陷陈三万,以服邻敌。故强国之君,必料其民。民有胆勇气力者,聚为一卒。乐以进战效力,以显其忠勇者,聚为一卒。能逾高超远,轻足善走者,聚为一卒。王臣失位而欲见功于上者,聚为一卒。弃城去守,欲除其丑者,聚为一卒。此五者,军之练锐也。有此三千人,内出可以决围,外入可以屠城矣。”

武侯问曰:“愿闻陈必定、守必固、战必胜之道。”

起对曰:“立见且可,岂直闻乎!君能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处下,则陈已定矣;民安其田宅,亲其有司,则守已固矣。百姓皆是吾君而非邻国,则战已胜矣。”

武侯尝谋事,群臣莫能及,罢朝而有喜色。起进曰:“昔楚庄王尝谋事,群臣莫能及,退朝而有忧色。申公问曰:‘君有忧色,何也?’曰:‘寡人闻之,世不绝圣,国不乏贤,能得其师者王,得其友者霸。今寡人不才,而群臣莫及者,楚国其殆矣!’此楚庄王之所忧,而君说之,臣窃惧矣。”于是武侯有惭色。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吴子-图国-译文

吴起穿着儒生的服装,以军事策略求见魏文侯。

文侯说:“我不喜欢军事。”

吴起说:“我通过表象推测内在,通过过去观察未来,君主为何言行不一呢?现在君主四季都让人砍削皮革,涂上朱漆,画上彩绘,装饰犀牛和大象的图案。冬天穿上它不暖和,夏天穿上它不凉爽。用长戟二丈四尺,短戟一丈二尺。战车封闭严密,车轮包裹严密,看起来不美观,用来打猎也不轻便,不知道君主用这些做什么呢?如果是为了准备进攻和防守,却不求使用,就像母鸡搏击狸猫,小狗冒犯老虎,虽然有斗志,但随之而来的只有死亡。从前承桑氏的君主,修德废武,导致国家灭亡;有扈氏的君主,依靠人多好勇,导致社稷丧失。明智的君主以此为鉴,必须内修文德,外治武备。所以面对敌人而不进攻,不符合义;对死去的敌人表示哀悼,不符合仁。”

于是文侯亲自铺席,夫人捧酒,在庙中祭祀吴起,任命他为大将,守卫西河。吴起与诸侯大战七十六次,全胜六十四次,其余则和解。开辟四方土地,拓展千里疆域,都是吴起的功劳。

吴起说:“从前治理国家的人,必须先教育百姓并亲近万民。有四种不和谐:国家内部不和谐,不可以出兵;军队内部不和谐,不可以布阵;阵型内部不和谐,不可以进攻;战斗内部不和谐,不可以决胜。所以有道的君主,要使用民众,先要和谐然后才能成就大事。不敢信任自己的私谋,必须向祖庙报告,请示元龟,参考天时,吉利之后才行动。民众知道君主爱惜他们的生命,珍惜他们的死亡,如此至极,与他们一起面对困难,那么士兵以战死为荣,以退生为耻。”

吴起说:“道是用来回归本源的;义是用来行事立功的;谋是用来避害就利的;要是用来保业守成的。如果行为不符合道,举动不符合义,而身处高位,祸患必然降临。所以圣人用道来安抚,用义来治理,用礼来行动,用仁来抚慰。这四种德行,修之则兴,废之则衰,所以成汤讨伐桀而夏民喜悦,周武讨伐纣而殷人不反对。顺应天意和人愿,所以才能如此。”

吴起说:“凡是治理国家和军队,必须用礼来教育,用义来激励,使人们有羞耻心。人有羞耻心,在大事上足以战斗,在小事上足以防守。然而战胜容易,守胜难。所以说:天下战国,五胜者祸,四胜者弊,三胜者霸,二胜者王,一胜者帝。因此,多次胜利得到天下的人很少,因此而灭亡的人很多。”

吴起说:“凡是战争兴起的原因有五种:一是争名,二是争利,三是积恶,四是内乱,五是因饥。其名称有五种:一是义兵,二是强兵,三是刚兵,四是暴兵,五是逆兵。禁止暴行、救助混乱称为义;依靠人多讨伐称为强;因愤怒兴兵称为刚;抛弃礼仪、贪图利益称为暴;国家混乱、人民疲惫,举事动众称为逆。这五种情况,各有其应对之道,义兵必须以礼来制服,强兵必须以谦来制服,刚兵必须以辞来制服,暴兵必须以诈来制服,逆兵必须以权来制服。”

武侯问:“我想听听治理军队、选拔人才、巩固国家的方法。”

吴起回答说:“古代的明君,必须谨慎对待君臣之礼,修饰上下之仪,安定官吏和民众,顺应风俗而教育,选拔优秀人才,以防不测。从前齐桓公招募五万士兵,称霸诸侯;晋文公召集四万先锋,实现其志向;秦缪公设置三万陷阵士兵,征服邻敌。所以强国的君主,必须选拔其民众。民众中有胆勇气力的,聚集为一卒;乐于进战效力,以显示其忠勇的,聚集为一卒;能逾高超远,轻足善走的,聚集为一卒;王臣失位而欲见功于上的,聚集为一卒;弃城去守,欲除其丑的,聚集为一卒。这五种人,是军队的精锐。有这三千人,内出可以突围,外入可以屠城。”

武侯问:“我想听听布阵必定、防守必定、战斗必胜的方法。”

吴起回答说:“立见即可,何必只是听说呢!君主能让贤者居上,不肖者处下,那么布阵已经定了;民众安居乐业,亲近官吏,那么防守已经固了;百姓都支持君主而反对邻国,那么战斗已经胜了。”

武侯曾经谋划事情,群臣无人能及,退朝后有喜色。吴起进言说:“从前楚庄王曾经谋划事情,群臣无人能及,退朝后有忧色。申公问:‘君主有忧色,为什么呢?’楚庄王说:‘我听说,世上不会没有圣人,国家不会没有贤人,能得到老师的人可以称王,能得到朋友的人可以称霸。现在我才能不足,而群臣无人能及,楚国恐怕要完了!’这是楚庄王所忧虑的,而君主却高兴,我私下感到害怕。”于是武侯面露惭愧之色。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吴子-图国-注解

吴起: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曾任魏国大将,以改革军事、强化军队著称。

魏文侯:战国时期魏国的君主,名斯,是魏国的开国君主,以礼贤下士、重视文治武功闻名。

儒服:指吴起穿着儒生的服饰,象征其文武双全,既有文人的修养,又有武将的才能。

兵机:指军事策略和战术,吴起以军事才能见长,善于运用兵法。

承桑氏:古代传说中的君主,因修德废武而导致国家灭亡,象征忽视武备的危险。

有扈氏:古代传说中的君主,因恃众好勇而丧失社稷,象征过度依赖武力而不修文德的后果。

西河:魏国的西部边境地区,吴起在此担任大将,负责防御和扩张。

成汤:商朝的开国君主,以仁德治国,讨伐暴君桀,得到民众的支持。

周武:周朝的开国君主,以仁义伐纣,得到殷人的认可。

齐桓:齐桓公,春秋五霸之一,以招募贤士、强化军队著称。

晋文: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以礼贤下士、强化军队闻名。

秦缪:秦穆公,春秋时期的秦国君主,以强化军队、扩张领土著称。

楚庄王:春秋时期楚国的君主,以礼贤下士、重视文治武功闻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吴子-图国-评注

这段古文主要讲述了吴起与魏文侯的对话,展现了吴起作为军事家和政治家的智慧与远见。吴起通过分析魏文侯的军事准备,指出其表面上不重视军事,但实际上却在暗中加强武备。吴起认为,一个明智的君主应当内外兼修,既要有文德,也要有武备,才能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

吴起在对话中引用了历史上的教训,如承桑氏和有扈氏的失败,强调了修德与武备并重的重要性。他指出,仅仅依靠武力而不修文德,或者仅仅修德而忽视武备,都会导致国家的灭亡。这种思想体现了中国古代‘文武并重’的治国理念,强调内修文德、外治武备的平衡。

吴起还提出了‘四不和’的理论,即国家内部不和、军队内部不和、战阵内部不和、战斗内部不和,都会导致战争的失败。他认为,只有通过和谐的内部关系,才能确保战争的胜利。这种思想反映了中国古代军事理论中的‘人和’观念,强调内部团结的重要性。

在吴起的军事思想中,他还强调了‘礼’和‘义’的重要性。他认为,治国治军必须以礼教民,以义励民,使民众有羞耻之心。这种思想体现了儒家思想对军事的影响,强调道德和礼仪在治国治军中的重要性。

吴起还提出了‘五胜’的理论,即天下战国中,五胜者祸,四胜者弊,三胜者霸,二胜者王,一胜者帝。他认为,频繁的战争会导致国家的衰败,只有通过适度的战争和强大的国力,才能实现霸业。这种思想反映了中国古代军事理论中的‘慎战’观念,强调战争的节制和国力的积累。

最后,吴起在与魏文侯的对话中,还提出了‘贤者居上,不肖者处下’的治国理念,强调君主应当任用贤能之士,确保国家的稳定和强大。这种思想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理论中的‘任贤’观念,强调贤能之士在治国中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吴起与魏文侯的对话,展现了吴起作为军事家和政治家的智慧与远见,体现了中国古代‘文武并重’、‘人和’、‘礼义’、‘慎战’、‘任贤’等治国理念,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吴子-图国》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028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