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吴子-励士

作者: 吴起(公元前440年—公元前381年),战国时期军事家、政治家。他以军事才能闻名,著有《吴子》。

年代: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4世纪)。

内容简要:共6篇,论述了治军、作战、谋略等方面的军事思想。吴起强调“内修文德,外治武备”,是研究古代军事理论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吴子-励士-原文

武侯问曰:“严刑明赏,足以胜乎?”

起对曰:“严明之事,臣不能悉。虽然,非所恃也。夫发号布令而人乐闻,兴师动众而人乐战,交兵接刃而人乐死。此三者,人主之所恃也。”

武侯曰:“致之奈何?”

[起]对曰:“君举有功而进飨之,无功而励之。”

于是武侯设坐庙廷,为三行,飨士大夫。上功坐前行,肴席兼重器、上牢;次功坐中行,肴席器差减;无功坐后行,肴席无重器。飨毕而出,又颁赐有功者父母妻子于庙门外,亦以功为差。有死事之家,岁(被)[谴]使者劳赐其父母,著不忘于心。

行之三年,秦人兴师,临于西河。魏士闻之,不待吏令,介胄而奋击之者以万数。

武侯召吴起而谓曰:“子前日之教行矣。”

起对曰:“臣闻人有短长,气有盛衰。君试发无功者五万人,臣请率以当之。脱其不胜,取笑于诸侯,失权于天下矣。今使一死贼伏于旷野,千人追之,莫不枭视狼顾。何者?忌其暴起而害己。是以一人投命,足惧千夫。今臣以五万之众,而为以四贼,率以讨之,固难敌矣。”

于是武侯从之,兼车五百乘,骑三千匹,而破秦五十万众,此励士之功也。

先战一日,吴起令三军曰:“诸吏士当从受(驰)[敌]。车骑与徒,若车不得车,骑不得骑,徒不得徒,虽破军皆无(易)[功]。”故战之日,其令不烦而威震天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吴子-励士-译文

武侯问道:“严刑和明赏,足以取得胜利吗?”

吴起回答说:“关于严明的事情,我不能完全了解。虽然如此,但这并不是依赖的根本。发布命令而人们乐于听从,动员军队而人们乐于战斗,交战而人们乐于牺牲。这三者,是君主所依赖的。”

武侯问:“怎样才能做到这些呢?”

吴起回答说:“君主对有功劳的人进行宴请,对没有功劳的人进行激励。”

于是武侯在庙廷中设宴,分为三排,宴请士大夫。功劳大的坐在前排,宴席上有重器和上等的牢食;功劳次之的坐在中排,宴席上的器具和食物稍减;没有功劳的坐在后排,宴席上没有重器。宴请结束后,又在庙门外对有功劳者的父母妻子进行赏赐,也根据功劳的大小有所区别。对于有战死者的家庭,每年派遣使者慰问赏赐其父母,以示不忘。

这样实行了三年,秦国出兵,逼近西河。魏国的士兵听到消息,不等官吏下令,就穿上盔甲奋勇出击的人数以万计。

武侯召见吴起,对他说:“你之前的教导已经见效了。”

吴起回答说:“我听说人有长短,气有盛衰。君主可以试着派遣没有功劳的五万人,我请求率领他们去抵挡。如果不胜,会被诸侯嘲笑,失去天下的权威。现在让一个死贼埋伏在旷野,千人追捕他,没有人不警惕。为什么呢?是害怕他突然起来伤害自己。所以一个人拼命,足以让千人害怕。现在我率领五万人,却像对付四个贼人一样,率领他们去讨伐,确实难以抵挡。”

于是武侯听从了他的建议,配备了五百辆战车和三千匹战马,最终打败了秦国的五十万大军,这是激励士兵的功劳。

在战斗前一天,吴起命令三军说:“所有官吏和士兵应当听从命令。战车、骑兵和步兵,如果战车不能发挥战车的作用,骑兵不能发挥骑兵的作用,步兵不能发挥步兵的作用,即使打败敌军也没有功劳。”所以在战斗当天,他的命令简洁而威震天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吴子-励士-注解

武侯:指魏国的君主魏武侯,名魏击,是魏文侯的儿子,战国时期魏国的君主。

吴起: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曾任魏国、楚国的重要官职,以改革军事和政治著称。

严刑明赏:指严格的刑罚和明确的赏赐,是古代统治者用来维护社会秩序和激励臣民的手段。

飨士大夫:飨,指宴请;士大夫,指官员和贵族。这里指魏武侯宴请有功的官员和贵族。

介胄:指穿戴盔甲,准备战斗。

枭视狼顾:形容人警惕性高,时刻注意周围的情况。

投命:指拼命,不顾生死。

励士:激励士兵,提高士气。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吴子-励士-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吴子·励士》,主要讲述了吴起与魏武侯关于如何激励士兵、提高军队战斗力的对话。吴起提出,严格的刑罚和明确的赏赐虽然重要,但并非最根本的依靠。他认为,真正的关键在于君主能够通过举荐有功之人并给予奖励,激励士兵在战场上奋勇杀敌。

吴起的观点体现了古代军事思想中的‘励士’理念,即通过激励士兵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使其在战场上自发地奋勇作战。这种思想不仅适用于军事领域,也反映了古代政治文化中对‘人’的重视。吴起强调,君主应当通过实际行动来激励臣民,而不是仅仅依靠外在的刑罚和赏赐。

文中魏武侯采纳了吴起的建议,设宴款待有功之士,并根据功劳大小给予不同的待遇。这种做法不仅增强了士兵的荣誉感,也使得士兵们在战场上更加奋勇杀敌。三年后,当秦国进攻魏国时,魏国士兵自发地奋勇抵抗,展现了吴起‘励士’理念的实际效果。

吴起还提出了‘人有短长,气有盛衰’的观点,认为人的能力和士气都有起伏,君主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对。他建议魏武侯派遣无功之士兵出战,以激励他们的斗志。这种策略不仅体现了吴起的军事智慧,也反映了他对人性深刻的理解。

最后,吴起通过严格的军令和明确的奖惩制度,使得魏国军队在战场上表现出色,最终大败秦军。这段文字不仅展示了吴起的军事才能,也反映了古代军事思想中对‘励士’和‘严明军纪’的重视。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体现了古代中国对‘人’的重视,强调通过激励和奖惩来调动人的积极性。这种思想不仅在军事领域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古代政治、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吴起的‘励士’理念,不仅是一种军事策略,更是一种治国理政的智慧。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通过对话的形式,生动地展示了吴起与魏武侯的思想交锋。吴起的言辞简洁有力,逻辑严密,体现了古代军事家的智慧和谋略。魏武侯的采纳和执行,则展示了君主对贤臣的信任和尊重。这种对话形式不仅增强了文本的生动性,也使得思想表达更加清晰。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吴起的军事思想和实践,也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军事竞争和政治斗争。吴起的‘励士’理念和军事策略,对后世军事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古代军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吴子-励士》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027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